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唐诗鉴赏大典 >

第238部分

唐诗鉴赏大典-第238部分

小说: 唐诗鉴赏大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二两句,直叙其事,遣词造境平而无奇。然而,三句“临水”一转,顿起诗情;四句“小桃”一结,富有画意。原来,诗人欲以巧胜人,故意先出常语,而把重心用在结尾两句上,终使诗的后半部分佳境更筹。 
  奉召西归,是一喜;途中又接到李复言、白居易寄自长安的书信,更是一喜。君恩友情,涌上心头,这就加添了“两纸京书”的感情容量。“临水”二字一点,全诗皆活,意境毕呈:清清流水,照见了诗人此时欣喜的神色;粼粼波光,映出了诗人此刻欢乐的心情。诗中不着一字,而诗人捧读音书时盼归思友的那种急切、兴奋、激动、喜悦的情状,跃然纸上。试想:如果把“临水读”,换成“舱内读”或灯畔读,那诗中的气韵、意境就完全不一样了。 
  结句又偏不进一步从正面写喜悦之情,却一下子跳到商山(今陕西省商县东)小桃花树上,以景语收住全篇。诗人临水读罢友人书信,猛一抬眼,忽见岸上嫣红一片,惊喜中不禁吟唱:“小桃花树满商山”! 
  这桃花,开满山上,也开在诗人心田。至此,全诗戛然而止,画面上只留下一片花光水色。不言人的心情如何,只用彩笔点染商山妍丽春色,而人的愉快之情已流露无遗。 
  这首诗以叙事抒情,以写景结情,别有一种独特的风致和情韵。临水读,见桃花,是诗人这次春江舟行中实有之事,并非故意造境设色。然而,诗人选取这两个景致,恰到好处地表达了特定场合下的特有心情。诗句清而不淡,秀而不媚,柔和隽永,色调和谐,成功地显示了这首绝句所特有的一种清丽之美。    
  得乐天书 
  元稹 
  远信入门先有泪, 
  妻惊女哭问何如。 
  寻常不省曾如此, 
  应是江州司马书! 
  元稹诗鉴赏 
  元稹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三月贬谪通州(州治在今四川达县)。当年八月,他的挚友白居易也从长安贬斥江州(今江西九江)。相同的命运肥两颗心连得更紧。元稹的谪居生涯非常凄楚。他于闰六月到达通州后,就害了一场疟疾,差一点病死。瘴乡独处,意绪低沉,千里之外,唯有好友白居易与他互通音问。他后来写的长诗《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的序言中,追述了通州期间与白居易的唱唱。序文最后说:“通之人莫可与言诗者,唯妻淑在旁知状。”所谓“ 知状”,指知道他与白氏诗信往返,互相关切的情形。这段话,对我们理解这首诗,很有帮助。 
  这是一首构思奇异的小诗。题目是《得乐天书》,按说,内容当然离不开信中所言及读信所感。但诗里所描绘的,却不是这些,而是接信时一家人凄凄惶惶的场面。诗的第一句“远信入门先有泪”,是说,诗人收到乐天的江州来信,读完后泪流满面。第二句笔锋一转,从妻女的反应上着笔:“妻惊女哭问何如。” 
  诗人手拿远信,流着泪走回内室,引起了妻儿们的惊惑:接到了谁的来信,引起他如此伤心?这封信究竟带来了什么噩耗?妻女由于困惑,发而为“惊”、为“哭”、为“问”。可她们问来问去,并没有问出个结果。因为,诗人这时已经伤心得不能说话了。于是,她们只好窃窃私语,推知起来:自从来到通州,从没见什么事使他如此激动,也从未见谁的一封来信会引得他如此伤叹。够得上他如此关心的人只有一个—— 白乐天!今儿这封信,八成是江州司马白乐天寄来。 
  元稹这首小诗,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写出了场面、情节,却不直接抒情。他在四行诗里,画出了“妻惊女哭”的场面,描绘了“问何如”的人物对话,刻画出了“寻常不省曾如此”的心理活动,而诗人万端感叹,却只表达在“先有泪”三字中,此外再不多说。 
  全诗以素描塑造形象,从形象中见深情,句句是常语,却句句是奇语。刘熙载《艺概》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其实,用常得奇者,岂止白香山为然,香山的好友元微之,早就越过这道“重关”了。    
  酬乐天频梦微之 
  元稹 
  山水万重书断绝, 
  念君怜我梦相闻。 
  我今因病魂颠倒, 
  惟梦闲人不梦君! 
  元稹诗鉴赏 
  这是一首和诗,写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 
  这时,元稹贬通州,白居易贬至江州,两地迢迢数千里,通信十分困难。因此,诗一开始就说“山水万重书断绝”。现在,好不容易收到白居易寄来的一首诗,诗中告诉元稹,昨晚上又梦见了他。老友感情这样深诚,使他深深感动。诗的第二句乃说:“念君怜我梦相闻。”元稹在通州害过一场严重的疟疾,病后一直身体糟糕,记忆衰退。但“我今因病”的“病”字还包含了精神上的深深苦闷,包含了无限凄凉悲哀之情。四句紧承三句说:由于我心神恍惚,不能自主,梦见的净是些不相干的人,偏偏没梦见你。与白居易寄来的诗相比,这一结句翻出新意。 
  白诗是这样四句:“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白诗不直说自己苦思成梦,却反以元稹为念,问他何事忆我,致使我昨夜梦君,这表现了对元稹处境的无限关切。诗从对面着墨,构思精巧,感情真诚。 
  “梦”是一往情深的精神境界。白居易和元稹两个人都写了梦,但写法截然不同。白诗用记梦以抒念旧之情,元诗一反其意,以不曾入梦写凄楚心境。白诗用入梦写苦思,是事所常有,写人之常情;元诗用不能入梦写心境,是事所罕有,写人之至情。 
  做梦包含了希望与绝望之间极深挚、极痛苦的感情。元稹更推进一层,把不能入梦的原因作了近乎离奇的解释:我本来可以控制自己的梦,和你梦里相逢,过去也曾多次梦见过你。但此刻,我的身心已被疾病折磨得不成样子,所以“惟梦闲人不梦君”。这就把凄苦的心境写得入骨三分,深切动人。再说,元稹这首诗是次韵和诗,在韵脚受限制的情况下,别出机杼,更是难得。    
  重赠乐天 
  元稹 
  休遣玲珑唱我诗, 
  我诗多是别君词。 
  明朝又向江头别, 
  月落潮平是去时。 
  元稹诗鉴赏 
  陆时雍《诗镜总论》说:“凡情无奇而自佳者,景不丽而自妙者,韵使之然也。”的确,有些抒情诗,看起来情景平常,手法也似无过人处,但读后令人回肠荡气,经久不忘。其艺术魅力主要来自回旋往复的音乐节奏,及由此产生的“韵”或韵味。 
  《重赠乐天》就是这样的一首抒情诗。它是元稹在与白居易一次别后相逢又将分手时的赠别之作。先当有诗赠别,所以此诗题为“重赠”。 
  首句提到唱诗,便把读者引入离筵的环境之中。 
  原诗题下自注:“乐人商玲珑(中唐有名歌唱家)能歌,歌予数十诗”,所以此句用“休遣玲珑唱我诗” 
  作呼告起,发端奇兀。唐代七绝重风调,常以否定、疑问等语势作波澜,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適)、“休唱贞元供奉曲,当时朝士已无多”(刘禹锡),这类呼告语气容易酿造动人的风韵。 
  不过一般只用于三、四句。此句以“休遣”云云发端,劈头喝起,颇有先声夺人之感。 
  好友难得重逢,分手之际同饮几杯美酒,听名歌手演唱几支歌曲,本是很愉快的事,何以要说“休唱”呢?次句就象是补充解释。原来筵上唱离歌,本已添人别恨,何况商玲珑演唱的大多是作者与对面的友人向来赠别之词,那不免令他从眼前情景回忆到往日情景,百感交集,呼告的第二人称语气,以及“君”字与“我”字同现句中,给人以亲密无间的感觉。上句以“我诗”结,此句以“我诗”起,就使得全诗起虽突兀而承接从容,音情有一弛一张之妙。句中点出“多”“别”,已暗逗后文的“又”“别”。 
  三句从眼前想象“明朝”,“又”字上承“多”字,以“别”字贯彻上下,诗意转折自然。四句则是诗人想象中分手时的情景。因为别“向江头”,要潮水稍退之后才能开船;而潮水涨落与月的运行有关,诗中写清晨落月,当近望日,潮水最大,所以“月落潮平是去时”的想象具体入微。诗以景结情,余韵无穷。 
  此诗只说到就要分手(“明朝又向江头别”)和分手的时间(“ 月落潮平是去时”),便结束,通篇只是口头语、眼前景,可谓“情无奇”、“景不丽”,但读后却有无穷余味,给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原因何在呢?这是因为此诗虽内容单纯,语言浅显,却有一种萦回不已的余韵。它存在于“休遣”的呼告语势之中,存在于一、二句间“顶针”的修辞格中,也存在于“多”“别”与“又”“别”的反复和回应之中,处处构成微妙的唱叹之致,传达出细致的情感:故人多别之后重逢,本不愿再分开;但不得已又别,令人恋恋难舍。更加上诗人想象出在熹微的晨色中,潮平时刻的大江烟波浩荡,自己将别友而去的情形,更流露出无限的惋惜和惆怅。多别难得聚,刚聚又得别,这种人生聚散的情景,借助回旋往复的音乐律感,就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这里,音乐性对抒情性起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连昌宫词 
  元稹 
  连昌宫中满宫竹, 
  岁久无人森似束。 
  又有墙头千叶桃, 
  风动落花红蔌蔌。 
  宫边老翁为余泣; 
  “小年进食曾因入。 
  上皇正在望仙楼, 
  太真同凭阑干立。 
  楼上楼前尽珠翠, 
  炫转荧煌照天地。 
  归来如梦复如痴, 
  何暇备言宫里事! 
  初届寒食一百六, 
  店舍无烟宫树绿。 
  夜半月高弦索鸣, 
  贺老琵琶定场屋。 
  力士传呼觅念奴, 
  念奴潜伴诸郎宿。 
  须臾觅得又连催, 
  特敕街中许燃烛。 
  春娇满眼睡红绡, 
  掠削云鬟旋装束。 
  飞上九天歌一声, 
  二十五郎吹管笛。 
  逡巡大遍凉州彻, 
  色色龟兹轰录续。 
  李谟压笛傍宫墙, 
  偷得新翻数般曲。 
  平明大驾发行宫, 
  万人歌舞途路中。 
  百官队仗避岐薛, 
  杨氏诸姨车斗风。 
  明年十月东都破, 
  御路犹存禄山过。 
  驱令供顿不敢藏, 
  万姓无声泪潜堕。 
  两京定后六七年, 
  却寻家舍行宫前。 
  庄园烧尽有枯井, 
  行宫门闭树宛然。 
  尔后相传六皇帝, 
  不到离宫门久闭。 
  往来年少说长安, 
  玄武楼成花萼废。 
  去年敕使因斫竹, 
  偶值门开暂相逐。 
  荆榛栉比塞池塘, 
  狐兔骄痴缘树木。 
  舞榭攲倾基尚在, 
  文窗窈窕纱犹绿。 
  尘埋粉壁旧花钿, 
  乌啄风筝碎珠玉。 
  上皇偏爱临砌花, 
  依然御榻临阶斜。 
  蛇出燕巢盘斗拱, 
  菌生香案正当衙。 
  寝殿相连端正楼, 
  太真梳洗楼上头。 
  晨光未出帘影动, 
  至今反挂珊瑚钩。 
  指似旁人因恸哭, 
  却出宫门泪相续。 
  自从此后还闭门, 
  夜夜狐狸上门屋。” 
  我闻此语心骨悲, 
  “太平谁致乱者谁?” 
  翁言:“野父何分别, 
  耳闻眼见为君说。 
  姚崇宋璟作相公, 
  劝谏上皇言语切。 
  燮理阴阳禾黍丰, 
  调和中外无兵戎。 
  长官清平太守好, 
  拣选皆言由至公。 
  开元之末姚宋死, 
  朝廷渐渐由妃子。 
  禄山宫里养作儿, 
  虢国门前闹如市。 
  弄权宰相不记名, 
  依稀忆得杨与李。 
  庙谟颠倒四海摇, 
  五十年来作疮痍。 
  今皇神圣丞相明, 
  诏书才下吴蜀平。 
  官军又取淮西贼, 
  此贼亦除天下宁。 
  年年耕种宫前道, 
  今年不遣子孙耕。” 
  老翁此意深望幸, 
  努力庙谟休用兵。 
  元稹诗鉴赏 
  连昌宫,唐代皇帝行宫之一,高宗显庆三年(658)建,故址在河南府寿安县(今河南宜阳)西九里。元和十三年(818 ),元稹在通州(州治在今四川达县)任司马,写下这首著名的长篇叙事诗,通过连昌宫的兴亡变迁,探索安史之乱前后唐代朝政治乱的缘由。 
  全诗基本上可分为两大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