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将门-第60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百姓自觉束上白色的腰带,拿着蜡烛纸钱,到街口焚烧,遥望着皇宫的方向,无人不痛哭流涕。
哪怕那些苛刻的老板东家,也会选择停下来。
更有许多人痛哭流涕,泪水止不住流淌。
比如龙门镇的那位秦老板,过年都舍不得给工人休息,可是听说皇帝驾崩,他愣了一阵,用力甩头,眼圈却是红了。
立刻拿出了10贯钱,去给皇帝购买祭祀的香烛,然后告诉所有工人,休息一天,回家去祭奠老皇帝,谁敢怠慢,往后就别来上工了,做人要是连最后的良心都不讲了,那和禽兽还有什么区别!
赵祯御极42年,做了太多的事情,从上到下,几乎每一个人,都发自肺腑,尊重爱戴这位皇帝陛下。
很明显感觉得出来,赵祯的一生,应该分成两段,前段以仁恕治国,宽厚待民,休养生息,以致物阜民丰,文治昌隆。
其实在很多宋人的眼睛里,赵祯创造的盛治,是远远超过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的,当然,后世忽略了赵祯,原因也很简单,就是这位皇帝在武功上乏善可陈,相反,还出现了西夏叛乱,在内政上,庆历新政又虎头蛇尾。
光是这两项,就把赵祯从历代圣君的行列之中,拉了下来。
不过在王宁安的努力之下,赵祯盛治,再无半点缺憾。
论起武功,平定岭南,开疆交趾,收复幽州,压制契丹,攻伐西夏,夺回横山,打通河西走廊,建立陇右和西域都护府,大宋之疆域,比肩汉唐。
万邦臣服,天威赫赫,值得大书而特书。
在文治上,已经推行了近十年的变法,初见成效,府库丰盈,经济,文化,工业,金融,城市,教育……等等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诚然,在这场变革之中,有很多人受损了,有很多人觉得活得更累了。
但是至少没人敢违心地说,赵祯失败了,或者敢把罪责加到皇帝头上。
赵祯离开了,他给太子的遗诏,要求一切从简,更不要折腾民间,给老百姓带来不便。
民间的所有祭祀活动,完全是出于百姓本心,没有半点强制,一切井然有序,所有场所,自觉停下了娱乐活动,人人都换上素雅的衣服,寄托哀思……皇帝做到了这个地步,坦白讲,不敢说空前绝后,也差不多了。
……
从赵祯驾崩,足足一天的时间,赵曙水米没沾唇,他先是和宫人一起,将父皇装殓完毕,然后就跪在灵柩的前面,不停抽泣。
赵祯是老来得子,他比寻常的父亲更加疼爱儿子。
赵曙从一生下来,就得到了最好的东西,父皇就是山岳,时时刻刻,呵护着他,尤其是这两年,为了替他扫清一切障碍,父皇什么都做了,一想到父皇忍着病痛,为自己苦心谋划,费尽神思,赵曙就伤心不已,悲痛欲绝。
又岂止是他一个人,包括群臣在内,同样无不伤心落泪。
但是好在这里面有几位老前辈,能稳得住,不会因为悲伤而耽误了大事。贾昌朝就抹了抹眼泪,然后对王宁安道:“王爷,当务之急是给大行皇帝操持丧事,然后恭请新君登基。你是陛下的托孤之臣,又担着政事堂的担子,你全权安排吧!”
王宁安深吸口气,他抿着嘴,微微点头,并没有推辞。
先是来到了赵曙的身边,在太子耳边低声说了两句,赵曙乖巧点头,王宁安扶着他起来,先到了偏殿,这里没有太多的东西,只是一张龙椅。
王宁安请赵曙坐下,然后他率领群臣,一起下跪,行大礼参拜。
赵曙吓了一跳,惊呼道:“师父,怎么能跪弟子,快起来!”赵曙伸手去搀,王宁安却坚定摇头。
“君臣有别,请陛下受臣等大礼!”
说完,王宁安带头跪拜!
一个“陛下”让赵曙打了一个激灵!
是啊,从父皇驾崩,他就不是太子,而是大宋的至尊!是新的皇帝!整个天下都是他的。奇怪的是,赵曙没有太多的喜悦,相反,十分惶恐。
而且他也清楚,想要给亿万百姓当好这个君父,该有多么困难!
皇帝不但是荣耀,更是责任!
沉甸甸的担子,他现在就有些喘不过气,也不知道父皇是怎么撑42年的!
赵曙脑袋快速转动,等到王宁安等施礼完毕,他立刻跳起来,把师父率先搀起,然后又对几位老臣说道:“诸位都是硕德元老,国之股肱,我……朕,朕心烦乱,还请你们拿主意吧,朕一切照办。”
贾昌朝立刻道:“陛下,事务虽然繁多,但是首先要确定大行皇帝的两号,昭告天下。”
所谓两号,就是庙号和谥号,相当于对大行皇帝一生功过的概括,马虎不得。
赵曙受到过全套的皇家教育,当然清楚,他沉吟一下,缓缓道:“父皇一生,神文圣武,仁慈爱民,朕便览史册,唯有汉文帝可以比拟。然则汉文帝悠游退逊,多怠废之政,又远不及父皇,朕以为当用美谥,以昭父皇之德!”
贾昌朝称赞道:“先帝文韬武略,无可挑剔,老臣以为,可称祖!”
通常开国皇帝才会成为祖,后面的皇帝称宗。
到大宋为止,还没有哪个朝代有两位“祖”,就连后世熟知的明成祖朱棣,最初也是称明太宗的,只是到了那位最别扭的嘉靖皇帝,他认为朱棣从长房一系夺下了皇位,帝系移转,可以称祖,愣是给抬成了成祖皇帝!
当然了,他这么干,是为了给自己接堂兄正德的皇位提供正当性,而且朱棣也确实靠着靖难之役,夺下皇位,情有可原。
但是有一朝居然三位“祖”那就殊不可解了!
你在关外,建基立业,靠着十三副铠甲起家,创立八旗,当然可以成为太祖,至于后来杀进了山海关,夺下了大片的江山,国土增加了百倍不止,从偏安一隅到君临天下,成为天子。
不管如何,称世祖,也算是勉强贴切。
但是第三位就是笑话了。
首先你承袭父皇的位置,帝系没有转移,你称圣祖,把你爹,你爷爷放在哪里?难道你和你爹肩膀一般齐,或者你还胜过你爷爷一头?
其次,你的任内,是发生了不少事情,但是整体疆域并没有扩大多少,只是一些边陲离岛,无关痛痒,没有真正改变多少疆域,就凭这点功业,就想称祖,只能说,真是好大的一张脸!
……
贾昌朝提议给赵祯称祖,他有两条,第一赵祯迁都洛阳,朝廷重心从东到西;其次,收复了幽州,打通了西域,疆域增加了近一倍。
尤其是收复幽州,从唐末以来,历代皇帝,都心心念念,想要打败契丹,光复故土,但是唯独在赵祯手里实现了。
当年太宗皇帝就立下了规矩,能收复燕云,要异姓封王,王宁安也正是靠着收复幽州,加上打败西夏的功劳,才坐上了西凉王的位置。
给赵祯称祖,是说得过去的。
不过欧阳修摇了摇头,“先帝慈恕恭俭,谦逊纯孝,万万不敢凌驾太宗和真宗之上……老臣斗胆认为,应该称宗!”
贾昌朝竟然也没有坚持,看起来大宋的臣子远比某一朝要脸多了。
“那该称什么?是高宗,还是世宗?或者,其他的?”
这一次王宁安开口了,“仁宗吧!”
宋庠眼前一亮,立刻赞道:“为人君,止于仁!西凉王的建议是合适的!”
欧阳修抓着胡须,缓缓道:“蓄义丰功曰仁;慈民爱物曰仁;克己复礼曰仁;贵贤亲亲曰仁;利泽万世曰仁;功施于民曰仁;屈己逮下曰仁;度功而行曰仁;宽信敏惠曰仁;爱仁立物曰仁;体元立极曰仁;如天好生曰仁;教化溥浃曰仁;慈心为质曰仁;惠爱溥洽曰仁……先帝称仁宗,当之无愧!”
他们都表示了赞同,可司马光却有些迟疑。
“仁宗诚然不错,但是先帝御极42年,尤其是最后的十几年,奋发有为,北伐契丹,收复幽州,西定党项,开拓西域。更有万邦来朝,君临天下!以如此武功,如此威势,只是一个仁字,未免不能概括先帝一生。”
司马光的水平不是盖的,他这么一说,大家也都陷入了为难当中。
以往评价皇帝,只是一个字就足够了。
但问题是赵祯前后,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两段,不管用什么字,都会有所偏颇,没法盖棺定论。
大家都面面相觑,不停想着办法。
这时候王宁安沉吟了一下,他提议道:“你们看,能不能在谥号上,体现一下?”
其实从汉高祖刘邦算起,皇帝就是有两个号,但是汉唐都比较看重谥号,比如汉高祖,其实就是个错误的叫法,准确说是太祖高皇帝,谥号是高,汉文帝的庙号是太宗,谥号则是文,武帝的庙号是世宗,而谥号是武。按照汉代的习惯,通常还要加一个孝,比如孝文皇帝,孝武皇帝。
当然,从中可以看得出来,人们是比较肯定谥号的。
唐初的时候,也是如此,但是唐高宗李治给他爹加了一个文武圣皇帝,使得谥号一下子突破了两个字,达到了三个字之多。
道德经有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达到了三个字之后,往后皇帝的谥号就越来越长,跟老太太的裹脚布似的,全都是吉利话。所以到了宋代,相对而言,庙号就显得更重要了,起到了盖棺定论的作用。
一直到了朱元璋的时候,他把谥号和庙号结合起来,才显得比较清晰明白。
王宁安也是沉思许久,才说道:“就定为仁宗武皇帝,你们以为如何?”
第825章 果断的曹太后
王宁安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许,包括赵曙在内,念叨了两遍,也觉得很适合父皇,因此两号就确定下来。
剩下的事情好办了,欧阳修,贾昌朝,宋庠几个凑在一起商量,立刻将其他的字补上!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武皇帝。
赵大叔得到了盖棺定论,一个时代也就正式结束了。
群臣拖着疲惫的身躯,还要继续处理皇帝的丧葬事宜。
王宁安走到了赵曙身边,低声道:“陛下,你也休息一下吧,半月之后,就是陛下登基大典,万千百姓都看着这一天呢!陛下可不能让先帝失望。”
赵曙点了点头,他突然抬起头,恳求道:“师父,在没人的时候,我可不可以还叫你师父,就像以前那样。我,我已经失去了父皇,不想再失去师父了。”
小家伙可怜巴巴,王宁安的心头一酸,赵曙才十六岁啊,放在后世不过是刚刚上高中的孩子,纵然有再多的锻炼,受了再多的教育,他还是太小了。
失去了父亲,又面临这么大的压力,真是不容易。
王宁安勉强挤出一个笑容,“身为臣子,不可僭越,不过陛下既然为九五至尊,称呼的事情,自己拿主意吧!”
赵曙眼前一亮,兴奋点头,“多谢师父!”
王宁安感叹道:“陛下,早点歇着吧,我大宋文武制度完备,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嗯,有师父在,我就安心了。”
赵曙突然想起一事,“师父父皇骤然驾崩,我,我身为人子,想要替父皇守孝,师父以为如何?”
王宁安立刻道:“按照先帝遗诏,以日易月,只要守27天即可,莫非陛下不满意?”
“嗯!”赵曙闷着头道:“士人尚且要守三年,皇家难道还比不上士人吗?再说了,父皇又是那么照顾我,替父皇守孝,也是情理之中啊!”
王宁安倒是不怎么同意,说实话,他是不喜欢守孝的。就拿一个官员来说,从30岁中进士,最多70岁致仕,甚至很多人还活不到七十。
不过三十年左右的时间而已,父亲死了守三年,母亲死了又守三年,做事的时间就少去了五分之一,实在是太浪费了。
就拿包拯来说,他一共为父母守了十年,老相公的孝道王宁安佩服,但是把宝贵的时间浪费掉,也未必合适。
只是有些事情真是不好说出口。
总不能告诉赵曙,你爹死了,不算什么,不值得浪费时间,替他守孝……要真是这么说了,跟禽兽有什么区别。
王宁安思索道:“陛下,国不可一日无君,朝廷事务繁杂,而且大宋又处在剧烈变更之时,先帝仁慈爱民,勤于国政,不会喜欢陛下置万民于不顾的?”见赵曙闷着头,不高兴,王宁安又道:“陛下若是思念先帝,不妨适当延长时间,另外在国政之余,也可以抽出时间,静思哀悼,不必太在乎形式……毕竟先帝也希望陛下能光大江山,把祖宗基业守好了。”
赵曙有些失望,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