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王-第38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愎自用的他并不是为宰辅大臣,主持政务。
就这一句话,差点断送了王安石的宰相之路。幸好赵顼坚持,并且对变法寄予厚望,才虚惊一场。王安石或许没在意,可是王雱心里却记恨上了,让林昭去祸害一下韩相公,看他们相互斗争,王雱自然乐意。
至于结果,在王雱看来,林昭应该不是韩琦的对手。毕竟韩琦老而弥坚,老谋深算,根基很深。可是没想到,林昭竟然让韩相公吃瘪了。运气使然,若非韩琦有那么一个愚蠢的侄子,何至于如此?
王雱固执地这么认为!
本来要失望的时候,却突然出了这样的事情!乱码踩踏,林昭还真想得出来,已得到消息,王雱就觉得可以做文章。
行为本身有问题,可以指责,甚至让林昭下台,没有好下场。同时也能加以利用,不断挑拨,加强林昭与韩琦,以及一帮勋贵之臣的矛盾。无论是此刻还是以后,林昭的日子都不会好过。
既然有人开始弹劾指责,声势也不小,为何不添上一把火呢?王雱心里对林昭的仇恨从来没有消减过。只要逮到机会就要利用一下,尝试一把!
吕惠卿淡淡道:“元泽真的有打算尝试?”
王雱笑道:“至少试试嘛!成了对我们好处,失败了却没有什么害处,何乐而不为呢?”为难林昭,挑拨韩相公,一个小小的举动,获益还是不少的,王雱跃跃欲试。
“不见得会成功,别忘了,那小子不是个鲁莽之人,而且运道一向比较好,能这么做,或许就有万全应对之策!”吕惠卿比较淡定,也许失败的次数多了,他已经习以为常了。故而考虑也比较理智,认为林昭不好对付!
虽然是事实,可是王雱心里却有一点不像承认,沉默许久才道:“风浪已经起来了,我们只需要再推波助澜就是了,即便是他那艘小船不翻,也要让他破损进水!至少可以安慰和卿、升卿在天之灵!”
提到弟弟,吕惠卿心中一动,他何尝不想报仇?只是总觉得,这一次算不上好机会,失败的可能性更大。不过事已至此,既然王雱这么心热,姑且先施行吧!正如王雱所言,没有什么风险,只要有一丁点效果,便会让人喜笑颜开的!
林昭,你也忒大胆了,大胆是要付出代价的!吕惠卿冷冷一笑,低声道:“元泽既然有此打算,见缝插针,试试也无妨,但不可人云亦云!”
“吉甫兄的意思是?”王雱知道,吕惠卿脑子转的快,常常会有许多的鬼主意!
吕惠卿沉声道:“整天的引经据典,满口孔孟仁义有什么用?想要从道德上击败林昭?官家不是圣人,他判断事情的标准似乎也不是道德典章……哼哼,我以为还是换个角度比较好!”
“哦!”王雱轻轻点点头,似乎明白了什么,笑问道:“不知吉甫兄认为的角度是哪里?”
“比如擅作主张,比如滥用君威……总之,见缝插针就是了!”
第491章 第四九〇章 非罪亦罪()
雪片的一样的奏疏涌向了垂拱殿,全都是弹劾林昭的。
除此之外,朝堂上的当面弹劾也不少。
“陛下,有罪当诛不错,可林昭此举有违天理。”
“乱马踩踏,何其残忍,有违我朝仁义教化之国策……”
“有罪者仔细追查,审问判决之后,再论刑罚,哪有如此做法?当真是草菅人命。”
“是啊!如此,置国朝律法何在?明正典刑何在?”
“如此大事,林昭不请示朝廷,罔顾圣命,有不臣之心!”
“擅做主张,置陛下与何地?其心可诛啊!”
朝上之上完全是炸开了锅,对林昭各种各样的弹劾都有,一时间大浪如潮,赵顼有些头大了。林昭啊林昭,你真给朕惹麻烦了,赵顼在心里也开始有些埋怨林昭了。只是这事全怪林昭吗?也不尽是他的错啊!
这不,有官员立即就出面道:“为何只看到林侍郎严刑峻法,未看到那些奸佞之徒的可恨之处吗?”
“为了一己私利,围湖造田,修筑围堰,以至于河水回流,酿成决口。此等行为危害大宋,危害百姓,河北路百姓死伤众多,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可以说都是拜他们所赐。他们才是罔顾君恩,只此一条就该千刀万剐!”
黄河决口最主要的原因是天灾,可是人祸这种事,你一旦做了,话就由人说了,可轻可重的事情。本来只是诱发因素,可是有意放大之后就成了十恶不赦之罪了,毕竟这事是错的,谁敢站出来辩解?即便是心里不平,可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话,谁也不敢说。否则不被唾沫星子淹死,也会被河北路的灾民诅咒死的。
“不错,此举本来已经铸成大错,可是奸佞之徒不思悔改,竟还蓄意谋害林侍郎与李知州。林侍郎乃是陛下派出钦命处置治河事,那便是代表陛下的钦差,谋害钦差,等同于谋逆作乱啊!”
直接和林昭与皇帝尊严捆绑在一起,上升到谋逆地步,理论是这个联系是说得通的。谁敢出声反对,谋逆可是历代君王最为忌讳的大罪。一不小心落个为奸佞辩解,有不臣之心的罪名可就麻烦了!
“何况韩俊与范季云等人决堤放水,淹死军民三千多人,这等恶性天理难容,人神共愤啊!听说河北东路已经民怨沸腾了,难道他们不该杀吗?乱马踩踏是应该的,这等人就应该死无葬身之地,尸骨无存!”
愤青之言有时候也有效果,纵然过激,可是谁有能说什么呢?三千多条人命,可不是闹着玩的,这才算是真正的残忍。说到底有这么一条罪名在,韩俊与范季云就必死无疑了。谁敢正面为他们说话?那岂非成了草菅人命,助纣为虐的奸邪小人了?谁也不敢这样冒险,故而只能间接地指责林昭的行为不妥,可被人以真相反驳,气势陡然间都弱了。
公道自在人心,还是有人愿意出来为林侍郎说话的。本来是一边倒的指责林昭,可是韩俊与范季云等人的罪责被强调之后,性质也就有所变化。至少那些人是该杀的,只是林侍郎的杀人方式有些问题,只是些程序上的错误,本质并没有错。
至少表面的道理上是这样的,林昭被摸黑的形象突然之间又清晰了一点,不是那么黑,也没有那么坏!
“纵然如此,也该奏报陛下,恭请圣裁的,何以擅自做主,怕是有藐视陛下之心啦!”
“再者,我朝素来以仁义恭孝治天下,林昭却用乱马踩踏之法,残暴不仁;即便是罪犯,也改由朝廷法度来制裁,林昭这是对下不仁,对上不恭……”
问题集中在两点,一个是说林昭没有请示皇帝,擅做主张,被说成是藐视皇帝,继而引申为不臣之心。另外一个则是说方式有问题,太过残暴,与大宋朝的传统不符,不是罪却亦是罪。
话音落地,立即有人跳出来,说道:“林侍郎有治河专断之权,是陛下准许的,还钦赐御剑,享便宜行事之权。既然如此,便有先斩后奏的权力,并不违背朝廷典章制度,何错之有?只有方式,有些时候必须明正典刑,对十恶不赦的罪犯该不需要太过仁慈吧?诸位处处为天理难容的奸佞说话,不知意欲何为?”
“奸佞是有罪,却需要朝廷法度来制裁,不是他林昭那样胡来……”
“兴许是有什么特殊状况,不知林侍郎自己是怎样说法!”
林昭自己当然要有说法,当朝廷吵的不可开交的时候,他的奏章终于姗姗来迟了!
对于朝臣们的可能的指责,林侍郎似乎早有预见一般,在奏疏之中都一一回应,做出了解释。
先是陈述了韩俊与范季云等人十恶不赦的罪行,在李儒的基础上,又加以详细补充。加上巧妙的文笔用词,将当时的惨烈景象描绘出来,以至于人人动容,对死难者大动恻隐之心,对行凶者自然也就深恶痛绝。
然后林昭解释了为何自己没有及时上书,乃是因为当日在清水泽受了惊吓,又见到三千多人死亡,愤慨伤心之下就病倒了。林昭当时闭门不出,沉默寡言是有目共睹的,李儒甚至都可以为他作证。
这种情况下,暂时“失职”不曾上书也是情有可原的,毕竟那样危急的情况下,谁都有受到惊吓的可能,实属正常。只是林侍郎的胆子就那么小吗?听说他在西北战场上很勇敢啊?乱马踩踏也不色变,会害怕一股大水吗?只是这样的“推理”只能是按照腹诽一下。
还有人说,林侍郎之所以生病是因为三千多人死伤,有怜悯仁爱之心。对罪犯残忍,对无辜的百姓仁爱,林侍郎的形象突然之间似乎高大了许多。有这样的理由,这一点似乎可以冠冕堂皇地说得过去。
就连赵顼都不好说什么?人家不是隐瞒不报,是有特殊情况的。林昭倒是言辞恳切,主动请罪,赵顼就更不好怪罪了。否则落下一个不通情理,不体恤臣下的名声不好。
至于乱马踩踏的行为,林侍郎强调了,这是民意!
奏疏中提及,他病好之后,博州已然是民怨沸腾。死难者家属不依不饶,到州衙告状求做主,博州百姓更不答应,集体出来讨要说法。最严重的是厢军士兵,要求为死去的袍泽报仇,群情激愤之下有哗变之危险。
林昭说自己立即找知州李儒商议,想办法平息民怨,防止生变。唯有公开审理的方式,确认罪名,给百姓一个交代。林昭说了,按道理是该给朝堂上书,请求圣裁的。但当时的情况下,百姓的呼声与厢军的请愿必须要重视。
那些死难流民的家属与厢军士兵要求尸骨无存,现场群情激愤,情势十分危急。当时的情况下,若不当断则断,后果不堪设想。
朝中大臣们都知道,民怨沸腾已经很恐怖了,尤其是河北路连连遭受灾害,已然人心不稳,若是因为民怨而激起民变,可就麻烦了。最重要的则是厢军士兵的情绪,若是不加以安抚,激起营啸哗变什么的,该怎么办?
从这一点上来看,林昭似乎没有做出。作为专断大臣,他手持御剑,有便宜行事之权,做出这等权宜之计是没错的。至少在原则性的程序上没有做错,经过了审理,证据确凿,这些都已经送到了朝堂之上。
死罪是必然的,导致黄河决口,谋杀钦差,残杀三千三百多人,这绝对不可饶恕的死罪。至于死的方式,不是他林侍郎的本意,是死难者家属的要求,是平息民愤的权宜之计。
或许林侍郎不是这么想,那么杀人就是他的主意,民心所向只是一个说辞,可是人家就是做的这样无懈可击。林昭的奏疏到了不久,便有河北路的士绅学子,以及寻常百姓上书,赞叹朝廷明正典刑,对奸佞之臣的大力打击,主持公道。
博州更有数百人戴孝,跪谢林侍郎,跪谢朝廷与皇帝的举动,这么大的手笔,不是林昭短时间能安排到了的。由此可见,此乃民心所向。林侍郎已然成了不畏强权,主持公道公义的青天大老爷。朝臣们在这攻讦林昭,还要将其治罪,老百姓都不答应了。
林昭也说了,河北路连年受灾,民心早已不稳。加之沿河贪官污吏,类似于韩俊、范季云的蛀虫不少,若不明正典刑,杀鸡儆猴,河北路难有宁日!此番激烈举动,就是要起到一个震慑的效果,否则治河工程难以顺利进行,必然会有阻碍与破坏。
并且特意强调了,治河乃是大宋朝百年大计,断然不能姑息养奸,有所疏忽。以至于再有偷工减料,以权谋私的行为,酿成大货!
林昭解释之后,还是很诚恳地请罪,表示自己做法欠妥当,请官家之罪,同时还给皇帝了一份密奏。
赵顼看完之后,不由苦笑,林昭啊林昭,你又给朕出难题!
第492章 自毁长城()
林昭在密奏上写的很清楚,除了平息沸腾的民怨,稳定博州局势外,他这么做也是有目的的。
毕竟赵顼不傻,虽说自圆其说的很严丝合缝,可那毕竟只是个冠冕堂皇的说法,在朝堂上讲道理可以。可是明眼人一眼,就知道其中有猫腻,林昭的小动作是瞒不过去的。
尤其是赵顼,他自然清楚明白,或许表面上可以蒙混过关,可是内里一定会多有猜忌的。林昭并不希望如此,这个时候引起赵顼的猜疑绝对不是什么好事。还不如选择性的坦诚相待,兴许会有不同的效果。
河北之弊甚为沉重,博州只是其冰山一角,若不痛不痒,难动其根基。唯有下猛药,重拳出击,才能起到震慑的效果。
这是林昭的说法!
弊端是什么,赵顼很清楚。林昭此去河北,表面上的第一要务是治河,可实际上还肩负着动摇韩相公的使命,这是赵顼私下交待的,也只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