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韬-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者:旧题周·姜尚
· 作者和成书时间
· 卷第一 文韬
· 卷第二 武韬
· 卷第三 龙韬
· 卷第四 虎韬
· 卷第五 豹韬
· 卷第六 犬韬
作者和成书时间
《六韬》分为《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所以叫做《六韬》。由于该书是以周文王、武王与姜太公对话的形式写成的,所以相传为姜太公吕望所著。经历代学者考证,都认为无论就书中内容及文字结构而论,都不是殷周之际的作品,而是后人所依托。
《汉书,艺文志》儒家类著录有:“《周史六韬》六篇。”下注:“惠襄之间,或曰周显王时,或曰孔子问焉。”唐人颜师古注,即今之《六韬》也。盖言取天下及军旅之事,彛钟腓鹤滞病!钡腥巳衔骸读骸肥橹杏小白莺徂沣兀跄比ㄊ酢钡哪谌荩肴寮摇案窀癫蝗搿保佣穸ㄑ帐抛ⅰN颐侨衔骸读骸分泄倘挥小白莺徂沣兀跄比ㄊ酢保羌斜硐钟凇段姆ァ芬黄校渌髌虿欢嗉O喾矗浞锤闯率龅闹饕鄣愕故牵骸疤煜路且蝗酥煜拢颂煜氯酥煜乱病M煜轮咴虻锰煜拢锰煜轮咴蚴煜隆!手冢煜鹿橹!轮冢煜鹿橹!逯冢煜赂爸!乐冢煜鹿橹!闭庑┧枷攵嫉荚从凇渡惺椤罚搿懊裎螅琊⒋沃帷薄ⅰ疤煜鹿槿恃伞钡热寮宜枷耄⒚挥惺裁础案窀癫蝗搿钡牡胤健6摇读骸芬皇樵诒橹斜冉掀鹄矗刚谓隙啵灾喂伪荆浴逗菏椤ひ瘴闹尽钒阉槿肴寮遥彩遣蛔阄值摹:菏椤ひ瘴闹尽分邪驯榱腥肫渌骷业模⒉簧偌椤端韭矸ā凡皇橇腥搿袄癫俊保段剧宰印凡皇橇腥朐蛹伊寺穑俊读骸泛推渌橐谎蔷卵В且哉秸芯慷韵蟮摹K豢赡茑笥谝恢盅桑渲胁粼右恍┓摇⒌兰业裙鄣阋彩呛茏匀坏模邓恰霸蛹摇币残砜梢裕蛔阋源死捶穸ㄑ帐胖怠?銮遥蹲印ば煳薰怼罚骸白葜蛞越鸢媪鶑|”,注中引司马崔说,“金版六彛灾苁槠蛟幻刳咭病1居肿鳌读骸肺教校何摹⑽洹⒒ⅰ⒈⒘⑷病U饫铩吨苁椤肥欠瘛吨苁贰罚睹刳摺分甘裁词槎疾幻魅罚喾矗氨居肿髁骸比春苊魅罚湟馑加胙帐抛⑼耆嗤
《六韬》的成书年代,据《汉书·艺文志》所载:“惠襄之间(公元前676…前619年),或曰显王时(公元前368…前321年),或曰孔子间焉(公元前551…前479年)”。这三种说法,我们认为周显王时较为接近。因为《六韬》中《均兵》、《武骑士》都谈到了骑兵的使用问题,而据史籍所载,骑兵作为一个兵种大量出现于战场,是在赵武灵王(公元前325…前299年)胡服骑射之后,周显王和赵武灵王差不多是同一时代的人物。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六韬》,其内容虽然不全,但已有《文韬》、《武韬》、《龙韬》等。(见《文物》1974年第二期罗福颐著《临沂汉简概述》)由此,我们基本可以断定《六韬》的成书年代,上限不早于周显王时,下限不晚于秦末汉初。
《六韬》一书虽非姜太公所著,但仍不失为一部有价值的兵书。《后汉书,何进传》有:“太公《六韬》有天子将兵事,可以威压四方。”《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注》引先主遗诏:“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志。闻巫相为写《申》、《辕》、《管子》、《六韬》一通已毕。”说明刘备、诸葛亮都十分重视《六韬》。宋元丰年间把《六韬》列入《武经七书》,定为武学必读之书,颇受重视。书中一些一般军事规律,至今仍有其现实意义。尤其对于我们研究中国军事思想的发展更有重要的价值。
卷第一 文韬
文韬·文师
文韬·盈虚
文韬·国务
文韬·大礼
文韬·明传
文韬·六守
文韬·守土
文韬·守国
文韬·上贤
文韬·举贤
文韬·赏罚
文韬·兵道
文韬·文师
文王将田,史编布卜曰:“田于渭阳,将大得焉。非龙、非螭,非虎、非罴,兆得公侯。天遣汝师,以之佐昌,施及三王。”
文王曰:“兆致是乎?”
史编曰:“编之太祖史畴,为禹占,得皋陶兆比于此。”
文王乃斋三日,乘田车,驾田马,田于渭阳,卒见太公,坐茅以渔。
文王劳而问之曰:“子乐渔也?”
太公曰:“臣闻君子乐得其志,小人乐得其事。今吾渔甚有似也,殆非乐之也。”
文王曰:“何谓其有似也?”
太公曰:“钓有三权;禄等以权,死等以权,官等以权。夫钓以求得也,其情深,可以观大矣。”
文王曰:“愿闻其情。”太公曰:“源深而水流,水流而鱼生之,情也。根深而木长,木长而实生之,情也。君子情同而亲合,亲合而事生之,情也。言语应对者,情之饰也;言至情者,事之极也。今臣言至情不讳,君其恶之乎?”
文王曰:“惟仁人能受至谏,不恶至情,何为其然!”
太公曰:“缗微饵明,小鱼食之;缗调饵香,中鱼食之;缗隆重饵丰,大鱼食之。夫鱼食其饵,乃牵于缗;人食其禄,乃服于君。故以饵取鱼,鱼可杀;以禄取人,人可竭;以家取国,国可拔;以国取天下,天下可毕。呜呼!曼曼绵绵,其聚必散;嘿嘿昧昧,其光必远。微哉!圣人之德,诱乎独见。乐哉!圣人之虑,各归其次,而树敛焉。”
文王曰:“树敛若何而天下归之?”
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者,义也;义之所在,天下赴之。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
文王再拜曰:“允哉,敢不受天之诏命乎!”乃载与俱归,立为师。
文韬·盈虚
文王问太公曰:“天下熙熙,一盈一虚,一治一乱,所以然者,何也?其君贤不肖不等乎?其天时变化自然乎?”
太公曰:“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安而民治,祸福在君不在天时。”
文王曰:“古之贤君可得闻乎?”太公曰:“昔者帝尧之王天下,上世所谓贤君也。”
文王曰:“其治如何?”
太公曰:“帝尧王天下之时,金银珠玉不饰,锦绣文绮不衣,奇怪珍异不视,玩好之器不宝,淫佚之乐不听,宫垣屋室不垩,甍、桷、橼、楹不斫,茅茨偏庭不剪。鹿裘御寒,布衣掩形,粝粮之饭,藜藿之羹。不以役作之故,害民耕织之时。削心约志,从事乎无为。吏忠正奉法者,尊其位;廉洁爱人者,厚其禄。民有孝慈者,爱敬之;尽力农桑者,慰勉之。旌别淑慝,表其门闾。平心正节,以法度禁邪伪。所憎者,有功必赏;所爱者,有罪必罚。存养天下鳏、寡、孤、独,振赡祸亡之家。其自奉也甚薄,共赋役也甚寡。故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百姓戴其君如日月,亲其君如父母。”
文王曰:“大哉,贤君之德也。”
文韬·国务
文王问太公曰:“原闻为国之大务,欲使主尊人安,为之奈何?”
太公曰:“爱民而已。”
文王曰:“爱民奈何?”
太公曰:“利而勿害,成而勿败,生而勿杀,与而勿夺,乐而勿苦,喜而勿怒。”
文王曰:“敢请释其故。”
太公曰:“民不失务,则利之;农不失时,则成之,省刑罚,则生之;薄赋敛,则与之;俭宫室台榭,则乐之;吏清不苛扰,则喜之。民失其务,则害之;农失其时,则败之;无罪而罚,则杀之;重赋敛,则夺之;多营官室台榭以疲民力,则苦之;吏浊苛扰,则怒之。故善为国者,驭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爱弟。见其饥寒,则为之忧;见其劳苦,则为之悲;赏罚如加于身,赋敛如取己物。此爱民之道也。”
文韬·大礼
文王问太公曰:“君臣之礼如何?”
太公曰:“为上惟临,为下惟沉,临而无远,沉而无陷。为上惟周,为下惟定。周则天也,定则地也。或天或地,大礼乃成。”
文王曰:“主位如何?”
太公曰:“安徐而静,柔节先定;善与而不争,虚心平志,待物以正。”
文王曰:“主听如何?”
太公曰:“勿妄而许,勿逆而拒;许之则失守,拒之则闭塞。高山仰之,不可极也;深渊度之,不可测也。神明之德,正静其极。”
文王曰:“主明如何?”
太公曰:“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辐凑并进,则明不蔽矣。”
文韬·明传
文王寝疾,召太公望,太子发在侧,曰:“呜呼!天将弃予,周之社稷将以属汝,今予欲师至道之言,以明传之子孙。”
太公曰:“王何所问?”文王曰:“先圣之道,其所止,其所起,可得闻乎?”
太公曰:“见善而怠,时至而疑,知非而处,此三者,道之所止也。柔而静,恭而敬,强而弱,忍而刚,此四者,道之所起也。故义胜欲则昌,欲胜义则亡,敬胜怠则吉,怠胜敬则灭。”
文韬·六守
文王问太公曰:“君国主民者,其所以失之者何也?”
太公曰:“不慎所与也。人君有六守、三宝。”
文王曰:“六守何也?”
太公曰::“一曰仁,二曰义,三曰忠,四曰信,五曰勇,六曰谋,是谓六守。”
文王曰:“慎择六守者何?”
太公曰:“富之而观其无犯,贵之而观其骄,付之而观其无转,使之而观其无隐,危之而观其无穷。富之而不犯者,仁也。贵之而不骄者,义也。付之而不转者,忠也。使之而不断隐者,信也。危之而不恐者,勇也。事之而不穷者,谋也。人君无以三宝借人,借人则君失其威。”
文王曰:“敢问三宝?”
太公曰:“大农、大工、大商谓之三宝。农一其乡,则谷足;工一其乡,则器足;商一其乡,则货足。三宝各安其处,民乃不虑。无乱其乡,无乱其族,臣无富于君,都无大于国。六守长,则君昌;三宝完,则国安。”
文韬·守土
文王问太公曰:“守土奈何?”
太公曰:“无疏其亲,无怠其众,抚其左右,御其四旁。无借人国柄,借人国柄,则失其权。无掘壑而附丘,无舍本而治末。日中必慧,操刀必割,执斧必伐。日中不彗,是谓失时;操刀不割,失利之期;执斧不伐,贼人将来。涓涓不塞,将为江河。__不救,炎炎奈何;两叶不去,将用斧柯。是故人君从事于富。不富无以为仁,不施无以合亲。疏其亲则害,失其众则败。无借人利器,借人利器,则为人所害,而不终于世。”
文王曰:“何谓仁义?”
太公曰:“敬其众,合其亲。敬其众则和,合其亲则喜,是谓仁义之纪。无使人夺汝威,因其明,顺其常。顺者任之以德,逆者绝之以力。敬之勿疑,天下和服。”
文韬·守国
文王问太公曰:“守国奈何?”
太公曰:“斋,将语君天之经,四时所生,仁圣之道,民机之情。”
王即斋七日,北面再拜而问之。
太公曰:“天生四时,地生万物,天下有民,仁圣牧之。故春道生,万物荣;夏道长,万物成;秋道敛,物盈;冬道藏,万物寻。盈则藏,藏则复起,莫知所终,莫知所始,圣人配之,以为天地经纪。故天下治,仁圣藏;天下乱,仁圣昌;至道其然也。圣人之在天地间也,其宝固大矣;因其常而视之,则民安。夫民动而为机,机动而得失争矣。故发之以其阴,会之以其阳,为之先唱,天下和之,极反其常。莫进而争,莫退而让。守国如此,与天地同光。”
文韬·上贤
文王问太公曰:“王人者,何上,何下,何取,何去,何禁,何止?”
太公曰:“王人者,上贤,下不肖,取诚信,去诈伪,禁暴乱,止奢侈。故王人者,有六贼七害。”
文王曰:“愿闻其道。”
太公曰:“夫六贼者:一曰,臣有大作宫室池榭,游观倡乐者,伤王之德。二曰,民有不事农桑,任气游侠,犯历法禁,不从吏教者,伤王之化。三曰,臣有结朋党,蔽贤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