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唐诗鉴赏大典 >

第115部分

唐诗鉴赏大典-第115部分

小说: 唐诗鉴赏大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方平 
  落日清江里, 
  荆歌艳楚腰。 
  采莲从小惯, 
  十五即乘潮。 
  刘方平诗鉴赏 
  《采莲曲》是乐府旧题,许多诗人都赋有《采莲曲》的形象,热情赞美她的美丽、勤劳和勇敢。 
  开始二句,描绘江南日暮时分,晚霞映照着清江,江面金波粼粼。忽然,江风中传来清甜、宛转的江南民歌声。一叶采莲舟,从远处飘来,穿行在荷花丛中。 
  舟上是一位风姿绰约的采莲少女。次句的“艳”字与首句的“清”字相互呼应,可以想见这位少女美丽的身影正在清澈的江水中荡漾。“楚腰”二字,抓住最具特征的细节,突现人物的轻盈体态。《韩非子·二柄》中有“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此后称女子细腰为“楚腰”“荆歌”和“楚腰”还点染出浓郁的江南水乡地方风情。“采莲从小惯”,这句话说得很平常、很朴实,却说明她从小就采莲,习惯了艰苦的劳动生活。“惯”字用得极妙,表明她采莲的熟练能干,她勤劳朴实的本色。紧接着“十五即乘潮”,是说她十五岁就乘舟弄潮、驱驾风浪。如此惊心动魄的劳动生活历程,她却以淡淡的口吻道来,足见这位体态轻盈的少女,非常勇敢,气魄非凡。至此,一位美丽爽朗、勤劳朴实而又勇敢豪迈的采莲女的形象,已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了。 
  刘方平的这首《采莲曲》,以朴素自然的语言表现采莲女的勤劳和勇敢,使人读后能感受到劳动人民健康纯朴的外貌美和心灵美。            
刘长卿诗鉴赏 
  生平简介 
  刘长卿(约709…780),字文房,河间(今河北省河间县)人。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进士。 
  肃宗至德年间,曾任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因被人诬陷,下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狱,后贬为潘州(今广东省茂名市)南巴尉,移陆州司马,死于随州刺史任上。 
  世称刘随州,有《刘随州集》。 
  刘长卿与杜甫同时,比元结、顾况年长十余岁,但他的创作活动主要集中在中唐前期。他的诗内容较丰富,各体都有佳作,尤长于五言律诗,权德舆说他自诩“五言长城”。七言律诗则以工秀见长。他的诗驰声于上元、宝应(唐肃宗的第三、第四个年号)间。 
  湜说:“诗未有刘长卿一句,已呼宋玉为老兵。”可见其诗名之高。 
  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 
  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 
  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 
  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 
  怜君何事到天涯。 
  刘长卿诗鉴赏 
  《过贾谊宅》又题《长沙过贾谊宅》唐肃宗至德年间,刘长卿以检校祠部员外郎身份,到湖南任转运使判官,又任淮西鄂岳转运留后,遭鄂岳观察使吴仲孺所诬谄,被贬为潘州南巴尉。赴潘州途中,路过长沙贾谊故宅,想到贾谊的遭遇与自己有几分相似,很是感慨,因此写下了这首凭吊贾谊的七言律诗。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一开始,诗人就以无限感慨,述及贾谊的不幸遭遇。 
  贾谊是西汉初期的著名的政治家,二十岁任博士,提出了一套改革政治的主张,受文帝刘恒的赏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多后,任梁怀王太傅。梁王坠马死,他自伤没有尽到作太傅的责任,不久郁郁而死,年仅三十三岁。贾谊怀才不遇,空有一身才志,引起诗人无限感慨。这两句既寄托了诗人对贾谊的无限同情,同时也抒发了自己被贬谪的愤懑心情。 
  接着三、四两句写贾谊故宅的萧瑟、寂寞景象。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意思是说,贾谊已经逝去很久,他所留下的故宅,也只剩下秋草、寒林和斜日残照这样的一些萧瑟、寂寞景象,只能让后人凭吊而已。 
  贾谊在长沙时,作有《鵩鸟赋》,赋中有“庚子日斜兮,鵩集予舍”、“野鸟入室兮,主人将去”等句子。这里的“人去后”、“日斜时”,是借用其字面,兼抒怀古之意。这两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秋草、寒林、斜日残照,体现出诗人清冷的心情,并且很自然地开启下文的感慨。 
  五、六两句,叹惜贾谊怀才不遇。 
  “汉文有道恩犹薄”,意思是说,汉文帝本是一个有道之君,贾谊生逢明君,可是却不被重用,远谪长沙,竟赍志以没,所以诗人不禁有“恩犹薄”之叹。 
  “湘水无情吊岂知”,这句意思是说,贾谊在被谪往长沙途经湘水时,曾作赋以吊屈原,赋中尖锐批判了那个是非不分、贤佞不辨、忠贞之士受制于群小的黑暗社会现实,为屈原鸣不平。但“湘水无情”,哪里会把这吊念之意寄语屈原呢?这句语言委婉曲折,既为贾谊吊屈原而感叹,同时也为自己吊贾谊而生悲,抑郁不平之情倾注其中。 
  最后两句,感叹贾谊远逐天涯。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江山寂寥,天涯飘零,究因何事呢?“摇落”二字,是宋玉《九辩》中描写秋天草木凋零之词。杜甫曾有“摇落深知宋玉悲”(《咏怀古迹》第二首)之句。 
  作者这里借用此二字,既用以悲叹贾谊之被逐,亦悲叹自己之飘零。“君”,指贾谊,也用以自比。诗人明知贾谊因遭谗被贬谪到长沙,末句却故作设问,这种曲折的手法,更能抒发逝者和诗人自己飘零天涯的伤感。 
  这首诗将对贾谊谪居长沙的凭吊和诗人自己受贬谪的心情融合在一起进行表现,借古喻今,寓情于景,既表达了对逝者的同情,同时又从中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以及对当时昏暗现实的不满情绪。    
  听弹琴 
  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 
  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 
  今人多不弹。 
  刘长卿诗鉴赏 
  诗题一作“弹琴”,《刘随州集》为“听弹琴”。 
  琴七弦组成,因此首句以“七弦”代称的琴,意象也更具体。“泠泠”形容琴声的清越,引出“松风寒” 
  三字。“松风寒”以风入松林表现琴声的凄清,形象可感,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静听”二字表现出听琴者入神的情态,可见琴声的超妙。高雅平和的琴声,常能唤起听者水流石上、风来松下的肃穆、幽清之感。 
  而琴曲中又有《风入松》的调名,一语双关,取意精妙。 
  如果说前两句是描写音乐的境界,后两句则是议论与抒情兼之。唐代,音乐发生了变革。“燕乐”成为一代新声,乐器以西域传入的琵琶为主。公众的欣赏趣味变了,受人欢迎的是能表达世俗欢快心声的新乐。穆如松风的琴声虽美,却成了“古调”,又有几人能怀着高雅情致来欣赏呢?字里行间便流露出曲高和寡的孤独感。“虽”字转折,从对琴声的赞美转为对时尚的感慨。“今人多不弹”的“多”字,更反衬出琴客知音者的稀少。这两句同时也借今人好趋时尚不弹古调,表现作者的不合时宜。刘长卿清才冠世,一生两遭迁斥,有满腹的不合时宜和一种与浮俗落落寡合的思想。“所贵知音难”,也正是《听琴》的题旨之所在。“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诗咏听琴,只不过借此寄托一种孤芳自赏的情操罢了。    
  酬李穆见寄 
  刘长卿 
  孤舟相访至天涯, 
  万转云山路更赊。 
  欲扫柴门迎远客, 
  青苔黄叶满贫家。 
  刘长卿诗鉴赏 
  李穆是刘长卿的女婿,颇有清才。《全唐诗》载其《寄妻父刘长卿》,全诗是:“处处云山无尽时,桐庐南望转参差。舟人莫道新安近,欲上潺湲行自迟。” 
  刘长卿这首诗就是为和李穆的诗而作。 
  刘长卿当时在新安郡(治所在今安徽歙县)。“孤舟相访至天涯”则指李穆的新安之行。“孤舟”江行,含有一种凄楚意味;“至天涯”表现行程之远和旅途艰辛。不说“自天涯”而说“至天涯”。是作者站在行者角度,体贴他爱婿的心情。 
  李穆当时由桐江到新安江逆水行舟,这一带山环水绕,江流曲折,且由于新安江上、下游地势差距很大,多险滩,上水最难行。次句说“万转云山”,每一转折,都会让人以为即将到达目的地,实际上路途还很远。“路更赊”,赊(音 shē)即远,这三字是富于旅途生活实际感受的妙语。 
  诗人在前两句之中巧妙地代用了李穆原唱的诗意,且不露痕迹,出神入化。后两句则进一步描写主人盼客至的急切心情。至此仍旧没有明确说出企盼、愉悦之意,而读者从字里行间之中已经心领神会,年长的岳父亲自打扫柴门迎接远方的来客,显得多么亲切,更使人感到他们翁婿间融洽的感情。“欲扫柴门”句使人联想到“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的名句,也表达了同样欣喜之情。末句以景结情,更显精彩,其含意极为丰富。“青苔黄叶满贫家”,说明贫居无人登门,颇有清贫寂寞之感,因此就更易因为客至而喜;同时又近似于“盘飧市远无兼味,樽洒家贫只旧醅”的自谦。“贫”之中流露出好客之情,十分真挚感人。    
  新年作 
  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 
  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 
  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 
  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 
  从今又几年。 
  刘长卿诗鉴赏 
  至德三年(758)春天,作者因事由苏州长洲尉被贬潘州(今广东茂名市)南巴尉,遭贬之因,据《送长洲刘少府贬南巴使牒留洪州序》记载:“曩子之尉于是邦也,傲其迹而峻其政,能使纲不紊,吏不期。夫迹傲则合不苟,政峻则物忤,故绩未书也,而谤及之,臧仓之徒得骋其媒孽,子于是竟谪为巴尉。”(《毗陵集》)可见是受诽谤获罪被贬。 
  在唐代,长沙以南地域都很荒凉,潘州一带的艰苦而可想而知,诗人受冤被贬,从鱼肥水美的江南苏州迁至荒僻的潘州,委屈之心不言而喻。这首诗,是迁至潘州次年后,即乾元二年所作,满腹冤屈化作一句诗语:“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新年已至,自·1477·《唐诗鉴赏大典》 
  己与亲人们相隔千里,思乡之心,岂不更切?人欢己悲,伤悲之泪“潸然”而下。其实,伤心泪早就洒于贬途:“裁书欲谁诉,无泪可潸然。”(同上)联系仕宦偃蹇,很难自控,而有“新年向国泪”(《酬郭夏人日长沙感怀见赠》)。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是由薛道衡“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人日思归》)化出。在前人单纯的思乡之情中,融入仕宦身世之感,扩大了容量,增强了情感的厚度。两句有感而发,自然浑成,诚为甘苦之言。使笔运意,纯熟圆浑,字凝句炼,素来是诗人的所长,“老至”句承“独潸然”,“ 春归”句承“新岁切”,脉络细致,情意深沉。诗人有感年华“老至”,反遭贬而“居人下”。新年伊始,天下共春,而仍滞留炎南天畔,升迁无望,故有时不我待、春归我先之感。悲愤郁积,不能自己,因此连续以四句伤情语抒发。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二句描绘天畔荒山水乡节序风光。猿啼积淀着哀伤的诗歌意象。“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古谣,引发怨苦,以此属引凄厉之声度入诗中,与北方呜咽陇水同是感伤的声态意象,都令人怀悲而思归。刘长卿的仕历活动主要在南方,其诗中有很多表现猿啼的句子:“梦寐猿啼吟”,“万里猿啼断”、“猿啼万里客”。而这里犹再重之“同旦暮”—— 早晚、日夜时时在耳,起哀伤,动归思,进而把“乡心切”刻划得淋漓尽致。这新岁元日的惆怅,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远望,江流岸柳不但没有给诗人带来生机和新意,相反,风烟一空,濛濛笼罩,倒给诗人心头蒙上一层厚厚的愁雾。 
  在抑郁、失落的情绪中诗人发出了长长的慨叹:“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这里借用贾谊的典故,洛阳才子贾谊,有济世匡国之志,脱颖初露,而为权贵宿老谗毁,疏放为长沙太傅。诗人这次遭贬,也是以功蒙过,怏怏哀怨,时有流露:“地远明君弃,天高酷吏欺”(《初贬南巴至鄱阳题李嘉祐江亭》)故引贾谊为同调,而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已似”之感。而自忤权门,担心滞此难返,不免生出“从今又几年”的忧虑。至此诗人引颈遥望长安,归心不已,步履迟迟的徘徊背影已如在眼前;似可听见深深的长吁短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