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将门-第57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宁安总结道:“我大宋能提供独一无二的平台,对于各国来说,他们的武者想要得到尊重,想要出人头地,只有到大宋来。何止是武者勇士,包括那些商人,歌姬、舞者,无不如是!这一次,随着我进京的凉州乐师,西域歌女,就有上千人之多啊!”
“柳老,你想想,武士要到大宋来,歌者要到大宋来,商人要到大宋来,那些读书求学的人,也要来大宋……天长日久,会产生什么结果?”
柳涉的脑子已经不够用了,他老眼迷茫,痴痴道:“莫非我大宋已经如是强大?”
宋庠笑道:“柳老兄,这回你明白了吧!我大宋就像是一座汪洋大海,不断吸收各国的精华……不声不响之间,就让他们缓缓失血,利用他们的人才和财富,发展大宋,这么好的事情,老兄为何还要反对?”
柳涉彻底被问住了,像他一般的老人,脑中还都是大宋被四夷欺负,要忍气吞声,要拿岁币换平安……转眼之间,居然强盛到了这个地步!
真是恍若隔世。
那大宋还有什么好在乎的?大家的心头都出现了一个巨大的问号。
第784章 大宋的危机
大宋的确很强大,强大到柳涉这些老人都接受不了的程度,那么大宋就没有危机了吗?
恰恰相反,不论汉唐,都出现过盛极而衰的情况,如今大宋的情况,其实比起汉唐都要危险……福祸从来都是连着的,这世上没有一件事情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陛下,臣斗胆恳请,不妨就推演一番,看看我大宋的潜在风险究竟如何。”
赵祯沉吟了一下,“好,咱们君臣就给大宋号号脉。”
皇帝点头了,大家凑在了一起,王宁安,太子赵曙,宋庠,加上柳涉,大家围坐在一起,王宁安首先发言,“目前对我大宋影响最大的,应当首推西域的黄金进入,那不妨就以这些黄金能带来的变化,进行推测。首先,西域拥有数量惊人的黄金,每年能提供20万两,还会增加。以这些黄金作为储备,我们能发行上千万贯的货币,几十年来的钱荒问题,有望彻底解决。”
王宁安说完,柳涉开口了,“老夫记得,早在圣人登基之初,就有了钱荒难题,此后一年比一年严重,如果真正能解决钱荒,充实国用,那可是造福天下的事情,又怎么会有危害呢?”
王宁安微笑摇头,没有多说,宋庠把话接过来了,“柳老兄,西域的黄金会分成两部分,进入大宋……其一是朝廷收的税,大约占了三成,这些黄金直接进入皇家银行,被铸成货币,充当发行金元的储备金;另外一部分,则是那些淘金客的收获,他们会用黄金采购粮食和工具,支持淘金事业,或者购买土地,和大宋进行贸易交换,总之,这部分黄金会通过商贸流回大宋。”
柳涉还是不太明白。
倒是赵曙,他跟着王宁安学了不少,又亲自参加了一次抄底,眼光高明了许多,小家伙显得跃跃欲试,王宁安露出了鼓励的笑容,赵曙胆子大了起来。
“这两部分黄金,第一部分会变成朝廷的采购,或者有钱人的储蓄,朝廷的大规模采购,肯定要落在大商人和作坊工厂手里,毕竟朝廷不会挨家挨户去购买几石的存粮,那样根本不划算。至于淘金客的收入,能和他们进行贸易的,也都是一些大商人。所以这些黄金首先要流到大商人,大金融家,工厂主,作坊主手里。”
王宁安笑着点头,“殿下睿智,如果不算军饷的部分,的确如此。那殿下以为,这些人拿到了黄金之后,会怎么做呢?”
“投资!”
赵曙毫不犹豫道:“前些时候,债市和股市出现,还有那么多的工厂作坊,谁也不愿意把钱放在家里,多数的资金要拿出来,投资获利。”
柳涉虽然不同经济,但是他年纪大了,见多识广,听到这里,他也没发现什么危机。
相反,朝廷增加收入,淘金客发了财,商人有赚头儿,貌似是大家发财,你好我好的事情,怎么这几位都面带忧虑呢?
他一肚子疑惑,宋庠首先给他解答了。
“柳兄,所谓投资,无非是几种而已,其一是购买土地,兼并田产,第二是囤积居奇,大发利市,第三是购买股票和债券,第四是扩大生产,增加工厂规模,多招募工人。”
柳涉听到了这里,终于开窍了。
钱是需要流动的,而钱的流动,往往就会指挥着人们的行动,这就叫利之所向……柳家是千年大族,没有什么不明白的。
手里没钱罢了,手里有钱,一定会增加田产,多购买土地房舍……几千年来,都是如此,哪怕到了后世,兜里有了钱,也要首先买房子,有了小房子,还盼着有更大的房子,人都是如此,没有什么例外。
购买土地,兼并田产,就会出现无地流民,如果城市不能承担这些人口,那就会造成流民到处逃窜,朝不保夕,随时可能造反。
那第二种情况呢?
也很明白,就是仗着手里的财富,炒作粮食,布匹一类的民生物资……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他们没有享受到开发西域的好处,却首先遇到了物价上涨。
你说吧,会不会民怨沸腾?
第三种是进入金融市场,经过上一次的教训,很多人都看透了,金融市场需要投资,但是不能过度,一旦失控,大起大落,谁也受不了!
相比之下,最好的去向就是第四种,扩大生产。
创造出更多的商品,吸引更过的工人,多制造财富,多纳税……柳涉跟大家讨论了半天,就说道:“既然如此,那就鼓励商人扩大作坊,还能吸收流民,不就没事了?”
“不然!”
王宁安摆手,“其实我想说的就是第四种,这才是问题的关键,看起来继续扩大生产,副作用最小,但是其中也藏着极大地危机,而且弄不好,就会葬送了所有的努力。”
赵曙大惊失色,“师父,真的那么严重?”
王宁安点头,“殿下请想,工厂招募的都是什么人?”
赵曙和别的皇子最大的不同,就是他真正去过民间,小时候在王宁安的府邸住过,后来又跑了几次西北,他还有自己的封地,青唐的大小事务都要上奏赵曙的。
有了实务经验,赵曙渐渐明白了师父的意思。
“工厂招募老实肯干,年轻壮实,又聪明机灵的工人。他们之中,多数都来自周围的农村,普遍在15岁到30岁之间。”
王宁安颔首,“殿下说得对,随着货币供应增加,工商发展,他们在农村,面朝黄土背朝天,累死累活,也赚不到多少钱,为了活得更好,必须要进入工厂务工,赚钱养家。”
柳涉不解道:“西凉王,做工挣钱,天经地义,纵然有些不肖商人,只要朝廷法度严格,还不至于残害工人,也不会出什么大乱吧?”
王宁安道:“不肖商人当然要严惩,只是这问题不是不肖商人那么简单。”
“那是什么?”
“柳老,你说十五岁到三十岁之间的青壮年,对一个家庭来说,意味着什么?”
“顶梁柱呗!”柳涉笑着答道,可是王宁安的下一句话,他老人家就笑不出来了。
“柳老,如果一家的顶梁柱被抽走了,这个家会如何?”
啊!
柳涉老脸瞬间变了颜色,他想起了自己的家,当初他的儿子壮年战死,只留下了一对儿女,柳月娥和柳羽两个……他为了拉扯两个孩子,付出了多少辛劳。
长房没了顶梁柱,其他各房说什么的都有,柳涉承受了巨大压力,直到后来,柳羽渐渐成长起来,尤其是跟着王宁安立了一些功,在军中站稳了脚跟,柳家才重新安定下来。
以一家观之,天下何尝不是如此。
为了工作,为了挣钱,年轻力壮的优质劳力背井离乡,到了几十里,甚至几百里之外务工,一年到头,也回不去几次。
试问,家里还剩下些什么人?
无非是老弱妇孺而已!
如果在农村生活过,就会很清楚,因为朝廷的权力不下乡,维系农村安定的是两种力量,一个是传统的家族宗法,一个是家族实力。
假如一家有三五个壮汉子撑着,谁也不敢轻易欺负,家家都是如此,小偷小摸就没有生存的空间,地方就安定,就太平!
但是,如果这些壮汉子去务工了,剩下老弱妇孺,没有抵抗能力,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是犯罪成本降低了,那些居心不良的,偷窃抢掠的,甚至一些土豪劣绅,还有占山为王的贼人,以及什么乱七八糟的摩尼教啊,弥勒教啊,私盐贩子………形形色色的人物,全都会涌出来。
一旦出现天灾,就会有兴风作浪,乘机捣乱。
“还不止如此,如果地方被这些杂碎毁掉了,那么工商业一旦出现挫折,工人没法回到家乡生存,变得无处可去,他们的破坏力远不是流民可比的。”王宁安神色凝重道:“我说的这些,绝不是虚言,实际上西北这几年,因为战争订单,带来了城市的繁荣,结果相对的,就出现了农村衰败,许多刀客贼人,借机独霸一方,着实给朝廷造成了不小的麻烦……如果工商业再继续发展下去,影响到了这个天下,到时候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带来危机。”
真正站在了足够的高度之后,王宁安才发现,大多数的事情,真不像想象中那么简单。
以为发展了工商,弄出了资本主义,就能所向睥睨,什么问题都迎刃而解,那根本是痴人说梦,想要执掌一个庞大的帝国,并且稳步前进,不出现大乱子,实在是太考验智慧了,稍微有一点疏忽,就会造成不可避免的伤害。
分析了这么多,柳涉终于露出了惊骇的神色,他现在真正开始佩服王宁安了,一个人爬到高位不难,难的是身处高位,还愿意低头弯腰,真正去研究民间疾苦。
“王爷,老朽想请教,既然工商业发展下去,会有危机,那该如何解决?是停下来吗?”
王宁安摇了摇头,“柳老,金矿就摆在那里,我们能拦着别人的发财之路吗?再说了,我们就不希望大宋更富强昌盛吗?至于解决问题的办法,还在外面,要想办法,把危机转嫁出去才行!”
第785章 令人羡慕的于阗人
有关这一次的推演,赵祯下了旨意,严令封存,不许泄露一个字……与此同时,派遣皇家学院和百家学院,各自安排学生,走访各地,把目睹的情况如实记录下来,然后进行分析整理,再送到政事堂,作为决策之用。
等到报告交上来的时候,大宋已经完成了新旧交替,赵祯离开了。
不过这一次的沙盘推演,却影响了整个大宋。
至少通过这一次,大宋的君臣都明白了一个道理,任何事情都是两面的,就像是支持变法者,不断夸耀变法,十全十美,一点问题没有,而反对变法者,便百般攻讦,说得一钱不值。
持这两种观点的人,再也没有机会进入政事堂,成为宰执。因为他们根本不具备驾驭帝国的能力,把国家交给他们,实在是太危险了。
王宁安看到的问题,其实说穿了就是一体两面,随着工商业发展,大量人员进入城市,会给城市带来就业压力,环境污染,治安变差,甚至瘟疫威胁等等……而同时,乡村的劳动力、资源、金钱被抽走,也会造成乡村衰败,农民生活困难。
这两种情况,都带来一个结果,就是因为人员流动,而带来的动荡不安,使得社会治理成本增加。
想通这些,或许也就明白了,为什么有些先贤渴望小国寡民,而儒家又提倡安土重迁,并非没有道理。
只是这些方式都太消极了,并不可取。
王宁安开出的药方是扩大朝廷的官吏数目,增加士兵和差役,尤其是在农村,要维护治安,严厉清缴各种乱七八糟的力量,同时加强教育,增设学堂,给农村百姓出人头地的机会。
在城市中,也要加强管理,还要给工人保障,避免因为失业而造成的动乱。
当然了,就像前面说的,王宁安开的药方也不是完美无缺,因为这样做,就会增加开支,形成巨大的财政负担。
大宋能承受得主吗?
或许能,或许不能!
不过王宁安可不想赌,此时的大宋,既强大,又脆弱……所以,必须拿出两只手,一支当然是开疆拓土,占有更多的资源,填补财政亏空。
另一只手,则是要发展金融市场,忽悠各国购买大宋的债券,投资大宋,利用他们的钱,来养活大宋庞大的官僚体系,和众多的兵马。
……看起来是是不是有点眼熟,王宁安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