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卫秘事-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继承人问题不用考虑女儿,四子早夭,剩下三个活到成年的儿子朱高炽、朱高煦和朱高燧都是徐皇后所生的嫡子,手心手背都是肉,偏偏又都想当太子,朱棣的烦恼也随之而来。
本来朱高炽作为嫡长子,早在洪武二十八年就由朱元璋册封为燕王世子,继承人的地位应该说是很稳固的。但前面说过,朱棣不喜欢身材肥硕,性格仁厚的大儿子,一直更喜欢相貌威武,性格很像自己的二儿子。在靖难之役的四年中,朱高炽一直留守大后方,和父亲见不到几次面,鞍前马后追随父亲的是朱高煦和朱高燧。据说有几次特别危急的情况下,都是靠朱高煦奋勇杀敌才使朱棣转危而安,朱棣感动加冲动之下曾对他表示你大哥的身体一直都不好,言下之意就是继承人地位迟早是你的,给了朱高煦极大的幻想。而朱高燧虽为三子,却也是嫡子,这继承人的位置还是可以一争的。
前面说过,靖难之时朝廷方面就曾利用这一点对朱棣父子实行离间计,幸亏朱高炽措施得当才逃过一劫。
待到靖难功成,朱棣登基,迅速册封发妻徐氏为皇后,却迟迟没有立太子。朱棣知道立太子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处理不好就会引起动乱他自己的经历就是绝佳的例子。但理性和感性本来就是两回事,英明神武的成祖皇帝在这一点上显得格外优柔寡断。
朱棣自己拿不定主意,就向亲近的大臣们寻求帮助,经常询问他们对立太子一事的看法。一般来说,文臣们大多支持朱高炽,看不惯朱高煦仗着功高骄横跋扈;武臣们多在靖难中曾和朱高煦并肩作战,与朱高煦气味相投,对他积极支持。
第33节:解缙遭祸(2)
两边都是人多势众,在朱棣面前相互倾轧,朱棣更加摇摆不定。一会儿说朱高炽年纪还小需要再学习才能当太子,一会儿又封朱高煦为高阳王,让他离开京城别给哥哥添乱,旨意不明的情况下,弄得朝廷秩序更加混乱。
而最终让朱棣下定决心立朱高炽为太子的是著名的大才子解缙。
解缙19岁的时候就高中进士,那是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朱元璋年纪大了,对他这样的年青人很是欣赏,经常让他随侍在自己身边,还曾对他说:〃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我们大义名分上是君臣,但情分上我们就像父子一样,你对我要知无不言才好。
解缙年少得志,朱元璋又对他十分亲厚,这让他有些飘飘然,竟忘记了皇帝的话是天底下最不能相信的。第二天解缙就上了份万言书,洋洋洒洒一大篇,批评朱元璋自立国以来〃用刑太繁〃,〃无几时无变之法,无一日无过之人〃,又说他不用正经读书人,却热衷于看闲书,末了劝他要改革时弊,简省刑罚。过了几天觉得话还没说完,又上了《太平十策》,再次陈述自己的主张。那时整个朝廷都笼罩在朱元璋大杀功臣的阴影之下,大臣们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大多碌碌无为。解缙万言书一出,立刻锋芒万丈,声名大起。
他这里知无不言,朱元璋脸上却挂不住了。本来以为这孩子如此聪明,能说两句好话呢,结果说的句句都扎在心窝子里,尤其是在他大杀功臣的时候说他〃用刑太繁〃,简直是不识好歹!于是朱元璋对解缙说:〃都说大器晚成,你年纪还小,回家多学习学习,十年之后朝廷一定大用。〃对于朱元璋来说,他没让解缙脑袋开花,已经算是有些〃恩犹父子〃的样子了。
解缙空有政治家的见解却没有政治家的素质,他不懂得皇帝的心思,说的话再对也没有用。可悲的是,解缙被赶回老家也没有反应过来自己到底哪里出了错,在他眼里,自己是带着被皇帝期待、被同僚景仰的光环回乡的,十年之后自己定能成为国之柱石。
解缙始终不甘寂寞,他还很年轻,乡野恬淡的日子根本无法满足他跳跃的内心。他本来脑子聪明,文才又好,在家乡的日子里他校改《元史》、补写《宋书》、删定《礼记》,为大明朝思想文化事业添砖加瓦。其实仅这些足够让他以大学者之名流传后世了,但这些只是解缙派遣寂寞的手段而已,他的内心渴望回到朝廷,他要从政,要匡扶社稷,要成为千古名臣,这一生的悲剧也就不可避免了。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闲居在家的解缙以吊丧为名准备进京,其时正是朱元璋对他许诺的十年之期的第八年。但朱允炆不用他,以不遵守先皇约定的罪名把他远放到甘肃,解缙百般请托才终于在建文四年被调回京师。
时值朱棣率领靖难军兵临城下,解缙虽然没有方孝孺的名头响亮,却也是当时著名的文人,在对待朱棣的态度上,他和方孝孺做出了完全不同选择。方孝孺带着一股子不合时宜的倔强被诛十族,解缙则拜倒在朱棣面前。
朱棣得到解缙的归顺大喜过望,他一力扶持解缙取代方孝孺成为天下文宗,于是将编纂《永乐大典》的政治任务交给了他。《永乐大典》是朱棣笼络人心的一个经典案例,这部大典历时数年,集中了近三千文人学者的努力,成为朱棣文治的代表之作,也是解缙一生最大的辉煌。
解缙在学术上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政治上也是春风得意。
早在洪武十三年正月,朱元璋废除了中书省的编制以后,虽然拥有无上的权力,但毕竟精力有限,撑了大半年他就受不了了。于是在洪武十五年十一月以模仿宋朝制度,设立了殿阁大学士的职位来辅佐自己,当时有华盖殿、文渊阁、武英殿、东阁、文华殿等大学士,都由各部门的实权人物兼任,他们随侍在皇帝身边,对王朝的各项政策都可以发表意见,成为朱元璋所倚重的智囊团。
朱棣延续了父亲的做法,让解缙、胡广、杨士奇、杨荣等7人在本官之外兼任文渊阁大学士。这七人各有所长,军事、民事等各方面都给予朱棣很大的协力,也正是从他们开始,大明朝有了内阁制度,解缙作为大明朝第一批内阁成员,自然春风得意,认为自己生平理想终于可以实现了。
解缙在七人之中文采最好,也最受朱棣信任,有时半夜了也会被朱棣召到宫里商讨政务,朱棣曾经说过:〃国家不可一天没有我,而我不可一天没有解缙。〃作为臣子,听了这样的话怎能不感激涕零?怎能不对大明朝鞠躬尽瘁?
对朱棣造成巨大困扰的继承人问题,朱棣几乎问遍了亲近大臣,不是说世子已经立好几年了为了国家稳定不能轻易废掉,就是说朱高煦在靖难中功勋卓著应该得到太子之位,都没有什么新花样。
第34节:解缙遭祸(3)
等到问到解缙的时候,解缙给了他一个和别人都不同的答案,解缙是支持朱高炽的,但他打动朱棣的只有三个字:〃好圣孙。〃
朱棣自己其实很不喜欢朱高炽,但非常喜欢朱高炽的长子、自己的大孙子朱瞻基。朱瞻基生于洪武三十一年二月初九,在他出生前夜,朱棣做了个梦,梦见朱元璋给了他一个玉圭,上面写着〃传之子孙,永世其昌〃的字,这在朱棣看来是自己要继承父亲的皇位的佳兆。而在朱瞻基百日的时候,传来了朱元璋驾崩的消息。彼时的燕王府里,朱棣抱着朱瞻基,觉得仿佛父亲的英灵也进入到了孙子的心里,不然怎么会小小的孩子就有一股英气呢这当然是祖父看孙子的一贯拔高态度,但对朱瞻基这个大孙子,朱棣确实爱得不得了。
朱棣也知道朱高炽性格仁慈,高煦、高燧两人害他多次却不和弟弟们计较,如果朱高炽将来登基,会善待两个弟弟。但朱高煦性子暴躁,将来如果真的即位,只怕容不下大哥,更不会放过朱瞻基。
有了解缙的进言,两厢权衡之下,朱棣终于下了决心,于永乐二年正式立朱高炽为太子。
从来密室会谈都会隔墙有耳,我们在无数血的案例面前深切体会到了这一点。朱棣和解缙的密室对话在无孔不入的锦衣卫面前根本不是秘密,而解缙的厄运也就躲不过了。
永乐二年,朱棣封朱高炽为皇太子,同时封朱高煦为汉王,朱高燧为赵王。名份确定之日,朱高煦暴跳如雷,两边势力都差不多,怎么父皇突然下了决心了呢?正在狐疑之际,锦衣卫指挥使纪纲求见。
纪纲在储位之争中始终态度鲜明地站在朱高煦一边。其实想想也很能理解,朱高炽偏重仁治,对于锦衣卫的残酷早有不满,如果朱高炽即位,只怕自己就不能横行霸道了。加上纪纲在靖难之中追随朱棣,曾和朱高煦并肩作战,可以说结下了战斗中的友谊,如果将来朱高煦登上帝位,那么自己的荣华富贵只会更加长久。
因此,纪纲一直派锦衣卫监视朝中大臣的动静,知道了解缙的话就马上跑来告诉朱高煦。朱高煦知道是解缙的话给了父亲立大哥的理由,心中深恨。
此后解缙的日子开始难过起来。虽然朱棣立了太子,但同时又不想亏待朱高煦,他封朱高煦为汉王时,将云南作为他的封地,但朱高煦不肯远离政治中心,他对朱棣哭闹:〃我又没犯罪,为什么让我去那么远的地方?〃朱棣一心软也就由他去了。过了没多久,朱高煦向朱棣请求让天策卫为自己当护卫,朱棣也同意了,这一举措朝野震动。
天策卫是明朝皇帝亲自掌握的二十二卫之一,送给汉王做护卫显示了朱棣对儿子的宠爱。但在朝中引起震动的原因是天策卫的名字,〃天策〃二字在唐朝也曾经有人用过,谁呢?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做秦王的时候自开天策府,手下兵马也叫天策卫,现在汉王朱高煦手下也有天策卫了,这暗示了什么还不清楚吗?
于是汉王派日渐嚣张,他们一时还不敢动太子本人,就从他身边的亲近大臣下手,而充当打手的自然是锦衣卫了。
汉王派的大臣不断在朱棣面前说解缙的坏话,久而久之,朱棣对解缙也有了成见,日渐疏远。解缙那么聪明,却看不破官场中的奥妙,他一心为朝廷打算,见汉王日常用度的礼仪规格高过皇太子,认为这不合礼法,就跑去跟朱棣报告。朱棣这时一味护着朱高煦,觉得他当不了太子已经是受了委屈,日常用度规格高些又能怎么样,解缙的话根本是在挑拨他们的父子之情,于是此后对解缙更加冷淡。
永乐五年二月,汉王派告发解缙担任考官期间判卷不公平,那时考试都是作文,好和坏每个人读起来感觉都不一样,解缙觉得自己公平,放到朱棣那里就不一定觉得公平了。因为没法辩解的罪名,解缙被贬到广西去当参议,从此离开了政治中心。还没走远,又一道追加一道圣旨,将他贬到比广西更远的交趾(今越南地区)。
如果就这么老老实实地呆在交趾,兴许解缙还能活到朱高炽登基,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像〃三杨〃中的杨溥,被朱棣关到锦衣卫狱里十年,一直熬到朱棣死后朱高炽登基,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成就了大功业。但解缙没有杨溥那么能沉得住气,从帝国决策层一下子变成偏远地区的小官,这样的人生起伏仍然没有让他回过味来,他还是时时想着找机会回到政治中心去。
永乐八年(1410年),解缙找到机会进京奏事,偏偏他的运气很坏,等他千里迢迢到了京师,朱棣已经率领大军出征,解缙就去见了留守监国的皇太子朱高炽。这下又被汉王派的人抓住把柄,以〃私觐太子〃有谋反之心为由在朱棣面前告了他一状,朱棣不分青红皂白,立刻命令纪纲抓捕解缙并全权调查此事。
第35节:解缙遭祸(4)
解缙就这么被扔到了锦衣卫狱里,他一个文弱的书生,没过几种刑具就已经受不了,被迫交代出了好几个〃同党〃,这些所谓的同党有的是太子的支持者,有的却只是纪纲的对头而已。交代了罪行以后,朱棣也没说到底定什么罪,要给什么样的处罚,纪纲也只是奉命抓人逼供,拿到供词后就只顾着整自己的对头了,也没空搭理解缙,解缙就这么不明不白地在锦衣卫狱里一直关着。
到了永乐十三年(1415年)正月,纪纲按惯例向朱棣呈报锦衣卫狱的在押人员名单,朱棣看了之后随口问了一句:〃解缙还活着哪?〃纪纲茫然了一下才反应过来朱棣说的是谁。
回到锦衣卫以后,纪纲考虑了半天,决定了如何领会皇帝这句话所体现的精神。
他命人从狱中把解缙带出来,好酒好菜招呼了一顿。解缙这几年来被关在锦衣卫狱里,每天都有人死去,每天也都有新的人被关进来,被他的供词牵连进来的9个同党已经死了5个。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