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大典-第1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淇梢运凳嵌灾堑氖勘弯毓胤赖母攀觥B氐郎希奘氖孔湓谛燎诘匦拗な隆!安莶荨保涂嗟难印G懊婕右弧昂巍弊郑髀冻鍪说奈尴薷锌7叛鬯耐刈牌鸱纳绞贫拇笮〕乔剑雀呔掷喂獭U饫锎蟪切〕怯ψ骰ノ睦蠢斫狻R豢鸥陀眉蚶ǖ氖市闯鎏凭咏粜拗氐淖纯觥!敖栉输乩簦骸薰鼗贡负俊闭饬骄湟隽恕颁乩簟薄:粗赴彩放丫!
这里故意发问,而且又有一个“还”字,暗借三年前潼关曾经失守一事,从而引起人们对这次潼关防卫措施的关心与悬念。
接下来,应该是潼关吏的回答了。可是他似乎并不急于作答,却“要(yāo邀)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从结构上看,这是在两段对话中插入一段叙述,暗承“修关还备胡”。那位潼关吏看来对所筑工事充满了信心。下面八句,都是潼关吏的话,他首先指着高耸的山峦说:“那层层战墙,高接云天,连鸟也难以飞越。敌兵来了,只要坚决自守,不必再担心长安的安危。“语调轻松而自豪,可以想象,关吏说话时因富有信心而表现出的神采。他又兴致勃勃地邀请杜甫察看最险要处:您看那山口要冲,狭窄得只能容单车通过。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八句,“神情声口俱活”(浦起龙《读杜心解》),不只是关吏简单的介绍,更主要的是表现了一种“胡来但自守”的决心和“艰难奋长戟”的气概。而这是借关吏之口表现守关将士昂扬的斗志。
紧接关吏的话头,诗人却没有赞语,而是一番深深的感慨。因为诗人并没有忘记“前车之覆”。桃林,即桃林塞,指河南灵宝县以西至潼关一带地方。三年前,占据了洛阳的安禄山派兵攻打潼关,当时守将哥舒翰本拟坚守,但为杨国忠所疑忌。在杨国忠的怂恿下,唐玄宗派宦官至潼关督战。哥舒翰不得已领兵出战,结果全军覆没,许多将士被淹死在黄河里。睹今思昔,杜甫余哀未尽,希望吸取上次失败的教训,避免重蹈复辙。“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慎”字意味深长,它并非指责哥舒翰的无能或失策,而是深刻地触及了多方面的历史教训,表现了诗人久久难以消磨的沉痛悲愤之感。
与“三别”通篇作人物独白不同,“三吏”是夹带问答的。而此篇的对话又具有自己的特点。首先是在对话的安排上,缓急有致,表现了不同人物的心理和神态。“修关还备胡”,是诗人的问话,关吏却不急答,这一“缓”,使人可以感觉到关吏胸有成竹。关吏的话一结束, 诗人马上表示了心中的忧虑,这一“ 急”,更显示出对历史教训的痛心。其次,对话中神情毕现,形象鲜明。关吏的答话并无刻意造奇之感,而守关的唐军却给读者留下一种坚韧不拔、英勇沉着的印象。其中“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两句形象鲜明地塑造出战神式的英雄形象,令人倍受鼓舞。
新婚别
杜甫
兔丝附蓬麻,
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
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
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
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
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
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
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
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
沉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
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
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
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
久致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
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
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
与君永相望!
杜甫诗鉴赏
杜甫“三别”中的《新婚别》,刻划了一个深明大义的少妇形象。诗歌采用独白形式,全篇先后用了七个“君”字,都是新娘对新郎倾吐的肺腑之言,读来深切感人。
这首诗大致可分为三段,层层深入且有曲折。这是因为人物的心情本来就是很复杂的。第一段,从“兔丝附蓬麻”到“何以拜姑嫜”,是新娘子诉说自己的不幸命运。她是刚过门的新嫁娘,从前与丈夫没见过面,没讲过话。因此语气显得有些羞涩,有些吞吞吐吐。这明显地表现在开头这两句:“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新嫁娘这番话不是单刀直入,而是以比喻来引起的。这很符合她的特定身份和她此时的心理状态。“兔丝”是一种蔓生的草,常寄生在别的植物身上。“蓬”和“麻”也都是小植物,因此,寄生在蓬麻上的兔丝,它的蔓儿也就不能延长。在封建社会里,女子得依靠丈夫才能生活,但现在她嫁的是一个“征夫”,很难指望白头偕老,以“兔丝附蓬麻”的比喻非常贴切。“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怨恨之意显而易见。“结发为君妻”以下的八句,则是回溯怨恨的原因。“结发”二字,说明妇人之对丈夫的好歹看得很重,因为这关系到她今后一生的命运。然而,谁料到这洞房花烛之夜,却就是生离死别之时呢!
前一天晚上刚结婚,第二天一早就得走,连你的床席都没有睡暖,这哪里象个结发夫妻呢?“无乃太匆忙”的“无乃”,是反问对方的口气,意即“岂不是”。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两句,指明了造成新婚别的根由是战争;同时说明了当时进行的战争是一次“守边”战争。从诗的结构上看,这两句为下文“君今往死地”和“努力事戎行”作铺叙。当时正值安史之乱,广大地区沦陷,边防不得不向内地一再迁移,而现在,边境是在洛阳附近的河阳,守边居然守到自己家门口来了,可见这两句中暗含对统治阶级昏庸误国的讥讽,诗人在这里用的是一种;“婉而多讽”的写法。
第二段,从“父母养我时”到“形势反苍黄”。
新娘子将话题从自身进一步转到丈夫身上了。她关心丈夫的生死,并且表达了对丈夫的忠贞,要与他一同去作战。“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当年父母对自己非常疼爱,把自己当作宝贝儿似的。然而女大当嫁,“鸡狗亦得将”,“将”字当“跟随”讲,就是俗话说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可是如今,“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你却要到那九死一生的战场去,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我该怎么办呢?想到这些,怎能不令人柔肠寸断?紧接着,新娘子表示:“我本决心随你前去,死也死在一起,但又怕这样一来,反而要把事情弄得更糟糕,更复杂。军队里是不允许有年轻妇女的,你带着妻子去从军,也有许多不方便,我又是一个刚过门的闺女,没见过世面,更不用说打仗了。这段话,刻画了新娘子那种心痛如割、左右为难的矛盾心理,非常细腻、深刻。
诗的第三段,从“勿为新婚念”到“与君永相望”。女主人公经过一番痛苦的内心斗争以后,终于从个人的不幸中、从对丈夫的关切中,跳了出来,站在更高的角度,“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她一改哀怨沉痛的诉说而为积极的鼓励,话也说得干脆,不象开始时候那样吞吞吐吐的了,她决定不随同丈夫前去,并且,为了使丈夫一心一意英勇杀敌,她表白了自己生死不渝的坚贞爱情。这爱情,是通过一些看来不重要,其实却大有作用的细节,或者说具体行动表现出来的。这就是“自嗟贫家女”这四句所描写的。
新娘说,费了许久的心血好不容易才置办得一套美丽的衣裳,现在没必要再穿了。并且,趁你还在,我这就把脸上的脂粉洗掉。你走了以后,我更没心情梳妆打扮了。这固然是她对丈夫坚贞专一的爱情的表白,但是更可贵的,是她鼓励丈夫,好叫他放心地、并且满怀信心地去杀敌。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这四句是全诗的总结。其中有哀怨,有伤感,但是已经不象最初那么强烈、显露,主要意思还是在鼓励丈夫,因此说出“人事多错迕”,似乎有点人不如鸟,但立即又振作起来,说出了“与君永相望”这样深情无限话,以生死不渝的爱情来坚定丈夫的斗志。
《新婚别》是一首高度思想性和完美艺术性结合的作品。诗人运用了大胆的浪漫的艺术虚构,在女主人公的身上倾注了诗人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另一方面,在人物塑造上,《新婚别》又具有现实主义的精雕细琢的特点,诗中主人公形象有血有肉,经过曲折剧烈的痛苦的内心斗争,最后毅然勉励丈夫“努力事戎行”, 细致表现战争环境中人物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丝毫不感到牵强和抽象,而觉得非常自然,符合事件和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并且极具感染力。
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也是《新婚别》的一大艺术特点。诗人以新娘子的口吻说话,语气生动、逼真。
诗里采用了不少俗语,这也有助于语言的个性化。符合女主人公“贫家女”的身份。
此外,在押韵上,《新婚别》和《石壕吏》有所不同。《石壕吏》换了好几个韵脚,《新婚别》却是一韵到底。这大概和诗歌用人物独白的方式有关,一韵到底,一气直下,更有利于主人公的诉说,也更便于读者的倾听。
自京赴奉先县
咏怀五百字
杜甫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
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
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
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
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
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
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
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
胡为慕大鲸,辄拟偃溟渤?
以兹悟生理,独耻事干谒。
兀兀遂至今,忍为尘埃没。
终愧巢与由,未能易其节。
沉饮聊自适,放歌破愁绝。
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
天衢阴峥嵘,客子中夜发。
霜严衣带断,指直不能结。
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
蚩尤塞寒空,蹴踏崖谷滑。
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
君臣留欢娱,乐动殷胶葛。
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
圣人筐篚恩,实欲邦国活。
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
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战栗。
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
中堂舞神仙,烟雾蒙玉质。
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荣枯咫尺异,惆怅再难述。
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
群水从西下,极目高崒兀。
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
河梁幸未坼,枝撑声窸窣。
行旅相攀援,川广不可越。
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
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
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
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
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
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
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戌卒。
犹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杜甫诗鉴赏
这首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杜甫由长安回奉先县探亲时所作。此时杜甫在长安已滞留了将近十个年头,在此期间,他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多方奔走,直到这年年底才得到一个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接受官职后,先离开长安去奉先·1852·《唐诗鉴赏大典》
县探望家眷。此前不久,安禄山已在范阳(今北京附近)起兵叛乱,这首诗正是从个人的生活遭遇中总结出当时社会的重大问题。
全诗可分三大段。
第一段自首句至“放歌破愁绝”,抒发自己忠君、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和百折不挠的远大志向。
诗的开头以自嘲的口吻表达自己矢志而不得实现的远大政治抱负。诗人自幼嫉恶如仇,想凭借自己的才学求取功名,匡世济民,报效祖国。然而,昏暗的现实使他的志向不但不得施展,反而到处碰壁,以至生计窘迫。这就是诗中“意转拙”、“一何愚”感慨的由来,诗人称自己“窃比稷与契”的志向为“拙”“愚”,从这痛心的自嘲中,不难看出诗人难以抑制的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