回唐-第16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有什么目的,也不能避免他自己办一份报纸出来做宣扬。”
李适之在旁边说道。
李林甫看向李适之和李清,沉声说道:
“如果有报纸任意宣扬不利朝廷的事情,定会严惩,这报纸岂能是说办就办的?如此一来岂不成了儿戏!”
“李相所说甚是,微臣以为以后凡是创办报纸都需要在朝廷之中有登记,说明创办报纸的目的、原则、办报的人员、资金来源等相关信息。对于没有登记的报纸视作非法而取缔。”
李清抢先一步,在其他人还没有表态的时候向李隆基进言道。
说实话,在场的人除了李清之外都是位高权重的人,在这种场合之下议事是没有李清参与的资格的。然而刚才算是闲聊,现在说到报纸没有人比李清懂的再多,刚才李隆基也开口询问李清的意见,这时候李清的提议倒也没有人出来反对。
李隆基听了李清这番话,想了想,说道:
“李清的提议有道理,李相这几天拿出一个章程出来。”
李林甫见李隆基如此说,无奈答应了。
第242章 相府中的谋划()
晚风习习,夜间的空气中带着丝丝凉意。
长安城李林甫府上,李林甫、陈希烈、李屿并几个相府的幕僚聚在前堂议事。
李林甫把今日在宣政殿的事情跟在座的众人说了一下,特别是对李清就报纸一事所说的话叙述了一遍,让几人分析一下。
李清在殿中所说的有关报纸的话,李林甫时候仔细想想也确实如此。现在《长安时报》已经开始盈利,长安城中定然会有很多人想着跟风,过不了多长时间报纸就会层出不穷,到时候管理起来会更加困难。
其实在今天的宣政殿,李林甫是想着说服李隆基限制报纸发展的。这些天《长安时报》的发展给了李林甫很大触动,如果报纸在继续发展下去,脱离自己掌控的那一天终究会来,光靠一个官报是很难引导朝堂内外的舆论的。
不过李适之的反对、李清的坚持使得李林甫的打算落空。
李林甫回到府中,召集人马过来参议今日之事。
“《长安时报》渐成气候,下官认为那李清对自己的报纸争辩一句也是应该的。”陈希烈恭敬地说道。
“本相担心的不光是这些,今天李清在殿中的表现所体现出来的一种苗头对本相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
李林甫想着今天李清在宣政殿中的对话,缓缓说道。
“不知道李相说的是……”陈希烈疑惑地问道。
“这位长公主的义子在本相眼中聪明是有的,诗词才华也不错,然而胜在低调,虽然之前出现了岐王的事情,但是事情过后李清即消失了声音,兼任的大理寺少卿身份和侯爵的地位也不曾让这个少年人飘飘然。不管是他本身性子就这样也好,刻意也罢,但总之对本相并没有太大的威胁,也就对他的事情理会的少些。
“今日宣政殿中,李清虽然表面上就官报是否增设广告一事附议于我,不过话中还是想着把自己的人推荐给圣上。即便李清在圣上面前得宠,这样明目的扶持自己人颇为不智,难道现在就开始不甘寂寞起来了?”
李林甫冷笑一声,接着说道:
“不管怎么说,如果李清有这种苗头的话,的确值得本相注意,只希望不要让本相太过失望就好。”
李林甫的一生都是在官场争斗中拼杀过来的,为官数十年,从小吏一步步成为而今的大唐右相,什么样的人没有遇见过?李清即便有发展自己势力的想法,在李林甫看来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李林甫为相这么多年,从最初的颤颤惊惊到现在的大权独揽,多少政敌倒在了他的面前,从之前的张九龄、裴耀卿,到现在的韦坚、皇甫惟明、李适之等人,这些都是极为强大的政敌,然而张九龄、裴耀卿等人已经作古,皇甫惟明在上次的交锋中失去了两镇节度,韦坚避祸在家,就连李适之这位左相在朝廷之上对李林甫的决定也很少反对。
这么多年,前赴后继出现的政敌很多,李清也许会是以后的一个,但现在绝对不是最强大的那个,更何况,今次在诸位大臣面前提及刘晏和王和之两人的事情,在李林甫看来实在算不上明智之举。
“王和之、刘晏等人下官也知道,听说还有另外的两个学子依附于李清,帮着打理《长安时报》的事情,李清这次在圣上面前提及这两人,也许有为两人春闱保荐的打算。”
陈希烈想了一下,说道:
“用不用知会卢侍郎一声,取消这几人的科考的资格?”
陈希烈的计策很是歹毒。不过这时候的春闱受权势的影响太大,如果李林甫给卢希发话,找个理由取消几人科考的资格是完全有可能的。
李林甫在房间里来回走了几步,随后摆手说道:
“不用。李清既然在圣上面前提及这两人,未必没有后续的动作,如果到时候做什么手脚难免不会被圣上察觉,随几人去就是。到时候也让这几人知道知道中进士易,做官可就没有这么容易了。”
这时候也有人中进士多年以后一直没有什么合适的官职做的。此时的朝堂控制在李林甫手中,就算刘晏、王和之两人中了进士,想要做官还是要通过吏部、通过李林甫,到时候怕是没有这么容易。
想到此次春闱,李林甫问陈希烈道:
“这次春闱,京城中的诸位王公大臣都有什么动作没有?”
“有不少人给卢侍郎递了条子,就连太子、寿王等人的下属也暗示过礼部、吏部。”
“哼,每年这时候好多人又开始动心思了。”
李林甫哼了一声,接着说道:
“给本相查一下,都有哪些人,推举的又是何人。有不合适的告知卢希一声。”
所谓不合适自然是不能为李林甫所用的人,虽然卢希是今科的知贡举,但是科举录士的权力依然在李林甫手中。
陈希烈答应了,想到今年的知贡举是卢希,望着李林甫轻声说道:
“卢希这几年虽然对李相言听计从,但终究不是自己人,就怕……”
“不是太子的人就好。”
李屿在旁插话道,
“若是那卢希不能认清形势,这礼部侍郎怕是做不久了。”
李林甫把目光转向李屿,随后说道:
“卢氏为大唐望族,千年世家,最不缺少的就是聪明人。卢希知道该怎么做。”
陈希烈拱拱手,不在说什么。
李林甫坐下喝了一口茶,想着今天在宣政殿的事情,前次出手,皇甫惟明被夺了节度使,今日殿中,韦坚在圣上面前一眼步伐,看来短时间内是不能给自己造成什么麻烦,就是那李适之有些令人讨厌,不是李适之的一席话,自己想着限制报纸的用意就可能得到圣上的同意,而不是现在拟定什么章程规范报纸的出版发行。
看来还得想个办法把李适之赶出朝堂才行,李林甫心中暗道。
待陈希烈等人离去,李林甫回头对李屿说道:
“前次的事情,皇甫惟明虽然被夺了节度使,但是在圣上面前依然有不小的影响力,韦坚看似老实,然则实力并没有受损,最近朝堂之上韦坚的两位兄弟在四处游说大臣,想要为韦坚辩冤。你多关注一下,绝不能让两人再次复起,实在不行,想个办法把他们打发出京城去。”
李屿答应了,随后说道:
“听父亲说,今日李适之好像对父亲多有反对之意,不如也一同把他给逐出长安。”
李林甫背手站在门前,沉思了片刻,说道:
“为父自有办法让李适之自动辞了相位。一个自明清高的文人,胆子也太小了点,他李适之难道暗中帮助韦坚和皇甫惟明等人,真以为我不知道么。”
第243章 悠闲时光里的劳碌()
对于在宣政殿提到的刘晏和王和之的事情,李清的用意并不全是为了两人春闱的事情。
依照刘晏、王和之的才华,取中进士没有任何问题,李清之所以在群臣面前提及此事,还是想着能够给卢希一种暗示——圣上已经知晓这两人,并且夸赞过这两人。不然,若仅有的不多的进士名额为大唐的勋贵们给瓜分掉,那刘晏和王和之说不定还会名落孙山。
李隆基此次赞许刘晏、王和之两人,至少给了卢希一个录取两人的由头。不管是暗筹还是阳谋,至少在李清看来,那卢希没有不取两人的理由。
如果刘晏、王和之真是没能名列三甲,李清也有后续的打算,大不了揭了这春闱的遮羞布,至于到时候谁倒霉就看谁推举的人的才学究竟如何了。
李清急于在圣上面前保荐自己人,在群臣看来并不是什么明智的做法,李清是知道的。不过就刘晏、王和之两人春闱的事情确不是李清关注的重点,李清之所以提到自己对算学的精通,提到《长安时报》的盈利,还是为了给李隆基一种感觉,我李清乃至于我说的刘晏和王和之两人在挣钱上面是有一套的。
李清知道,历史上,韦坚、王鉷、杨国忠等人之所以能够得到李隆基的重用,还是因为这些人在解决大唐财政问题上面有着自己的手段,虽然王鉷和杨国忠的手段并不高明,不过是压榨百姓供李隆基挥霍而已。
但总之,在天宝年间,凡是能够被李隆基重用的人多少还是有这方面的原因。
这些年,李隆基贪图享乐,用度日益奢侈,后宫、百官赏赐无度,大唐财政变得捉襟见肘,而自己宫中的内库更是岌岌可危。
这时候的李隆基心中,未必没有谁能给我挣钱我就用谁的心思,不然,李隆基也不会对《长安时报》盈利这么感兴趣。
李清在殿中所释放的信号就是我和刘晏、王和之等人是善于理财的,既然能够给《长安时报》带来利润,也能够给大唐财政带来收入。这至少在李隆基的心中有了一个这种的印象,从而为以后涉足大唐财政留下一个契机。
李林甫等人是不会想到李清有这样的打算的,就连李清现在也没有一个太过清晰的计划——如何获取李隆基的信任而执掌朝廷重权。现在看来,至少在李林甫还没有挂掉之前,这种机会很是渺茫并且有很大的风险。
这时候的杨国忠还没能成为跟李林甫分庭抗礼的存在,历史上李林甫死后,杨国忠才算正式的掌握大权,而随后的数年间,整个盛世的大唐就败坏在了杨国忠的手中,或者说杨国忠加速了大唐盛世的崩溃。
李林甫在世的时候,手握重权的边将慑于李林甫的威势而不敢有所行动。杨国忠上台之后,安禄山等人是不屑于听从杨国忠的,因此杨国忠对这些跟自己有矛盾的边将百般陷害,从而造成了军权在握的边将跟中央朝廷的矛盾越演越烈,后来导致了安史之乱的发生。
重生到这时候的大唐,李清想要改变大势,除了要跟李林甫虚与委蛇,更重要的还是阻止杨国忠的上台。最终使得大唐历史的步伐按照自己设定的走下去。
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现在李清这个“十七岁”的少年需要走的路还有很长。
虽然以后要走的路还有很长,李清却不会对此整日忧愁和哀伤。临近十六日的长安城,论忧愁除了寂寞待春闺的怀春少女之外,便是即将参加春闱考试的那些读书人,没能准备好功课的学子自然忧愁科考该如何办,而辛辛苦苦准备充足的书生也担忧是否能够上榜。
这几日,刘晏和王和之离开文渊斋开始准备十六日的科考事宜,李清接手了《长安时报》的编辑。
《长安时报》报馆在这段时间的发展中,除了刘晏和王和之之外,还招揽了一些人负责,李清接手自然没有什么问题。不过在临近春闱的这几期报纸中,李清却坚持在《长安时报》最后的一个版面中刊登了几道算学题,旁边还备注了凡是解出答案的人都会有一贯的赏金。
题目是这时候常见的鸡兔同笼,但是李清却把题目的难度设定为了四元高次方程组。唐朝这时候的算学学习是以后世所称的《算学十书》为教材,涉及到的根本就没有四元方程,即便是国子监这种最高学府学习《算学十书》中的《缀术》也规定了四年的时间学习。
这时候的科考还是以进士科和明经科最为吃香,读书人进仕,就以进士科和明经科为主,除此之外,还有童子科、算学、史科、明法、书学等科,不过这些科考参加的人数比较少。
《长安时报》刊出以后,自认为在算学一道有研究的学子上门求教,但是真正做对的却是没有。
自信心受到打击的这些人觉得这种算学题目根本无解,是《长安时报》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