拣宝-第28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肯定知道o阿。”唐清华点头道:“明代很荒唐的一个皇帝,貌似喜欢一个叫凤姐的民间女子,而且宠信大太监刘谨,搞得宁王造反,最后落水死了……”
众入一听,顿时愣住了。
“哈哈……”
半响之后,俞飞白疯狂大笑起来,捧腹喘气道:“清华,你是故意逗乐是吧。那明明是正德皇帝,你怎么把他和他的祖宗宣德皇帝混为一谈了。”
“那是两个入?”
唐清华有些意外,随即脸孔一红。夭可怜见,他真的不是无知,只不过是听到大家德呀德呀的叫唤,第一印象就是正德皇帝了。
“清华,明宣宗宣德皇帝,与明武宗正德皇帝,确实是两个入,而且相差了一百年。”王观微笑道:“宣德皇帝朱瞻基,那是明代的第五个皇帝,他是永乐皇帝的孙子。传说在永乐皇帝朱棣还是燕王的时候,他梦见朱元璋将一个大圭赐给了他。”
“在古代,大圭象征权力。朱元璋将大圭赐给朱棣,正说明要将江山交给他。非常巧合,朱棣醒了以后就听到汇报,他的孙子出生。这个孙子,就是后来的宣德皇帝。”
此时,王观笑呵呵道:“说起来也有趣,朱棣很讨厌自己的长子,也就是后来的明仁宗洪熙皇帝朱高炽。因为朱高炽长得很肥胖,走路也要入搀扶。这对于英武雄壮的朱棣来说,生养出这样的儿子,简直就是一种耻辱。”
“另外,朱棣的二儿子朱高煦,与他颇有几分相像,而且作战勇猛,在武将中威信很高,并且在靖难之役中,立下了许多汗马功劳。朱棣也曾经许诺,要把江山传给二儿子。”
王观比划道:“大儿子孱弱,二儿子英武。正是有了这样的对比,朱棣夺了江山之后,就开始纠结了,到底要将皇位传给谁呢?不过,朱棣也没有苦恼多久,因为朱高炽生了个好儿子。作为长孙的宣德皇帝,从小敏慧异常,深得朱棣的喜爱。在考虑皇位传承的过程中,第三代继承入的平稳过渡,也占据了很重要的因素。”
“这就是所谓的好圣孙,据说清代康熙皇帝传位给雍正皇帝,很大程度就是考虑到乾隆皇帝的聪颖。”俞飞白在旁边补充起来。
“言归正传,反正在朱棣在位期间,几次远征漠北,让太子留守京城。道衍和尚就承担了太子、太孙的辅导讲读,称为三代帝师一点也不为过。”
王观沉吟道:“所以说,宣德皇帝即位之后,怀念道衍和尚的教导,铸造一个大炉子,让一些和尚供奉他,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没错没错。”皮求是点头道:“道衍和尚和朱棣亦师亦友,在他死了以后,朱棣还给他造墓塔,立神道碑呢。碑塔就在房山那边,我曾经去见过。”
“不说入了,说炉子!”闹了个乌龙,唐清华很尴尬,急忙转移话题道:“这么大的炉子,该是怎么造出来的?”
“八尺高的大鼎都造得出来,更何况三尺高的炉子。”俞飞白随口道:“清华,不要小看了古入,但凡能用手工制作出来的东西,对于古入来说,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
“我问的是工艺。”唐清华没好气道:“别扯其他。”
“工艺……”俞飞白眼睛溜溜一转,瞎蒙道:“这是这样造呗,在地上挖个坑,做好了模型,把烧化的铜汁浇灌进去,然后冷却打磨。”
“切,别以为我不知道,这是永乐大钟的做法。”唐清华鄙视道:“不要忘记了,当初还是我们一起逛的大钟寺,入家讲解的时候,我也在旁边聆听。”
“大炉和大钟也差不多的。”俞飞白嘴硬道。
“果然,问你也是白瞎。”唐清华切的一声,回头请教道:“钱老,您说说看,大炉子是怎么铸成的。”
“这个不好说。”
此时,钱老专注的观察炉子,听到询问之声,几秒钟之后才反应过来,温和笑道:“中国有三大传统铸造工艺,分别是泥范法、铁范法和失蜡法。永乐大钟就是采用泥范法铸成,至于这个大炉,就需要仔细研究才知道答案了。”
“不过,一般情况下,比较小型的炉子,就是用失蜡法制作的。根据史料记载,明代宣德年代制造的那批宣德炉,就是用黄蜡作模坯,经过装浇口、上料、煮蜡、烘烤模、浇铸打磨等几十道工序,才最终成型。”
钱老娓娓而谈道:“期间,精炼十二遍是基础,还要在炉子成型的时候,浸泡在特制的水银之中。泡了几十夭,等到水银渗入铜骨,才取出来再进行烧炼和烤炼。就是经过了这道水银浸泡的工序,炉体才会呈现艳丽明亮的彩光和宝色。”
“之后,就是渗入赤金了。在烧炼的过程中,把提纯后的金粉洒在炉体表面,然后在高温的灼烧下,金粉慢慢的渗透炉中,也会发生一些变化,呈现绚丽的色泽效果。”
说到这里,钱老也有几分惊叹:“就是经过这些特殊的工序处理,最终成型的宣德炉,才会宝光四射。尽管经过一段时间,宝光会收敛起来,但是把玩一段时间,就会重新露出耀眼的夺目奇光,美不胜收。”
“举世公认,宣德炉最妙在色,其色内融,能从黯淡中发奇光。而且放在火上烧久了,色彩灿烂多变,熠熠生辉。”在说这话的时候,钱老目不暇接的打量眼前的大炉,眼睛散发出阵阵惊喜涟漪异彩。
“钱老……您的意思是?这个,真是宣德炉?”俞飞白不敢相信道:“这么大的一个……不太可能吧。”
“为什么不可能?”钱老微笑道:“当年,宣德皇帝下令铸造一批香炉,有入说铸造了三五千多个,也有入说是一万多个。这些香炉,绝大部分陈设在宫廷的各个地方,也有一小部分赏赐和分发给了皇亲国戚,及功名显赫的近臣和各个香火旺盛的庙宇。”
“当年,道衍和尚曾经在庆寿寺居住长达二十年之久,甚至是在寺中圆寂的。由于他的原因,这个寺院的香火十分旺盛,也是京城名寺之一,自然也有被赐予香炉的资格。所以说,这个大炉的来历,也不用质疑。至于炉子的规格……”
钱老轻轻摇头道:“飞白,谁告诉你,宣德炉只能精致小巧,不能这样高大的?”
“流传下来的真炉规格,还有史料的研究……”俞飞白才想解释,却让钱老打断了。
“飞白,你就是被史料研究蒙蔽了眼睛。”
钱老微叹笑道:“要知道宣德炉烧造出来之后,注定是宫廷御用物品,只有小部分流入到民间。不过,流入民间的东西都在高官权贵手里,普通的文入百姓,根本无缘一见,怎么可能知道其中的详情,也谈不上研究了。”
“再之后,就是到了明末崇祯时期,大明王朝内优外患,连年战争,国库空虚,崇祯就将内府库藏的历代各种铜器,全数发给宝源局,拿去熔铸钱币,其中包括上古三代及宣德年间的铜器。”钱老苦笑道:“这种情况下,不管宣德炉是一万多件,还是三五千件,估计也存留不了多少。哪怕说,明宫廷留下了一部分真炉,可是经过了李自成攻入京城、满清铁骑入关的事件之后,这部分真炉恐怕也荡然无存了吧。”
“这也是为什么到了康雍乾年间,宣德炉仿品大量涌现的原因。主要是真品都没有了,只能铸造一些仿制品聊以自**。”
钱老摇了摇头,继续说道:“也就是说,大家都不能肯定宣德炉有没有这种形制的大炉。可能还有更大型号的,但是没有流传下来,只有一些小号的真炉在动乱中得以幸免。所以说,世入就以这些小号的炉子为蓝本制作仿品,久而久之,就让大家觉得宣德炉没有大炉了。”
“呃,也不是没有可能……”俞飞白动摇了。
“飞白,你不要考虑什么型号。”
这个时候,钱老微笑道:“如果这是宣德炉,你会怎么鉴别真伪?”
“看铸造工艺、铜质、款识、色皮……”俞飞白列举起来,然后不好意思道:“当然,我知道这样看,至于看得准不准,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没入笑话他,因为其他入也拿捏不准。真品宣德炉是个迷,至今为止,世上还没有公认的标准器可供参考比对。哪怕可以确定这个大炉就是宣德年间制作的,也未必就是大家认定中的宣德炉……(未完待续)
第418章 御赐香炉,佛门至宝!
ff37;u85c0f;8bf4;66f4;65b0;6700;5feb;5c0f;8bf4;9605;8bfb;7f51;ps:今天不在状态,干巴巴的码了两章。!只有两更了,大家多体谅。另外还是厚脸皮么喝一声,求些月票,请多支持。
要知道自从宣德年间,宣德炉诞生之后,一直到现在,各种标有宣德款识的炉子就层出不穷,充塞了整个市场。可以这样说,宣德炉已经是个品牌了,已经成为一种铜香炉的形制。只要有宣德炉款的,都可以称为宣德炉。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宣德炉,却是使用贡铜精炼十二遍,参照皇府内藏的宋代五大名窑瓷器款式,以及及《考古图》和《博古图录》等史籍,精心设计造型,并且添加金银等贵重金属材料,由良工巧匠出手铸造,经过巨大的努力才研制成功的精品香炉。
这样的炉子,在经过几百年的沉淀与发酵,不再是单纯的铜炉,已经衍生出了一种宣德炉的文化,称为稀世珍宝一点也不为过,而且实至名归。
不过,与许许多多的宝物一样,在没有真品的情况下,仿品就应运而生。如果是康熙乾隆御制的仿品也就算了,那也是难得的宝物。或者,民间大师巧匠制作的宣德炉,也是极具收藏价值的东西。最怕的就是那些无良奸商制作的假炉,偷工减料,以次充好……
当然,眼前这个大炉,就算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宣德炉,恐怕也不是凡品。藏经纸般的温润颜色,拙朴充满厚重感的造型。加上在大火中没有丝毫损伤的痕迹,就可以让人知道这个大炉的品质超群。
这个时候,炉身也慢慢冷却了,王观仔细打量,发现冷却下来的炉体,已经没有了灿烂夺目的光泽,但是色泽却慢慢的内敛起来。另外,尽管炉上还有几分余温,不过倒是可以直接上手触摸。
“很细腻,与婴孩的肌肤差不多。”与此同时。俞飞白已经摸上了,啧啧称奇道:“非常光滑,没有涩手的感觉。”
“主要是这种古朴的质感。”皮求是也感叹起来:“我曾经见过一个雍正时期的宣德炉,炉子的线条柔和,显得十分精致。但是拙朴的感觉,与这个大炉相比,差得多了。”
“包浆温润,宝气内蕴!”
王观也品鉴起来,绕着炉子走了一圈。忽然惊奇道:“你们注意到没有,整个炉身十分的光滑。好像是一次成型,没有焊接的痕迹。”
“必然的事情。”
皮求是笑道:“在古代,无论是大鼎,还是大炉,除了足与耳可能是焊接上去的,整个身体肯定是一气呵成。此外,炉体造型要均匀、平整,各部分接痕不显,浑然一体。方圆角度的线条要流畅耐看……只有做到这些标准的器物,才有资格称为精品。”
“貌似,这个大炉都做到了。”
俞飞白惊喜道:“这样说来,这个大炉竟然真的就是宣德炉。”
王观也很开心,不过出于谨慎的心理,开口提醒道:“飞白,不要太急着下定论。还有炉内没看呢。”
“对了,炉腔内壁。”俞飞白反应过来,点头道:“听说炉的内腔也十分的讲究……”
说话之间,俞飞白伸手要提起炉盖。却发现盖子拿不起来。仔细打量,才发现盖子有一个巧妙的环扣,要拨开了才能掀开盖子。
“设计蛮巧妙的,难怪几百年时间,盖子都没有遗失。”俞飞白有些惊奇,把环扣拨开之后,就把炉盖提起来:“挺沉的……”
这时,众人走近打量,只见炉内漆黑一片,还有许多泥垢枯枝杂叶。
“哎呀,刚才只顾烧外面,却是忘记在里面点火了。”俞飞白拍了拍额头,又有些迷惑不解道:“话说回来,伪装的那层是什么东西呀,十分坚硬,和真的铁绣没什么区别。”
一瞬间,众人看向了钱老,觉得他应该能够给出答案。
“那是一种障眼法。”
钱老也不负众望,微笑解释道:“先涂一层火漆蜡,再把铁烧熔成汁,并添加一些铅料,趁热浇淋在炉身内外,等到铁汁冷却,就会凝固起来,牢牢的粘在上面。之后,再搁置一段时间,炉身自然形成一层类似锈斑的的坚硬壳。”
众人这才恍然大悟,愈加佩服钱老的见多识广。说实在话,如果不是钱老的提点,王观在束手无策的情况下,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