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最校长 >

第77部分

最校长-第77部分

小说: 最校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这个时代处于一种持续的不满之中,一种抽象的不满,在青年群体中尤为剧烈。

    基础水平的物质文化供给早已不能满足受到良好教育的庞大青年群体,对精神家园的渴求冲击着现实彼岸的堤防,对一切不合想象的公共领域,青年们总会聚集起来批判,解构,戏谑。借着互联网和新媒体,青年们以直接的,或隐蔽的,变形的甚或充满幻想的形式,解读每一个社会热点,参与每一场公共讨论。

    我们这个时代又拥有空前丰裕的文化资产,其人均供给水平远远超前于物质财富的存量。借助技术手段,精神资源的极大丰富已经在相当多的人群中得以实现无数图书,声音,影像,以远远超过思维负荷的方式将个体包裹。只要愿意,你可以每分每秒都看到新的画面,听到新的声音,获得新的思想。懒惰者亦不再有无聊的时间,勤勉者更无时不在扩充自己。

    前信息时代丰富的物质商品积累,在虚拟空间中也完成了影像化、数字化。商品作为客体所担负的价值,除却被消费者使用之外,又被附加上了另一层意义:作为一种平面化的具象,为旁观者所审视和评价,进而构成一个新的价值体系。

    于是,在这个不断增长的由信息,影像,二维化的产品物质所构成的丰盛景观中,无数的选择构成了你的生活。”

    一些网友有些看得云里雾里,但传媒界的人,都是看得犹如眼中散发着精光!

    “厉害啊,任校长对媒体的走势看得很清楚。”

    “他绝对做过研究,不过这个自媒体是什么?”

    “这里面提到的几个概念,如‘公共领域’、‘自媒体’,的确是不同寻常。”

    某民办学校,一间办公室内,几人正在聊天。

    “呵呵,他一个不入流的学校,还要办报纸?真是笑死我了,新闻专业才是我们最强的专业!”

    “对,苏教授,您觉得任风那个南星学院的新闻专业怎么样?”

    这位苏教授,是他们请来的,也是学校里少有的几个教授,在新闻传播学方面,都能在教育系统里面相关的榜单上,排到前一百名!

    然而,那几人的问话没有回答,因为此刻的苏教授,正盯着手机,他的脸上都有些震惊了。

    “怎么可能?新媒体方向我研究了这么久,竟然都没他熟悉?”

    “苏教授?”其余几人见到苏教授没反应,不由再度出声问道。

    这位年过半百的教授抬起头叹了口气:“他学校的新闻专业怎么样我不知道,但就这位校长的发刊词来看,他在新媒体上面的研究,比我还要厉害。”

    “啊?”

    其余几人,都是傻了!

    这可是教授啊!

    “苏教授,您确定?”一人不信问道。

    “确定。”

    几人互相看了看,良久,一人才深吸口气:“看样子,无论是对新闻界,还是以新闻为主要专业的学校,当真是狼来了啊。”

第134章 令人震惊的发刊词(下)!

    顶尖的大学当然不用担心,但一些三等大学之流,就不得不担心了。

    一些网友也是心中惊讶,之前南星学院在开学后压根就没什么动作,还以为就会这么没落,然而这一次,随着《新声报》的成立,所有人又再次惊掉了下巴。

    原来不是南星学院没落了,而是它一直在悄无声息地发展!

    而一些传媒界的人,仍然在继续读这篇发刊词。

    一些高校里,甚至不关注这些事的人,也被其余人推荐了这篇发刊词。

    “你可以选择一种生活的格调:浪漫的、复古的、小资的、极简的,任何你能想到的风格,都可以在由庞大的现实和虚拟消费品构成的流水线中找到多样而精致的模版。

    你可以选择一个精神的家园:无论是放纵的闲适还是深邃的思索,多样的文化产品会填满你闲暇的时间,不同维度和材质的精神食粮可以轻易缔造出你梦想的世界。

    你可以选择一个独特思想姿态:激进的、保守的、自由的、普世的,或左或右,不用担心你的见识无法支撑,任何一种态度都对应一个成熟的语境文本,也对应一群同路人,在有选择的被过滤的信息,从而将内心的不安和迷茫牢牢禁锢。”

    ……

    “很多人试图描绘出一副这样的景象:移动互联网时代,就是每个人都充当传播主体的时代。公共话语去中心化,传播扁平化,媒体平民化,这是名为自媒体时代的潮流不断灌输给我们的标签。每个人都是话语的发布者,每个人都是内容的传播者,每个人都会得到关注与倾听。个体以这样的方式参与社会讨论,进行公共生活,实现自己的价值。

    现在,在这无时无地不与虚拟世界相连的时代,在这丰盛的景观之中,一切已经为你的选择做好了准备,选择即可完成你自身的展现。带上你想要呈现的自己,以一种无需成本的方式参与到每一个公共话题的讨论,每一个热点的追逐,每一个虚拟社群的互动,每一次的群体狂欢。在下一个热点到来之前,你已经准备好了自己的立场,自己的言论,自己的位置,自己的表现。无数的人可以看到一个二维化的你,那是一个在景观之中被精心配置出来的标签,一个无数碎片构成的残面展现。

    由此,生活从每个方面分离出来的影像合流起来,由无数的选择变成了小径分岔的花园,没有方向,没有尽头。

    你有无数选择。

    其实你无从选择。”

    ……

    一些网友自然看得懂,而一些学者,都是惊呆了,互联网的特性,完全在这一篇发刊词里说了出来。

    “中心从来没有被消解,而是在进化中更加隐蔽,更加牢固。

    传统媒介帝国的衰落只是形式的更改,无所不在的意志和思维形态以更极端的强势弥散于所有的闲暇时间与私人空间。

    一个个经由被准确把握的社会群体心理而精心制造的热点,一个个通过无所不在的行为采集而被推送的兴趣与信息,一切主动呈现的你想关注的、你被想关注的、想被你关注的,借由互联网这个比传统媒介更有效率也更有互动性的工具,以消费为轴纽聚成为一个光怪陆离的庞然大物。

    在这个景观自发运动中形成的每一个片断的景象,就是不同时刻我们生活的全部。

    每个人都会得到关注与倾听?不过是一个美好的想像。”

    ……

    “舆论的中心由单极裂变为多极,每一个话语领域中,铁的规则和秩序依然存在。普通个体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来获得关注。尽管这个时代有太多的成名神话,但在庞大的基数面前,概率只是一种现象,一夜成名的幸运儿们,不过也只是这个景观自我运作的产物罢了。互联网的互动性让一部分幸运儿成名,对剩下的大部分个体来说,它变成了一种工具,收集,反馈,调整,适应,控制,在不断的交流过程中了解你的全部,解构你的全部,一切的个性被标签化二维化,个体与自我在这个空间中完成单向度的彻底蜕变。”

    ……

    “如今,在信息时代,信息如洪流般淹没了每一个人,即便个体穷尽全部的时间和精力,也无法掌握昨天发生的所有事情。对绝大部分人来说,其实不会有兴趣再看一眼一段时间以前的热点。

    一言以蔽之,景观在自发运动中以海量碎片的方式向个体展现每一个当下的片断,个体拥有海量的碎片但无法用来拼成真实的存在。我们的历史生命在不断的萎缩和割裂。

    这就是当下的生活,每个个体在这个景观中,在这种运动中被不断规训,不断异化,参与者的特质以客体的身份被不断置换,变成附庸。

    这是一场无处不在的社会博弈。”

    ……

    “权力的掌握者们所秉持的意识形态早已力不从心;媒体大佬与互联网巨头们更关心自己的商业模式如何不被淘汰;意见领袖们无非收钱办事;刚刚策划或发布了一个热点的运营人员可能只是想拿到更多的绩效和薪水;追逐热点的消费者们,如前文所述,只是在被动地参与信息传播与反馈的过程。任何有意识、有目的的操控者,凭借个人或者小团体的能量,都不可能决定庞大机器运转的节奏。

    显然,在一个以信息消费为中心的时代,一个包含所有个体的,有独立意志的,自发运动的虚幻景观已然形成。以消费为中心,以资本为驱动,以所有参与者为基础,以由互联网为代表的无孔不入的媒介为工具,信息的母体早已开始独立运转。

    在这样的当下,我们何以有接近本真的生活?”

    ……

    “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希望发出一种声音,去解构并还原那些由互联网时代所包装的景观化的热点、焦点和难点,以及同样被景观扭曲的现实生活的各种情境。我们希望自己,也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在生活中能自发的认识这种幻象,更接近生活本真的景观。

    不必多谈改造世界之言,因为社会永远存在自我革新和前进的动力,纵观历史,即使再坏的时代,也孕育着进步的种子。当下的虚幻互联网景观时代也正是如此。

    我们所希望的,是你,我,在将来被改造过的世界中有自己的位置。以自己有限的水平和能力,向这个目标不断努力。”

    ……

    中国传媒大学。

    一位传播学大师刚好下课,按照之前的习惯,他会留下来解答学生的问题,今天也如此。

    “老师,今天有一位校长发了关于互联网传播的发刊词,我想要看下您的看法。”一位学生恭敬说道。

    “是吗?”

    “是的,老师,就是这篇。”那学生递上了手机。

    周围的一些学生听了,也是有些兴奋。

    “是任校长发的发刊词吗?”

    “肯定是啊,任校长和南星学院都是现在网络上的热点,他的文采和学术真的好厉害!”

    “那不一定,文采是文采,学术是学术,那篇发刊词虽然厉害,但肯定不如专业的老师。”

    “对,我还是喜欢任校长的诗歌。”

    周围的学生在议论,但他们几乎所有人都很笃信,任风的文采是文采,但学术又是另外一方面的东西了。

    “听听丘大师怎么说吧。”

    他们这位眼前的大师,可是传播学为数不多达到教育系统二十级评测的,他的教学等级,更是大师级,再往上一步,就到宗师了!

    那些聚在一旁的学生看着他,想要看下丘大师的点评。

    而这一刻,这位丘大师放下了手机,满是惊叹说道:“这位校长,就凭这一篇发刊词,就足以担我传媒大学的客座教授之职!”

    “什么?”

    周围那些学生,都是惊呆了,“客座教授?不会吧?”

    “天啊,这怎么可能?任校长的学术能力也如此恐怖吗?”

    周围所有学生,都是惊呆了!

第135章 再招生!

    这可是从一位大师级的老师口中说出来的,那就毫无疑问了。

    这两篇发刊词,也算是造成了一股不小的风暴。

    “任校长这两篇发刊词,的确厉害,看样子这个新闻专业,要成为南星学院的招牌了。”

    “看下第三篇发刊词。”

    一些人都是继续看任风的微博,不过接下来第三篇发刊词,并不是任风写的,而是张季鸾写的。

    张季鸾身为《新声报》的主编,同时也是整个南星传媒的负责人,说的东西自然又和任风不同。

    主要是该报的宗旨目标和追求,以及介绍了一下当前《新声报》的人员构成。

    《新声报》的口号是“在这里读懂中国”,是任风直接将之前《南方周末》的口号给搬了过来,在人员构成方面,目前主要还是张季鸾、邵飘萍、彭仲宇、以及白岩松,同时张季鸾和白岩松、邵飘萍三人也要负责授课。

    张季鸾的文章,与任风的自然又不同,带着民国时的味道,也在其中提出了“不私、不盲”等几个原则,当然有一些说得比较委婉。

    而第四篇发刊词,则是鲁迅所写。

    鲁迅身为文艺刊的主编,说的内容,也是要青年向上的主题。

    而且,即使鲁迅暂时还没有去教育局去考核自己的能力及水准,但教育系统已经是将鲁迅的国学能力,提到了15级,也就是从名义上达到了副教授这个层次!

    原因,自然是鲁迅的名声在外,几篇文章,都是让他名声大振,对于这种有着名声的人,教育系统会有专门的人进行收录。

    当然,自己掌握的技能不一定会教得好,要想真正拥有副教授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