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雷幽明水云闲-第4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级划分出了三六九等,在他们的上面是所谓的贵族和官员,尽管他们也许不如下面的人有钱,但比起下面的观众,他们的地位超然而神秘。他们也许未必能如贵宾席上的人把戏台上的一招一式看得清清楚楚,但因为他们高高在上的地位,他们看到的是全景,甚至是包括看客在内的全貌,这带给了他们居高临下的优势,当然有的人也就有了优越之感。
婉娘看杜玉清一直盯着下面的观众席,向她解释说:别看前面贵宾席上就坐的人摆谱摆得大,却算不上巨贾,真正的大商人即使来这里看戏,不会愿意这样暴露于人前,而是会和我们一样坐在雅室,所以雅室供不应求,这里还是她昨天就让人来定下的,不然现来怕是没有位置的。
杜玉清点点头,真正有实力的人已经不在意普通人如何看他们,所以他们的行事风格低调而内敛,好像穿衣服一样,他们不用穿着绚丽的一下能够吸引人目光的衣裳彰显于人前,获得人们的青睐。他们已经过了需要别人肯定的过程,而到了只要自己喜欢,和同道中人又不在意的阶段,这时他们可以怎么舒服怎么穿,因为他们的注意力更多地投入关注在实质上,所以他们的外表反而随意而朴素。
待他们坐定,明茂官征求过他们的意见后,殷勤地为他们叫上茶水和点心。说话轻声细语,做事周到细致,让人觉得真是很舒服。反观范斯远就是十足的大爷相,一屁股坐在那里,就动动嘴皮子等着人伺候着,没有丝毫动手想要照顾别人的意识。从这点就看出两种身份的人行事和思维的不同,读书人喜欢引用孟子的话:“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来标榜自己,却常常忽略了它后面的一句话:“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优势和劣势,太在意优势的一面,失去了平衡就可能会落得凄惨的境遇。杜玉清也听说过许多读书人屡试不第的故事,头发花白了还在读书考试,一家人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生活困苦而无奈,谁让读书人除了读书其它什么都不会呢,更不用说这读书人头上还有高贵的光环了。科第不中,又不愿意劳力,就只能一辈子做食于人的非治人者,终身只能劳自己的心了。
第七十五章 生动世界()
杜玉清一边和婉娘说着话,一边观察着戏台下的人群,看样子杭州府的一般百姓的生活普遍比京城百姓富裕,这从人们的衣着和精神状态就可以看得出来。男人倒也罢了,平时看到街上的普通女性都打扮得比京城人整齐鲜亮,现场女观众的举止也比杜玉清常见的官宦内眷恣意活泼些。不要说贵宾席上穿着富丽的女眷,便是普通席上的姑娘媳妇的,也是穿戴款式多样,色彩鲜艳的,让人看着赏心悦目。
从中不难可以看出整个杭州府的繁华与富裕。而繁华与富裕伴随着开放和包容而生,所以这里的市井生活是那么丰富生动,女子日常也可以在外边大方地行走,即使在男女交往上也是放松而自在的,没有那么多什么男女大防的禁忌,这让杜玉清不由地羡慕地暗自称道。
杜玉清突然心中一动,她在练武时开始了用觉知来包容对手的练习,使敌我双方成为阴阳圆融的一体,这样敌一动,我便觉知,进入了一个微妙的意识体验阶段。要不现在也试一试?杜玉清调皮地把自己的意与识放在这些年轻女子身上,感受她们在大庭广众之下或羞怯地低头不语;或拘谨地与人交谈;或张扬地左顾右盼;或好奇地四处打量……生动鲜活的各异举止,体验着她们的心理,想象着她们的故事,觉得这台下的人物竟然不比以往看到的台上的人物逊色,不由得兴趣盎然。
正沉思间,锣鼓咚咚咚锵锵锵地响起,杜玉清收敛心性把目光放到了戏台上。刚才范斯远介绍说这《窦娥冤》,全名是《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前朝关汉卿取材东汉孝妇的故事改编成的戏曲,很有看头。这戏能得范大才子一句称赞自是非常不容易,想必真是很有看头了。
一位穿着蓝布褂子的老妪上场,解开了序幕。
故事讲的是书生窦天章因为欠蔡婆婆高利贷四十两银子,无钱归还,只得将小女端云嫁给蔡家当童养媳。蔡婆婆给窦天章盘缠赴京赶考。窦娥与丈夫生活不久后,丈夫暴病去世,窦娥与婆婆二人守寡在家。泼皮张驴儿想让蔡婆婆将窦娥许配给他不成,将毒药下在汤中要毒死蔡婆婆,结果被自己父亲误喝死去。张驴儿反而诬告窦娥毒死了其父,昏官桃杌欲屈打成招,窦娥不招。而后县官要挟要蔡婆婆上刑,窦娥只好屈认,被冤枉处死的故事。
全剧一共四折,唱腔和说白的语言都很通俗浅白,既符合人物性格,又精炼优美,极具感染力。杜玉清听得砰然心动,比较以前看的才子佳人,和合团圆的戏剧,这出戏实在是酣畅淋漓而又打动人心。
当杜玉清听到窦娥被冤枉时悲愤地唱道:“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不由得也潸然泪下。
在刑场上,窦娥许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绫,六月飘雪,以及大旱三年以证明其冤屈,杜玉清更是听得是涕泪涟涟,周围也是一片抽泣声。
戏剧的最后是窦天章科举得中,三年后任廉访使至楚州,窦娥鬼魂出现诉说冤情,于是重审此案,为窦娥申冤。
杜玉清一边被剧情带动,时而痛苦,时而悲壮,一边观察周围人的反应,仿佛她有第三只眼可以脱离自己的身体居高临下冷静地观察自己和周围的其他人。她看到婉娘深深地沉溺在剧情之中,眼睛哭红了,手里的帕子都打湿了,其他的女眷也莫不是如此,有的哭得涕泪滂沱,有的抽泣得不能自已,肩膀都耸动起来。
男子们则表现得层次丰富多了,开始时,只有少数几个眼睛里含着泪水,更多的是一种木讷或不知所措的表情,到昏官判处窦娥死刑时男子们却群起激昂了,有的站起来大叫“昏官,昏官!”,有的则怒容满面激愤地喊到“天理何在,天理何在!”,最终窦娥的父亲为她平反昭雪时全场掌声雷动,欢呼声喝彩声响成一片,即使原先板着一副严肃的面孔,最默不作声的人也纷纷站立起来,鼓起掌来。怪不得有想上位者说:人心可用。民意一旦达成一致,形成统一,他们便形成为汇聚在一起的江河洪流,锐不可当。
杜玉清他们随着大家也都站了起来,加入了全场欢呼的阵容,不能自已。连平时太清醒太冷静的范斯远都有些动容,鼓起掌来,明茂官更是激动,他大声呼叫,还勾起食指放在嘴里发出尖利的呼啸声,惹得台下观众频频回头,为他也欢呼了。婉娘有些不好意思,一边拉着明茂官的衣袖制止他的行为,一边讪笑着观察杜玉清和范斯远的反应,杜玉清摇头轻笑表示没有关系,即使范斯远也大笑了起来,还拍了拍明茂官的肩膀表示支持,婉娘这才松了一口气。一时间,现场成为欢乐的海洋,观众都成为同仇敌忾的伙伴。
这是一个生动的世界,这是一群爱憎分明的人群,在这里他们抛开了各自生活中的种种艰难和利益计较,还原为简单质朴的人,随心所欲地情真意切,他们被台上人物故事深深吸引,化身戏中,随着情节的展开和故事的主人翁一起悲欢离合,爱恨情愁。在窦天章任廉访使至楚州,在审阅案卷时,窦娥的鬼魂出现,窦天章却不知道,有悲愤的观众在台下喊道:“她是你闺女!她有天大的冤屈呢!”呼应者众多,最后惹得全场一阵轻笑,缓和许多悲伤的情绪。
戏剧结束时,观众都没有退去,各个人物扮相的艺人纷纷上台致谢,观众就往台上扔钱打赏,到最后扮演窦娥的艺人出现时,铜板如雨往她脚下扔,有的甚至还抛上银镯子和金戒子来,表示他们对窦娥的同情和喜欢。还有一个得到最多赏钱的竟然是扮演张驴儿的艺人,不过向窦娥扔钱表示喜欢不同,观众这是表达完全相反的情绪了,铜钱都是往他身上瞄准,甚至往他脸上招呼,拿他当靶子打,惊得张驴儿忙不迭地跳将起来,不时发出被击中时夸张的痛叫,惹的台下哄堂大笑,冲淡了原来压抑的气氛。
第七十六章 中和之道()
“可惜,这么一出发人深省的好戏就这样被最后的打闹玩笑给毁了。”范斯远摇头叹息。
明茂官不以为然,也许是刚才亢奋的情绪还没有完全平息下来,他马上反驳道:“老百姓看戏就是想图一个轻松乐呵。生活已经够沉重悲哀了,干嘛还要给自己找不痛快?思考反省这是读书人要干的事情,是当官的要操心的事情,老百姓不会想这么多,他们只会想着吃饭穿衣过日子,只会想着管好自己就行。”
“那你这样说,国家呢,社会呢?百姓都没有责任了吗?”
“有多大的头戴多大的帽子。责任和义务,付出和得到应该相匹配,不是吗?老百姓没有这个能力干什么要操这么多的心?不是有句话说嘛,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我觉得如果百姓能够人人做好自己,那已经就很了不起了。再说了,国家不太平了都不是坏在老百姓手里,干吗要我们承担起这个责任?其实我们的要求不高,谁能给我们安稳的日子,我们就是良民,家有余粮心中不慌,衣食足才知知荣辱,不是吗?”
范斯远一愣,觉的明茂官说的很有道理。这个明茂官一再颠覆他对商人的认知,原来范斯远觉得商人都是一些自私自利,只顾自己的无良之辈,看明茂官和婉娘这么处心积虑接近杜玉清,指不定是抱着什么样的意图呢,他跟着来也有保护杜玉清不上当受骗的意思,没想到婉娘行事作风落落大方不说,就是精明圆滑让他暗自警惕的明茂官也有真性情的一面,现在更是说出一番对百姓认识的真知灼见来,让范斯远刮目相看。他从善如流地应承道:“那倒也是。”
明茂官还准备和范斯远好好辩论一番,没有想到范斯远一下这样偃旗息鼓了,顿时有些出拳落空的气馁。
杜玉清暗自好笑,自己家里的长辈们都爱说些家国天下的话题,原来这是天下男人们共同的爱好。范斯远虽然骄傲,但不是那种认死理的人,明茂官的话显然打动了他,他也就不会再在这个话题上纠缠下去,而是寻着这个问题自己想下去了。但杜玉清对明茂官前面那句话印象更深刻,也颇为认同。确实,大多数的人都不愿意活在太过沉重的氛围中,总是逃避痛苦和灾难,避免悲伤和恐惧的情绪,而愿意活在轻松和愉快的氛围中,一方面是生活本身的压力使然,一方面是人性中天然的抗拒,毕竟背负着这些负面的情绪让人很难轻松前行。还有一个,杜玉清发现人们普遍有一种有种蒙蔽视线,逃避现实,自欺欺人的心理。所以生活中会有这么多不能说,不能做的禁忌,唯恐招来不吉利的事情。
痛苦地清醒和愉快地糊涂,绝大多数人选择的是愉快而糊涂地活着。
所以人们看戏喜欢看才子佳人,花好月圆的故事,因为它们赏心悦目;结局只接受喜庆和乐的大团圆结局,因为它们给在沉重压力下生活的人们以希望和安慰。
自以为安全,是种视若无睹、推卸责任、心理学通过研究发现,现代人面对压力大多会采取回避态度,明知问题即将发生也不去想对策,
相信你不待见它们它们便不会出现,眼不见为净,
所以他们接受天人感应的说法,相信全知全能的老天会给世人以公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所以,当《窦娥冤》里老天果然为窦娥冤情而六月飞雪、三年大旱的时候,观众们畅快地欢呼,他们回避了追问:如果窦天章没有出仕当官,或者三年后不是窦天章回来巡查,窦娥的冤屈如何能够昭雪?他们遗忘了在现有社会状况下窦娥永远没有昭雪的机会的可能。他们接受了故事,相信了举头三尺有神明。
生活,留给智者的是思考和行动,留给庸者的只是生存。
不过,思考归思考,情绪归情绪,都要能够出乎其中,拔乎其外,不能过多地沉溺于任何一种情绪之中。孔子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就是这个意思。姚先生在讲《诗经·关雎》时曾经讲过这段话,他说:孔安国对此的注释是:“乐不至淫,哀不至伤,言其和也。”朱熹《四书集注》再注说:“淫者,乐之过而失其正者也;伤者,哀之过而害于和者也。”人有七情六欲,但不论什么样的情与欲都要适可而止,无过不及,达到中和之境。
这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