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宋王 >

第266部分

宋王-第266部分

小说: 宋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从得知“儿子”在世的消息,曹氏的心情便一直不错。虽说不能公开承认,也不能尽孝膝前,可只要他活着就是一种莫大的慰藉,甚至还有些许的希望。至少曹氏不会觉得自己是个孤家寡人,不那么悲凉,将来黄泉之下与仁宗皇帝见面也好有个交代。

    老太太虽然开心,却一直不显山露水,一直很低调。高滔滔和赵顼只当是赵福康痊愈,曹国舅大难不死,曹氏才开心的,故而并未有半分疑心。对如何为儿子将来谋划这件事上,曹氏尚未有决断,故而一直按兵不动,丝毫不动声色。

    一个有权威,但是没有权势的太皇太后,能做的委实太少。既然如此,索性不为所动,在必须要的时候再出面,王牌的作用是一击必中。

    曹佾来了,曹氏便顺手支开了侍从,只留下了赵福康一人。自家人说体己话,屏退左右很正常,他们的机密谈话绝对不能为外人所知。

    “舅舅身体大好了?”赵福康起身见礼,满脸笑容。而今她已经没有丝毫病容,并且容光焕发。亲弟弟的出现,让赵福康心态上发生了转变,仿佛活着又有了另外的意义。虽说并未完全从梁怀吉那段感情里走出来,但至少注意力和心态已经变了。

    “好了!”曹佾轻轻一笑,向曹氏见礼之后便落座了。

    “听说东阳去了西北?”曹氏现在最念叨的便是林昭,哪怕没有一句问候,儿子始终是最亲的。高滔滔和赵顼倒是时常来请安,可那副面善心不诚的做法,老太太受够了,反而会感到恶心。

    “是的!”曹佾之所以进宫,除了是来探望姐姐,更为重要的便是林昭的去向。

    “是仲针不安好心?还是?”赵福康很敏感,和铁面宗主一样,她担心弟弟此去会被人陷害。而今她对皇帝侄子没有什么好感,人心隔肚皮,过继的终究是外人,哪里比得上血脉相连的亲姐弟呢?

    曹氏隐约也有这样的担心,却又不希望这样。过继的孙子要害亲儿子,这样亲族相残的事情确实残忍,老人自然不想看见。

    曹佾沉默了片刻,说道:“官家怎么想不好说,,只是东阳确实有去西北的道理。”

    “我最担心的便是他的安全,战场之上,刀剑无眼啊!”曹氏忧心忡忡,林昭的身份是否揭开,能否再登上皇位,这些都不重要,都可以将来再说。可安全至关重要,那可是仁宗皇帝唯一的血脉,绝对不能有闪失。

    “这个,想必先帝在天之灵会保佑他的,铁面已经派出了足够的人手,尽可能地保护东阳。吉人自有天相,姐姐不要担心!”

    赵福康抬头看着天空,悠悠道:“父皇,你可一定要保佑你的儿子啊!”

    “也罢,尽力护他周全,实在不行想办法让他回来。”完全放心,那是不可能的,曹氏难免会有所担心。

    曹佾点点头,却又道:“姐姐,其实去西北,在军中也是有好处的……”

    “你是说……”曹氏隐约似乎明白点什么。

    “铁面说了,东阳将来想要成事,必须要有军中的支持。能与京营对抗者,唯有西军。而今东阳已经迎娶了府州折家女,又对种家有恩,在西军之中已经有基础。需要趁此机会立下军功,在西军之中扩大影响。甚至……最好是能够掌握西军,如此才能与仲针一较高下。”

    曹佾今日来,这番话还是有几分游说的意思。他们在外积极为林昭奔走,想办法,可内部的支持也非常重要。有道是里应外合,曹氏这边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环。

    “好吧!”有些事情即便是有所顾虑,曹氏也无可奈何。因为她不能出面阻止,干涉。也根本就阻止不了,只能顺其自然,必要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有选择了。

    曹佾续道:“铁面说了,他会全力协助东阳,让其立下军功,步步高升的。”

    “有他在,这个不难!”铁面宗主的实力曹氏自然是知道的,故而没有丝毫的疑惑,许久才悠悠道:“只是时间太过仓促了,要是日子再长点,敏言她们谁先有个孩子多好!”

    “娘娘,不必担心,弟弟吉人天相自会平安。至于抱孙子,你且等着吧,迟早会有好消息的。”想到柴敏言高超的医术,赵福康一点也不担心,自己做姑姑是迟早的事情。

    “嗯!”曹氏点点头,旋即又问道:“林妃来汴京了是吗?”

    “是的,林夫人已在汴京,亲眼见证了东阳成婚。”

    曹氏点头道:“也好,看一眼也是好的。亲生儿子成婚,她做娘亲的却不能参加,为难她了……我无法见她,你代我向她问好,这二十年着实委屈她了……”

    “嗯,姐姐莫要担心,林夫人一直在庵堂之中,心态平和,看得很开。何况而今公子已经找到了,有希望有盼头。”

    “嗯!”曹氏也说不清楚,这个盼头到底是不是希望呢?

    一旁的赵福康却没有丝毫的迟疑,为了弟弟的前程,要尽可能做点什么的。

    “舅舅,曹建年纪不小了吧,有没有打算给他谋个差事呢?”赵福康突然发问。

    “呃……”曹佾一愣,不明白外甥女公主何以有如此问题,无奈道:“以前倒是几次提及此事,奈何他不成器……”

    赵福康摆手道:“不打紧,曹建以前年轻,不懂事爱玩不奇怪,不过而今已经长大了。我这几次见他,发觉他已经沉稳了许多,可当大任。”

    曹佾点头道:“是否能当大任不好说,不过是该让他多点历练了吧,公主的意思是?”老谋深算的他自然知道,赵福康不会无缘无故提及此事。

    “舅舅以为让曹建去殿前司,在狄郡马手下做事如何?”赵福康笑道:“想必只要舅舅开口,仲针会卖舅舅这个面子的。”

    “殿前司?狄咏?”曹佾猛地一惊,似乎想到了些什么。

    在宋朝,殿前司与侍卫司分统禁军。掌殿前诸班直及步骑诸指挥名籍,总管其统制、训练、轮番扈卫皇帝、戍守、迁补、罚赏等政令。赵福康言下之意的重点应该是扈卫皇帝,戍守皇宫。

    至于狄咏,则是大名鼎鼎武襄公狄青之子。

    这哥们最为出名的不是狄青之子的身份,而是他的模样,绝对算得上是开封府里第一帅哥。他长得清秀俊朗,风流倜傥,曾是汴京一个红得发紫的明星,他的粉丝不仅有小家碧玉,更有大家闺秀,有时,狄咏出门时竟会造成开封市区交通堵塞。

    这还不算什么,当时狄咏在皇宫中当值。宋英宗的女儿招驸马时也说:“我未来的驸马就要像狄咏那样的。”于是,宋英宗指着狄咏说:“你果然是人样子!”

    皇帝的金口一开,当时开封百姓都称呼狄咏为“人样子”。狄咏因为父亲狄青是武将出身,略微卑微,当不得驸马。后来娶了清河郡主为妻,做了郡马,也算得上是皇亲国戚。而今在殿前司当值,颇受赵顼信任。

    赵福康道:“东阳将来要是有什么打算,少不得要里应外合,殿前司是重中之重啊!有狄咏在,想必也没人会防备曹建,将来总是有用处的。再者,有铁面在,狄咏这边也是可以疏通的……”

    曹氏已经明白了女儿想要做什么,摇头道:“曹建还小,不要让他搀和此事!”说实话,曹氏着实不想娘家人参与进来,争夺皇位风险何其之大不言而喻,赢了还好,一旦输了,那可就是万劫不复。

    赵福康摇头道:“娘娘不必紧张,只是有备无患罢了,将来的事情将来再说,不必担心的。舅舅以为呢?”

    曹佾沉默许久,悠悠道:“想必东阳已经到庆州了,且先看看庆州局势,曹建的事情我会上心的。”

    ~~~~~~~~~~~~~~~~~~~~~~~~~~~~~~~~~

    王韶,字子纯,仁宗嘉佑二年龙虎榜进士,与苏轼兄弟、曾巩为同年。

    此人与寻常的读书人不同,经史子集烂熟于兄,算得上一方才子。更为难得的是,他足智多谋,富于韬略,在军事方面多有见地,胆略果人,能力更是一流。中进士之后,最初任新安主簿,后为建昌军司理参军。

    数年之后,仁宗朝曾举办制科考试。要注意了,制科考试与科举略有不同,是宋朝才开始的一种特殊的考试制度,准确说是一种特别的选官制度。

    科举考试每三年一次,而制科考试是不定期的,需要有特别的机缘才能遇上。两宋三百年,制科考试只举行了二十二次。其程序比科举考试要繁琐。参加制科考试的人员由朝廷中的大臣进行推荐,然后参加一次预试。

    最后,由皇帝亲自出考题。只要通过了,无疑会成为真正的天子门生,起点完全不同,前途更是一片璀璨,其价值与意义不言而喻。

    正是因此,制科考试的选拔非常严格。据说宋朝三百年,仅有的二十二次制科考试,通过的只有聊聊四十一人。

    仁宗朝这次考试,苏轼以百年第三等第一人通过了。制科考试分第一等、第二等、第三等、第三次等、第四等、第四次等、第五等;其中第三等是最高等(第一和第二等为虚设的)。苏轼何等厉害不言而喻,同期参加的王韶却落选了。

    不过王韶并未沮丧,只是兴趣点似乎发生了些许转变。制科考试不中之后,他便客游陕西,访采边事,对西北边防和军事有很深入的研究。

    熙宁元年,王韶上《平戎策》三篇,详论取西夏之略,言“取西夏必先复河湟,使夏人腹背受敌”。其见地之高远绝对是首屈一指,值得称道。

    由于《平戎策》正确分析了熙河地区吐蕃势力的状况,更提出了解决大宋朝最急迫的西夏问题的策略。其目的和赵顼与王安石“改易更革”的政治主张相一致,甚合赵顼做大有为君主的抱负,也符合王安石断西夏右臂,恢复汉唐旧境的宏伟抱负。

    因此得到北宋赵官家和王相公的高度重视和采纳,王韶随即被任命为秦凤路经略司机宜文字之职,主持开拓熙河之事务。从此以一文人出掌军事,担负起了收复河湟的任务。

    不过这几年,收复河湟,对战吐蕃的时机未到。尤其是需要联络吐蕃来牵制西夏,故而些许出战的计划职能暂时搁置。熙宁三年,赵顼派林昭出使青唐城,与吐蕃达成联盟关系。王韶收复河湟的计划延迟,被调去环州任通判。

    赵顼的目的是想要王韶在环州先与西夏人作战,积累经验,逐步锻炼,将来才好堪为大用。没想到,王韶去环州才不到一年的时间,便发挥了重大作用。

    李复圭出问题之后,赵顼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王韶,让他去处理庆州之事。王韶也不负众望,虽然让李复圭逃脱,却成功稳住了庆州局势,暂时掌管环庆路军事大权。

    林昭一到庆州之后,便赶紧前来拜见权知庆州的王韶。自己来庆州做指挥使,王韶是庆州的代理知州,拜见是必须的。

    如果是的指挥使,想要直接面对知州怕是有些难,可林昭毕竟身份特别,待遇自然就不同了。

    庆州府大堂里,林昭见到了王韶,一眼看过去便知道是个读书人,看着甚至还有几分文弱秀气。谁能想到,就在两月之前,就是这样一位文弱书生将李复圭拿下掌管庆州的吗?

    当时有李复圭心腹蹿腾,对新到任的文弱上级不服气。王韶根本没有废话,直接将其拿下,等人头挂在庆州城门的时候,所有人才知道这位文弱的王知州是个硬茬。

    主持熙河之战,打败吐蕃人,开疆拓土的将军能差吗?岂可小看?只是第一眼,林昭便从眸子里看到了王韶眼神中的果敢与坚毅。

    外表并不能说明问题,王韶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儒将。历史上这样的人不少,比如三国时期东吴的周瑜和陆逊,后世的戚继光、袁崇焕、曾国藩等人都可以划归到这一行列。

    总而言之,林昭对自己的新上司很满意,甚至还有些崇敬之情。这是一位有本事的将军,跟着他,可以有一番作为。只是不知道看起来很和善的王韶是否好相与?

    其实,林昭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

    王韶之所以重视林昭,除了因为他几位老丈人和大舅哥厉害,更像看看这几年名头正盛的青年翘楚到底是怎生模样?一个让吐蕃赞普不敢小觑,西夏国相吃瘪的人,能普通吗?别人或许不清楚林昭在青唐城的作为。一心谋划收复河湟的王韶却多有了解,故而一早就对林昭很感兴趣。

    至少可以从林昭这里得到一些信息,有助于将来对吐蕃开战。换个说法,出使过青唐城的林昭是参加吐蕃之战最合适的人选。出于这样的目的,王韶觉得应该与林昭多接触,总是有好处的。

    再者,西北而今这般局势到底是因何而起?虽说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