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本书-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是说你一定要完全精通语句结构,但你应该注意一个句子中字的排列顺序,与彼此之间的关系。对一个阅读者来说,有一些文法的知识是必要的。除非你能越过语言的表象,看出其中的意义,否则你就无法处理有关词义、主旨与论述—思想的要素—的问题。只要文字、句子与段落是不透明的、未解析的,他们就是沟通的障碍,而不是媒介。你阅读了一些字,却没有获得知识。
现在来谈规则。你在上一章已经看到第五个规则了:找出关键字,与作者达成共识。第六个规则可以说是:将一本书中最重要的句子圈出来,找出其中的主旨。第七个规则是:从相关文句的关联中,设法架构出一本书的基本论述。等一会儿你会明白,在这个规则中,我们为什么不用“段落”这样的字眼。
顺便一提的是,这些新规则与前面所说的与作者达成共识的规则一样,适用于论说性的作品。当你在念一本文学作品—小说、戏剧与诗时,这些关于主旨与论述的规则又大不相同。后面我们会谈到在应用时要如何作些改变,以便阅读那些书籍。
※ 找出关键句
在一本书中,最重要的句子在哪里?要如何诠释这些句子,才能找到其中包含的一个或多个主旨?
再一次,我们的重点在于挑出什么才是重要的。我们说一本书中真正的关键句中只有少数的几句话,并不是说你就可以忽略其他的句子。当然,你应该要了解每一个句子。而大多数的句子,就像大多数的文字一样,对你来说都是毫无困难的。我们在谈速读时提到过,在读这些句子时可以相当快地读过去。从一个读者的观点来看,对你重要的句子就是一些需要花一点努力来诠释的句子,因为你第一眼看到这些句子时并不能完全理解。你对这些句子的理解,只及于知道其中还有更多需要理解的事。这些句子你会读得比较慢也更仔细一点。这些句子对作者来说也许并不是最重要的,但也很可能就是,因为当你碰到作者认为最重要的地方时,应该会特别吃力。用不着说,你在读这些部分
时应该特别仔细才好。
从作者的观点来看,最重要的句子就是在整个论述中,阐述作者判断的部分。一本书中通常包含了一个以上或一连串的论述。作者会解释为什么他现在有这样的观点,或为什么他认为这样的情况会导致严重的后果。他也可能会讨论他要使用的一些字眼。他会批评别人的作品。他会尽量加人各种相关与支持的论点。但他沟通的主要核心是他所下的肯定与否定的判断.以及他为什么会这么做的理由。因此,要掌握住重点,就要从文章中看出浮现出来的重要句子。
有些作者会帮助你这么做。他们会在这些字句底下划线。他们不是告诉你说这些是重点,就是用不同的印刷字体将主要的句子凸显出来。当然,如果你阅读时昏昏沉沉的,这些都帮不上忙了。我们碰到过许多读者或学生,根本不注意这些已经弄得非常清楚的记号。他们只是一路读下去,而不肯停下来仔细地观察这些重要的句子。
有少数的书会将主旨写在前面,用很明显的位置来加以说明。欧几里得就给了我们一个最明显的例子。他不只一开始就说明他的定义,假设及原理—他的基本主旨—同时还将每个主旨都加以证明。你可能并不了解他的每一种说法,也可能不同意他所有的论点,但你却不能不注意到这些重要的句子,或是证明他论述的一连串句子。
圣托马斯·阿奎那写的《神学大全》(Summa Theologica),解说重要句子的方式也是将这些重点特别凸显出来。他用的方式是提出问题。在每一个段落的开始会先提出问题来。这些问题都暗示着阿奎那想要辩解的答案,且包括了完全相对立的说法。阿奎那想要为自己的想法辩护时,会用“我的回答”这样的句子标明出来。在这样的书—既说明理由,又说出结论的书中,没有理由说看不到重要的句子。但是对一些把任何内容都同等重视的读者来说,这样的书还是一团迷雾。他们在阅读时不管是快或慢,都以同样的速度阅读全书。而这通常也意味着所有的内容都不太重要。
除了这些特别标明重点、提醒读者注意哪些地方很需要诠释的书之外,找出重要的句子其实是读者要替自己做的工作。他可以做的事有好几件。我们已经提过其中一件了。如果他发现在阅读时,有的一读便懂,有的却难以理解,他就可以认定这个句子是含有主要的意义了。或许你开始了解了,阅读的一部分本质就是被困惑,而且知道自己被困惑。怀疑是智慧的开始,从书本上学习跟从大自然学习是一样的。如果你对一篇文章连一个问题也提不出来,那么你就不可能期望一本书能给你一些你原本就没有的视野。
另一个找出关键句的线索是,找出组成关键句的文字来。如果你已经将重要的字圈出来了,它一定会引导你看到值得注意的句子。因此在诠释阅读法中,第一个步骤是为第二个步骤作准备的。反之亦然。很可能你是因为对某些句子感到困惑,而将一些字作上记号的。事实上,虽然我们在说明这些规则时都固定了前后的顺序,但你却不一定要依照这个顺序来阅读。词义组成了主旨,主旨中又包含了词汇。如果你知道这个字要表达的意思,你就能抓住这句话中的主旨了。如果你了解了一句话要说明的主旨,你也就是掌握了其中词义的意思。
接下来的是更进一步找出最主要的主旨的线索。这些主旨一定在一本书最主要的论述中—不是前提就是结论。因此,如果你能依照顺序找出这些前后相关的句子—找出有始有终的顺序,你可能就已经找到那些重要的关键句子了。
我们所说的顺序,要有始有终。任何一种论述的表达,都需要花点时间。你可以一口气说完一句话,但你要表达一段论述的时候却总要有些停顿。你要先说一件事,然后说另一件事,接下来再说另一件事。一个论述是从某处开始,经过某处,再到达某处的。那是思想的演变移转。可能开始时就是结论,然后再慢慢地将理由说出来。也可能是先说出证据与理由,再带引你达到结论。
当然,这里还是相同的道理:除非你知道怎么运用,否则线索对你来说是毫无用处的。当你看到某个论述时,你要去重新整理。虽然有过一些失望的经验,我们仍然相信,人类头脑看到论述时之敏感,一如眼睛看到色彩时的反应。(当然,也可能有人是“论述盲”的!)但是如果眼睛没有张开,就看不到色彩。头脑如果没有警觉,就无法察觉论述出现在哪里了。
许多人认为他们知道如何阅读,因为他们能用不同的速度来阅读。但是他们经常在错误的地方暂停,慢慢阅读。他们会为了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句子而暂停,却不会为了感到困扰的句子而暂停。事实上,在阅读非当代作品时,这是最大的障碍。一本古代的作品包含的内容有时很令人感到新奇,因为它们与我们熟知的生活不同。但是当你想要在阅读中获得理解时,你要追寻的就不是那种新奇的感觉了。一方面你会对作者本身,或对他的语言,或他使用的文字感兴趣,另一方面,你想要了解的是他的思想。就因为有这些原因,我们所讨论的规则是要帮助你理解一本书,而不是满足你的好奇心。
※ 找出主旨
假设你已经找到了重要的句子,接下来就是第六个规则的另一个,要求了。你必须找出每个句子所包含的主旨。这是你必须知道句子在说什么的另一种说法。当你发现一段话里所使用的文字的意义时,你就和作者找到了共识。同样的,诠释过组成句子的每个字,特别是关键字之后,你就会发现主旨。
再说一遍,除非你懂一点文法,否则没法做好这件事。你要知道形容词与副词的用法,而动词相对于名词的作用是什么,一些修饰性的文字与子句,如何就它们所修饰的字句加以限制或扩大等等。理想上,你可以根据语句结构的规则,分析整个句子。不过你用不着很正式地去做这件事。虽然现在学校中并不太重视文法教学,但我们还是假设你已经懂一点文法了。我们不能相信你不懂这回事,不过在阅读的领域中,可能你会因为缺少练习而觉得生疏。
在找出文字所表达的意思与句子所阐述的主旨之间,只有两个不同之处。一个是后者所牵涉的内容比较多。就像你要用周边的其他字来解释一个特殊的字一样,你也要借助前后相关的句子来了解那个问题句。在两种情况中,都是从你了解的部分,进展到逐渐了解你原来不懂的部分。
另一个不同是,复杂的句子通常要说明的不只一个主旨。除非你能分析出所有不同,或相关的主旨,否则你还是没有办法完全诠释一个重要的句子。要熟练地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常常练习。试着在本书中找出一些复杂的句子,用你自己的话将其中的主旨写出来。列出号码,找出其间的相关性。
“用你自己的话来说”,是测验你懂不懂一个句子的主旨的最佳方法。如果要求你针对作者所写的某个句子作解释,而你只会重复他的话,或在前后顺序上作一些小小的改变,你最好怀疑自己是否真的了解了这句话。理想上,你应该能用完全不同的用语说出同样的意义。当然,这个理想的精确度又可以分成许多程度。但是如果你无法放下作者所使用的字句,那表示他所传给你的,只是这个“字”,而不是他的“思想或知识”。你知道的只是他的用字,而不是他的思想。他想要跟你沟通的是知识,而你获得的只是一些文字而已。
将外国语文翻译成英文的过程,与我们所说的这个测验有关。如果你不能用英文的句子说出法文的句子要表达的是什么,那你就知道自己其实并不懂这句法文。就算你能,你的翻译可能也只停留在口语程度—因为就算你能很精确地用英文复述一遍,你还是可能不清楚法文句子中要说明的是什么。
要把一句英文翻译成另一种语文,就更不只是口语的问题了。你所造出来的新句子,并不是原文的口语复制。就算精确,也只是意思的精确而已。这也是为什么说如果你想要确定自己是否吸收了主旨,而不只是生吞活剥了字句,最好是用这种翻译来测试一下。就算你的测验失败了,你还是会发现自己的理解不及在哪里。如果你说你了解作者在说些什么,却只能重复作者所说过的话,那一旦这些主旨用其他字句来表达时,你就看不出来了。
一个作者在写作时,可能会用不同的字来说明同样的主旨。读者如果不能经由文字看出一个句子的主旨,就容易将不同的句子看作是在说明不同的主旨。这就好像一个人不知道2+2=4跟4…2=2虽然是不同的算式,说明的却是同一个算术关系—这个关系就是四是二的双倍,或二是四的一半。
你可以下结论说,这个人其实根本不懂这个问题。同样的结论也可以落在你身上,或任何一个无法分辨出用许多相似句子说明同一个主旨的人,或是当你要他说出一个句子的主旨时,他却无法用自己的意思作出相似的说明。
这里已经涉及主题阅读—就同一个主题,阅读好几本书。不同的作者经常会用不同的字眼诉说同一件事,或是用同样的字眼来说不同的事。一个读者如果不能经由文字语言看出意思与主旨,就永远不能作相关作品的比较。因为口语的各不相同,他会误以为一些作者互不同意对方的说法,也可能因为一些作者叙述用语相近,而忽略了他们彼此之间的差异。
还有另一个测验可以看出你是否了解句中的主旨。你能不能举出一个自己所经历过的主旨所形容的经验,或与主旨有某种相关的经验?你能不能就作者所阐述的特殊情况,说明其中通用于一般的道理?虚构一个例子,跟引述一个真实的例子都行。如果你没法就这个主旨举任何例子或作任何说明,你可能要怀疑自己其实并不懂这个句子在说些什么。
并不是所有的主旨都适用这样的测验方法。有些需要特殊的经验,像是科学的主旨你可能就要用实验室来证明你是否明白了。但是主要的重点是很清楚的。主旨并非存在于真空状态,而是跟我们生存的世界有关。除非你能展示某些与主旨相关的,实际或可能的事实,否则你只是在玩弄文字,而非理解思想或知识。
让我们举一个例子。在形上学中,一个基本的主旨可以这样说明:“除了实际存在的事物,没有任何东西能发生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