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唤醒心中的巨人 >

第8部分

唤醒心中的巨人-第8部分

小说: 唤醒心中的巨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老爸一样有甚重的毒瘪,靠偷窃和勒索为生,目前也因犯了杀人罪而坐监。另外一个儿子可不一样了,他担任一家大企业的分公司经理,有美满的婚姻,养了三个可爱的孩子,既不喝酒更未吸毒。为什么同出于一个父亲,在完全相同的环境下长大,两个人却会有不同的命运?在一次个别的私下访问中,问起造成他们现况的原因,二人竟然是相同的答案:“有这样的老子,我还能有什么办法?”
我们经常以为一个人的成就深受环境所影响,有什么样的遭遇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这实在是再荒谬不过了,影响我们人生的绝不是环境,也绝

第一卷 第一十七章
不是遭遇,而得看我们对这一切是抱持什么样的信念。
有两位年届七十岁的老太太,对于未来也因不同的信念而有了不同的人生。一位认为到了这个年纪可算是人生的尽头,于是便开始料理后事;然而另一位却认为一个人能做什么事不在于年龄的大小,而在于是怎么个想法。于是她给自己订下了更高的期许,在七十岁高龄之际开始学习登山,随后的二十五年里她一直冒险攀登高山,其中几座还是世界上有名的。就在最近她还以九十五岁的高龄登上了日本的富士山,打破攀登此山年龄最高的纪录。她就是大大有名的胡达·克鲁克斯老太太。
由上述的例子可见,不是环境也不是遭遇能够决定一个人的一生,而得看他对于这一切赋予什么样的意义,也就是说他是用什么样的认知,这不仅会决定他的现在也决定他的未来。人生到底是喜剧收场还是悲剧落幕,是丰丰富富的还是无声无息的,就全在于这个人到底抱持的是什么样信念。
信念何以对我们的人生有这么大的影响?事实上它可算是我们人生中追求快乐、避开痛苦的引导力量。当我们人生中发生任何事情时,脑海里便自然会浮现起两个问题:一是这件事对我是快乐还是痛苦,{或可说是好还是坏)?二是此刻我得采取什么行动,才能避开痛苦或得到快乐;(或趋吉避凶)?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如何,就全得看我们所持的是何种信念;信念不是自然生成的,乃是我们从过去的经验中累积而学会的,它是我们生活中行动的指针,指出我们人生的方向、决定我们人生的品质。
不要小看经验,它可以让我们辨识出事物的共通性,使我们“有把握”敢去做一件从未做过的事。若欠缺这种把握感,生活中就有很多事我们不敢去做了,可以说经验能使我们的生活变得简单,让我们敢于尝试。然而就由于经验所给予我们的把握感,也常常使我们产生“自我设限”的信念,譬如说一个人因为曾在事业上失败过多次,很可能便会就此认为自己是个一无是处的人,一旦他深信这种想法,就真的会变成如他所想的那种人。
当有了消极的信念后,一个人对于未来就不敢有任何奇寄望,一生也就只能平白过了。我们必须牢记,信念乃是我们根据过去的经验,对痛苦和快乐所柞的主观认知所致。我们很少会留意自己的信念究竟是如何形成的,也不知道那些信念是不是错误认知的结果,更未想想那些信念只不过是个认知而已,竟然把它当成真有那么回事,紧抱着如圣旨般奉行。真是不可思议,我们几乎从未质疑过自己深信不移的信念,它到底是不是真有道理?前面我们曾经说过,一个人做任何事不是没有原因的,也就是说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根据自己的信念,有意或无意地导向快乐或避开痛苦。如果你希望能够彻底改变自己旧有的习惯,那么就得从掌握行为的信念先着手才行。
信念可以是创造力,也可能是破坏力,端看你是从那种角度去认知。人类对于生活中的遭遇会很主观地赋予某种意义,有的积极、有的消极,前者可使人重拾破碎的心,继续往前迈进,而后者很可能就此便毁掉这个人的一生。人生事十之八九是不如意的,其中甚至于有极为痛苦的遭遇,要想活下去非有积极的信念不可,这是心理医生维克多·弗兰克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种族屠杀事件中发现了这个道理。他注意到凡是能从这场惨绝人寰的浩劫中活过来的少数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他们不但能忍受百般的折磨;并且能以积极的信念去面对这些痛苦,他们相信有一天会成为活生生的见证,告诉世人不要再发生这样的惨剧。
信念不只适用于情绪及行为上,也可以用在身体上,使之能在短时间内有极大的改变。有一次我和著名的耶鲁大学教授赞尔尼·西格尔博士晤面,他以几个针对多重人格异常的病例为例,告诉了我信念的异能。说来令人不可思议,当那些患者认为是什么样的人时,他的神经系统便会传达一个不容置疑的指令,使他身体的生化机能作出极大的改变。也就是说他们的身体在研究者的眼前很快地变化成另一种新的个体,例如眼珠子的颜色变了、身上的某些记号消失了或出现某种特征,甚至于因此而有了新角色所应有的糖尿病或高血压等病症。
信念有时侯尚可摆脱掉药物对身体所造成的影响;就在于人们还十分相信药物的疗效时,一门有关于研究人类身心互动关系的“心理神经免疫学”就证实了数个世纪以来的疑惑:信念对于冶病的功效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甚至于比治疗本身还来得重要。哈佛大学的亨利·毕其尔博士所作的广泛研究,就说明了我们别以为是药物使病体康复,其实真正得归功于病人的信念。
他这项打破传统观念的实验,是以一百个医学院学生为对象,共分为二组,每一组各五十个人。第一组人分配了红色胶囊包装的兴奋剂,第二组人则分配了蓝色胶囊包装的镇定剂,虽然是这么说,可是实际上胶囊里面的药粉却调了包而并未让学生们知道。结果两组学生的反应都如先前所以为的那样,吃了红色胶囊的一组很兴奋,吃了蓝色胶囊的一组则很平静,由此可见他们的信念压制住了身体服用药物的化学反应。毕其尔博士因此推论;药物的功效不仅得看药性,同时还得看病人是否相信药物的药效。
“吃药打针不是绝对需要,但康复的信念不能没有。”──诺曼·卡真斯
大约七年前我有幸和卡真斯先生相会,不幸一

第一卷 第一十八章
个月后他便撒手与世长辞,在那次晤面中他告诉了我一则信念强烈影响我们生理反应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洛杉矶市的蒙特利公园橄榄球队身上,当时有几位球员出现食物中毒的现象,经推断可能是贩卖机里的汽水出了毛病,因为这些人都是在光顾了那台贩卖机之后才发现有异样。随之喇叭便开始广播,警告人们注意别去买贩卖机里的饮料,因为有人病了,同时还描述发病的症状。顿时整个观众席便发生恐慌,有人开始反胃、有人昏厥、甚至于有的只是经过贩卖机而什么都没买的人都觉得不对劲了。那天救护车飞驰于球场和医院之间忙着载运病人,后来经过证实贩卖机没有问题,奇怪的是先前的病人竟然都不药而霍然痊愈。
由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信念可以使人在前一刻得病,而后一刻又不药而愈,更有文件显示信念还会影响我们的免疫系统。这一切都不打紧,尤其重要的是信念不仅能促使我们采取行动,相反地也会削弱我们行动的念头。就在你看这本书的此刻,你的信念或许正在形成,决定要如何按照书中所说的去懂、如何去学好书中所教的。有时候我们的信念会使我们在某一方面无力,却又在另一方面得力,比如说这个信念能使我们敢于唱歌、跳舞,但却又不敢开车、演讲,像这种只限于单方面的信念我们可称之为专门性信念,相对于适用在各方面的倍念便可称之为普及性信念。
普及性的信念会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层面,例如自我的肯定、对别人的看法、工作观、人生观、时间和金钱的使用等等,你可以想见这样的信念其强度及范围着实会影响我们整个的人生。幸好,像这样的信念若能改变其中使你设限的部分,那么在很短的时间内便能使你的人生整个改观。请记住,信念一旦被接受,就有如对我们的神经系统下了一道紧箍咒,它可能扩展也可能毁掉你的现在和未来。
如果你希望主宰自己的人生,那么就必须好好掌握自己的信念。第一步就是你得知道信念是什么?它是如何形成的?
信念是什么
信念到底是什么?在日常生活里我们常常脱口便脱口说出一长串的话;其中到底有投有什么意义可并不是十分清楚,就像“信念”这个字跟大家都常用;可是不一定人人都知道它的真正面貌。信念者,乃是对于某件事有把握的一种感觉,譬如说当你相信自己很聪明,这时说起话来的口气便十分有力量:“我认为我很聪明。”当你对自己的聪明很有把握时,就能充分发挥脑力,作出好的成绩来。对于任何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见,即或不然也船从别人那里问得答案;然而自己若是个优柔寡断的人,亦即没有坚定信念或对自己实在是没有把握,那么就很难充分发挥所拥有的各样能力。
要想了解信念并不难,不妨可以从信念的最初形式──念头──来谈起,每个人日常中都有许许多多的念头,不过可不都是深信不疑,就以你自己为例来作个解说,或许你认为长得挺吸引人的,当你说:“我很吸引人。”这可能只是个突发的念头面已,若要成为一个信念还得看你相信这句话的程度而定。如果你说:“我并不怎么吸引人。”这话童思就有如:“我没多大信心自认为长得吸引人。”
然而你要怎样才能把念头转化为信念呢?在此我可以打个比方,假设你把念头想像成是一个没有桌腿的桌面,当一个桌子没有了桌腿就不足以称之为桌子,同样地,信念若没有支撑就不足以称之为信念,而只能算是个念头而已。如果你自认为长得吸引人,请问你何以敢如此有自信?难道你是有什么样的“依据”支持你这么说吗?若是有,这就构成你信念的支撑,使你有把握敢这么说。
你到底是有什么样的依据呢?是有人告诉你很吸引人吗? 或者是你从镜子中所见并跟周围那些也具有吸引力的人比较过?还是走在街上不时有人向你投以羡慕的一瞥?不管你有多少这类的依据;除非你把它们归之于“你有吸引力”这个念头的名下,那才足以构成这个信念的支撑桌腿。
一旦你明白了我所说的这个比方,不妨可以检视一下自己的信念是如何形成的,同时也想想如何可以改变所不喜欢的信念。从上面所说的可以知道,只要有了足够的支撑──足够的依据或参考──差不多没有什么是不能建立成信念。在此我要请问,你相信人性本恶,当与人打交道时常常担心会吃别人的亏,还是你相信人性本善,只要对人好别人也会同样地对你好?从多年的经验中或从别人处得知,相信你的心里已经有数。
问题是这两个信念到底哪个才是对的呢?答案是你别管哪个是对,哪个是错,重要的是哪个能帮助你过得更快活。也许周围的人可以提供你答案,让你对自己的看法更有自信,不过这些是否能使你日常的生活过得更积极呢?不错,个人的经验是最有用的,然而你这些经验又是从何而来的呢?是看书、听录音带、看电影、听别人说的、还是纯粹发自于自己的想像? 这些再来的依据必然会激起我们的情绪反应,其程度的强烈自然会影响到支撑我们信念的强度。个人的痛苦或快乐经验会造成情绪上很大的反应,其越强就提供信念越坚固的支撑;另外个人类似经验的多寡也深深影响信念的强弱,不用说支持一个信念的依据越多,所形成的信念就越强固。
这些构成你信念的依据得精确到什么样的程度才能为你所用呢?其实这没什么关系,不管它是真实的还是虚拟的、是坚定的还是摇晃的

第一卷 第一十九章
,因为经过个人的认知,就算是再强固的个人经验也必然会被扭曲的。  
由于人类具有这种无中生有的扭曲本领,因而要想寻找构成信念的依据可说是没有穷尽。我们不要管这些依据的出处、不要管它是真的还是假的,只要把它当成是真的去接受就能发挥效果。当然,若是我们的信念是消极的,哪怕是再假的依据也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既然我们有能力运用想像的依据来推动自己向前追逐美梦,那么只要想像得越活灵活现,好像它就是真的一样,就能使我们越容易成功。何以会有这种现象呢?那是因为我们的脑子根本分辨不出何为真实,何为生动的想像,只要我们相信的程度越强烈,并且反复地练习,我们的神经系统便会把它当成真的,即使它是百分之百想像出来的。在我所拜访过的每一位有杰出成就的人都有这种能力,他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