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培训讲话稿-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学习动机)
7、遥控、设“线人”(离间学生之间的关系,反感、痛恨,影响“线人”的人格发展)
8、恐吓(引起学生惧怕,心理上疏远)
9、设圈套(对学生伤害最重,不再相信任何人、无安全感、害怕、行为退缩)
具体有一些可借鉴的沟通技巧:
首要原则:就事论事,不针对个人的个性与品格。
例:学生上课打翻一瓶水,甲、乙教师的对比。
以和蔼的、可接受的方式纠正
对自己的错误,学生更容易接受和蔼的提醒和纠正。指责和批评对已经认识错误的孩子会产生负面的情绪。对没有认识错误的学生,会使他们产生逆反。(例)遇到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老师们通常是大声吼道:“某某同学,你给我站起来!”试图以此来集中学生听课的精力。只要当过学生的人都知道,站着听课的学生是根本无法集中精力听课的。其一,在众目睽睽之下,学生心里除了屈辱还是屈辱;其二,此时此刻的学生心理过程极其复杂,他既要担心老师甚至家长会对自己作出怎样的惩罚,同时也在关注自己在全体同学心目中的形象;其三,学生心中已经和老师产生了对抗心理,说不定正在想办法报复老师呢,他那里还有心思听课。(例)陶行知的〃 糖果〃的做法是个典型。 陶行知在当育才学校长时,有一次看见一男生王友用石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陶行知当场制止,并让这个学生放学时到校长家去。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批了,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果给王友,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照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接过糖果。随之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手里,说:〃这第二块糖果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励你。〃王友更加惊疑了。陶行右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到王友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喊道:〃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啊……〃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给王友,说:〃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只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果了。我的糖果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吧!〃说完,就走出了校长室。没有几个学生愿意被批评,所以当我们面对学生犯错误时,放下习惯的严厉和批评,从不对找出一些积极因素而加以表扬肯定。虽然没有直接指出学生的不对,但是无声胜有声,使学生因内疚而自愿去反省。往往会以奇制胜。
赋予尊严
学生要获得集体和他人认同的需要。在集体中,他人面前,需要维护自我的尊严。(例)小红帽的故事。红包的故事。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善于在每个学生身上发现他的天赋和才能,为他提供发展的条件,竭力做到使每个学生在每天中都感到有所成就,从而感到快乐,从中树立自豪感和自信心,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著名口号是“要让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他认为只要教师善于运用这种教育,就有可能挽救一大批“差生”,他对教师们说:“我想告诉你,年轻的朋友,一个极其简单而又极其复杂的秘诀……这个秘诀就是: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我是一个勤奋的祖国的好公民,是父母的好儿女,是一个有着崇高的志趣、激情和不断取得进步的完善的人。”
寻求合作
明智的教师不会把学生看成理所当然的朋友。因为学生是会爱、会恨情感矛盾的混合体。学生通常会依赖老师,而这种依赖却可能增长敌意。(例)老师偏爱。谨慎地给学生机会去体验独立,自治权越多,敌意越少,越自立就越不会怨恨别人。班主任有教育学生的权威性。(教育学生如放风筝,放一放,拽一拽,才飞得高。)(例)压岁钱的故事。避免命令可以减少反抗。(例)提供解决方案进行选择。算盘珠子的故事。交谈的方式要避免学生防卫性反应。(教师地位的影响,不使用压迫性措辞,“你应该要……”要用建设性语言提出要求。)放弃与学生争辩。(“辩论只会带来反辩,结果我得花很多时间去平息纷争,特别在课堂上学生发生轻微不当行为的时候,陡然延缓教学合作的时间。改变上课气氛比设法改变学生的想法,更容易得到学生的合作”。这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一种重要的智慧——学会妥协。退一步海阔天空。)(例)课堂争论。
接纳与认清
师生之间相互接纳与了解是一门复杂的艺术,需要特殊的语言。向学生提出要求,使用批评与非批评的语言效果不一样。非批评的语言不涉及情绪并且减少冲突,批评的语言引发怨气、制造紧张。面对学生的问题,教师说出自己的感受与期待,用“我”字开头;(例)梦见你。回答学生的问题、抱怨、或请求,则用“你”字开头比较好。(例)接受学生的好意。
在一般情况下,我都会这样看我的学生:无论学生出身如何,成绩怎样,调皮不调皮,古怪不古怪,我都会越看他们越特别,越看他们越可爱。这是我对学生的一个基本态度。我相信“人之初,性本善”,相信学生的内心透着诚实和良知。在学生犯错和有缺点显现出来时,我总是抱着一个态度--认同。认同不是赞成,只是对学生的宽容与自制、尊重与认可,真诚与爱心。这种认同可以缩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心理距离,也最终能达到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我们常会遇到有学生犯错误一犯再犯的情况,或是有的学生偏偏在老师强调某个问 题之后“闯红灯”……我不会认为学生是故意和自己过不去,我也不会认为孩子们有多么“不可原谅”。其实,这些调皮的学生面对一错再错,也会感到不知所措,甚至犯错以后,马上就意识到自己错了。这时他们最需要老师帮助,而不是教训!这是一个打开学生心灵的好时机。因为我认同了学生表面犯错的行为和态度,再去探索、理解学生更深层的、本质的,甚至是下意识的心理活动后,就会发现学生的心里埋着多少困惑需要老师们帮助他们解脱呀!例如,我们班有这样一个情况,上课时老师讲什么,一些男生就跟着肆无忌惮地插嘴,往往影响了同学们听讲的注意力和教师上课的效率。对于爱插嘴的学生,我的态度首先是一定的认同:“你们上课注意力较集中,思维紧跟着老师,学习积极性较高,”其次,插嘴的恶习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学生犯这些毛病往往是下意识的行为,所以,我接着就帮学生分析“插嘴”对自己,对同学的弊端,最后,我也认为,要改掉“插嘴”的恶习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要帮助学生寻找一个“管”住自己嘴巴的实施方案。比如:建议他们“在心里和老师对话。”此外,我让每个爱插嘴的学生找一个好朋友给自己每一天的“插嘴”行为计数,并做统计图,若是次数在呈直线减少,每十天一个周期,给该生的自我矫正进行评定,发一张小红喜报给他们,并鼓励他们:“战胜自己是最伟大的胜利。”
我平时工作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经常有孩子和家长送礼物,也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后来,我听说了一个故事:一个叫泰迪的聪明孩子,妈妈去世了,泰迪慢慢变化了,接受能力变慢,反应迟钝,浑身脏兮兮,眼里常露出挑衅的目光,没有人愿意理他。那年圣诞节,泰迪送给老师的礼物是旧报纸里包着一只旧的假宝石手镯,还有一瓶快用完的香水,这是他妈妈的遗物。让他想不到的事,老师高兴地戴上了手镯,并把香水喷向了空中,这个孩子又一次完全变了,桀骜不驯的眼里充满了感激的泪水。因为老师真诚的接受礼物已经给他播下了爱和尊重的种子。原来,接受学生的爱也是对学生的一种爱,一种信任,一种尊重,一种赏识。
在日本舞伎大师勘弥的身上也发生过类似的故事。在一次演出中,勘弥扮演一位徒步旅行的百姓,正要上场的时候,一个门生提醒她:说,师傅,你的草鞋带子松了。他回答了一声,谢谢你。然后立即蹲下系紧了鞋带。可是当她走到门生看不到的舞台入口时,又把鞋带松了。正巧一个记者采访,看见了这一幕,戏演完后,记者问勘弥:“你想以草鞋带子的松垮来表现百姓的长途旅行。这个学生不懂演戏的真谛,你为什么不当面指教他呢?”他回答说:“对别人的好意,必须坦然接受。要教导学生技能,机会多的是,今天最重要是以感谢的心去接受,并给予回报。”
这让我想起我们班有个天真烂漫的女孩子,学习成绩一般,还经常差作业。她总是很乖巧地追随我,隔三差五地送礼物给我,有时候是一朵她自己喜欢的花,有时是一颗捏在手里快融化的糖块,有一次我出差几天回家,她兴奋地要把自己的绒毛娃娃给我。有时候我真的会觉得,这孩子太世故,怎么不用点心思好好学习呢?所以,我经常不咸不淡地拒绝她。但是,看到她满脸灿烂的笑容一下子冻住,我真有些于心不忍。
她向老师表达爱,是希望老师给予她同样的爱,对学生给予自己的爱视而不见的师爱,是一种残缺的爱。因为我们的给予也许并不是学生想要的。而有时我无意中拒绝就会伤害一颗善良的心,并关闭教学生学会感恩和关爱的大门。所以后来,学生给我的每一份真情的小礼物,平平常常,未必值钱,但我都不敢忽视,而会真心地接受。因为接受也是一种爱,接受也把爱的机会给了孩子。也许这种接受不如奖杯和分数那么现实,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给予老师的爱,能够让他们体会爱他人的快乐,满足他们被人需要的欲望,从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著名的儿童教育家卢琴告诉我们:爱是一个口袋,往里装是满足感,往外掏,产生的是成就感。师生之间的接纳与认请,增长师生互动的信心,教育氛围更加融洽。
愤怒可以,侮辱不行!
在现实中班级人数多,需求多、危机四伏——造成教师愤怒不可避免。学生经常惹你生气,你的生气就是应对之道。(讨论教师能不能生气?)教师可以宣泄怒气但不可以侮辱人,不抨击学生的品行。“我非常生气!”,说出的是自己看法、感受和期待。老师生气时,学生会特别注意听老师讲话。教师应当熟悉不带侮辱的表达自己愤怒的方法。
不给学生贴标签
贴标签就是伤害。以成绩贴标签,以相貌贴标签,以家庭贴标签,以财富贴标签,以表现贴标签,导致学生感到所受教育不公平,必然影响教育效果。处置学生问题时要尽量避免评断和预测,评断的结果可能会使学生形成真的毛病。学生通常照着老师的消极性语言成长,变成老师所说的那种人。(例 )在天津一位优秀的班主任所在班进行一样调查,问你们班主任老师最喜欢谁?结果多数学生说,老师喜欢我。我当时想,这个老师不简单,能让这么多的学生认为自己是老师最喜欢的学生。不说别的,这位老师让学生得到了公平的爱,若我是学生,肯定是不惜一切做得让老师满意。老师后续工作必然能顺利开展。
正确使用对学生的影响
学生具有接受教师教诲的天然倾向。学生的“向师性”是乐于接受班主任教诲的自然倾向,是学生的一种心理特点。学生崇敬老师,乐于接受老师教诲的一种倾向。有这种向师性的学生希望得到老师的注意、重视、关怀,希望老师能热情、认真地教育他们,他们往往对老师有较高的期望,把老师看作是决定自己学业成绩、身心发展、个人前途的关键人物。学生能够区别教师发出的良性或是恶性信息。所以现在的社会上很流行学生择班主任学习这样一种趋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对老师的期望值,我们踏进班级时想想面对学生自己是否带给学生良性的信息呢?(例)考试调位。
不要带有敌意的盘问
学生遭到敌意的盘问时,就像把他的挂在绞刑架上,任人拷打追问。聪明的老师避免有害无益的盘问。(例):学生拖交作业教师若盘问学生会找借口、防卫自己的谎话。因此,老师可以这样回应说:问题来了!你想我们该如何解决?你的意见怎样?教师这种不剧烈的反应对学生具有长远的影响力。尊重、自治、自我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