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武侠修真电子书 > 龙鼎天 >

第56部分

龙鼎天-第56部分

小说: 龙鼎天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鉴宝大师悠闲淡定的卖了个关子,而后才徐徐道来。

    商王武丁时期,北方鬼方国,经常在大商境内四处烧杀抢掠,趁机蚕食大商过土地。当年商代皇后妇好,奉命北征鬼方国,鬼方国眼见不敌,为讨好天朝上国,就把此物献给商代皇后妇好,可是战事依旧没有避免,妇好带领商朝军队剿灭了鬼方国,后又把此器物献给商王武丁。

    自此之后,此虎食人卤就成为了商王武丁的御用之物!

    鉴宝大师说完之后,众人啧啧称奇,没想到这么贵重的宝物,至今能如此完整无缺的保存下来,还是一国之君的御用之物,这价值可真是无法估量。

    说起鬼方国,说起妇好,又让我想到了绥德县的神秘女将军和黄帝陵的白影。

    是的,众人都知道商代皇后妇好,一生南征北战,为商代的扩张王土立下了汗马功劳。可又有几个人知道,这一代英明神武的皇后背后却有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刻骨铭心的千年恋情!此刻,我真想把这段刻骨铭心的恋情告知众人,可看看如今大家都把注意力放在这虎食人卤之上,甚至就算我说出来,又能有几个人会相信呢?

    人们往往只相信那些官方的冠冕堂皇的记载罢了!

    既然是这样,那就让段恋情永远的藏匿于历史的长河中,希望这对恋人永远能够厮守终身,不被世俗的眼光所打扰!

    想了这么多,我还没仔细看过这件商代青铜器,这才和杜大哥一起观察起来。

    这件虎食人卣造型取踞虎与人相抱的姿态,立意奇特。

    虎以后足及尾支撑身体,同时构成卣的三足。虎前爪抱持一人,人朝虎胸蹲坐。一双赤足踏于虎爪之上,双手伸向虎肩,虎欲张口啖食人首。虎肩端附提梁,梁两端有兽首,梁上饰长形宿纹,以雷纹衬底。虎背上部为椭圆形器口,有盖,盖上立一鹿,盖面饰卷尾夔纹,也以雷纹衬底,与器体一致。虎两耳竖起,牙齿甚为锋利。

    该器表面大部分呈黑色,局部留有很薄的绿锈,它和许多商代后期的青铜器一样,纹饰繁缛,以****为主题,但却多出几分怪异,从某种程度上表现出了人定胜“天”的思想。

    我个人认为这里的“天”不是苍天的意思,联想这件器物的来源,不难想象,这里的人定胜天的“天”指的就是天朝上国——商朝。

    纵观历史,历朝历代的国君都喜欢以天子自居,而这些外围的小邦小国,做梦都想着能战胜天朝而结束长年累月进贡的命运。

    当然,历史的长河证明,想法很丰满,现实很残酷,能成功者近乎凤毛麟角。

    大家如此跟着钦差大人身后一件一件的宝物观看下去,这会又来到了一件玉器面前。

    围观的人刚停住脚,就连连的惊得发出称赞声,原来是一件玉雕的骏马,看来众人这件玉雕的骏马真是欲罢不能啊!

    杜大哥一时间来了兴趣,和我说道:“天成,你快来看看,这件玉马,真是玉器中的极品!整个马是用一整块玉雕、刻、琢而成,玉呈黄绿色,通体透明,隐隐约约能看到对面,实乃玉中极品也!再看看这雕刻技法,雕刻技法上运用了‘汉八刀’和‘游丝毛雕’技法,如此看来定是汉代时期的岫岩玉没错。”

    杜大哥说的“汉八刀”和“游丝毛雕”是两种极具特色的雕琢技法。

    所谓“汉八刀”,应有两层含义:其一,形容其刀工简练、粗放,宛若八刀而就。其二,因之用刀讲求左右对称,奏刀后左右两道线槽形成了“八”字的效果。

    “汉八刀”实际上是斜碾工艺的一种。斜碾工艺在西周时期已非常流行,其流程应是将砣具偏倾角度,利用其侧刃带动潮湿的解玉砂碾制,使线痕呈现出一面深、一面浅的斜坡状。因此后人又称之为“一面坡”技法。

    由于“一面坡”阴线沟槽的底部、斜坡以及器表所在平面对光线的反射情况不同,使其各自呈现的光亮程度各异,从而凸显了较强的层次感与立体感,故此后历代多被沿用。

    而“游丝毛雕”,是流行于战汉时期的一种细线纹雕琢技法。

    此类细阴线形若游丝,细如毫发,逶迤婉转,顺畅遒劲,又被称为“游丝刻”或“巧刀”。其特点正如明人高濂在《燕闲清赏笺》中所描述的:“汉人琢磨,妙在双钩,碾法宛转流动,细入秋毫,更无疏密不匀,交接断续,俨若游丝白描,毫无滞迹。”

    杜大哥已经没有闲工夫和我说话,早已被这件绝世珍品吸引的不能自拔。

    我也好奇的看了起来,整件玉马四肢飞奔踏云,马鬓毛清晰可见,体态健硕,腿脚强劲有力。马的面部耳尖鼻圆,马首低沉,马脖弓起,马嘴大张,似蓄千钧之力,只待腾空一跃。该玉器雕琢精细,构图巧妙,整体形象充满动态与灵气,雄浑豪放,真是一件天下无双的玉器绝品。

    杜大哥仰慕了片刻之后,就恋恋不舍的离开了这件玉马,因为下面的宝物还非常之多,每一件都可以惊艳全场,所以想要一天时间对每件都仔细把玩一番那是不可能了,只好先目睹为快,过过眼瘾了。

    果然,还没走几步,一张放在玻璃橱柜的书法作品拦住了大家的视线,走在前面的杜大哥看到这幅书法作品后坚定的说道:“不可能!这绝不可能!”

    我正纳闷,杜大哥在说什么不可能,就凑近了人群,这才看到,原来橱窗里的不是别的,正是王羲之的《丧乱帖》娟摹本!

    说起这《丧乱帖》可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是书圣王羲之笔下仅次于《兰亭集序》的书法瑰宝,只可惜真迹早已荡然无存,留存于世的也就只有唐朝的临摹纸本的传说,据说当时被扶桑国的遣唐使带回扶桑国,至今未见任何踪迹。

    可现在眼前这个《丧乱帖》到底是真是假?

    拟或是某个人的临摹本也不一定,一时间,在场的行家里手都炸开了锅,这可比发现翔龙、凤凰、麒麟乃至神仙异兽更加引人瞩目!

    正在众人嘈杂之时,吴叔恰巧路径此处,看见大家如此疑惑,竟然哈哈大笑起来。

    众人不解,齐刷刷的看向了吴叔。

    吴叔走过来对着大家说道:“大家稍安勿躁,要知真假这有何难,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然后再请现场的墨宝行家鉴定便知分晓!”

    众人听吴叔这么一说,刚才还乱哄哄的场面瞬间安静了一下来。

第76章 :一帖已是惊世容,何须传奇添锦花() 
“说起这件《丧乱帖》绢本,来历还真是有点曲折寻味。此本《丧乱帖》是一个李姓家族的人遗赠给我的!”吴叔清了清嗓子说道。

    吴叔如此说法,又引起了场上的一片轰动,这绝世珍品,平日里就连给别人看的机会都没有,更别说赠送给人了,这种说法说给谁听,都不会相信!

    吴叔看到如此,没有辩解,继续说了起来。

    据那李姓之人和我谈起,他们的祖上是唐末时期的长安城的行政官,他们的祖上因盗掘过很多皇陵,所以从皇陵中得到了很多宝物。

    而这件《丧乱帖》正是一次偶然盗墓得来的珍品。

    他们先祖得到此物后,认真研究观摩,知道此物贵重,为了不让外人所知,引起杀身之祸殃及子孙,他的先祖就秘密的把这件东西交给了自己和丫鬟所生的一个小儿子,从此,这个李姓之人的私生子带着帖子就匿迹江湖,再也没有在世间露过面。

    也许当年的风风雨雨也早都已成一抹黄土,可这件宝物却被这个李姓之人的后嗣,悄悄的一代代的传了下来,我曾经问及他们先祖的名号,那李姓之人支支吾吾、含糊其辞始终不愿说出来,最后我也无奈作罢!

    吴叔说完这些,大家都怀疑的摇摇头,觉得非常没有可信度,这天下李姓之人如此之多,而且还经历了几个朝代的更替,难道就没有被人发现?拟或是被他卖掉,非要等到你吴大掌柜到来赠送给你吗?一系列的疑问引得满场的人议论纷纷。

    我也是同样,觉得有点没有可信的说服力。

    吴叔看到此种情形,好像是意料之中的一般,对着在场的人说道:“大家不要慌乱,且听我继续吧故事说完!说故事前我首先我要问大家一个问题,这《丧乱帖》是谁的作品?最后一次出现在历史中的什么朝代?”

    “这有何难?《丧乱帖》出自东晋书法大家王羲之之手,最后一次出现是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手上!”一个稍微懂行的人喊道。

    大家听此人这么一说,都纷纷点头表示同意!

    “这位兄台说的极是,那么大家自然也听过传闻,说是《丧乱帖》的纸本临本在唐太宗时期就被遣唐使带去扶桑国的传说吧?”吴叔笑道。

    “是啊,是有这样的传说!”

    “传说,可信度能有多少?”

    你这不是信口雌黄,西拉东扯吗?这又是什么证据呀?”

    “看来你吴大掌柜也有说大话的时候,此种说法恐难令众人信服呀!”

    一时间无数唾沫星子,直指吴叔,我真替吴叔捏把汗,他要是不解释出个子丑寅某,可怎么下台呀!

    “大家这么想也是合乎常理!可是大家仔细想一想,唐太宗李世民对王羲之书法的推崇备至,更是喜爱有加,怎么会轻易把这无价之宝《丧乱帖》纸本拱手让给扶桑国呢?”吴叔无奈的说道。

    吴叔此话一出,在场的人都愣在了原地,这个问题确实是个不争的世事,看来也只有那太宗世民方能说出始末来!

    吴叔接着道:“据那李姓之先祖的口传,这件事当时太宗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其实都是被那些奸猾的扶桑国使者的花言巧语所蒙蔽,这才一时冲动做出的决定!”

    作为天朝上国,既然已经答应把这书法至宝赠送给蛮夷外邦,就不能言而无信。

    万般无奈之下,不得不赠送给扶桑国的使臣!可这件《丧乱帖》是太宗的心头肉,怎能割舍的下?最后左右为难之际,大臣禇遂良献上一计:太宗何不临摹一个纸本送给扶桑国,这样真迹就可以永留手中。

    太宗喜出望外,一时焦急,竟然忘了此法,,那扶桑国的使者,不可能过如此书法的真迹,所以临摹给他,他们不一定能看得出来。

    于是太宗找来当时宫廷最好的书法好手临摹,经过几个月的细心研究临摹,纸本和竟然和绢本真迹几乎是一模一样,大功告成之后,太宗便慷慨的把纸本赠送给了扶桑国。

    大家也许都听说了,王羲之的另一杰作《兰亭集序》也是最后一次出现在唐太宗年代,唐太宗李世民对书圣王羲之的喜爱可以说是到了极其疯狂的地步。

    据传闻,当年唐太宗从辨才和尚那里骗得《兰亭集序》后,便命人临摹了十多份分发给王公贵族和文武大臣,并立遗诏死后要把《兰亭集序》的真迹放在他的枕头之下。

    可人算不如天算,太宗百年之后,尸骨未寒,就被唐太宗的儿子唐高宗李治所藏,唐高宗对书法也是非常喜爱,最后竟然武逆先皇,私自把《兰亭集序》扣押了下来,以至于唐末温韬盗掘唐太宗昭陵的时候并没有发现《兰亭集序》。

    而唐代的陵墓之中,唯有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至今为止没有被盗掘,而《兰亭集序》也随着唐高宗李治的死,再也没有出现在世间之上,这足以说明《兰亭集序》很有可能被埋葬在乾陵之中。

    当年唐高宗李治违背父亲的临终遗言,拿到父亲最喜爱的《兰亭集序》和《丧乱帖》之时,总觉得愧对先皇,羞为人子,于是经过艰难的思想挣扎,自己留下了更为出众的《兰亭集序》,最后还是忍心把《丧乱帖》绢本和唐太宗埋葬在昭陵。

    大家现在应该很清楚了,这《丧乱帖》绢本应该在谁的手里了吧?

    “按吴掌柜的说法,这《丧乱帖》的绢本应该在温韬手里了?”杜大哥想了一下说道。

    “杜大人果然才思敏捷!”吴叔拱手说道。

    没错这《丧乱帖》的绢本就是被这温韬所盗。

    而大家都知道温韬本家姓李名彦韬,是五代时的梁国人,而温韬在唐朝末年疯狂盗掘皇陵的事,被天下人指着脊梁骨唾骂,温韬也自知罪孽深重,为了不让后代人受到牵连,随命后人一直以李姓为姓氏,一来怕遭到唐氏宗亲的报复,二来多多少少有点赎罪的意思。

    那么我说的李姓之人,之所以吞吞吐吐不说出自己先祖的名号,也是觉得先祖做了让天下人嗤之以鼻的事情,无颜再提及罢了。

    “如果这么说来,这也算是合情合理了?可是那李姓之人为何有突然要赠给你这无价之宝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