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八·二三炮击金门 >

第115部分

八·二三炮击金门-第115部分

小说: 八·二三炮击金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同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统一祖国的大
政方针。同日,国防部长徐向前发表声明:“台湾是我国的一部分,台湾人
民是我们的骨肉兄弟。为了方便台、澎、金、马的军民同胞来往大陆省亲会
友,参观访问和在台湾海峡航行、生产等活动,我已命令福建前线部队,从
今日起停止对大金门、小金门、大担、二担等岛屿的炮击”。于是又有许多
人以为,从此金厦海域烟消云散,再听不到枪炮声,这一天,大概是“炮击
金门”的终止日了吧。

回答“非也”,事情仍然不能算作完结,因为,大陆方面的炮停了,金
门方面的炮未停,隔三叉五地仍在打着玩呢。1984 年6 月27 日,金门国民
党军突然猛烈轰击我角屿岛,0。24 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顷刻落弹150 余发,
两名战士负伤,医助程国财牺牲。台湾方面的“一个巴掌也要拍响”令人百
思不得其解。大陆方面表现了极大的克制与忍让,既未还炮,也未抗议,甚
至没有发布消息,用以德报怨的沉默,显示了追求和平的诚意。角屿岛官兵
强咽悲痛只做了一件事:在医德医术俱佳的程国财烈士罹难处,为他树立了
一块永久的纪念碑。邓颖超闻知此事,用手帕揩抹去眼角的泪痕,说:解放
军不还炮是对的,不能给不希望和平不愿意统一的人任何借口。

不知是出于良心的“内责”,还是迫于舆论的“外责”,金门倒是从此
识了时务,“改邪归正”,再没有此类乱发神经胡甩炮弹的昏事发生。

你说,战争的终止线究竟该划在哪一天。

我不讳言,我是“64 天说”的赞成者。因为以10 月25 日毛泽东《再
告台湾同胞书》为标志,战役从计划拟订、意图实施到目标达成,此时已经
很完满地走完了全程。虽然这之后,炮击仍在继续,漫漫难觅终期,其间甚
至也还有几次翻江倒海的大打,但平心而论,那毕竟是另外一种形态意义上
的作战了。事情就是这样,由于短促猛烈的炮战与漫长有节的炮击过渡、顺
延得非常自然、紧密,人们往往只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而容易忽视它们之
间的区别,即前者是完全意义上的战役行为,后者仅是象征意义上的战术动
作;前者是一个事件,后者是一个过程。不深入探查这一点,便很难解释炮


战结束了、炮击仍长时间延续的奇持现象。

辩证法则认为,任何现象不论直射还是折射,都是事物本质的反映。
金厦海域的战事亦当如此。毛泽东后来说过:我们同台湾隔着海打一点炮,
双方都有这个需要。我们是在提醒国民党,你我之间的事情还没有了结呐?
但我们单打双不打,只打宣传弹不打真炮弹,只打烂石头不打死人,每逢过
年过节还要打个招呼,给金门马祖放几天假,什么弹都不打了,让他放心休
息,谁都体会得出来,这是好意,是希望有一个好办法来解决双方问题。蒋
介石也经常丢几颗炮弹过来,无非强调他仍是正统,还要反攻。我们欢迎他
丢,就怕他不丢了。我们同台湾如果一点点象征性的动作都没有,大家相安
无事,各吃各饭,各睡各觉,那么不用帝国主义来乱搅,自己早就兄弟分家
变成两个中国了。

炮战结束,炮击延续,不愿再打而又不能不打,为了和平必须让战争
保留着一个长长的尾巴,象征性动作的背后有着实在意义的驱动,戏剧化的
现象包涵着积极而合理的内核。我们在时间上给历史横切一刀,区隔出金厦
战争性质不尽相同的阶段,会豁然发现,操纵决定着一切状态状况的,原来
是那个双方均挂在嘴边经常重申不敢违逆坚持捍卫的“一个中国”原则。

为不同的原则而战是战争的常用式。

为共同的原则而战是战争的变化式。

五十——七十年代的金厦战事又属变化式中的特例。如此理解,方知
其看似“怪诞”,然功莫大焉。

※※※※※


问题二:谁是赢家?战争,或一方横扫千里,攻城掠地,或一方斩获
无算,屈人之兵,总要决出个胜负雌雄来方才罢手。而1958 年的金厦海域,
双方近干门大炮乱吼、海陆空三栖混战之后,态势几乎完全复原到战前,大
家无进无退,各守原先城廓,继续执戈遥峙。

表象上看,似乎是一场不分伯仲的无果之战。

台湾却一直陶醉在自诩的“胜利”之中,因为“国军英勇无故,致使
共匪踏平金马、血洗台澎的图谋惨黯失败”。另外,“在一百余次大小炮战中,
共军被击毁野(高)炮221 门、炮位86 处、炮兵掩体21 座,油弹储存所17
座、各型车辆96 部、兵营4 座,我只损野(高)炮14 门、油弹库1 处、码
头栈埠2 处;双方海军18 次大战,我敌损失为2:108(含击沉共匪机帆船86
条);双方空军10 次大战,我敌损失为2:32。共军兵器悉由俄共供给,故
台湾兵乃打胜了‘世界大战’”。

我们已知,毛泽东并无攻金计划。按照逻辑学定义,大前提既不存在,
“国军有效遏阻了共匪越海进犯企图”的结论便明显难以立足。至于战果,
大陆方面的统计同台湾更是南辕北辙,最后公布的数字为:击落敌机18 架、
击伤19 架;击沉敌大小舰艇7 艘、击伤17 艘;击毁敌水陆两用输送车14
辆、缴获1 辆;摧毁敌各种阵地工事327 处,汽车9 辆,雷达、电台7 部,
各种火炮30 余门;毙伤敌中将以下官兵千余人,俘敌飞行员3 名。我方被
击落、击伤飞机11 架;损失鱼雷艇3 艘、伤1 艘;被击毁火炮32 门、汽车
8 辆;伤亡官兵460 余员、民兵群众218 名。

审慎考证,我个人看法是:1、大陆方面所公开的己方损失具有可信度。
2、大陆方面公布的敌方损失,会有数字上的正负出入,但误差不至太大。3、
台湾方面的数字掺水过多,难为信史。4、厦门方面共发射炮弹40 万发,为


金门发射10 万发的4 倍,金门方面损失稍大也是常理,不足为奇。5、台湾
方面称,大陆40 万发炮弹的总价值超过了被其摧毁目标的总价值。此议如
成立,倒也说明了,仅从弹药直接的“损耗”与“效能”比来为此役定胜负,
本来意思不大。

应该注意到,大陆方面从未大事宣传自己军事上的“辉煌”。作为一场
政治、外交上的考虑远大于军事动机的战役,大陆方面的调子一直定位于“达
到了预期目的”。

究竟孰胜孰负?解套还须把另一位当事人拽扯进来一并考察。炮战酣
烈时,美国6 个航母编队,500 余作战飞机、数千海军陆战队和斗牛士导弹
硬挤到台湾海峡来凑热闹,并直接为台海军护航,指触扳机,引弓不发,实
打实当了一回只差开炮了的参战者。

台湾研究学者黄嘉树先生认为,长期以来,中美台三方形成了一种复
杂而有趣的互为敌友的三角矛盾,即:A 状态,在维持台湾当局的割据局面、
抗拒祖国统一的问题上,美蒋两方是友,而以中共为敌;B 状态,在阻止国
民党反攻大陆的问题上,则中美双方是友,而以台湾当局为敌;C 状态,在
反对“两个中国”和“台湾独立”的问题上,国共两党则为友,而以美国为
敌。三种状态由各自的战略利益交织而成,正由于三方力量的彼此抵消,促
使台湾海峡出现了长期的对峙局面。

黄教授的真知灼见为我们研判胜负提供了一把钥匙。君不见,台海战
火因三角矛盾的剧烈磨擦而燃起,但深入观察,三种状态在炮战中所发挥的
作用,并不均衡,A、B 两状态明显地降为从属和次要,C 状态却表现得十分
强势和凸显。尤其在战事的下半段,毛泽东的打与停都是为了助蒋同美国吵
嘴闹独立性,蒋介石也多亏了毛的一臂之力才扛住老美的高压,保住了金门
的阵地和仍然“代表”中国的面子。正是在此层面上,有一种意见说此役的
赢家是海峡两边的中国人,输家是大洋彼岸的美国佬:谁说不成道理?当然,
战争中的毛、蒋联手,仅仅是对付共同对头的一种心照不宣、权宜默契,他
们始终都是对手,而从来不是盟友。甚至连“兄弟阋墙,外御其侮”都谈不
上。

所以,所谓的中国人之“胜”,也不过是对美国的力逼势迫还以颜色并
小有收获,使其阴暗企图难以得逞而已,谈不上什么“大胜”。中国若真想
“大胜”和期待美国的“大败”,唯有实现自觉意义上的和解与联合。1958
年的炮战,起码已给予了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


问题三:历史如何评价?我的案头,左边一摞台湾书籍,右边一堆大
陆书籍,各取一、二本来对照翻阅,便知两边对同一战役的评说历来迥异。

大陆方面认为:“炮击金门”所实现的价值总和,包括军事惩诫、政治
分化、外交配合、政策宣示、战略摸底、策略谋对、实战练兵,均达到或超
过了最初的预期,堪称毛泽东军事生涯的经典之作,为中国统一史上的重要
篇章。

台湾方面认为:“金厦炮战”是近代事关台湾生死存亡的关键一役,共
军无法攻占金马,难越雷池一步,乃从此确保了台澎数十年安全和平。台湾
经过生聚教训所创造的成就奇迹,全仰赖此役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一场没有一寸土地易手和大规模歼敌战果统计的战役,必然给双方各
自的“胜利演说”预留下充裕的空间,大家都说“满意”也就不使人大觉费


解。

我没有这样的“天平”,可以给各种说法中的是非曲直准确计量,站在
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说法大概都有它存在的道理吧。我只是以为,九十年代
已进入倒计时,新世纪的曙色也开始在海平线上隐约闪烁了,对40 年前的
那场战斗,我们的思维理应从“昨日对昨日的评价”步入“今日对昨日的评
价”。于是,对“炮击金门”在中国当代史中的地位、影响、作用,我悟出
了些许与别家不同较为新颖的看法:

关於地位。此役是国共两党之间最后一次大规模兵戎相见,但它又不
是中国长期内战的简单顺延。稍加留意便不难看出,党争、政争在战役中已
经降为次要,统一与分裂之争明显地上升居于主导位置。防止美国分割版图、
肢解中国始终是毛泽东第一位的思考。中国几千年历史的发展规律就是如
此,一旦国土出现分裂,统一便成了高于一切的国家、民族之最高利益所在。
故“炮击金门”,应看作海峡两岸间矛盾由阶级、政党、意识形态、政治制
度之争在向统一与分裂之争过渡的标志。

关于影响。作为一场震撼世界的战役,“炮击金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现实的和长久的,我们至今仍能接收到它从逝去的时光里释放出来的冲击
波。其中,最强烈的信息一直在提示、告诫当代和后代人,台湾海峡的和平
历来具有相当危险的不确定性,一旦平衡被打破,战端将从何而起并依怎样
的轨迹发展下去。旧有的模式虽不会被机械复制,但不变的规律一定会被再
版重演。

关于作用。中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统一祖国的政策思想于五十年代
中期开始萌芽。1958 年的“炮击金门”乃对各方态度进行一次火力实测,
并通过激烈震荡的方式,将矛盾错综混沌迷蒙的台湾海峡进一步滤清,为决
策战略提供依据,为运筹前途奠定基础。于战火中诞生的毛泽东多篇“雄文”,
表明了中共的新思维已渐趋成熟、新方针正走向定型。这以后,由于国际国
内的风云多变和天灾人祸,直到七十年代末期,事情方才瓜熟蒂落,中共全
面系统拿出了“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但谁也难以否认,在
这一基本国策的漫漫孕育过程中,“炮击金门”曾发挥过关键性的催生作用。
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不乏例证,为了公正的和平求助正义的战争,通过进步
的战争促成理想的和平。战争与和平的对立统一中,有崭新的境界,有前行
的动源。

※※※※※


听罢我的宏论,王教授既不苟同,也不反对,不时,捋一捋象征丰富
阅历的鬓角华发,扶一扶代表满腹经纶的深度眼镜,发出无褒无贬的中性的
感叹:你这么看?很有意思!可以探讨!

我深深感到,没有知音或对手的讨论都如嚼蜡般的乏味。

会中,组织厦门二日游。

重登鼓浪屿,再上胡里山,观国姓爷演军之所,走施元帅征伐之路,
油然而生与历史又一度贴近亲近的感觉。

第一次到厦门的王教授情绪极佳激动不已,一路上大侃郑成功、施琅,
对二位先贤的遗闻佚事询问尤细,他说:到大陆,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