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崇祯第一权臣 >

第558部分

大明崇祯第一权臣-第558部分

小说: 大明崇祯第一权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斌见他脸上表情变化并不大,连忙解释道:“皇上,微臣斗胆,您应该是理会错了,这权力可不光是处理政务的权力,还有军权、财权、监察权等等,处理政务其实是最低端的权力,您完全可以通过其他权力来控制处理政务的内阁成员。”

    这权力还有低端和高端一说吗?

    朱慈烺不解道:“这政务都交给内阁处理了,朕又怎么控制内阁成员呢?”

    张斌介绍道:“方法有很多,比如,您可以抽查,每天抽查一个内阁成员处理的奏折,有没有问题,您自然能看出来,这样一来内阁成员谁又敢以权谋私呢?这样其实也等于您亲自批阅了一遍奏折,只是这处理政务的时间就会少很多很多。”

    抽查?

    这个办法朱慈烺还真没想到过,不过,他细细一体会又发现其中有很多漏洞。

    他忍不住质疑道:“这抽查也有很多空子可钻啊,比如,他们可以借口没有来得及处理,隐藏自己谋私的奏折,他们还可以找出朕抽查的规律,一旦哪天要抽查到谁,他们就奉公办理,不抽查到的人就以权谋私,这样朕还是要被蒙蔽啊。”

    张斌愣了一下,随即便解释道:“这个也可以预防啊,可以遵循以前的办法,让通政司直接将所有奏折送到司礼监,然后让司礼监将所有奏折编号并登基造册,并规定内阁分发奏折的时候要将分发出去的奏折编号全记下来,而且没抽查到谁,就算没处理完的奏折也要交上来,这样他们就没法徇私了。至于他们找出您抽查规律的问题就更简单了,您不按规律抽查就行了,或者干脆抓阄,每天抓到谁就抽查谁,这样他们不也没办法徇私了吗?”

    朱慈烺闻言,缓缓的点了点头,这样看来,让把批红权交给内阁好像真没什么,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哪天会抽查到谁,要是被自己抽查到问题,他们可就完蛋了,谁又敢徇私舞弊呢。

    他想了想,突然又问道:“那他们要是敷衍了事,随意处理,以致地方或者朝廷出现一些不是很明显却又影响老百姓的问题怎么办,这个朕可管不到他们。”

    张斌稍微思索了一下便应对道:“这个简单啊,可以把都察院独立出来,不归内阁管,而且都察院还是行使原来的只能,监察百官,巡按地方,一旦有问题就直接上奏弹劾,而且这弹劾奏折都不下发到内阁,由您直接批阅,这样他们总不敢怠政了吧?”

    这话貌似很有道理,都察院本来就是用来监察百官的,有了他们的监察,各级官员应该不敢怠政才对,但是,这也不是绝对的,朱慈烺紧接着又问道:“那要是他们联合都察院的监察御史一起欺瞒朕怎么办呢?”

    这小子,顾虑还真多啊,张斌想了想,随即应对道:“这个也简单,皇上可以采取明暗两套监察体系,原来锦衣卫不就有监视百官的作用吗,可以适当的让他们去监视啊,不过,这个监视不能胡乱监视,只有您感觉到哪里有问题了或者想抽查哪里了,然后下旨让他们去监视某个官员或者某地官员他们才能去,不然他们权柄太大,凌驾于百官之上那就麻烦了。”

    朱慈烺闻言,慢慢露出意动的神色,看样子,把批红权交给内阁好像真的可行啊,只要自己抓住监察权就没人敢出幺蛾子。

    张斌一直在暗中注意他的表情呢,意见他露出意动的神色,张斌立马趁热打铁道:“其实,皇上还有很多办法可以控制内阁成员,比如,财权,您可以将国库从户部独立出来,交给专人管,凡是要动用国库银两的都要您亲笔签名才行,这样他们就贪不到钱了,这徇私也没了什么利益。又比如说军权,您也可以定下规矩,凡是要调动军队或者屯卫也要您亲笔签名才行,只要把军队牢牢掌控在手里,还怕有人敢胡来吗?”

    朱慈烺闻言,又思索了一阵,这才缓缓点头道:“嗯,看样子把批红权交给内阁也没什么太大的问题,只要做好监察就行了,好,就这么办。不过,这内阁大学士又是写票拟,又是批红的,好像有点多此一举了,要不,以后让他们直接批红,不用写票拟了,师傅,你看怎么样啊?”

    皇上终于点头了,张斌不由暗暗松了口气,这下好了,就算以后出了无能昏君,最多也就是懒得去抽查奏折而已,起码不会把整个大明都搞得乱七八糟。

    不过,如果出了昏君,还有一个问题不得不防,那就是出现朋党,大家联合起来蒙蔽圣听,为所欲为。

    这个问题怎么预防呢?

    至于不写票拟直接批红的问题并不是什么关键,不过这个流程问题也不能草率从事,还有待商议。

    看样子需要考虑的问题还很多啊,这时候也不早了,如果自己再耽误时间,这皇上今晚不睡觉恐怕都处理不完今天的奏折了,还是回去再好好想想吧。

    想到这里,张斌干脆起身拱手道:“皇上,这个问题微臣回去再好好考虑一下,微臣会写个详细的章程出来,供皇上参考,微臣就不打扰皇上了,微臣告退。”

    朱慈烺倒也没有挽留,因为他要批阅的奏折着实太多了,如果再耽搁下去,明天早朝之前真批阅不完了。

第八卷 第三〇六章 以武制文() 
张斌回到京城这一天并不是特殊的日子,但是,这一天对大明来说却至关重要,因为永兴帝朱慈烺采纳了太师卫国公张斌的建议,决定进行大明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一次改制,将部分权力下放给内阁!

    这次改制从形式上来说对大明以往的制度并没有做太大的修改,因为大明内阁从洪武朝开始就有了,并非永兴帝临时起意设置的一个机构,而且内阁协助皇上处理奏折也是一开始就有的功能,并非张斌为了揽权胡乱定出来的制度,严格来说这次改制就改动了一句,那就是将批红的权力下放给内阁。

    当然,这批红权并不是一个无关紧要的权力,从实质意义上来说,批红权就代表了最终决策权,将最终决策权下放,这是大明历代皇帝想都不会去想的问题,就算如天启那样的糊涂蛋也只是默许魏忠贤代他处理政务,这个批红权他也没有说过要给魏忠贤。

    朱慈烺之所以会答应将批红权下放给内阁主要还是被形势所迫,因为通过张斌的提醒,他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确没有办法处理完越来越多的政务,难道活活把自己累死吗,这自然是不可能的。

    他唯有想办法变通,而张斌提出下放批红权的建议之后又通过各种方法解除了他心中几乎所有顾虑,所以,他才会勉强点头同意了这个建议。

    这天晚上,张斌也没有休息,因为接下来的改制对于大明来说太重要了,他必须考虑周全,同时也必须尽快把章程写出来,以免节外生枝。

    内阁主政肯定比什么都由皇帝一个人说了算要好,这个他十分清楚,因为能进入内阁的都是在官场上摸爬滚打几十年的官场老手,论治国,他们肯定比一个关在紫禁城中完全与外界脱节的皇帝厉害的多。

    但是,就因为他们太厉害,有一点就不得不防,那就是结党营私,蒙蔽圣听,胡作非为。

    这种事在大明历史上出现的太多太多了,尤其是万历朝以来,浙党、齐党、楚党、东林党、阉党等等以掌权谋取私利的朋党层出不穷,大明都差点毁在他们手里,这点如果不做预防,那内阁主政不但不会让大明长治久安,反而有可能让大明迅速走向衰落,甚至是灭亡。

    怎么防范这个问题呢?

    张斌想了一晚上,终于想出了一个比较稳妥的办法。

    这个办法,说简单一点就是以武制文,或者说用推举出来的勋贵来监督文臣。

    大明自立朝以来分封的勋贵不知道有多少,光是洪武勋贵、永乐勋贵和永兴勋贵这三个比较大的群体加起来就不下百人,而这些勋贵享受这皇室赐予的尊贵地位和荣华富贵,对大明却没有一点作用,或者说,他们对大明的朝堂的一切几乎都没有什么发言权。

    浪费这么多资源,养这么多勋贵,没起到一点作用,这样显然是极不合理的。

    当然,让这些勋贵参与朝堂的管理也不行,因为他们大多在军方有强大的背景,而且大明所有屯卫几乎都归他们管辖,一旦让他们参与朝堂的权力斗争,那些手无缚鸡之力的文臣肯定不是他们的对手,到时候肯定会出现勋贵权势熏天,威胁皇权的情况,所以,这个口子不能开。

    但是,让他们监督文臣就不一样了,他们没有任何执政的权力,但是大明的兴衰却跟他们有很直接的关系,大明一旦完了,他们的尊崇的地位和荣华富贵必然也跟着没了,他们的结局甚至会比平民百姓还惨。

    所以,他们绝对是大明除皇室以外最不想让大明完蛋的人,让这帮人来监督文官,应该是最理想的,再奸诈的奸臣,再权势熏天的权臣对他们来说都是个屁,他们一个个都有强大的军方背景,能怕手无缚鸡之力的文臣吗。

    这个最大的隐患解决了,剩下的问题就好办了,第二天早朝之前,张斌便写出了一个详细的章程。

    按他的想法,这次改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扩大内阁,将批红权下放给内阁。

    以后,内阁大学士将增至九人,六部尚书直接兼任内阁大学士,上面再设内阁首辅一名,内阁次辅两名。

    这票拟还得写,不过是由六部尚书兼任的内阁大学士来写,以后朝廷各衙门和地方各级衙门呈上来的奏折都必须写明是呈交给六部哪一部的,这样就省去了内阁首辅分发奏折的环节,也避免了很多猫腻产生。

    而批红则由内阁首辅和两名内阁次辅负责,这三个人,一人负责两个衙门,一旦哪个衙门的奏折出了问题,不但这个衙门的尚书要收到惩罚,连带批红的内阁首辅和内阁次辅都要受到相应的惩罚。

    第二,加强监督,将都察院从施政体系中独立出来,同时由所有勋贵推选出九名最具权威的勋贵,定期协助皇帝问政。

    以后都察院只有监察的权力,没有权力施政,也就是说,他们可以监察百官,但是却不能再直接参与施政。

    而九名推举出来的勋贵平时并不过问朝政,每隔三年,京察或者大计的时候他们才会协助皇帝来考察官员的施政成果。

    这个改制的章程内容并不是很多,却耗费了张斌整整一个晚上的时间,以致第二天早朝的时候他都晕晕沉沉,两个眼皮子直打架。

    他毕竟有点上年纪了,而且刚从数万里外的欧陆赶回来,又熬了个通宵,精力不济,纯属正常。

    永兴帝朱慈烺也显得十分的疲惫,他虽然年轻,但连熬两个通宵之后他也有点顶不住了,这个时候,他是真希望能赶紧将批阅奏折的事交给内阁全权处理了,这样搞下去,他真怕自己会英年早逝。

    这天的早朝就这样在沉闷的气氛中结束了,刚从欧陆赶回来的太师卫国公内阁首辅张斌整个早朝都没有说一句话,皇上也是心不在焉,很多事情他甚至都懒得跟朝臣啰嗦,直接就是一句再议,连怎么议,什么时候议都没有说。

    他们的表现着实有点奇怪,满朝文武甚至都开始暗自担忧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太师卫国公覆海数万里出使欧陆,回来之后竟然一句话都不说。

    而皇上的表现就更奇怪了,这皇后刚生了个太子,国丈也刚好回来了,皇上竟然没精打采,难道是皇上和太师卫国公闹矛盾了?

    如果这两个人闹矛盾了那可不得了,大明朝堂必将掀起一股滔天巨浪!

第八卷 第三〇七章 永兴改制() 
张斌当然不是和朱慈烺产生了矛盾,他是真的累了,累的站着都差点睡着了,回到内阁值房之后,他足足眯瞪了半个时辰,这才拿起奏折,缓缓向御书房走去。

    下了早朝,永兴帝朱慈烺也累的不行了,他感觉自己的眼睛都有点睁不开了,头更是直往桌子上砸,这状态,别说批阅奏折了,拿笔都成问题,他不得不趴桌子上小憩起来。

    王承恩等值守太监自然不敢打搅他,知道张斌过来了,王承恩才在外面轻声道:“启禀皇上,卫国公求见。”

    朱慈烺其实并没有睡着,他只是实在坚持不住了才趴下了眯了一阵,听闻张斌来了,他顿觉精神一振,他知道,张斌肯定是来跟他商议内阁改制的事情,这两天真把他累的够呛,他对内阁改制的想法也更为迫切了。

    这次,他还没来得及起身相迎,张斌便已经进来了,双方匆匆见了个礼,张斌便将手中的奏折递到了他的手上。

    朱慈烺接过奏折一看,《奏议内阁改制疏》,果然,张斌是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