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设里有热实,攻之无疑,不须先汗以解外也。如无热实,而有脉浮之表,不但不令攻之,即
小便不利,亦不令利小便,仍当解外也。盖恐溲数汗多,亡其津液,致大便硬,则热愈
实也。若汗少脉迟,即有便硬,里尚未实,亦未可攻也。
【集注】王肯堂曰∶论言脉浮大,反发汗反下之为逆。此以心下硬有热,知传邪入里,
故舍脉而从证也。大便则许攻之,小便则不许利何也?曰∶攻大便则内热除,利小便则津液伤也。
林澜曰∶心下硬与腹硬满不同。腹硬邪已结聚成实,此但在心下,自与非下不可者
异矣。腑与脏对举而言,见一为入里,一犹属表之义也。
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疽。虽下之,腹满
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注】阳明病不更衣,已食如饥,食辄腹满脉数者,则为胃热,可下证也。今脉迟,迟
为中寒,中寒不能化谷,所以虽饥欲食,食难用饱,饱则烦闷,是健运失度也。清者阻
于上升,故头眩,浊者阻于下降,故小便难。食郁湿瘀,此欲作谷疽之征,非阳明热湿,腹
满发黄者比。虽下之腹满暂减,顷复如故,所以然者,脉迟中寒故也。
【集注】方有执曰∶迟为寒不化谷,故食难用饱。湿郁而蒸,气逆而不下行,故微烦
头眩,小便难也,疽黄病也。谷疽,水谷之湿蒸发而身黄也。
张璐曰∶下之腹满如故,盖腹满已是邪隐,脉迟则胃不实,徒下其糟粕,病既不除,
而反害之耳!夫阳明证本当下,阳明而至腹痛,尤当急下。独此一证下之,腹满必如故
者,缘脉迟则胃气空虚,津液不充,其满不过虚热内壅,非结热当下之比也。可见脉迟
胃虚,不但下之无益,即发汗利小便之法,亦不可用,惟当用和法,如甘草干姜汤,先温
其中,然后少与调胃微和胃气可也。
程应旄曰∶热蓄成黄之腹满,下之可去。此则谷气不得宣泄,属胃气虚寒使然,下之
益虚其虚矣。故腹满如故。
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 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
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注】阳明病内热,则不大便,能食,小便利,手足 然汗出,是可下之证也。今中
寒不能食,小便不利,虽手足 然汗出,不可下也,此为中寒欲作固瘕。何以知之?以
大便必初硬而后溏也。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水谷不分,故小便不利而大便必溏也。
【按】不能食与上条食难用饱,同一不能腐熟水谷也。小便不利与上条小便难,同一
不能下输膀胱也。惟手足 然汗出,与上条饱则微烦、头眩不同,彼欲作谷疸,此欲作
固瘕,皆胃中寒冷。一以微烦头眩,阳在中上,故不病泻而病疸;一以手足汗出,阳在
四肢,故不病疸而病泻也。再上条中寒食难用饱,无汗小便难,欲作谷疸,以其尚能少
食微烦,犹有阳气故也。此条中寒不能食,手足冷汗,小便不利,欲作固瘕,则是寒湿不
化,纯阴故也。固瘕者,大瘕泻也,俗谓之溏泻。固者,久而不止之谓也。
【按】人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阴阳和而后有雨,阳亢则热而雨少,阴盛则寒而雨多,
人之汗亦若是也。四肢手足属土,土主脾胃,若脉大,其汗蒸蒸而热,则为阳盛可下之证
也;若脉迟,其汗 而寒,则为阴盛可温之证也。
【集注】程应旄曰∶水谷不别,属湿热偏渗者多。此点出胃中冷,欲人知病本于寒,宜
从寒治,不在小便也。
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
其不下者,病患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
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按】“但以法救之”五字,当是“若小便不利”方与上文小便数、下文“渴者”之
义相合。此条病势不急救之之文,殊觉无谓,必有遗误。王三阳亦云∶此处五苓散难用,不
然经文“渴者?之下,当有阙文也。
【注】太阳病脉浮缓而弱,中风脉也;发热汗出恶寒,中风证也。不呕则里气和,缘
何而有心下痞证?此必以医下之故也。如其不经医下,邪热自传于里,病患不恶寒而渴
者,此邪去太阳,已转属阳明也。若小便数者,大便必硬,然使不更衣十余日,而无或
满或痛之苦,是仍属虚燥不实之硬,不可议下,俟之可也。如或渴欲饮水,必是胃中干
燥,当少少与之以滋其胃可耳。其或小便不利而渴者,是又为水停不化,宜五苓散以导
其所停之水矣。盖病在膀胱,故仍治太阳而不治阳明也。
【集注】张兼善曰∶十日不更衣,而不用攻伐何也?曰∶此非结热,虽不大便,而无
潮热、谵语可下之证,当须审慎,勿以日数久而辄为攻下也。
喻昌曰∶寸缓、关浮、尺弱,发热汗出恶寒,纯是太阳中风未罢之证,设非误下,何
得心下痞结耶?如不误下,而太阳证必渐传经,乃至不恶寒而渴,邪入阳明审矣。然阳
明津液既偏渗于小便,则大肠失其润而大便硬,与肠中热结自是不同,所以旬日不更衣无所苦也。
汪琥曰∶小便数大便硬,仲景论中何以无治法耶?盖此正是仲景不须用药处,俟其
阴阳自和,则小便渐少,大便必自出也。
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注】此申上条痞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误攻之变也。阳明病非胃家实,而心下硬满
者,不可攻之。若攻之,其人利不止者,则正脱而死。其人利自止者,邪退则犹可愈也。
【集注】汪琥曰∶或问结胸证同是心下硬满,又属可下何也?盖结胸证,心下硬满而
痛者,为胃中实,故可下;此证不痛,当是
虚硬虚满,与半夏泻心汤之心下痞硬略同,故云不可攻也。
诸虚者,不可下,下之则大渴,求水者易愈,恶水者剧。
【注】虚者下之,是为重虚,阴津消亡,自然大渴。其求水者,阳气犹存,故易愈;若
恶水者,阳气已绝,则难愈矣。
【集注】程应旄曰∶诸虚者,阳津阴液,必有所亡,故下之则大渴;求水者亡阴,恶
水者亡阳,故有愈剧之分。观此知仲景虑误下之助阴,甚于虑误下之亡阴矣。
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注】大下之后,复发其汗,重亡津液,小盒饭少,以水液内竭故也。勿治之,言勿
利其小便也。须俟津液回而小便利,必自愈矣。
【集注】程知曰∶言下后复发汗,有俟津液自回之法。若强责其小便,则膀胱之气化
不行,有增硬满喘胀者矣。故宜以不治治之。
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然汗出则愈。
【注】妇人病伤寒,经血适至,则有热入血室之证,宜刺期门;男子病伤寒,有下血
谵语者,亦为热入血室也。若热随血去,必通身汗出而解矣。若血已止,其热不去,蓄
于阳明,不得外越而上蒸,但头汗出而不解者,亦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则亦必通
身然汗出而愈也。
【集注】方有执曰∶血室、头汗、期门,注皆见太阳篇中。阳明之脉其直者,从缺盆
下乳内廉下,侠脐入气街中。血室之脉起于气街,上行至胸中而散。所以妇人经来,热
入血室,则似结胸而谵语,从阳明里也。男子下血,热入血室,但头汗出亦谵语,从阳
明外也,故并宜刺期门。
程应旄曰∶下血则经脉空虚,热得乘虚而入血室,谵语以血室虽冲脉所属,而心经
实血室之主,室被热扰,故心神不清也。但头汗出者,血下夺则无汗,热上扰则汗蒸也。
刺期门者,热入阴分,实在阴,随其实而泻之,则荣气和而心气下通,故 然汗出而解。
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
【注】阳明属胃,开窍于口,阳明有热,故口燥也。但欲漱水不欲咽者,虽燥而不渴,
知热在经而不在腑,在血而不在气也。热在经血,迫血妄行,必致衄也。
【集注】喻昌曰∶口中干燥与渴异,漱水不欲咽,知不渴也。阳明病,口燥但漱水不
欲咽,知邪入血分,阳明之脉起于鼻,故知血得热而妄行,必由鼻而出也。
沈阳宗曰∶阳明病,口燥漱水而不欲咽,乃邪郁于经,未入于腑也。
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
【注】此承上条详出脉证,以互发其义也。阳明病,脉浮发热,口鼻干燥,热在经也。若
其人能食,则为胃和,胃和则邪当还表作解也。然还表作解,不解于卫,则解于营,汗
出而解者,从卫解也;衄血而解者,从营解也。今既能食、衄血,则知欲从营解也。
【集注】张锡驹曰∶此论阳明经脉燥热也。夫热在经脉,故脉浮发热,热循阳明经脉而
上,故口干鼻燥,不伤胃气,故能食。能食者则衄,言病不在胃腑,非因能食而致衄也。
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硬,大
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当汤下之。
【注】经曰∶血并于下,乱而喜忘。喜忘者,好忘前言往事也。今阳明病,其人喜忘
者,本有久瘀之血,与热上并于心,故令喜
忘也。蓄血之屎虽硬,然大便反易,其色必黑,盖以血与糟粕共并,故反易而色黑也。不
用桃仁承气汤,而用抵当汤大下之者,以其人本有久瘀之血故也。
【集注】张志聪曰∶太阳蓄血在膀胱,故验其小便之利与不利;阳明蓄血在肠胃,故
验其大便之黑与不黑。
张璐曰∶大便色黑,虽曰瘀血,而燥结亦黑,但瘀血则粘如漆,燥结则晦如煤,此为明辨也。
郑重光曰∶太阳热结膀胱证,轻者如狂,重者发狂。如狂者血自下,故用桃仁承气汤,
因势而利导之;发狂者血不下,须用抵当汤。此条喜忘差减于狂,乃用发狂之重剂,何也?
盖太阳经少血,阳明经多血,所以宜用抵当汤峻攻。太阳云主之,乃确然不易之法,此
云宜用,则证有轻重,在于临时酌量耳。
病患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
消谷善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若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必协热便脓血也。
【注】此承上条言蓄血喜忘,热结而无表里证者,当下之义也。病患无表里证,是无
太阳表、阳明里证也。但发热而无恶寒,七八日,虽脉浮数不可汗也。若屎硬可下之,假
令已下,脉不浮而数不解,是表热去里热未去也。至六七日又不大便,若不能消谷善饥,
是胃实热也,以大承气汤下之。今既能消谷善饥,是胃和合热,非胃邪合热,故屎虽硬
色必黑,乃有瘀血热结之不大便也,宜有抵当汤下之。若脉数不解,不大便硬而下利不
止,必有久瘀,协热腐化而便脓血也,则不宜用抵当汤下之矣。
【集注】张璐曰∶病虽七八日,尚发热脉浮数,仍属太阳表证。因误下引邪内入,所
以脉数不解,内外合邪而见消谷善饥。谷入既多,反至六七日不大便,且不烦渴,是知
其证非热结在胃,乃热结在血。以其表证误下,尚兼太阳随经之热未尽,故以抵当为至
当也。若脉数不解而下利不止,又当随其下血与不下血而异治之,倘血分之热邪不除,必协热而便脓血也。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注】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表有寒里有湿未解也。夫表寒里湿,郁而
发黄,自非热湿内瘀,郁而成黄者比,故不可下。惟当于表寒里湿中求其治法,宜发其
表寒,利其里湿可也。
【集注】喻昌曰∶伤寒发汗已,热邪解矣,何由反蒸身目为黄?所以然者,寒湿抟聚,适
在躯壳之里,故尔发黄也。里者,在内之通称,非谓寒湿深入在里,盖身目正属躯壳,与
脏腑无关也。于寒湿中求之,求其寒湿中之治法也。
程应旄曰∶其人素有湿邪在里,表寒虽经发汗,而其为里湿所持者,终在里而无从
解散也。发汗后之寒,与湿郁蒸为热,非实热也,故不可下。仍当于寒湿中,责其或浅
或深而治之可也。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注】伤寒表邪未解,适遇其人阳明素有湿邪,热入里而与湿合,湿热蒸瘀,外薄肌
表,身必发黄也。若其人头有汗,小便不利,大便硬,则或清、或下、或利小便,自可愈
也。今乃无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