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王-第13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言的时候,他这心里开始有些不是滋味了。
林昭笑道:“怕什么,不就是钱粮嘛,给就是了。要知道,有投资才有回报,等候秋日收获之后,这些钱我们肯定能够赚回来。”
“其实不必给他们那么多钱粮,他们也会愿意的……”李管事低声说道,这厮精打细算成了习惯,也略微有些抠门。
林昭只是淡淡一笑,浑然不在话,他从来不曾将些许钱财放在心上。做事情眼光必须要长远,何必计较一时得失呢?这个道理李管事不会懂,所以他始终只能做个管事!
林昭吩咐道:“这事情你要跟进负责,我怎么安排的你就怎么做,千万不可自作主张,出了岔子唯你是问!”
林昭也是担心,这些人没有大局观念,一时动了贪念,耽误了大事!
“是是,我知道了!”李管事没想到林昭如此严厉,当即唯唯诺诺地答应下来,其他事情根本不敢多言一句。
“记住就好!”安排完这件事情,林昭现在拭目以待结果。还有汴京皇帝赵顼与宰相王安石那边该如何解释,这也是个重大的问题。希望这边有好消息,到时候也能好说话一些!
~~~~~~~~~~~~~~~~~~~~~~~~~~~~
“钱塘县在种棉花?”听到这个消息时,蔡京有些诧异,或者说有些莫名其妙。
“是的!听说林昭搞了一个叫做商铺加农户的模式,让老百姓种植棉花,秋天收获之后,再由孟氏商行统一回收,价格很高。”蔡京这次回闽地老家省亲,带来会一个同族兄弟蔡和,作为自己的心腹师爷!这年代,做事情必须要有完全信得过的人才行,而族人无疑是首选。
“棉花,此物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何以闻所未闻?”蔡京完全是一头雾水,摸不到头脑,第一次这个名称感到十分新奇。
蔡和道:“据说此物是大食人从天竺国带来的!”
“这就对了!”蔡京瞬间就想明白了,林昭曾经担任过市舶提举官,能够接触到的大食人,接触到来自于海外的农作物并不奇怪了。
“据说这个棉花白白的,很轻柔,像是雪花绒一样的东西,好像可以用来织布!”蔡和将听到的新奇事情全部讲给蔡京。
织布?蔡京虽然好奇,奈何对这些东西全然没有了解,只能是一头雾水,根本不知道林昭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蔡和道:“没有人见过那棉花长出来到底是个怎生模样,至于用途也只能是道听途说。可是林昭似乎对此非常重视,给出了粮食亩产两倍的报酬,如此厚利,钱塘县的农户很受吸引,参与的人着实不少。”
棉花以前只是在余杭郡王府当做花卉观赏,其他的种植全都是大食人在进行,其他人没见过纯属正常。
“如此看来,这个棉花当真非同寻常,且先看着吧,林东阳的非凡之处多了去了,我们是学不来的。”蔡京虽然有状元之才,但是在林昭面前,始终逊色了一些。
开始的时候,蔡京心里还有些不高兴,骨子里有种不服输的念头。可是时间久了,可以明显感觉到,人家的能力确实比自己要强得多,所以有些事情不承认不行。蔡元长心中那一丝不明显的嫉妒开始向钦佩转变。
尤其是上次,林昭自己内忧外患的时候,仍然想办法顾念自己,不连累自己,做法十分的仗义。正是因为这件事,蔡京对林昭的好感直线上升。
同时蔡京也考虑到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林昭深受皇帝赵顼与宰相王安石的青睐,杭州知州赵捰胪ㄅ兴臻灿胫叵盗己谩H绱撕玫娜寺觯绱斯饷鞯那熬埃肓终呀缓茫宰约旱氖送厩俺桃彩谴笥泻么Φ摹�
要不怎么蔡京能成为六贼之首,名垂青史的大奸臣?有些素质与理念是一早就具备的。状元身份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县令是起点,他心中已经树立远大志向,将来定要入阁拜相,位极人臣的!
“那钱塘县青苗法的情况如何?”这才是蔡京最为关心的问题。
蔡和沉声道:“大体的情况和我们一样,青苗钱的需求并不是很高,所以参与的人不是很多。”
对此蔡京也是无可奈何,他和林昭遭遇了相同的情况,颇为苦恼。尤其是青苗法不能顺利推行,更是让他着急。他是新科状元,可是一开始就做一个县令还是有些过了,蔡京很清楚,这是管家的抬举。
越是特殊,越是破格任用,受到的关注必然就更大,加之这青苗法,天下不知道有多少双眼睛在盯着自己。
同时也是官家的期待与重视,要是表现的不好,让官家失望……不管是报答知遇之恩,还是为了自己的前程计,都不容许出现这样的情况,所以蔡京的压力很大!
所以当皇帝赵顼选定余杭县成为青苗法试行地之后,蔡京格外的上心,就是想要做出成绩来。从去年秋天开始,就已经开始在推行了,但是效果似乎并不是很明显。
去年是小打小闹,但是今年绝对是很正式的。可是效果依旧不怎么好,这让蔡京有些着急了。
林昭遇到的问题,他全都遇到了。所以他分外关注林昭的举动,想要看看经验更为丰富的林昭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也好从中借鉴。相比之下,他到底有些稚嫩,太过缺乏经验!
蔡和继续道:“不过林昭似乎一点都不着急,没有多少人借青苗钱他似乎无所谓,并且严厉禁止强行摊派。说实在的,连钱塘县的那些小吏们都有些着急了,毕竟青苗法迟迟不推行,他们也没有油水……”说到这的时候,蔡和有意无意地看向蔡京,因为这样的事情,在余杭县也很常见。
果然,蔡京的表情微微有些不自然了。余杭县的小吏们到底是怎么做的,他不说知道的清清楚楚,但还是心里有数的。可是又能怎么样呢?水至清则无鱼,他要指望着这些人帮自己干活,不让他拿点好处似乎也不现实,蔡京对此也是相当的无奈。
更为重要的是,只有这样,青苗法的推行才能不受影响,这一点是蔡京尤为看重的。所以他没有林昭那个魄力,绝不强行摊派,他是做不到的!
“钱塘县担保人的状况如何?”蔡京轻叹一声,这是另外一个难题。
蔡和道:“和我们一样,没有多少人愿意出面做个担保人,上等户都是避之不及。这一点林昭同样没有强求,为了解决那少数借款人的需要,他让孟家出现,搞出了这个棉花种植的举动。”
他难道一点都不着急吗?蔡京心中再次涌起这个强烈的好奇。关于上等户担保的事情,已经成为所有青苗法推行地区的一个焦点,很多官员都在为此烦恼。
有的州县,官员们无可奈何,只得强行要求上等户为他人作担保。手段十分强硬,已经搞得怨声载道,因此而发生的悲剧也不少,比如临近的富阳县就是如此。在这一点上,蔡京还算可以,并未做的很极端。
蔡京本人没有直接参与,但是他手下的人会怎么做呢?余杭县的小吏们为了出成绩,做事时虽然不会那么明显直接的去强迫,但是明里暗里会通过各种手段去暗示。
普通百姓怎么敢与官府做对,在官吏们的暗示与点拨之下,不得不屈服。其实上还是一种变形的威胁,只不过做的不是很明显,终究还是五十步笑百步。
对此蔡京一直是睁只眼闭只眼,完全是一种默许甚至是纵容的态度。因为只有这样,青苗法才能顺利推行,这同样是自己需要的政绩。
现实就是这样的无可奈何,自从成为新科状元,成为官员之后,他才发现现实残酷,与书中的仁善清明的朗朗乾坤完全不同。至于圣贤之书中教导的仁义礼智信,在现实中并非完全可行。
人要懂得变通,否则在这条路上,当真很难走下去,这是蔡京为官以来最大的体会。
可是他终于不能像林昭那样洒脱,本以为可以从钱塘县借鉴点办法,可是现在看来,根本不行。他没有孟家那样的财力支撑,更没有棉花这种神奇的东西,甚至连林昭最终的目的是做什么,他都不清楚!
更为重要的是林昭的心态,这种办法或许能够解决眼前的状况,可是青苗法的推行无疑是耽误了。到时候该怎么向官家和王相公交待呢?蔡京觉得这个问题很严重,很为难,可是人家林昭似乎完全不在乎似的。
这便是他与林昭之间的差别,也是不及林昭的原因所在……
蔡京不由长叹一声,这是到底该怎么办?同时他也对林昭分外佩服,隐约有种想要跟随林昭多加学习的冲动。
第189章 意外失望林县令()
在青苗推行的问题上,林昭很严厉,态度很坚决;蔡京很为难,睁只眼闭只眼,可是杭州其他的官员就另当别论了。
时间已经进入熙宁三年的四五月,天气逐渐炎热了,夏收已经开始进行。各地放出去了不少青苗钱,都眼巴巴地等待着夏收之后结账!
在杭州,气氛尤其的紧张。
因为去岁秋雨连绵,导致秋耕秋种都有所耽误,播种情况可能不足正常的一般。所以今年杭州夏收的情况必然是可怜巴巴的,欠收是肯定的。
但是青苗钱的归还确实一个不折不扣的大问题,尤其是青苗法推行的第一年,格外受到关注。何况这是一次收回本息,各层级的官吏对于获利的情况都格外的关心,所以谁都不敢马虎。
按理说两成的利息看似很多,但相比于那些大地主情况还是要好一些,百姓是可以承担的。青苗法政策本身还是很有优惠的,王安石对此充满了期待,希望此举不禁可以抑制土地兼并的问题,同时可以增加财政收入。
想的很好,执行起来就有难度了,尤其是在去岁遭遇过水灾,粮食明显欠收的杭州,这个问题就越发的尖锐了。
百姓们凭借着州县良机的赈灾粮,以及青苗钱渡过了最艰难的时候,可是实际上最艰苦的日子还没有到来。
因为眼看夏收到来,终于可以收获为数不多的粮食了,可是尚未来得及喜悦,就该向朝廷归还粮食了,而且是连本带利的。
如果是丰收的年景,这不算什么,但是现在……一切就不一样了!
对于相对富裕的殷实之家来说,兴许也不打紧,咬牙也就过去了,但是对寻常百姓而言,就有些要命了。
因为粮食一旦归还,他们在秋收之前又将面临缺乏口粮的局面,生活仍然难以为继。
可是朝廷的地方官才不管那么多他,他们更在乎的是自己的政绩,放出去的粮食是必须要收回来的。于是乎这种强制手段都用上了,毕竟欠债还钱,收回粮食是天经地义的,地方官这么做,你又有什么办法呢?
何况在那个年代,寻常老百姓怎么斗得过官府呢?无可奈何之下,只得交出粮食,于是乎他们的生活再次陷入了困苦之中。
这种落差很大的感觉,当真让人有些难受!刚刚才给了他们希望,瞬间又将他们的希望摧毁,将他们逼上了绝望的境地,试问谁的感受能好?
于是乎这些百姓们开始怨声载道,对于朝廷所谓的青苗法更是鄙夷,不满,各种负面情绪就开始酝酿爆发出来。刚开始发给他们钱粮的时候,他们满心欢喜,可是现在,完全是另外一种感受。
还有一批人,他们本来没有向官府借青苗钱的打算。因为他们的家底也算殷实,可以度过目前的难关。
可是因为朝廷的一些官员,为了追求政绩,强行摊派,你不借也得借!官府的想法很好,这些殷实之家,借了之后完全可以还得起,不必担心到时候的回收问题,利润完全是可以保证的,而且还不用多费用付,这样的好事地方官自然愿意投机取巧。
于是乎青苗法推行的账目上数字很客观,可是对于这些强摊的老百姓而言,就很郁闷了。他们明明可以不用借用钱粮,等到收获之后,所有的粮食都是自己的。可是现在,他们就得平白无故地损失掉两成的利息钱。一年辛苦劳作,两成的钱财就这么送了出去,哪个心里能好受?
他们并不知道,这是地方官府胡乱行事,走样的执行,纷纷认定是这个新推出的青苗法害人。
王安石绝对不会想到,设计如此完美,用心良苦的青苗法会变成如此模样,被让老百姓苦不堪白,民间的风评也格外的差!甚至已经是怨恨与抵制,这种情绪从一开始就滋生了!
当然了,最为痛苦的应当属于那些上等户了。按照青苗法法令的规定,五户或者十户为一保,其中富裕的上等户来做保人,为借款的百姓担任担保人。朝廷的本意很明确,互帮互助,如果借款人无力偿还,还有担保人在,不至于放出去的钱粮收不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