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王-第10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冷!”试问人间有比夫君胸怀更温暖的地方吗?沐思虹很满足,很幸福!只是不经意间轻轻一动,恰好触及肩下的刀伤,轻轻一声低呼,还是有心微微疼痛。
“伤口还疼吗?”这件事林昭最是过意不去!
“不疼了,夫君莫要担心!”沐思虹沉声道:“这是我们的爱情见证,妾满心欢喜。”
“夜了,我们休息吧!”
远处的渔火已经逐渐暗淡,月色中的西湖越发的美丽,林昭在耳边低声一句,沐思虹顿时心中一颤。今夜的休息不同于往日,这是她期盼已久,却又有些羞涩害怕的时候。一时间脸上多了几分娇羞。
“许仙和白素贞有个文曲星下凡的儿子哦,我们自然不能落后啊!”林昭咯咯一笑。
沐思虹俏脸已经一片绯红,含羞地点点头。林昭当即抱起美人,朝着船舱走去。
远处青山依旧,船桨也停了,船就这样在湖心飘荡着。
外面月满花船,里面红烛高照,夜晚格外的美好!
第145章 青苗伊始()
林昭两人中午返回孟家商号的时候,孟若颍明显察觉到了沐思虹的变化。
她虽然也只是个未出阁的姑娘,却不代表她什么都不懂,女儿家那些事多少还是知道的。
沐思虹与往日相比,苍白的脸色显得的越发红润,眉眼之间多了许多的娇媚,更加风情万种。
加之昨晚两人一夜未归,发生了什么事不言而喻。沐思虹算是守得云开见月明了,这一刻,孟若颖心中有些羞涩的羡慕,还有一丝淡淡的失落。更让他伤感的是,林昭竟然要搬家。
虽说林昭与孟家关系亲密,几乎可以不分彼此,但至少现在还是有分别的。之前单纯自己一个人,住在孟家没什么不妥,可现在有了沐思虹,情况就不一样了。
有媳妇了,还要寄居他人府邸,这就有些不合适了。何况林昭现在是钱塘县令,那么钱塘县衙后宅自然就是他名正言顺的住处。沐思虹作为第一个女主人率先搬了过去。
对此孟若颖只是略微的黯然伤神,不好反对,想要跟着过去似乎又有些名不正言不顺,故而只好作罢。好在杭州还有大量生意需要处理,尤其是棉花、酿酒还有茶叶,这些少不得要与林昭多商量,彼此接触的机会可是不少。
林昭带着沐思虹搬入县衙,很快杭州城里变人尽皆知。想想前些日子花船上人来人往,年轻公子哥们一个个争相献殷勤,最终还是林昭抱得美人归。
对此杭州城里的风流士子们只能唉声叹气,无可奈何!林昭是什么人?以前或许还能并肩而立,甚至有点优越感,但是现在……只能是高山仰止般的存在。
论文采,人家可以和苏轼比肩;论地位,人家现在一县之首;论成就,一马当先平定一场叛乱。林昭年轻有为,乃是少有的青年俊杰,与沐思虹也算得上郎才女貌,天作之合。一帮痴心妄想的公子哥们只能对月空余恨,湖边多感慨了。
处理完毕一些生意,和沐思虹也修成正果,林昭这段时间过的相当潇洒。奈何假期总是那么短暂,当皇帝的圣旨送到杭州时,忙碌又开始了。
林昭与蔡京被一起召进了杭州州府,知州赵捓舷壬胪ㄅ兴臻坪踉缫训群蚨嗍薄�
“东阳,元长,你们来了!”苏轼招呼一生。
林昭与蔡京不由对望一眼,交换个眼神,心里都多了几分凝重。走进房间,苏轼说道:“官家的圣旨到了!”
“哦?不知圣意如何?”林昭与蔡京这才了然,难怪如此凝重。只是杭州叛乱的事情已经解决,圣旨又能说什么呢?何以要如此紧张呢?难不成又发生了什么大事?
知州赵捰朴频溃骸耙黄鸬嚼吹幕褂兄浦萌咎趵镜墓⒁谑孕星嗝绶ǎ �
青苗法?
林昭与蔡京脸上都有些兴奋与激动,不过原因则略有差异。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青苗法就要试行了,林昭兴奋终于有机会亲自体验,切身感受了。
蔡京则是在汴京的时候便听到风声,对此充满希望,兴趣浓厚。当然了,这可能是所有拥护变法的青年学子的正常表现。
赵捈饲榭觯成⑽⒂行┎蛔匀唬档溃骸俺⒀≈辛思父鍪孕械牡胤剑┒罚幽下罚茨下罚褂辛秸懵返牧礁鱿亍�
“呃……”赵老大人话说到这,林昭与蔡京自然感受到其中不同寻常的意味。
赵挼溃骸傲秸懵肥孕星嗝绶ǖ木褪乔料赜胗嗪枷亓耍 �
对此赵知州没有多少兴奋,甚至还有点愁眉苦脸的。毕竟他是一位相对保守的官员,不愿意率先接触新法也是可以理解的。
现在让在他治下试行青苗法,情况很不容乐观啊!手底下的两个县令却新法格外赞成,甚至是不遗余力地支持,让他们率先试行,接下来的幺蛾子怕是不少,说不定还会麻烦不断。
更何况这两位县令都不是一般人,一个风云人物林东阳,一个新科状元蔡元长,哪个都不好惹,也不好管。赵挼男那槟芎寐穑客ㄅ兴臻男酥乱膊皇呛芨撸贾溃馐歉鎏淌值纳接蟆�
这两位已经算是好涵养了,要是换成其他人,上书推辞,或者其他各种推诿不配合。
赵挼溃骸按耸戮徒桓忝蔷咛逯葱辛耍竟僮缘迸浜媳闶橇恕!�
“是!”
蔡京很是兴奋,刚刚考上状元,外放任职便有这等好机会,充分说明是官家和王相公器重。要是做好了,以后前途无量啊!尤其是自己青睐有加,充满希望的新法!
刹那间,蔡京已经开始在盘算着如何推广,百姓们如何收益,如何丰衣足食,自己如何政绩斐然了!
林昭也兴奋,但完全没到蔡京那个程度。毕竟这一年多的历练,已经让他见识到了很多,也明白了很多道理,相比之下比蔡京要沉稳成熟许多。
他明白,皇帝赵顼与王安石之所以特别选中钱塘与余杭县,原因很明显,他们是希望自己二人能做出成绩,可以典型成功案例,以堵住悠悠众口,使得新法得以顺利推行。
皇帝与宰相的愿景很美好,林昭同样很期望。不过他不会盲目,前世历史课对王安石变法有些许了解,一个最终失败的变法,除了外部客观不利因素,其本身往往也有很多问题。
这一世有机会亲自接触,林昭很想亲自体验一下,看看王安石变法到底是个什么状况。如果发现有什么问题,是否可以借鉴后世的知识,加以改良,促使其成功呢?
想到这里,林昭就特别后悔,前世为什么不多学点历史,多看点的书。要是看上几本历史学家对王安石变法点评的书籍,无疑会很有发言的底气,现在只好摸着石头过河,慢慢摸索了!
这是一场对后世至关重要的变法,林昭想要尽一份自己的力量,至少现在他是这样想的!
赵挻蟾拍懿碌剿堑南敕ǎ档溃骸扒嗝绶ㄊ孕惺堑蔽裰保忝峭菩泄桃膊豢刹僦保杞魃饔行蚴┬校 闭馐浅鲇谝桓銮氨玻桓錾霞兜奶嵝选�
苏轼也道:“欲速则不达,你们要谨记!”想来两位上级封疆大吏有着同样的忧虑!
“是,谨遵两位大人教诲!”
走出州衙,林昭一个长长的深呼吸,一抬头看见蓝天白云间,鸿雁飞过。
熙宁二年秋,王安石变法终于开始了,它将带着大宋王朝走向何方?林昭也在想,自己在其中能有什么作为?在其中将扮演一个什么角色呢?
第146章 常平仓()
青苗,本意为还未成熟的庄稼,更具体的则是代指庄稼成熟前,青黄不接的时间。
在古代,对于农民而言,最难熬的就是青黄不接之时。这期间缺衣少食,生活困顿不可避免,尤其是遇到风不调雨不顺的年景,更是苦不堪言。
前文已经说过,这个时候百姓为了度过难关,往往迫不得已向富户、地主借贷。在粮食丰收之后,要付出高昂的利息。长此以往下去,百姓生活更加困苦,一旦偿还不起本息,唯有卖地……
久而久之,就会出现严重的土地兼并状况。国家赋税减少,百姓无法安居乐业,不利于天下稳定,太平。
出于抑制兼并,同时也为了增加国库收入的缘故,王安石改革变法一开始,首先便制定推行了青苗法。
熙宁二年,制置三司条例司颁布青苗法,规定凡州县各等民户,在每年夏秋两收前,可到当地官府借贷现钱或粮谷,以补助耕作。
借户贫富搭配,十人为保,互相检查。贷款数额依各户资产分五等,一等户不超过十五贯、二等户十贯、三等户六贯、四等户三贯、末等户一贯五百文。当年借款随春秋两税归还,每期取息两分。
两分,也就是收取百分之二十的利息,看似非常之高。但是相比于向大地主借高利贷,百分之一百,甚至是二百的利息而言,已经算很低了。
如果只看这样的内容,确实是好政策,利国利民。这样好的政策,为何最终会一失败告终呢?这是让林昭最为困惑的地方。即便是有所谓的封建地主势力反对,可若自身没有问题,也不至于一败涂地啊?
正是因此,林昭的心态更为谨慎,想要仔细了解,考察,再加以推行,并不着急。秋日,本就是江南粮食收成之时,暂时不存在青黄不接的问题,所以最快也要等到年底之时才能大规模开始推行。
相比之下,蔡京就比较积极了,接受圣旨之后立即开始着手进行。现在余杭县新法推行已经如火如荼开始了,走在了大宋朝的最前列。
至于林昭,则是徐徐图之,趁着秋收的空当在钱塘县四处巡查,以了解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然后配合青苗法的施行。
林昭首先在意的便是常平仓,这是自宋朝初年就开始设置的结构,也是青苗法存在的基础。
所谓常平仓,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平抑粮价,稳定市场。每当丰收之后,因为大量新粮涌入市场,因为供大于求的缘故,粮食价格必然会下降。
封建社会,有谷贱伤农的说法,此时为了保证辛苦劳作一年百姓的利益,常平仓便会以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粮食。
等到青黄不接之时,便以略低于市场的价格卖出粮食,保证百姓们有粮食可食用。同时也能起到维持供求平衡,稳定市场的作用。单纯设立的动机与产生的作用而言,常平仓的存在都是很有好处的。
但事实上,一个表面光鲜的事物,往往就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或许是因为闪光点的存在,很好掩盖了背后的缺点,以至于让人未能及时察觉。
林昭来到钱塘县的常平仓所在之处,一名小吏急忙迎了上来,很是殷勤,似乎还有点受宠若惊好。
至于小吏的具体官职,林昭一时闹不明白,就连小吏自己也有些稀里糊涂。因为常平仓的在组织机构上就是个怪胎,常平仓是由司农寺管辖的衙门,但一切的经费都要来自于掌管赋税财政的三司。
而常平仓又设置在地方上,受到地方的管辖,其属与组织机构就显得特别复杂。这也就罢了,平日到时无所谓,但是一关系到财政,问题立即就出现了。
因为按照常平仓的运作模式,是一个非营利性的机构,高价买进低价卖出,长此以往是要亏本的。这些亏空该由谁来承担呢?在购置粮食与日常运作上,常平仓也需要大量资金。
但是司农寺是个清水衙门,很穷!至于掌管财政的三司本身情况也不乐观,大宋朝的经济状况一直都没好过,主持国家理财的三司根本不轻松。
手头宽裕一点时,常平仓的资金能够拨款到位。一旦三司自顾不暇时,常平仓便像个没娘的孩子,捉襟见肘艰难度日了。
情况远比这要恶劣,即便是三司拨付资金,还要通过地方的。各州县可都不是省油的灯,一番盘剥之后,真正到达常平仓手中的能有多少?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常平仓逐渐的入不敷出,已经到了破产倒闭的边缘。
这次王安石变法,尤其是青苗法颁布之后,之前默默无闻的常平仓终于能派上用场,这才起死回生。
林县令的到来,让小吏的这种感觉越发的强烈了,以前哪里有县令前来巡视的事情。冷衙门就根本无人问津,今日却突然容光焕发。郁郁不得志的小吏本来已经对前途死心,此时重新迸发出了希望。
林昭问道:“钱塘县共有多少常平仓?储粮几何?”
“呃……”小吏唯唯诺诺道:“回县里,钱塘县就这一处常平仓……”
“只有一座?”林昭不由感慨,难不成是东南沿海边远地区不受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