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金刚经 >

第4部分

金刚经-第4部分

小说: 金刚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说且不可得,况五千言 
之文字耶。知此则知尊正教之意,乃另有所指,不独外论典籍 
不足取,即此文字般若亦不足取,但存假名假说而已。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 
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 
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 
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 
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 
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 
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 
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 页面 26…

金刚经                                                                ·25· 

       【注释】随说者,谓不拘人何地何时何段,乃至一偈之微, 
凡九法界众生,皆当一心供养,如对佛等,何况尽能受持读诵 
乎。帝释为天众说法,诸天皆向座恭敬作礼,为重于法,所以 
尊其处也,凡藏佛舍利为塔,奉佛形像为庙,藏佛经为阁,尽 
能者,尽通达甚深般若波罗蜜妙义也。以成就法身曰最上,成 
就报身曰第一,成就化身曰希有,胜出诸乘,世间无比,以若 
是经典所在之处,言必通达若是之经典,非徒五千余言之经文 
也。若是经典者,即三宝具足处,谓经者是法宝,即为有佛者 
是佛宝,若尊重弟子者即僧宝。众生虽未显三宝之胜德,究其 
可能本体,实完全具足。然则若是经典者,指经文亦可,指能 
受持读诵之人亦可,即指一切诸有情亦无不可。故人和人,有 
情与有情,各各自有其具足三宝,彼此互对,互相恭敬,各各 
 自陈为弟子,互相礼敬,又何贪嗔淫杀之恶果哉。晏子久而敬 
之,称曰善交,以其能全也。我国重礼教,礼尚居于教之先, 
维持世道人心,此为根本。试观社会中下等人,动辄诤斗,以 
无礼教以范之也,上等人则知互敬之义,而诸佛子,尤当念同 
体大悲,视一切众生皆本来佛也。隋时蜀民荀氏,尝于空地, 
虚空手写金刚经,遂感诸天覆护,遇雨此地不湿,牧童藉以避 
雨。至唐武德间,有僧语村人曰,此地向来有人书经,诸天设 
宝盖于上覆护,不可令大作践,后设栏围绕,内供佛像,常闻 
天乐之声。此亦诸天恭敬说法处之意。此段重在佛法圣量,非 
可取于外道诸散乱论也。故当依般若修,不当随顺外论典籍修 
也,约有五种胜因:一者摄取福德,随说是经,福德已不可思 
议;二者天人供养;三者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四者起尊敬 
之念,如即为有佛等;五者无执取义,言不执于佛不取于法, 
如佛说般若波罗蜜者,即不可取,故曰即非般若波罗蜜,但不 
偏空,仍存假名,故曰是名般若波罗蜜。今所说者,只为未了 

… 页面 27…

金刚经                                                                  ·26· 

解者对治法耳,若已明其义,即不必再说,故曰即非。又曰如 
来无所说,此无所说,正不可称量之胜法,非外论所可比拟于 
万一也。 

… 页面 28…

金刚经                                                                 ·27· 

                         供养给事分第八 

       【分义】世尊住世,为一大事因缘,欲众生了生死,而众 
生之所以报恩者,若徒取形式上之香花庄严,岂真供养给事哉。 
必也以养志为先,自己明此大事,求了生死,斯真供养矣。原 
夫众生之所以不能自在如佛者,良以无善巧方便慧,乃抟取色 
身名身,成此世界,由微尘而世界,由世界而微尘,轮回无尽, 
苦恼无尽。不知此乃影像相,如不能离于幻影,则视一切妄相, 
执为实有,在微尘执微尘,在世界执世界,在佛则执三十二相 
矣。如是颠倒,自不明一合相圆合而成为实相之理,故当离一 
切相,以无住为住,是真供养如来者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 
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注释】世界微尘,同一生灭之幻相,散为微尘,合为世 
界。其实微尘世界,皆无自性,非有实体,众生执有,抟取色 
身,假立一合相,但不过影像而已。以抟取色身,故成为世界, 
不能无名,遂立名身,世人愚痴,无善巧方便慧以破之,不得 
 自在,故佛反问之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 
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 

… 页面 29…

金刚经                                                                  ·28· 

相,是名三十二相。 

       【注释】前段佛谓众生之色身名身,不过微尘转世界之一 
幻起幻灭耳,何可抟取!即今如来之三十二相,非正觉性体, 
又何尝不是幻身生灭,岂得因佛身为奇特而可分别哉。夫如来 
者,法身也,不可以取相见,不可以离相求。汝今欲供养如来, 
若以见相为供养者,非真供养给事者也。行者于此等处细参之, 
最可发平等智光。 

… 页面 30…

金刚经                                                                 ·29· 

                           住忍苦分第十 

       【分义】精进深入者,不仅一布施已也,必忍辱以赴之, 
若有心动,即非忍辱,安名清净。歌利王表贪,凡见色而盲目, 
闻声而迷耳,是名割截身体,节节支解,心若住于色声六尘, 
即不名觉,非住于菩提矣。此降心第一妙诀,先忍幻身受苦之 
我相,再忍幻心缘起之法相,言离一切相者,不仅此幻身受苦 
之相也。否则以恒沙身命布施相衡,此尚不得名为忍辱耳,故 
必除妄生慧。斯名真忍苦,真波罗蜜也。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 
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 
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 
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 
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 
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 
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 
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 
众生。 

       【注释】经文处处说般若,人将疑不必勤苦行度,但持说 
般若可矣。是将偏于理解而忘却事修也,故云布施,然非单说 

… 页面 31…

金刚经                                                                  ·30· 

布施一门也。凡六度万行,无一不相通,无一能离般若,还当 
住于忍苦处。世尊自表往昔所修之苦行,意谓若无般若,即不 
能行忍而起嗔恨矣。若以节节支解为苦,即有我人四相矣。因 
世尊此时,已离一切人相也,并离一切布施忍辱诸法相也。是 
故心不应有住,以根本心不可得,此不可得者,即是菩提。若 
有所住,即为有心,即立色声香味触法,而不能住于菩提矣。 
住菩提者,住于无所住也。若心有个阿耨菩提可发可成者,即 
已住色,以其有心也;若心以为无阿耨菩提可发可成者,亦已 
住色,以其有法也;二者同属于法我,不名离相。然则如何而 
可?曰先明根本,证得本空。立亦得;不立亦得;立不立都得。 
如不明根本,但达理解,未证于事,则立不是,不立亦不是, 
立不立都不是。此妙用处,不可思议,今我说者,只可言用, 
无可言妙,以妙在汝边,非关我说。又所说离相者,别无他法, 
曰即诸相离诸相,即众生离众生可耳,倘不会斯义,必死执割 
股救鸽,投崖饲虎,为即是般若智用矣。世尊为菩萨时,以先 
有般若,后成忍行,否则忍于一时而非究竟,无慧苦行,仍不 
离诸相。行者当知佛说一切法,每用以表智,歌利王所以表贪, 
贪动时,见色则坏眼,闻声则坏耳,即名节节支解,故一有我 
人四相,即已支解而生嗔矣。应生无所住心句,行者切勿误为 
有心可生,当知实实无心可生,惟幻起之功用耳,更进而知其 
幻者,则不著功用而成妙用矣。无著大士分此段为忍苦住处, 
举忍辱以证离相也。忍有三种;一明能忍,谓通达法无我者; 
二忍相,即引歌利王事;三忍之种类,有极苦忍与相续忍二者 
是也。 

… 页面 32…

金刚经                                                                 ·31· 

                          离寂静分第十一 

       【分义】学般若法者,在初执有,次则偏空,为说真语、 
实语、如语、不诳不异等语,世人又执为实有此法矣。上言布 
施忍辱等行,恐其执于有也,但处处说幻离相,每言不可取不 
可说等,又恐其著于空而偏乐寂静禅味,不起大悲之用矣。不 
落作病,便入灭病,二病交起,翻成颠倒,真智无由显发,世 
尊故说此法,无实无虚以圆之,但圆其体,非泯其用,倘偏乐 
寂静,即不能发般若之妙用。此无实无虚一句,如画龙点睛, 
通体活现,由偏空而转知有,不落两边,不取中道,所谓如语 
者是也。此义惟大乘人最上乘人始能决定通达,虽每日三时以 
恒河沙等身命布施,经百千万亿劫,尚不能比其胜也。了此一 
句义者,必理事双融无碍,其目如日光明照,见种种幻相幻法 
者,斯足当之,当知是人,则是如来矣。以能荷担如来无上菩 
提也,乃言与佛不异,一切天人皆应以华香供之。言轻贱罪业 
果报功德者,正表不废事修。一切无实无虚,原不应妄生一切 
有无前后等分别,加以思议,反自生障也。此全经一大关键, 
非内求诸己,断无成就之理,即世尊于燃灯佛前,供养承事八 
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未足为胜,以偏于法相,未臻圆义也。 
经义宏深,如是如是。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 
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注释】不诳语者一句,原文无,系鸠什法师所加入,盖 

… 页面 33…

金刚经                                                                  ·32· 

合此土众生之机,以坚其信心也。此法无实无虚,的是真语, 
惟其无实,故不见诸相可得,众生可度;惟其无虚,故未尝不 
现起诸相而度众生也。是以即诸相离诸相,即众生离众生,斯 
是真智。实语者,谓说小乘四谛法也。如语者,谓大乘可如而 
小乘则不能也。不异语者,谓三世一切诸佛,无不同此一道, 
不离菩提以为因也。总之佛法以通达为主,无所偏执。行者往 
往偏于空虚,喜于寂静,难起大悲妙用,智无由显,此亦多生 
习气,佛故指出无实无虚之义以融之,希世人远此寂静病,以 
为住处,恐其入于止病灭病。所谓真实义者,即无实无虚之妙 
谛耳。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 
若菩萨心不住于法而行在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 
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 
功德。 

       【注释】前言无实者,以法体本空也。然恒沙德性,妙用 
不匮,故曰无虚,以有妙用,不废布施,以体空寂,故不住法。 
若但知布施而不知离相,即住于实,但知离相而不布施,即住 
于虚。一执我,一执空,皆非中道,但著意立一中道,又不离 
二边矣。故重不得,轻不得,著不得,不著亦不得,惟随行者 
般若力大小而转,非得根本智者,不能契其妙也。入暗与有目, 
是两大关键,圣凡之别在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