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贞观文宗系统 >

第81部分

贞观文宗系统-第81部分

小说: 贞观文宗系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也要好好为大唐出力,君不见,庐州冯常,就因为罗彦的关系,就平白得了一个男爵。

第一百一十四章 居然成了孩子王

    罗彦在一片羡慕中坦然接受了李世民的封赏。开国县公按照现有的勋爵制度,排在第五等,而国公也不过是排在第三等。这样以来,就算是有人觉得同时受封,也不会觉得没有面子。相反,罗彦没有战功,和李世民没有姻亲,食邑又加的多,反而没有让人觉得突兀。

    真要是把一个二十刚出头的小伙子封成国公,然后还给个从五品的官,堪堪有上早朝的资格。到早朝的时候,你让这些品级低没爵位的官员们往哪里站,那些和他一样的爵位却站在文武百官前列的同僚们又怎么想。到时候除了外放之外,就没别的路可以走了。

    原本以为罗彦的官职就这样定下来了,怎么说也要在秘书监好好呆上几年,然后凭借着李世民的看重,直接升到各部当个郎官。

    谁料不出半个月,李世民就闹出了大动静。

    把原本的弘文殿腾出来,倒腾进去二十多万卷书籍,设立弘文馆。随后把虞世南,褚亮,姚思廉,欧阳询这些文学之士,全都拉过来在本官的基础上,兼职弘文馆学士。这些人每天轮流值守,李世民有空就会过来跟他们谈古论今。

    不过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弘文馆,也设立了学堂,专门教三品以上官员的子弟。

    这也是李世民被逼急了没办法。李世民和世家的关系,其实就算是李世民当了皇帝,但是也就仅仅是比较缓和。李世民手底下有一大帮子寒门出生的幕僚和武将,这些人现在基本上都占据着朝堂高位。

    但是别忘了,往往最底层的官员数量才是最多的。而且涉及到实务的时候,也是这些人在处理。五姓七望在高层的人并不多,但是中层官员和底层官员,却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和这些世家有直接关系的。

    对于这种情况李世民不得不防备,现在趁早培养出来一批人,到时候放下去历练一些时日,最少是可以防止过上十来年,朝堂的高层都逐渐被世家垄断。

    这就是李世民的策略,造就新的世家,来对抗老的世家。不然,李世民一次性封那么多国公干嘛,而且里头寒门还相当多。

    在塞进来很多官二代以后,李世民突然就把罗彦扔进去当了弘文馆的助教。

    罗彦的本官是秘书监的著作郎,其实基本上就是个闲职。但是现在以本官兼任弘文馆助教,这个时候问题就来了,李世民直接安排人手,把他办公的地方就给挪到了弘文殿,还让人传话,往后,秘书监他就不用去了,直接呆在弘文馆,跟着一众弘文馆学士给孩子们上课。

    因为是李世民比较看重的事情,弘文殿改成弘文馆,也就用了十来天的时间,本来的建筑都不用动,只不过是把原来的摆设都去掉,放进去书架和书籍,然后弄几间教学和办公的场地,就算是完事了。

    九月下旬,李世民陛下课堂开课了,不,是弘文馆开课啦。

    这天弘文馆的学士们都放下手头的事务,跟在李世民身后,专门参加的弘文馆开馆典礼。

    一番冠冕唐皇的话说过之后,李世民把弘文馆的这些学士一个个的给这些官二代们介绍了一遍。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这些学士虽说是年岁较长,但是很多普遍的官都不大,全是那类心思用在学问上比用在官场上多的人。这时候当然是需要尊师重道,可是李世民就怕武将的那些儿孙里头,有那么几个二愣子,搞不好会闹事。

    这不,李世民这么一介绍,临了摆明了告诉所有人,你们一个个的都别给我闹事,否则夫子就算是让人打你板子,你找家长也没用。

    来的这些学生,年龄也有大有小。别人不说,罗亚首先就认出来两个熟人——屈突诠和尉迟宝林。

    这货自从跟着自家老子去洛阳呆了一段时间,自打李世民兵变成功,屈突诠被委任高官,就回了长安,也就因为罗彦这些天实在是没有空,所以到现在为止还没见过面呢。

    屈突诠这货多少岁了,也快二十了,就看这货以前遛狗斗鸡恋栈花丛的德行,没有李世民这么一说,这些学士们要是能管住他,也得被他气个半死。

    尉迟宝林也不多说,这也是个混账性子。当初在国子学的时候,被罗彦是收拾一顿,但是没有罗彦的时候,还不是在当国子学小霸王。

    尊师重道怎么了,任何时候都有顽劣的学生,而且体罚对于人家基本没用,这些武将家的孩子,正常一点的,哪个不是从小被自家老子给打出来的,皮厚着呢。

    罗彦有点想给这些学士们默哀,但是一想人家都是轮流值守,就自己每天都要陪着这帮熊孩子,罗彦就有些忧伤。好生一想,原来自己才是传说中的孩子王啊。

    介绍完了学士,李世民说他还有礼物要送上。啪啪拍了两下手,就有侍从抬着两块牌匾走过来,随后挂在了弘文馆学堂的门口。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没错,就是罗彦当初在山中苦读的时候自己装逼用的那一幅对联,李世民也不知道是从哪里得来的消息,就这么雕刻出来,放在这里。

    “尔等有位助教,乃是庐江县公罗彦,斯人勤勉好学,博学多才,尔等务必要以之为标榜。若有懈怠,诸位学士可以严加惩处,不用留情。”李世民是吓小孩子吓爽了,这会儿见诸生一副低眉顺耳的样子,很是满意地离开了。

    留下这样一个烂摊子,只能是诸位学士来收拾了。

    好在这是开学第一天,也算人人来的最齐的一天,诸位学士就拿着名册,没错,干了一件千古以来只要是个学校都会干的事情,那就是点名。这些学士也要了解自己教的学生是什么来路,不仅是要看清名字,还得认清楚人。

    按照年龄和受教育的程度,这些学士们把学生分成了三类。蒙学的,刚蒙学完的,已经学习一段时间经义的。看起来整个学堂也真是壮观,一边有十几快二十的,一边又是一群四五岁的奶娃娃。

    按照名册,学士们一个一个念名字,让这些学生起来认脸。

    “长孙冲……”好,这货是长孙无忌的长子。

    “长孙……”长孙无忌的次子。

    “尉迟宝林……”尉迟恭的儿子。

    ……

    “程处弼……”程知节的三子。

    ……

    一个个的,来头都是不小。

    点完了名,这些学士们吩咐一声弘文馆上课的时间和规矩,基本上就散了。

    老师们走了,这学生自然是也要走的,不过,就在罗彦准备收拾东西回去好好放松一下的时候,他被几个人拦住了。

    不,说是几个人,其实为首的就是三个人,一个屈突诠,一个尉迟宝林,一个程处弼。剩下的一帮子学生,其实就是为了凑热闹的。

    屈突诠来找他罗彦理解,但是尉迟宝林和程处弼来找自己干嘛,罗彦是一点也想不明白。所以也不说话,就这样看着三人,等着他们的解释。

    “罗兄,这不是好久不见,你就封了爵,小弟想请你去喝上几杯,为你祝贺。”屈突诠的这个理由倒是说的过去,而且确实和他也是好久不见,所以罗彦也不拒绝。不过还有两个没有说话的,罗彦也暂时不开口,把目光投向尉迟宝林。

    “我爹说,见了你要跟见了长辈一样,我就过来见个礼。”见了罗彦,尉迟宝林这孩子还有点心理阴影,所以这会说话完全没有了国子学小霸王的霸气,反而是有些惧怕。以前罗彦也就是嘴上占了一点这孩子的便宜。但是他不知道啊,后来听自家老子说,罗彦把李元吉都给杀了,小伙子就害怕了。所以这个时候可不能再犯到罗彦手里。

    听了尉迟宝林的解释,倒也还说得通,罗彦就把目光投向了最后一个人,年龄最小的程处弼。

    这才是真正的孩子啊,才六岁。小家伙继承了程知节的优良基因,身体倒是挺壮实,不过毕竟还是个孩子,所以到有点害羞的样子。见罗彦把目光投向自己,小家伙说道:“我阿爷说了,弘文馆里只要遇见一个姓罗的,我就要叫叔叔。他说我在弘文馆能不能好好混,就全靠你了。”说完一脸期待地看着罗彦。

    原本还被第一话给萌化了的罗彦,听完程处弼的话,彻底懵了。程知节这是什么意思,完全是要把自己当奶妈怎么地。这孩子才六岁啊,不是屈突诠这货。再说,什么叫好好混,你是来学习的啊,熊孩子。

    但是这会儿已经是没用了。已经上了贼船了。

    推辞了屈突诠的邀请,毕竟这么多人,还有好些孩子,罗彦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可不想带出去,虽说一群官二代在一起最是安全,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再说能领这些人去哪,想去个酒楼都得包场子,太麻烦了。

第一百一十五章 来自陆德明的提醒

    这弘文馆的助教,也不是那么好当的。罗彦本来就向少和人接触,交朋友也是那种慢热型的,所以一下子被李世民坑着,搞出来这么一个助教的职位,还真是不适应啊。再说这助教一天打交道的都是些什么人啊,官二代,熊孩子,老夫子,压根就是逼着罗彦装深沉啊。

    而且听着说是助教,其实他就是一个只为,真正的工作还是授课。可,关键问题是,罗彦不会啊。这看书什么的,罗彦绝对是老手,可授课不是看书可比的。

    没办法,罗彦只能打起了自家老师的主意。这事儿他不熟,但是别忘了,罗彦有了教了一辈子高级人才的老师啊。陆德明老夫子这会儿的重要性就发挥出来了。

    找到陆德明,老先生因为还兼着李承乾老师的职务呢,所以也才回来没多久,这会儿正在书房里头看书呢。听到罗彦有些近乎抱怨的诉说,陆德明满脸笑容看着自家弟子,捋着胡子盯着罗彦上下打量。

    被陆夫子盯着有些不自在了,罗彦这就停下抱怨,问道:“老师,弟子的着装没有什么问题吧?”

    “穿的没有什么问题,只是看着,进之也在不经意之间,长大了。”陆德明有些温和地说着,还叹口气,似乎是感慨岁月飞逝。“进之,能把《劝学》背出来让为师听听吗?”

    虽然不知道陆德明这会儿让他背《劝学》是个什么意思,但是罗彦还是没有任何犹豫,张口即来:“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pu),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因为这篇劝学可以说是历代儒家蒙学以后劝学的经典,就算是罗彦到了后世,在语文课本上还是继续出现,所以根本没有什么停顿的地方。陆德明就听着罗彦的朗朗书声,逼着眼睛,似乎在享受着一样。

    背书也是需要一定的节奏,而且需要使用雅言,这会儿罗彦也背了有一刻时间,才堪堪把《劝学》的全篇背完。

    就在罗彦背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陆德明也睁开眼睛,盯着罗彦说道:“雅言不错,韵律也挺好。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进之,你觉得,你现在做到了哪几点?”

    陆德明要是这么一问,罗彦还真是要好好思考一下。

    这一思考,还真是把自己给难住了,要说这五点,罗彦觉得自己一直都在做,可是仔细一想吧,又觉得自己什么都没做到。

    “老师,弟子惭愧,到现在弟子觉得一件事情弟子都没有做到。”罗彦还真是有些羞愧。

    “不,你不是什么都没做到,只是做了很多,就自满了。自从打那个小道观中回来以后,你我师徒虽然还是每天都一起探讨学问,可是你的心思却不在学问身上,而是每天沉浸在权谋当众,进之,这样下去,你这一身的学问,可真的是废了。”陆德明有些恨铁不成钢。

    这下把罗彦可是骂的犹如在头上浇了一桶冷水一样,罗彦瞬间惊醒了。这些时间,自己只顾着跟着李世民瞎搅和,虽说得了个闲职,每天也是抱着书本勤加温习。但是扪心自问,罗彦用在读书和用在官场上的心思都差不多了。

    “我认为陛下把你放到弘文馆当助教是一件好事情。那些孩子,都是当朝权贵的儿孙,从此以后,你不必整天盯着朝堂了,每天负责把这些孩子教授好了,就是最大的功劳。陛下在弘文馆办这么一个学堂,你不会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吧?”陆德明先把罗彦这些天汲汲于功名的念头给打消了。

    “这个弟子自然是知道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