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

第7部分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第7部分

小说: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必须躬亲体验,真知灼见,方有济于用。若徒就纸上陈言,牵强附会,又何异按图索骥耶。 
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脏结,死。 
【注】病脏结之人,若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新旧病合,痛引少腹,入阴筋者,其邪 
又进厥阴,乃属脏结之死证也。 
【集注】程知曰∶宿结之邪,与新结之邪交结而不解,痞连脐旁,脾脏结也;痛引少 
腹,肾脏结也;自胁入阴筋,肝脏结也;三阴之脏俱结矣,故主死。 
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 
【注】脏结无三阳证。不发热,无太阳也;不往来寒热,无少阳也;其人反静,无阳明 
也。舌苔滑白,胸中有寒,故可温不可攻也。 
【集注】方有执曰∶苔滑本丹田有热、胸中有寒而成。然丹田,阴也。胸中,阳也。热 
反在阴而寒反在阳,所以为不可攻也。 
程知曰∶经于脏结白苔滑者,只言难治,未尝言不可治也。只言脏结无热舌苔滑者,不 
可攻,未尝言脏结有热舌苔不滑者,亦不可攻也。意者丹田有热,胸中有寒之证,必有 
和解其热,温散其寒之法。俾内邪潜消,外邪渐解者,斯则良工之苦心乎! 
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 之,若灌之,其热被却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 
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瘥者,与五苓散。身热皮粟不解,欲引衣 
自覆者,若水以 之洗之,益令热被却不得出,当汗而不汗则烦。假令汗出已,腹中痛, 
与芍药三两,如上法。 
【注】病在阳,谓病发于阳而身热也。此应以汗解之,而反以冷水 之灌之,则身热 
虽被劫而暂却,然终不得去,故热烦益甚也。水寒外束,肤热乍凝,故肉生肤粟,热入不 
深,故意欲饮水反不甚渴也,故以文蛤散内疏肤热。若不瘥,与五苓散外解水寒;则皮 
粟、身热当解矣。若不解且恶寒,引衣自覆,是尚有表也。当以桂枝汤汗解之。假令服桂 
枝汤,汗已出,热粟俱解,而腹中增痛,又为表已和里未调也,宜与桂枝汤倍加芍药,调 
里以和其表。若渴欲饮水而不腹痛,则不须调太阴里,而仍当调太阳腑矣,宜仍取乎五苓也。 
x文蛤散方x 
文蛤(五两) 
上一味,为散,沸汤和一钱匕服,汤用五合。 
【按】文蛤即五倍子也。 



卷二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篇

属性:太阳统摄之营卫,乃风寒始入之两途,风则伤卫,寒则伤营。卫气剽疾,统气而行脉 
外,其用疏泄而属阳,邪之犯也易,故其犯之也则有汗,为虚邪。营气专精,统血而行 
脉中,其体固密而属阴,邪之犯也难,故其犯之也则无汗,为实邪。夫冬固寒令也,然 
春月余寒,秋末早寒,皆能致病,但有无汗,实邪证候显然,即可谓之伤寒,不必尽属隆 
冬也。然太阳经也,膀胱腑也,由经视腑,则经为表,而腑为里矣。上编用桂枝汤解肌,所 
以治风伤卫之表也,而未及卫分之里,故又立五苓散一方,佐桂枝以和卫分之里焉。此 
篇用麻黄汤发汗,所以治寒伤营之表也,而未及营分之里,故又立桃核抵当方,佐麻黄 
以攻营分之里焉。至于汗下失宜,过之则伤正而虚其阳,不及则热炽而伤其阴。虚其阳, 
则从少阴阴化之证多,以太阳少阴为表里也。伤其阴,则从阳明阳化之证多,以太阳、阳 
明递相传也,此篇中所以又有四逆、承气之治也。凡风伤卫之虚邪已列上编,兹以寒伤 
营之实邪疏为中篇,使读者先会大意于胸中,斯临证处方,自不致误矣。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注】太阳病,即上编首条脉浮,头项强痛,恶寒之谓也。营,表阴也。寒,阴邪也。 
寒邪伤人则营受之,从其类也。已发热者,寒邪束于皮毛,元府闭密,阳气郁而为热也。未 
发热者,寒邪初入,尚未郁而为热,顷之即发热也。恶寒者,为寒所伤,故恶之也。必 
恶寒者,谓不论已热未热,而必恶寒也。寒入其经,故体痛也。胃中之气被寒外束不能 
发越,故呕逆也。寒性劲急,故脉阴阳俱紧也。此承上编首条言太阳病,又兼此脉此证 
者,名曰伤寒。以为伤寒病之提纲。后凡称伤寒者,皆指此脉证而言也。 
【集注】方有执曰∶或者,未定之辞;必者,定然之谓。曰或曰必者,言发热早晚不 
一,而恶寒则定然即见也。 
喻昌曰∶仲景虑恶寒、体痛、呕逆、又未发热,恐误认为阴经之证,故早于篇首揭 
明此语以辨之。 
程应旄曰∶伤寒阴阳俱紧之脉,大不同于中风阳浮而阴弱之缓脉矣。证与脉兼得其 
实,然后乃得正其名曰,此太阳伤寒之病,而非中风所能混也。 
魏荔彤曰∶伤寒、中风同一浮脉,而彼为浮缓,此为浮紧,阳邪舒散故缓,阴邪劲 
急故紧。同为在表之浮,而一缓一紧,风寒迥异矣。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注】此承上条而详言其证,以出其治也。太阳经脉起于目内 ,上额交巅,入络脑还 
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至足小指出其端。寒邪客于其经,则营血凝涩,所 
伤之处,无不痛也。营病者恶寒,卫病者恶风,今营病而恶风者,盖以风动则寒生,恶 
则皆恶,未有恶寒而不恶风,恶风而不恶寒者。所以仲景于中风、伤寒证中,每互言之, 
以是知中风、伤寒,不在恶寒、恶风上辨,而在微甚中别之也。无汗者,伤寒实邪,腠理 
闭密,虽发热而汗不出,不似中风虚邪,发热而汗自出也。阳气被寒邪所遏,故逆而为 
喘。主之以麻黄汤者,解表发汗,逐邪安正也。 
【集注】成无己曰∶寒则伤营,头痛身疼腰痛,以致牵连骨节疼痛者,太阳经营血不利也。 
程应旄曰∶头痛发热,太阳病皆然,而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是寒伤营室,若风伤 
卫,则无是也。恶风,太阳病皆然,而无汗而喘,是阳被壅遏,若风伤卫,则无是也。得 
其所同,因以别其所异也。 
沈明宗曰∶太阳之邪从皮毛而入,郁逆肺气,以故作喘。且寒主收敛,伤营则腠理 
闭密,故用麻黄汤发之。 
x麻黄汤方x 
麻黄(去节,三两) 桂枝(二两) 甘草(炙,一两) 杏仁(汤浸,去皮尖,七十个)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渣,温 
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方解】名曰麻黄汤者,君以麻黄也。麻黄性温,味辛而苦,其用在迅升;桂枝性温, 
味辛而甘,其能在固表。证属有余,故主以麻黄必胜之算也;监以桂枝,制节之师也。杏 
仁之苦温,佐麻黄逐邪而降逆;甘草之甘平,佐桂枝和内而拒外。饮入于胃,行气于元府, 
输精于皮毛,斯毛脉合精,溱溱汗出,在表之邪,必尽去而不留;痛止喘平,寒热顿解, 
不须啜粥而藉汗于谷也。必须煮掠去上沫者,恐令人烦,以其轻浮之气,过于引气上逆也。 
其不用姜、枣者,以生姜之性横散于肌,碍麻黄之迅升;大枣之性泥滞于膈,碍杏仁之 
速降,此欲急于直达,少缓则不迅,横散则不升矣。然此为纯阳之剂,过于发汗,如单 
刀直入之将,用之若当,一战成功;不当,则不戢而召祸。故可一而不可再。如汗后不解, 
盒饭以桂枝代之。此方为仲景开表逐邪发汗第一峻药也。庸工不知其制在温覆取汗,若 
不温覆取汗,则不峻也,遂谓麻黄专能发表不治他病。孰知此汤合桂枝汤,名麻桂各半 
汤,用以和太阳留连未尽之寒热。去杏仁、加石膏,合桂枝汤。名桂枝二越婢一汤,用以 
解太阳热多寒少之寒热,若阳盛于内,无汗而喘者,又有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以解散 
太阴肺家之邪;若阴盛于内而无汗者,又有麻黄附子细辛甘草汤,以温散少阴肾家之寒。 
《金匮要略》以此方去桂枝,《千金方》以此方桂枝易桂,皆名还魂汤,用以治邪在太阴, 
卒中暴厥,口噤气绝,下咽奏效,而皆不温覆取汗。因是而知麻黄汤之峻与不峻,在温 
覆与不温覆也。此仲景用方之心法,岂常人之所得而窥耶! 
【集解】王肯堂曰∶此方为元气不虚者设也。如挟时气者,宜十神汤;挟暑湿者,宜 
正气汤;挟寒者,宜五积散;挟热者,宜通圣散;挟食者,宜养胃汤;挟痰者,宜芎苏 
散。按∶肯堂之议诚当矣。然必证兼表里,邪因错杂,似伤寒而非伤寒者,乃可于诸方中 
斟酌选用。若脉证与麻黄、桂枝吻合,自当遵仲景之法治之。即元气素虚,或平素有热, 
不宜麻桂者,亦必如刘完素、张洁古法,缓缓消息治之,庶不误人。临病之工,宜详审焉。 
吴绶曰∶凡伤寒,寒邪在表,闭其腠理,身痛拘急,恶寒无汗,须用麻黄辛苦之药,开 
发腠理,逐寒邪,使汗出而解。惟夏月炎暑之时,虽有是证,宜加凉药方可用,如防风 
通圣散、三黄石膏汤是也。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注】伤寒一日,太阳受之,当脉浮紧,或汗或未汗,若脉静如常,此人病脉不病,为 
不传也。初病或呕未止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此外邪不解,内热已成,病势欲传也。 
宜以大青龙汤发表解热,以杀其势;或表里有热证者,则当以双解汤两解之也。 
【集注】沈明宗曰∶此凭脉辨证,知邪传与不传也。脉浮而紧,为太阳正脉,乃静是 
不传他经矣。若颇欲吐,或躁烦而脉数急,则邪机向里已着,势必传经为病也。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注】伤寒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此其常也。若二三日,阳明证之不恶寒、 
反恶热、身热心烦、口渴不眠等证,与少阳证之寒热往来、胸胁满、喜呕、口苦、耳聋 
等证不见者,此为太阳邪轻热微,不传阳明、少阳也。 
【集注】程知曰∶伤寒一二日太阳,二三日阳明,三四日少阳,四五日太阴,五六日 
少阴,六七日厥阴,此第言其常耳!其中变证不一,有专经不传者,有越经传者,有传 
一二经而即止者,有发于阳即入少阴者,有直中三阴者,有足经冤热而传手经者,有误 
药而传变者。大抵热邪乘经之虚即传,若经实即不受邪而不传;阳邪胜则传,阴邪胜多 
不传;故经谓脉静为不传,脉数急为欲传也。又曰∶足经自足上行胸腹头背,主一身之大 
纲,故寒邪入之,即见于其经,若手经第行于胸手,不能主一身之大纲也。邪既入足经, 
必传入手经,故感风寒之重者,头项痛、肩、背、肘节亦痛也。圣人言足不言手,足可该 
手,手不可该足也,非不传手也。夫五脏六腑十二经,气相输,络相通,岂有传足而不 
传手者哉!亦岂有伤足而不伤手者哉!虞天民谓∶热先手,寒先足。义亦可互通也。 
程应旄曰∶伤寒之有六经,无非从浅深而定部署。以皮肤为太阳所辖,故署之太阳; 
肌肉为阳明所辖,故署之阳明;筋膜为少阳所辖,故署之少阳云耳!所以华佗曰∶伤寒 
一日在皮,二日在肤,三日在肌,四日在胸,五日在腹,六日入胃,只就躯壳间约略其浅 
深,而并不署太阳、阳明等名。然则仲景之分太阳、阳明等,亦是画限之意,用以辖病也。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注】伤寒脉浮紧者,麻黄汤诚为主剂矣。今脉浮与浮数,似不在发汗之列,然视其病 
皆伤寒无汗之表实,则不妨略脉而从证,亦可用麻黄汤汗之。观其不曰以麻黄汤发之、主 
之,而皆曰可发汗,则有商量斟酌之意焉。 
【集注】方有执曰∶伤寒脉本紧,不紧而浮,则邪见还表而欲散可知矣。发者,拓而 
出之也;麻黄汤者,乘其欲散而拓出之也。或脉浮而数,伤寒之欲传也,而亦宜麻黄汤发 
汗者,言乘寒邪有向表之浮,当散其数,而不令其至于传也。 
程应旄曰∶麻黄汤为寒伤营之主剂,然亦当于脉与证之间互参酌之,不必泥定 
“紧”之一字,始为合法也。脉浮无紧,似不在发汗之列,然视其证,一一寒伤营之表病, 
则不妨略脉而详证,无汗,可发汗,定麻黄汤。若脉浮数,邪势欲传于里,亦不妨略证 
而详脉,无汗,可发汗,亦宜麻黄汤。就此二者之脉与证互参之,其有脉见浮紧,证具 
伤寒,二者俱符,又何麻黄汤之必在禁例哉! 
刘宏璧曰∶但脉浮不紧,何以知其表寒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