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2-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书名: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作者:刘完素
朝代:金
年份:公元1188年
自序
属性:夫医道者。以济世为良。以愈疾为善。盖济世者凭乎术。愈疾者仗乎法。故法之与术。悉出内经之玄机。
此经固不可力而求智而得也。况轩岐问答理非造次。奥藏金丹宝典。深隐生化玄文。为修行之径路。作达道
之天梯。得其理者。用如神圣。失其理者。似隔水山。其法玄妙。其功深固。非小智所能窥测也。若不访求
师范。而自生穿凿者。徒劳皓首耳。余二十有五。志在内经。日夜不辍。殆至六旬。得遇天人授饮美酒。若
橡斗许。面赤若醉。一醒之后。目至心灵。大有开悟。衍其功疗。左右逢原。百发百中。今见世医多赖祖名。
倚约旧方。耻问不学。特无更新之法。纵闻善说。反怒为非。呜呼。患者遇此之徒。十误八九。岂念人命死
而不复者哉。仁者鉴之。可不痛欤。以此观之。是未知阴阳变化之道。况木极似金。金极似火。火极似土。
土极似木。故经曰亢则害。承乃制。谓己亢极反似胜己之化。俗流未知。故认似作是。以阳为阴。失其本意。
经所谓诛罚无过。命曰大惑。医徒执迷反肆旁识。纵用获效。终无了然之语。其道难与语哉。仆见如斯。首述
玄机。刊行于世者。已有宣明等三书。革庸医之鄙陋。正俗论之舛讹。宣扬古圣之法则。普救后人之生命。
今将余三十年间。信如心手。亲用若神。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比物立象。直明真理。治法方论。裁成三卷。
三十二论。目之曰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此集非崖略之说。盖得轩岐要妙之旨。故用之可以济人命。舍之无以
活人生。得乎心髓。秘之箧笥。不敢轻以示人。非绝仁人之心。盖圣人之法。不遇当人未易授尔。后之明者当
自传焉。
x时大定丙午闰七月中元日河间刘完素守真述x
杨威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序
属性:天兴末。予北渡。寓东原之长清。一日过前太医王庆先家。于几案间得一书。曰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试
阅之。乃刘高尚守真先生之遗书稿也。其文则出自内经中。摭其要而述之者。朱涂墨注。凡三卷。分三十二门。
门有资次。合理契经。如原道则本性命之源。论脉则尽死生之说。摄生则语存神存气之理。阴阳则讲抱元守一
之妙。病机则始终有条有例。治病之法尽于此矣。本草则驱用有佐有使。处方之法尽于此矣。至于解伤寒论气
宜说。曲尽前圣意。读之使人廓然有醒悟。恍然有所发明。使六脉十二经五脏六腑三焦四肢。目前可得而推见
之也。后二十三论。随论出证。随证出方。先后加减。用药次第。悉皆蕴奥。精妙入神。尝试用之。十十皆中。
真良医也。虽古人不是过也。虽轩岐复生。不废此书也。然先生有序。序己行藏。言幼年已有直格宣明原病式
三书。虽义精悫。犹有不尽圣理处。今是书也复出。与前三书相为表里。非曰后之医者龟镜欤。至如平昔不治
医书者得之。随例验证。度已处药。则思亦过半矣。予谓是书。虽在农夫工贩缁衣黄冠儒宗。人人家置一本可
也。若己有病。寻阅病源。不至乱投汤剂。况医家者流者哉。惜哉先生卒。书不世传。使先生之道。窃入小人
口。以为己书者有之。予悯先生道屏翳于茆茨荆棘中。故存心精较。今数年矣。命工镂版。拟广世传。使先生
之道。出于茆茨荆棘中。亦起世膏肓之一端也。
x岁辛亥正月望日太卤杨威序x
重刻保命集序
属性:粤自轩岐而下数千载间。虽有跗缓卢扁之于前。其道不行于其后。后之学人如盲执炬。夜行穷谷。其道愈失矣。然
医道湮没已久。天固生守真刘通玄于河间。素有奇遇。得天人之旨。而能尽其术。乃撰宣明等三书。一十七万余言。
开导后学。年几六十。再遇异人。授以玄酝一橡斗许。一醉乃醒。豁然有悟。复撰是书。自谓穷理尽性。精微
至要。莫出乎是也。盖医之所以为医者。必先知其人之所以为人之道。人与天地一。故体天之道以察四时。因
地之利以审百病。其神圣功巧。格物致知之理。不在乎药。而在乎医之何如耳。尝闻 冠子曰。昔伊芳尹医殷。
吕望医周。奚生医秦。申 医郢。原季医晋。陶朱医越。夷吾医齐。故魏文侯有曰。管子用政。行医术以扁鹊
之道。桓公其霸乎。其说有自矣。今是书也。其摄生之法。与夫修齐之道。理无二歧。道同一轨。大有益于医
道也。后之学人。诚能推究其理。审乎病源。体乎天道。顺乎地理。以治其疾。将有囿于寿域者也。缘是书者。
金世宗大定二十六年丙午守真所撰之书也。时在宋孝宗淳熙十三年焉。始守真靳惜无传。至胡元宪宗元年辛亥。
乃宋理宗淳 十一年也。相去六十五年矣。太卤杨政亨谓。天下之宝。当与天下共之。不可私也。乃锓诸梓。
惜乎古板于兵燹不存久矣。世无其传。今命工重刊既完。必用序以纪其实。姑书于篇端云。或曰。不书中国之
正朔。而用金虏之正者何。曰。当宋季也。河间为金虏所有而执用之故也。
x岁在宣德辛亥三月初二日丙寅HT 仙(朱权)书x
卷上
原道论第一
属性: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盖天一而地二。北辨而南交。入精神之运以行矣。拟之于象。则水火
也。画之于卦。则坎离也。两者相须。弥满六合。物物得之。况于人乎。盖精神生于道者也。是以上古真人。
把握万象。仰观日月。呼吸元气。运气流精。脱骨换形。执天机而行六气。分地纪而运五行。食乳饮血。省约
俭育。日夜流光。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之要也。夫道者能却老而全角。
身安而无疾。夫水火用法象也。坎离言交变也。万亿之书。故以水为命。以火为性。土为人。人为主性命者也。
是以主性命者在乎人。去性命者亦在乎人。养性命者亦在乎人。何则。修短寿夭。皆自人为。故经曰。精神内
守。病安从来。又曰。务快其心。逆于生乐。所以然者。性命在乎人。故人受天地之气。以化生性命也。是知
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元也。神者生之制也。形以气充。气耗形病。神根据气位。气纳神存。修真之士。法于
阴阳。和于术数。持满御神。专气抱一。以神为车。以气为马。神气相合。可以长生。故曰。精有主。气有元。
呼吸元气。合于自然。此之谓也。智者明乎此理。吹嘘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导引按跷。所以调其气也。
平气定息。握固凝想。神宫内视。五脏昭彻。所以守其气也。法则天地。顺理阴阳。交媾坎离。济用水火。所
以交其气也。神水华池。含虚鼓漱。通行荣卫。入于元官。溉五脏也。服气于朝。闭息于暮。阳不欲迭。阴不
欲复。炼阴阳也。以至起居适早晏。出处协时令。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全阳。泥丸欲多掷。天鼓欲常鸣。形欲
常鉴。津欲常咽。体欲常运。食欲常少。眼者身之
鉴也。常居欲频修。耳者体之牖也。城廓欲频治,面者神之庭也。神不欲复。发者脑之华也。脑不欲减。体者
精之元也。精不欲竭。明者身之宝也。明不欲耗。补泻六腑。淘炼五精。可以固形。可以全生。此皆修真之要
也。故修真之要者。水火欲其相济。土金欲其相养。是以全生之术。形气贵乎安。安则有伦而不乱。精神贵乎
保。保则有要而不耗。故保而养之。初不离于形气精神。及其至也。可以通神明之出。神明之出。皆在于心。
独不观心为君主之官。得所养。则血脉之气。王而不衰。生之本无得而摇也。神之变无得而测也。肾为作强
之官。得所养。则骨髓之气。荣而不枯。蛰封藏之本。无得而倾也。精之处无得而夺也。夫一身之间。心居而
守正。肾下而立始。精神之居。此宫不可太劳。亦不可竭。故精太劳则竭。其属在肾。可以专啬之也。神太用则
劳。其藏在心。静以养之。唯精专然后可以内守。故昧者不知于此。欲拂自然之理。谬为求补之术。是以伪胜
真。以人助天。其可得乎。
卷上
原脉论第二
属性:大道之浑沦。莫知其源。然至道无言。非立言无以明其理。大象无形。非立象无以测其奥。道象之妙。
非言不明。尝试原之。脉者何也。非气非血。动而不息。荣行脉中。卫行脉外。经曰。脉者血之府也。自素问
而下。迄至于今。经所不载。无传记而莫闻其名焉。然而玄机奥妙。圣意幽微。虽英俊明哲之士。非轻易可
得而悟也。夫脉者果何物乎。脉者有三名。一曰命之本。二曰气之神。三曰形之道。经所谓天和者是也。至于
折一支。瞽二目。亦不为害生。而脉不可须臾失。失则绝命害生矣。经曰。春弦(一曰长)夏洪(一曰钩)秋
毛(一曰涩)冬石(一曰沉)。此言正脉。同天真造化之元气也。巡于春夏秋冬木火水金之位。生长收藏。参
和相
应。故禀二仪而生。不离于气。故脉有生死之验。经曰。脉者血之府也。如世之京都州县。有公府廨署也。
国因置者。所以禁小人为非道也。公府不立。则善者无以伸其枉。恶者无以罚其罪。邪正混同。贤愚杂处。而
乱之根也。经曰。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既阴阳为
神明之府。脉为血之府。而明可见焉。血之无脉。不得循其经络部分。周流于身。滂湃奔迫。或散或聚。气之
无脉。不能行其筋骨脏腑上下。或暴或蹶。故经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气化则物生。
气变则物易。气盛则物壮。气弱则物衰。气绝则物死。气正则物和。气乱则物病。皆随气之盛衰而为变化也。
脉字者。从肉从永从爪从血。四肢百骸。得此真元之气。血肉筋骨爪发荣茂。可以倚凭而能生长也。长久永固
之道。故从肉从永者是也。从爪从血者。巡之如水分流而布遍周身。无有不通也。释名曰。脉。脉幕也。如
幔幕之遮复也。幕络一体之形。导太一真元之气也。元气者。在气非寒非热非暖非凉。在脉者非弦非洪非涩
非沉。不为气而浮沉。不为血而流停。乃冲和自然之气也。故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所以然者。为元气动而不息。
巡于四方木火水金之位。温凉寒暑之化。生生相续。新新不停。日月更出。四序迭迁。脉不为息。故人有身形
之后。五脏既生。身中元气即生焉。故春弦夏洪秋毛冬石。此四时之气也。而脉者乃在其中矣。道经曰。视之
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此如脉之谓也。又云。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
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又曰。吾不知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斯立脉之名之本意也。故道
者万物之奥。脉者百骸之灵。奥灵之妙。其道乃同。元气者无器不有。无所不至。血因此而行。气因此而生。
故荣行脉中。卫行脉外。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而不匮者。皆由于脉也。分
而言之。曰气曰血曰脉。统而言之。惟脉营运血气而已。故经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也。阴阳别论曰。
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此阳者。言脉也。胃者土也。脉乃天真造化之元气也。若土无气。则何以生长收藏。
若气无土。何以养化万物。是无生灭也。以平人之气。常禀于胃。正理论曰。谷入于胃。脉道乃行。阴阳交会。
胃和脉行。人禀天地之候。故春胃微弦曰平。但弦而无胃曰死。夏胃微钩曰平。但钩而无胃曰死。长夏微软曰
平。但弱而无胃曰死。秋胃微毛曰平。但毛而无胃曰死。冬胃微石曰平。但石而无胃曰死。阴者真脏也。见则
为败。败则必死。五脏为阴。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
累累然。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肾脉至。搏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夫
如此脉者。皆为脏脉独见而无胃脉。五脏皆至。悬绝而死。故经曰。别于阳者。知病忌时。别于阴者。知生死
之期。故人性候躁急 促。迟缓软弱。长短大小。皮坚肉浓。各随其状而脉应之。常以一息四至为准者。言呼
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五至者。胃兼主四旁。在呼吸之间也。数则为热。迟则为寒。如天之春秋二分。阴阳
两停。昼夜各得五十度。自此添一遭则热。减一遭则寒。脉之妙道。从此可知矣。或如散叶。或如燃薪。或如丸
泥。或如丝缕。或如涌泉。或如土颓。或如偃刀。或如转索。或如游鱼。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