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心灵鸡汤 >

第55部分

心灵鸡汤-第55部分

小说: 心灵鸡汤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纪伯伦说,自由是人类枷锁中最粗的一条。我不知道,他的体会是否正是我的感觉,我是否因害怕自由而自愿成为奴隶?
  美国国家公园之父约翰·缪尔在他的夏日日记中描写寻找羊群的经验,写的不只是羊,还有害怕自由的人类:
  “我找到羊群时,发现它们害怕而沉默地缩在一起。显然它们已在这儿待了一个晚上又一个上午,根本不敢出去觅食。它们虽然逃离了桎梏,但就像我们所知的一些人一样,反而对获得的自由感到恐惧,不知道该怎么办,而且似乎还很高兴能回到原来熟悉的牢笼中。”
  是因为害怕自由,才使我们日复一日地过着不想过的日子,又或是不太甘心却又有点儿情愿地把自己交给忙碌呢?
  很多人过完一辈子,一生中真正自由的时间,却少得可怜。
  我试着在行程表里清出一些空当,让自己有时间体会无所事事的乐趣———我也不想一直与自由为敌,抗拒它的亲善访问啊!
你的衣柜里有多少件衣服
  一天整理我的衣物时,发现很多衣服在过去的岁月里根本就没怎么穿过,更有些衣服在衣柜里从新的放到旧的一年到头下来,压根儿就没碰过。这时,我不由地想起了那句流传甚广的话:“女人的衣柜里总是少一件衣服。”是啊,我们总是在追求更好的,更多的,更华贵的,以便迎合我们的时尚品位和社会地位。可是看着衣柜里花花绿绿、各式各样的衣服和裙子,回想着那些真正穿过它们的时候又有多少呢?许多衣服买来了,我只穿过一次就扔在一边了,还有些衣服只是凭着自己一时高兴,头脑发热时买下来的,买回去后发现又不合自己心意了,就放在那里垫衣柜了。日积月累,这些衣服占据了我的衣柜,这才发现我平时真正穿的衣服实在没几件,那么那些不常穿的、被我浪费在一边的衣服,想起来就让人觉得可惜,一种深深的遗憾不由得从心底而升。
  其实,那些被我长久积压在柜子里的衣服何尝不像是我们身上所蕴藏的潜能啊。不管我们的智商是高或者是低,也无论我们的能力是高还是低,更不必说我们是正常人还是残废人,每个人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在我们有生之年里,或许我们只能用到潜能中很小很小的一部分,几万分之一、几十万分之一甚至几百万分之一,然而更多的潜能将随着我们生命流逝的同时被带进坟墓中。这情形到和女人的衣柜里的衣服颇有几分相似,不常穿,甚至连碰都不常被碰过,最终就这样结束掉了它被人使用的一生。这怎能不教人心生遗憾呢!原本是想在这些美丽服饰的装扮下让自己变的更加璀璨,可是,因为我们的疏忽和不经意,我们最终没能将这种美丽发挥到及至。我们常常感叹那些街头卖艺的残疾人,没有手,听不见,看不到,可是却用脚弹奏着优美动人的生命乐章。在我看来,这些残疾人比很多正常人的内在潜能发挥出来的要多得多啊!残疾人尚能如此,为什么我们不能呢?
  “尽管,这些衣服我没穿过,但我这些年也过来了。”这句话说出来的时候似乎多少让人感觉到有些苍白无力,更多的让人读出其中的无奈和痛苦。这就像那些在有生之年里没见过浩瀚的大海,宏伟神圣的故宫,雄壮美丽的长城和千军万马,浩瀚长空的西安兵马俑的老人的真实感受;像每个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的队员,只有那么为数不多的小部分人能够登上冠军的宝座,留下更多的则是与冠军和金牌失之交臂的深深叹息。这也是世间有那么多的平庸和为何平庸的原因。
良心与生命
  罗伯特·米尔是德国人,今年109岁。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也是德国仅存的一位参加过一战的老兵。据说,他也是目前德国最长寿的男人。
  关于罗伯特的长寿秘诀,德国的各大报纸都曾报道过。概括起来有三条:家族中有长寿基因;喜欢简单的饮食;偶尔喝一点红葡萄酒。然而,他生活中的一些故事却常常被人忽略。前不久,德国《图片报》刊载了他二战中经历的一件事。读后,我觉得真正使他长寿的,可能不是那三点,而是其他的一些东西。
  1940年7月,他的邻居,也是他的好朋友约索夫被送进了集中营,因为他是一名犹太人。临离开家的前一天夜里,他把自己的五万马克委托给米尔保管。他说,我走了,我的妻子和孩子,你帮我照顾好。这些钱,没谁知道,妻子、孩子都不知道。我的意思你是明白的,怕他们经不起纳粹人的折腾,说出去,连累了你。拜托了!回来后,我会报答你的。
  约索夫被带走的第二天,他的妻子和孩子也被带走了。他们被关在了什么地方?米尔也不知道。五万马克现金,就这样留在了他的手上。为了稳妥起见,米尔以个人的名义,把钱分开存在了四家银行里,然后,他就把存折秘密地藏了起来。这件事,他也没敢告诉自己的妻子,因为他怕走漏了风声,被以窝赃罪名而枪毙。
  可是,一等就是五年,直至二战结束,都没见到邻居的踪影。米尔想,也许他们全都死了,这笔钱看来是无法奉还了。不过,米尔依旧没有动用它们。
  1965年,米尔68岁。他的家庭发生了一次大的变故。他与儿子联合经营的一个机械厂倒闭了。祸不单行,这一年,他的妻子还摔断了腿。为了走出生活的低谷,米尔想到了约索夫的那五万元钱。可是,就在他准备从银行里取出这笔钱的时候,他在报上看到一篇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20周年的文章,作者是安迪·约索夫。从文章回忆的内容,米尔断定,这位作者就是约索夫的小儿子。也就是说,约索夫的家人没有全部被毒死,至少他的小儿子活了下来。但是,这五万马克,约索夫的小儿子根本不知道。
  米尔陷入了空前的矛盾之中。他说:“我一生,共有三个晚上没有睡好觉,全发生在看到那篇回忆文章之后。是归还这笔没人知道的巨款,还是拿出来拯救自己?”
  四十年后,当记者问他,对这件事作何感想时,他感慨道:“令我骄傲的是,我选择了前者。”
  关于米尔的故事还有许多,但是我对这个故事最感兴趣,因为它让我知道:心灵的内在安宁,才是幸福长寿最不可或缺的因素。我甚至感觉到,人们称之为良心的东西是存在的。一个人如果撒了谎,或者说隐瞒了事实,即使没有任何人知道,但他的良心会因为一清二楚而不安,这种不安会蚕食那个被人们称为“生命”的东西。
白领和清洁工
  清洁工经常出入白领工作的场所,她看到白领们坐在有空调的办公室里,操作着电脑,接着电话,用英文或中文与别人沟通,他们个个神情紧张。
  而清洁工,干完早晨的活,开始呆在工作间里,喝茶,看报纸,连中缝里的广告也看完了,然后出来透气。
  清洁工又看到白领们坐在那儿,操作着电脑,接着电话,用英文或中文与别人沟通,他不知道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忙。
  下午5时,清洁工准备下班。白领们则开始开会,戴着金边眼镜的经理在喋喋不休。
  有一天,清洁工和一位白领同乘一部电梯上楼,不料,停电了。在等待来电的半个小时里,白领和清洁工探讨起许多问题。
  白领说:“大伯,你每月赚多少钱?”
  清洁工回答:“我赚1500元。”
  清洁工反问白领:“你赚多少钱?”
  白领回道:“每月赚1万元。”
  清洁工张大嘴巴,说不出话来。
  电来了,电梯重新运行。再后来,清洁工和那位白领就熟了。清洁工慢慢知道白领每天需要不停的工作14个小时,他们很少有休息日,没有时间逛街,也没有时间陪家人,甚至连用餐的时间也没有。
  清洁工觉得不可思议。
  有段时间,清洁工发现那位白领的脸色很差,过了一段时间,他在没有出现过。清洁工去打听,他的同事告诉清洁工,他得了肝病。
  清洁工发现,白领连看病的时间也没有。
  清洁工仍旧过着平淡的日子,每天中午在休息间睡一觉,把报纸中缝广告也看完,然后出来透气。
  她看到白领们像蚂蚁一样,还在伏案工作。
别忽略生活
  有一次到美国观光,导游说西雅图有个很特殊的鱼市场,在那里买鱼是一种享受。我们去的那天,天气
  不是很好,但迎面而来的却是鱼贩们欢快的笑声。他们面带笑容,像合作无间的棒球队员,让冰冻的鱼像棒
  球一样,在空中飞来飞去。
  我问鱼贩:〃你们为什么能保持愉快的心情呢?〃他说,几年前的这个鱼市场是个没有生气的地方,大家整
  天抱怨。后来,大家认为与其每天抱怨沉重的工作,不如改变工作的品质。于是,他们不再抱怨生活的本身
  ,而是把卖鱼当成一种艺术。然后来,一个创意接着一个创意,一串笑声接着一串笑声,他们成为鱼市场中
  的奇迹。
  这种工作的气氛还影响了附近的上班族,他们常到这儿来和鱼贩用餐,感染他们乐于工作的好心情。他们
  已经习惯了给这些不顺心的人排疑解难,〃实际上,并不是生活亏待了我们,而是我们期求太高以至忽略了生
  活的本身。〃
橡皮擦与涂改液
  在涂改液尚未发明以前,橡皮擦总是如影随形。
  常用的那一种,双色——一头灰黑、一头雪白。
  黑的擦墨水迹,白的拭铅笔痕。
  用橡皮擦,力道必须掌握得恰到好处。
  用力过轻,墨痕犹在,新字写在旧痕上,线条勾来划去,纠缠不清,一塌糊涂。用力过重,墨痕未去,纸已先破;裂开的那个小洞,好似一张丑恶的嘴狰狞地笑。
  很讨厌用橡皮擦,所以,学生时代,做作业、写作文时,格外地用心。偶尔写了错字而不得不动用它,也总是小心翼翼;轻轻轻轻地擦去了薄薄的一层后,步步为营,一丁点,一丁点儿慢慢慢慢地擦、再擦、擦擦擦,终于,擦去了最后一点墨迹。仔细审视那纸,被擦过的部份薄若蝉翅,可是,总算完好无缺;这时,“吁”地松了一口大气,高高兴兴地把正确的字写上。写时,怕再犯错,全然不敢掉以轻心,有如履薄冰的慎重。
  那时的学习心态是:写时用心,改时细心;偶尔粗心错了一次,改正以后便倍加小心。
  时代不断的进步,橡皮擦在一日千里的科技发展中渐渐地被淘汰了,取而代之的是人人趋之若鹜的涂改液。
  涂改液使用起来十分便利——不论是错了一个、一句、或是一行字,只要拿起涂改液的小刷子,轻轻一扫,在灰飞烟灭间,白雪覆顶,墨迹全无。
  实在是太便利了,所以,现在的学生,把写错字当成家常便饭,错得漫不经心、错得理直气壮。有什么关系呢,反正有涂改液。一错即涂、再错再涂,就算是错上十次,也还是可以涂了又涂的。
  这时的学习心态已经变成了:写时粗心。改时大意,错了一次,鲁莽如故。
  可怕的是;现代许多人,滥用涂改液,除了用来涂改作业,还兼用一种无形的涂改液来涂嘴巴——信口雌黄,说过就算。
不做测试行不行
  到意大利的罗马游玩,可去的名胜古迹太多了,因为那部经典电影《罗马假日》,我一直都想去看看“真言之口”。可当真的寻到它时,我却有些失望。
  在一个简陋的教堂门廊上,只见一个大理石制作的人形面孔,在长长的胡须中,有鼻子和眼睛,还有一张中空的大嘴巴。相传如果说谎的人把手放进去,一下子就会被咬下来。
  相信很多人来到这里,都会无一例外地将手伸进大嘴巴里,做一次诚实的测试。并不是人们对自己诚实的自信,不过是不能免俗罢了。
  仔细端详了一会儿后,我走到它面前,为了完成长久以来的心愿。我慢慢地将右手伸到那个大嘴巴里,尽管知道传说不是真的,心中仍不免忐忑不安,脑中闪电般回想着我是否曾说过什么伤害人的谎话。有一瞬间,我真的有种错觉。手就要被咬下来了。还好,一切如常。我暗暗松了口气。
  就在我转身要走的时候,看到距离真言之口大约两三米的地方,一对游客母子发生了小争执。妈妈低着头在劝说什么,不时用手指指真言之口,而那个五六岁的小男孩则两手背后,一直紧抿着嘴唇,倔强地摇头,任凭母亲说什么也不改变主意。父亲手持相机在一旁有些无奈地笑着。显然,孩子不愿意将手放进大嘴巴里。我忽然有些担心,害怕孩子就此从命。没想到,最后放弃的人是妈妈,她直起身来对丈夫耸耸肩,笑了。
  他们没有勉强孩子,这让我顿感欣慰。相比跟风的大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