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国家心理咨询师培训教材 >

第50部分

国家心理咨询师培训教材-第50部分

小说: 国家心理咨询师培训教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我评价,以至人格特征。一般来说,患者最常出现下列心理特征。
    1.负性情绪反应:患病时心理应激引起的矛盾冲突容易导致焦虑、愤怒、束手无策、
绝望、罪恶、羞愧、厌恶等不愉快的情绪。焦虑是患者对疾病造成的危害所产生的情绪反
应。住院患者从其熟悉的工作、家庭环境来到陌生的医院环境,焦虑情绪往往容易加重。
患者的焦虑表现多种多样,如肌肉紧张、出汗、搓手顿足、紧握拳头、面色苍白、脉搏加
快、血压上升等,在这种情境中的患者往往对困难估计过高,过分关注躯体的微小不适,
对环境刺激过于敏感,对挫折容易自我责备,情绪起伏特别强烈。高度的焦虑不仅可以增
加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而且会对治疗过程产生不利的影响。
    因患病丧失了劳动力,或疾病导致了形象变化,患者情绪往往变得异常悲观,通常表
现为言寡行独、厌恶社交、抑郁苦闷,常被失望、孤立无援及凄凉的感情所包围,对事业
失去信心,对生活缺乏乐趣。患者希望逃脱他感到不能忍受的生活环境,在绝望中摆脱身
体上、精神上的痛苦,可能企图自杀。    ·
    2.依赖性增强:患者在患病时自然会受到亲人和周围人们的照顾,成为人们关心、帮
助的对象。有些患者就诊有意无意地变得软弱无力,对事物无主见,对自己日常行为和生
活管理的自信心不足,被动性增加,事事都要依赖别人。此外,患者的行为会变得幼稚,
为唤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呻吟不止,见到亲友来访,会一反常态变得异常亲热;或病前性格
大胆泼辣,此时却变得提心吊胆、小心翼翼、犹豫不决、畏缩不前。因此应该预料到患者
在患病时的行为可倒退到不像健康时所具有的那种成熟的心理水平,应该允许患者充分地、
适宜地倒退及依赖他人。
    3.自尊心过强:患者希望得到重视。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患者,有意无意地透露自己的
身份,而让人知道他的重要性;有些患者通过与医务人员亲切的感情交流使自己被破格对
待;那些不善交际的患者,则希望得到一视同仁的关照。患者总认为他应该得到别人的关
怀和照顾,家里人应该为他而损失一些个人的利益,并认为应该让他们了解自己疾病的特
点,了解防治这方面疾病的有关知识。患者的这些心理需要若得不到重视,则自尊心受到
挫折,自我价值感丧失,会变得心情沮丧。
    4.主观感觉异常、疑心加重:患者认为周围的环境对健康不利,愿意住进医院,以受
到医院的重视和保护。但到了新的环境又对周围的声、光、温、湿度等容易出现感觉过敏,
如怕光、怕嘈杂等。有时过分注意躯体的变化,整日诉说这里不适,那里不好;这里痛,
那里疼;这里木,那里麻。会听到自己的心跳、呼吸和胃肠道蠕动的声音,在安静时更为
严重。对身上衣服的不舒服感增强,对饮食不满意而常有挑剔。这些患者始终处于焦躁不

第四章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    ·211·
安的状态,不利于健康的恢复。
    患者对周围事物特别敏感,尤其是慢性患者和诊断不明的患者表现明显。对别人的好
言相劝有时将信将疑,既想要了解有关疾病的信息,又对听到的一些解释抱有怀疑,甚至
曲解别人的意思。听到别人在低声私语,总认为是在议论自己的疾病,疑心医生的诊断有
误,治疗不恰当,患者常常根据医生或护士的细微表现来猜测自己的病情。有的患者一方
面怕别人议论自己装病\小病大养,另一方面又认为生病时间一长会影响自己的前途、晋
级、提拔。有疑虑心理的患者既不相信别人,又会向别人询问许多问题,因为他们觉得必
须提高警惕才能不受伤害。
    5.情绪不稳定:临床上最常见的是患者情绪变得不稳定,遇事易激动,甚至与病友、
医务人员发生冲突,这通常是人在与疾病和环境变化的抗争中,不能自拔而激起的情绪发
泄。慢性患者常有很多怨言,对人冷漠无情,脾气暴躁,有时好唠叨、爱生气,甚至易哭
泣,不能忍受疾病给他带来的压力和痛苦,顾虑疾病对他的家庭、工作、前途带来的影响。
因此常感到周围一切都不顺心,听到与自己观点一致的语言,会认为对方同情自己而落泪。
听到相反的意见会认为对方不重视自己而大发雷霆,变得固执。有的患者对外界一些刺激
反应较敏感,如看到重患者易产生恐惧感,经常处于焦虑、紧张状态,或者怕痛、怕开刀、
怕留下后遗症而终日惶惶不安。    ,
    6.孤独感增强:患病后担心别人远离自己,怕受到冷落、鄙视,常常希望周围同志关
心自己。患者心事重重,敏感多疑,情绪低落或焦虑紧张。尤其是住院病员,新人院时四
周都是陌生人,更易产生孤独感,盼望亲人陪伴。此外由于病房内的病种形形色色,病情
千变万化,容易加重患者的不安全感,总担心自己的病会加重,治不好。同时患者也亟盼
能早日痊愈,回到正常的环境中去参加社交活动。
    7.恐惧情绪:有许多患者患病后伴随而至许多特殊的害怕。害怕新的环境,如医院、
诊所、医生、护士及周围的环境和病友等;害怕医疗设备;害怕疼痛,失去身体某一部分,
如截肢;害怕自己被用作“实验”的对象;害怕作为对过去过失的惩罚而受苦;害怕治疗
和诊断过程,如手术、各种插管;害怕个人感情受伤害或被忽视;害怕孤独或与亲人分离;
害怕丧失功能或失去自我控制;害怕给别人增加负担;害怕死亡。害怕是健康人患病后的
常见心理反应,而在严重的紧张刺激下,患者表现出一种失去理智的害怕并不少见。
,  8.适应性降低:人的心理活动并不全都能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中间需要有一个过渡
阶段。有些一向健康的人,一旦患了急性重病后,在开始的一个短时期中总幻想自己并没
有患病,可能是医生搞错了。“我实在没病”,“我平素身体很好,怎么可能得癌症呢?我不
信”。这是惯性思维造成的,患者不肯住院,不配合治疗,总认为自己休息一下就会很快好
起来的。而当疾病好转后,又认为自己没有完全恢复,要求继续住院观察和治疗,并要求
给予特殊照顾,不愿出院,怕回家后会使病情恶化。这是习惯了患者身份的惰性表现。
.  一个人进入患者角色后,其社会行为可能会发生变化,尤其在精神上的适应性普遍降
低。例如兴趣爱好、事物评价、行为表达形式等都要重新适应,而这种适应能力则大为降
低。    :
    以上是患病后常见的共同心理特征,这些特征在疾病发展的各个阶段中每个人表现不
同。因此在医务系统中的心理咨询工作,除掌握患者的共同心理特征外,还应根据患者不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同的个别心理特征,有的放矢,富有成效地实施药物治疗为前提的辅助性心理咨询。
二、患病住院对患者的影响
住院对患者的意义是什么?它所造成的影响有哪些?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医院的象征性意义:一个人生病而且需要住到医院,此肘医院对他象征着什么意
义?代表希望、安全、有能力控制、能治疗疾病,抑或可怕;病情严重或令人联想到死亡?
医院本身的性质、大小和名誉以及对患者的象征性意义会间接地影响患者的行为。
    对大部分的患者来说,医院不但是一个陌生的环境,而且是一个与家截然不同的环境。
虽然现代化医院的布置讲求的是舒适、方便,类似家庭的气氛,但它毕竟不是家。它有不
同的设备、结构,有医院特殊的作息、治疗、护理活动及各种规定。这种种的不熟悉及无
知,都足以让患者产生焦虑与不安,这时需要有亲切完整的介绍活动与时间来增进患者的
适应。
    2.与熟悉环境的脱离:住到陌生的医院同时意味着与熟悉的家和家人分离,家是个人
熟悉、习惯及感觉舒适的场所,也是个人享有较多自由的空间。·“分离”在此时即成了一个
重要的课题,分离对常离开家的人也许没有特殊的感觉,但对不常离家的人及老年人则常
会产生特殊哀伤的感觉,对婴儿晚期及幼儿期的患孩,更往往会引起很大的行为反应。
    3.自我认同感的迷失:住到医院也包含了要暂时性的离开工作场所及暂时性的停止扮
演原来的角色,此时容易产生自我认同的迷失。一个人从日常生活、工作中得到自我的认
同,这些活动同时也是感受自我价值及自尊的重要来源。,    :    ·
    4.自主权的丧失:患者住院接受治疗,表示患者处在“依赖”的立场,“听从”医院
中医护人员所做的各种安排,如什么时候测量生命体征,什么时候吃药,吃哪些药物,又
什么时候要禁食以便接受检查治疗等,这些活动迫使患者几乎完全失去了自主与控制的权
力。
    5.缺少个人性的关注:在病房里,患者常易被归属于某一类别的患者,如心脏病患
者、肝炎患者,或艾滋病患者等,而缺少一些个人性的关注,缺少被考虑为一个具有不同
经验背景而罹患相同疾病的人的机会。人是需要个人性关注的,不同经验背景的人所需要
关注的焦点不同。人在生病时,较易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这种个人性关注的需要因此更
为迫切。
    6.缺少有效的沟通:在患者的眼中,医生、护士永远是忙碌的一群,他们匆匆地来又
匆匆地走,除了治疗以外似乎绝不多做停留。医护人员往往也觉得自己很忙,但是,是不
是忙到连沟通的时间都没有呢?时间是沟通的一个因素,但不是惟一伪因素,沟通并不一
定要挪出一段时间来讲话,沟通可以在帮助患者服药、接受治疗,观察患者的行为、或在
简单的对话中即可进行。沟通的要点在于注意,·了解对方语言和非语言的讯息,并适当地
给予回馈。医护人员同感心的应用在沟通过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
    7.与其他病友和家属的接触:在住院生活中,患者所接触的对象不仅限于医护人员,
还有广大的病友与家属群。病友和其家属们,不但因为与患者接触的时间多,同时也因为
处境类似,有时他们比医护人员对患者有更大的影响力。医护人员在照顾患者的过程中,

第四章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
需要注意且应用病友和其家属们对患者的影响。
三、就医行为心理卫生
    住院患者常面临的心理社会课题,心理咨询工作者要充分意识到患者的种种心理变化,
把握其心理特点,与临床医生一起,促进患者疾病行为的心理卫生。
  、1.建立良好医患关系:医生在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方面起着主要的作用。医生应掌握
相当的医学科学知识,并努力应用于检查、会谈和治疗。医生应当有进取心,要有主动创
造能力和作出决策的勇气,并不断提高自己的操作能力。医生应当时时注意把握自己的态
度。对患者的态度应当非常注意,包括同情地听患者诉说、尊重患者人格,要有容忍的能
力,要鼓励患者信任自己。医生要加强人格修养。由于自身人格不健全或不良的经历,可
能对患者产生种种不切实际的想法,如把患者看成自己的孩子、父母、宠爱的对象等,从
而对诊断和治疗形成偏见,不能客观地估计病情,对引起患者疼痛、不适的诊治或危险的
检查执行起来就感到困难。医生受崇敬的地位,常容易滋长自高自大的情绪。医生对自己
的能力应有清醒的估计,治疗目标应当是现实的,应当经常自我分析和检查。
    2.建立医患之间的信任感:住院对大部分的患者和家属来说是一个新的经验,他们不
但暴露于陌生的环境与人物中,还要将自己或亲人的生命交付在这些可能素不相识的人手
中,依赖他们,相信他们有能力协助自己或亲人获得适当的治疗与照顾,同时也要相信自
己的身体能渡过这次风暴而痊愈出院。患者或家属原有的信任感在此时即面临重大的挑战。
    一个信任感基础建立得较差的人,可能在此时会觉得很不安全,担心医生的技术不高
明,害怕护理人员给错药,他可能会带着怀疑的眼光与口气询问许多的问题。这种情况常
会令医护人员觉得不被信任而感到不舒服。患者或家属的这些疑问常需要工作人员以诚恳
的态度一再地保证、澄清,才能减轻他们的焦虑与不安,也才能从互动的经验中慢慢地建
立起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
    3.维护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