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书-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实如此,则其沉溺利害是非为何如者,乃敢大言欺余,时间灵、夏兵变,
因发愤感叹于高阳,遂有“二十分识”与“因记往事”之说。设早闻有梅监
军之命,亦慰喜而不发愤矣。
… 页面 39…
答陆思山
承教方知西事,然倭奴水寇,不足为虑,盖此辈舍舟无能为也。特中原
有好者,多引结之以肆其狼贪之欲,实非真奸雄也,特为高丽垂涎耳。诸老
素食厚禄,抱负不少,卓异屡荐,自必能博此蜂虿,似不必代为之虑矣。晋
老此时想当抵任。此老胸中甚有奇抱,然亦不见有半个奇伟卓绝之士在其肺
腑之间,则亦比今之食禄者聪明忠信,可敬而已。舍公练熟素养,置之家食,
吾不知天下事诚付何人料理之也!些小变态,便仓惶失措,大抵今古一局耳,
今日真令人益思张江陵也。热甚,寸丝不挂,故不敢出门。
… 页面 40…
寄京友书
弟今秋苦痢,一疾几废矣。乃知有身是苦,佛祖上仙所以孜孜学道,虽
百般富贵,至于上登转轮圣王之位,终不足以易其一盼者,以为此分段之身,
祸患甚大,虽转轮圣王不能自解免也。故穷苦极劳以求之。不然,佛乃是世
间一个极拙痴人矣。舍此富贵好日子不会受用,而乃十二年雪山,一麻一麦,
坐令鸟鹊巢其顶乎?想必有至富至贵,世间无一物可比尚者,故竭尽此生性
命以图之。在世间顾目前者视之,似极痴拙,佛不痴拙也。今之学者,不必
言矣。中有最号真切者,犹终日皇皇计利避害,离实绝根,以宝重此大患之
身,是尚得力学道人乎?《坡仙集》我有披削旁注在内,每开看,便自欢喜,
是我一件快心却疾之书,今已无底本矣,千万交付深有来还我!大凡我书,
皆为求以快乐自己,非为人也。
… 页面 41…
与焦弱侯书
昨闲步清凉,瞻拜一拂郑先生之祠,知一拂,兄之乡先哲前贤也。一拂
自少至老读书此山寺,后之人思慕遗风,祠而祀之。今兄亦读书寺中,祠既
废而复立,不亦宜乎!归来读 《江宁初志》,又知一拂于余,其先同为光州
固始人氏,唐未随王审知入闽,遂为闽人,则余于先生为两地同乡,是亦余
之乡先哲前贤也。且不独为兄有,而亦不必为兄羡矣。一拜祠下,便有清风,
虽日闲步以往,反使余载璧而还,谁谓昨日之步竟是闲步乎?余实于此有荣
耀焉!
夫先生,王半山门下高士也,受知最深,其平日敬信半山,亦实切至,
盖其心俱以民政为急,国储为念。但半山过于自信,反以忧民爱国之实心,
翻成毒民误国之大害。先生切于目击,乃不顾死亡诛灭之大祸,必欲成吾胡、
越同舟之本心,卒以流离窜逐,年至八十,然后老此山寺。故予以为一拂先
生可敬也。若但以其一拂而已,此不过乡党自好者之所歆羡,谁其肯以是而
羡先生乎?今天下之平久矣,中下之士肥甘是急,全不知一拂为何物,无可
言者。其中上士砥砺名行,一毫不敢自离于绳墨,而遂忘却盐梅相济之大义,
则其视先生为何如哉!余以为一拂先生真可敬也。余之景行先哲,其以是哉!
今先生之祠既废而复立,吾知兄之敬先生者,亦必以是矣,断然不专专
为一拂故也。吾乡有九我先生者,其于先哲,尤切景仰;其于爱民忧国一念
尤独惓惓。使其知有一拂先生祠堂在此清凉间,慨然感怀,亦必以是,惜其
未有以告之耳。闻之邻近故老,犹能道一拂先生事,而旧祠故址,废莫能考,
则以当时无有记之者,记之者非兄与九我先生欤?先贤者,后贤之所资以模
范;后贤者,先贤之所赖以表章。立碑于左,大书姓字,吾知兄与九老不能
让矣。吁!名垂万世,可让也哉!
… 页面 42…
复士龙悲二母吟
杨氏族孙,乃近从兄议,继嗣杨虚游先生之于之后,非继嗣李翰峰先生
之后也。非翰峰之后,安得住翰峰之宅?继杨姓而住李宅,非其义矣。杨氏
族孙又是近议立为虚游先生之子之后,亦非是立为李翰峰先生守节之妹之后
也。非翰峰之妹之后,又安得朝夕李氏之宅,而以服事翰峰先生守节之妹为
辞也?继杨虚游先生之子之后,而使服事翰峰先生守节之妹于李氏之门,尤
非义矣。虽欲不窥窬强取节妹衣食之余,不可得矣。交构是非,诬加翰峰先
生嗣孙以不孝罪逆恶名,又其势之所必至矣。是使之争也,我辈之罪也,亦
非杨氏族孙之罪也。幸公虚心以听,务以翰峰先生为念,翰峰在日,与公第
一相爱,如仆旁人耳,仆知公必念之极矣。念翰峰则必念及其守节之妻顾氏,
念及其守节之妹李氏,又念及其嗣孙无疑矣。
夫翰峰合族无一人可承继者,仅有安人顾氏生一女尔。翰峰先生没而后
招婿姓张者,入赘其家,生两儿,长养成全,皆安人顾氏与其妹李氏鞠育提
抱之力也。见今娶妻生子,改姓李,以奉翰峰先生香火矣。而婿与女又皆不
幸早世,故两节妇咸以此孙朝夕奉养为安,而此孙亦藉以成立。弱侯与公等
所处如此,盖不过为翰峰先生念,故弱侯又以其女所生女妻之也。近闻此孙
不爱读书,稍失色养于二大母,此则双节平日姑息太过,以致公之不说,而
二大母实未尝不说之也。仆以公果念翰峰旧雅,只宜抒师教之,时时勤加考
省,乃为正当。若遽为此儿孙病而别有区处,皆不是真能念翰峰矣。
夫翰峰之妹,一嫁即寡,仍归李家。翰峰在日,使与其嫂顾氏同居南北
两京,相随不离;翰峰没后,顾氏亦寡,以故仍与寡嫂同居。计二老母前后
同居己四十余年,李氏妹又旌表著节,翕然称声于白门之下矣。近耿中丞又
以“双节”悬其庐,二母相安,为日已久,当不以此孙失孝敬而遂欲从杨氏
族孙以去也。此言大为李节妇诬矣,稍有知者决不肯信,而况于公。大抵杨
氏族孙贫甚,或同居,或时来往,未免垂涎李节妇衣簪之余,不知此皆李翰
峰先生家物,杨家安得有也。且节妇尚在,尚不可缺乎?若皆为此族孙取去,
李节妇一日在世,又复靠谁乎?种种诬谤,尽从此生。唯杨归杨,李归李,
绝不相干,乃为妥当。
… 页面 43…
书晋川翁寿卷后
此余丙申中坪上笔也,今又四载矣,复见此于白下。览物思仁寿,意与
之为无穷。公今暂出至淮上,淮上何足烦公耶!然非公亦竟不可。夫世固未
尝无才也,然亦不多才。唯不多才,故见才尤宜爱惜,而可令公卧理淮上邪!
在公虽视中外如一,但居中制外,选贤择才,使布列有位,以辅主安民,则
居中为便。吾见公之入矣,入即持此卷以请教当道。今天下多事如此,将何
以辅佐圣主,择才图治?当事者皆公信友,吾知公决不难于一言也,是又余
之所以为公寿也。余以昨戊戌初夏至,今又一载矣。时事如棋,转眼不同,
公当系念。
… 页面 44…
会期小启
会期之不可改,犹号令之不可反,军令之不可二也。故重会期,是重道
也,是重友也。重友以故重会,重会以故重会期。仆所以屡推辞而不欲会者,
正谓其无重道重友之人耳。若重道,则何事更重于道会也耶!故有事则请假
不往可也,不可因一人而遂废众会也,况可遽改会期乎?若欲会照旧是十六,
莫曰“众人皆末必以会为重,虽改以就我亦无妨。”噫!此何事也!众人皆
然,我独不敢,亦望庶几有以友朋为重,以会为重者。今我亦如此,何以望
众人之重道乎?我实不敢以为然,故以请教。
… 页面 45…
复顾冲庵翁书
某非负心人也,况公盖世人豪;四海之内,凡有目能视,有足能行,有
手能供奉,无不愿奔走追陪,藉一顾以为重,归依以终老也,况于不肖某哉!
公于此可以信其心矣。自隐天中山以来,再卜龙湖,绝类逃虚近二十载,岂
所愿哉!求师访友,未尝置怀,而第一念实在通海,但老人出门大难,讵谓
公犹念之耶!
适病暑,侵侵晏寂,一接翰诲,顿起矣。
… 页面 46…
又书
昔赵景真年十四,不远数千里佯狂出走,访叔夜于山阳,而其家竟不知
去向,天下至今传以为奇。某自幼读之,绝不以为奇也。以为四海求友,男
儿常事,何奇之有。乃今视之,虽欲不谓之奇不得矣。向在龙湖,尚有长江
一带为我限隔,今居白下,只隔江耳。往来十余月矣,而竟不能至,或一日
而三四度发心,或一月而六七度欲发。可知发心容易,亲到实难,山阳之事
未易当也。岂凡百尽然,不特此耶。抑少时或可勉强,乃至壮或不如少,老
又决不如壮耶。抑景真若至今在,亦竟不能也?计不出春三月矣。先此报言,
决不敢食。
… 页面 47…
复澹然大士
《易经》未三绝,今史方伊始,非三冬二夏未易就绪,计必至明夏四五
月乃可。过暑毒,即回龙湖矣。回湖唯有主张净土,督课四方公案,更不作
小学生钻故纸事也。参禅事大,量非根器浅弱者所能担。今时人最高者,唯
有好名,无真实为生死苦恼怕欲求出脱也。日过一日,壮者老,少者壮,而
老者又欲死矣。出来不觉就是四年,祗是怕死在方上,侍者不敢弃我尸,必
欲装棺材赴土中埋尔。今幸未死,然病苦亦渐多,当知去死亦不远,但得回
湖上葬于塔屋,即是幸事,不须劝我,我自然来也。来湖上化,则湖上即我
归成之地,子子孙孙道场是依,未可谓龙湖蕞尔之地非西方极乐净土矣。
… 页面 48…
复李渐老书
数千里外山泽无告之老,翁皆得而时时衣食之,则翁之禄,岂但仁九族,
惠亲友已哉!感德多矣,报施未也,可如何!承谕烦恼心,山野虽孤独,亦
时时有之。即此衣食之赐,既深以为喜,则缺衣少食之烦恼不言可知已。身
犹其易者,筹而上之,有国则烦恼一国,有家则烦恼一家,无家则烦恼一身,
所任愈轻,则烦恼愈减。然则烦恼之增减,唯随所任之重轻耳。世固未闻有
少烦恼之人也,唯无身乃可免矣。老子云:“若吾无身,更有何患?”无身
则自无患,无患则自无恼。吁!安得闻出世之旨以免此后有之身哉!翁幸有
以教之!此又山泽癯老晚年之第一烦恼处也。
… 页面 49…
焚书卷三
杂述
卓吾论略滇中作
孔若谷曰:吾犹及见卓吾居士,能论其大略云。
居士别号非一,卓吾特其一号耳。卓又不一,居士自称曰卓,载在仕籍
者曰笃,虽其乡之人,亦或言笃,或言卓,不一也。居士曰:“卓与笃,吾
土音一也,故乡人不辨而两称之。”余曰:“此易矣,但得五千丝付铁匠胡
同梓人,改正矣。”居士笑曰:“有是乎?子欲吾以有用易无用乎?且夫卓
固我也,笃亦我也。称我以 ‘卓’,我未能也;称我以‘笃’,亦未能也。
余安在以未能易未能乎?”故至于今并称卓、笃焉。
居士生大明嘉靖丁亥之岁,时维阳月,得全数焉。生而母太宜人徐氏没,
幼而孤,莫知所长。长七岁,随父白斋公读书歌诗习礼文。年十二,试《老
农老圃论》,居士曰:“吾时已知樊迟之间,在荷蒉丈人间。然而上大人丘
乙已不忍也,故曰‘小人哉,樊须也。’则可知矣。”论成,遂为同学所称。
众谓“白斋公有子矣”。居士曰:“吾时虽幼,早已知如此臆说未足为吾大
人有子贺,且彼贺意亦太鄙浅,不合于理。彼谓吾利口能言,至长大或能作
文词,博夺人间富与贵,以救贱贫耳,不知吾大人不为也。吾大人何如人哉?
身长七尺,目不苟视,虽至贫,辄时时脱吾董母太宜人簪珥以急朋友之婚,
吾董母不禁也。此岂可以世俗胸腹窥测而预贺之哉!”
稍长,复愦愦,读传注不省,不能契朱夫子深心。因自怪。欲弃置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