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哈哈方法-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于娃哈哈掌门人宗庆后来说,不止一次说过这样的豪言壮语。甚至,有时他的话达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地步:
跨国公司有的时候是狼,但也有的时候他们是纸老虎!
谁敢说这样的话?只有宗庆后敢。
宗庆后说这个话是意有所指的。就在2001年,他的“老对手”——乐百氏前任老总何伯权被乐百氏的大股东法国达能赶下了总经理的宝座。而在同样被达能控股的娃哈哈,“他们连权力的把儿都没摸过”,“投资都要讲回报的,如果你做比他自己做挣钱多,他当然愿意让你干”,宗庆后说得明白。
一个经典的商人,是可以挖掘出许多值得回味的元素的,商场如战场,胜者或败者都能够博得一些启示或教训,从1987年到2004年,宗庆后率领娃哈哈先后转战于保健品市场、儿童果奶市场、纯净水市场、碳酸饮料市场、童装市场、牛奶市场、功能饮料市场……他的对手包括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曾经创造过商业奇迹的著名公司:太阳神、乐百氏、健力宝、农夫山泉、旭日升、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雀巢、康师傅、统一等等,没有一个不是重量级的。在十几年的创业中,宗庆后以独创“宗氏兵法”纵横于天下,对手有的倒下、有的还在追赶、有的围追堵截,而娃哈哈依然成为这个行业强大的领导者之一。
“我是一名企业家。”
宗庆后一直强调自己这一点。人们也更多地称呼宗庆后为“企业家”。因为只有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才会有这样的激情与对手对决、才能真正创造出市场奇迹。
作为一个企业家的宗庆后,到目前为止,做过两件值得骄傲的事情:一是饮料总产量在中国大陆超过可口可乐,娃哈哈成为中国饮料业第一品牌;二是娃哈哈生产的非常可乐卖到了美国,这可能是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第一次在美国本土遭遇另一个可乐品牌的挑战。如果说我曾经做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一度战胜了可口可乐,以后能不能持续下去我还不知道。我只有努力去拼。做企业不是想像,知道怎样去做与实际能不能做到是两回事。
当一无所有的宗庆后借贷14万元起家时,谁能想到17年后这个靠儿童营养液起家的校办工厂能够成为领导中国饮料业抗衡可口可乐等跨国公司的旗手呢?
在中国众多的本土食品饮料企业中,何以使娃哈哈步步领先,一枝独秀?在与两乐为首的跨国公司的竞争中,年近六旬的宗庆后将怎样带领尚在少年的娃哈哈迎接国际化竞争的挑战?
娃哈哈的案例告诉我们,一个真正富有竞争力的、可以和跨国公司同台竞技的企业不是政府保护出来的,不是模仿跨国公司得来的,而是在中国市场经济的实践中,在和高手过招的过程中摔打出来的。跨国公司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竞争者,他们有他们的优势和局限,在竞争中他们既可能是狼,也可能变成纸老虎。
在经历了2001年中国饮料业的多事之秋后,宗庆后有了一个新绰号:“不倒翁”。这个绰号是对激烈竞争的中国饮料业2001年的隐喻。2001年,中国本土饮料业另外几大巨头健力宝、乐百氏、旭日升、农夫山泉、椰树等相继经历了种种波折,不是被重组并购便是面对市场颓势,阵脚大乱,中国本土饮料业几乎集体陷入低潮。
而在这个本土饮料企业败相丛生的年头,为躲避9·11的寒流,两乐的中国攻略更加气势逼人。2001年底,可口可乐总裁杜达夫再度造访中国,一出手就是1。5亿美金,一个庞大的打造全方位饮料公司的新中国战略正在浮出水面;和可口可乐在全世界每一个地方都“争风吃醋”的百事可乐也不甘示弱,继收购全球第五大食品集团“桂格”之后,百事刀锋已经直指可口可乐全球老大的地位,将“桂格”的系列产品比如运动型饮料“佳得乐”整合进百事的产品系列,全面迎击“保锐得”就是百事组合拳中的第一击。而另外一家跨国公司,一向低调的法国达能也终于跳了出来,借乐百氏之危,资本说话,乐百氏原创业人何伯权下课,达能中国区总裁秦鹏亲自操刀,全面接管了乐百氏。
时值中国入世之际,何伯权慨叹:达能让他上了中国入世的第一课。
何氏话音未落,曾一直扮演中国饮料业旗手的健力宝也陡生变局,大股东三水市政府插着草标执意要把它卖掉,一时间,跨国巨头争相并购,最终被浙江国投虎口夺食,而其总经理李经纬那张抬头问天、泪光闪烁的照片则把“健力宝”这个昔日“东方魔水”,今日“迟暮英雄”的悲壮传达到了每一个中国人心中。
2002年年初,张海、祝维沙及香港康达公司从浙江国投手中,以3。38亿元收购健力宝75%股权,从此,健力宝进入了“张海”时代。事隔没有两年,2004年8月25日,张海又闪电般宣布辞去董事长兼总裁的职位。由此,在资本市场叱咤风云的张海去职健力宝,在业界引起巨大的震动。
健力宝降旗这天,对中国民族饮料业来说,是真正值得痛思的一天。
山雨欲来风满楼。但是中国本土饮料业并没有集体“沉默”。在众企业的节节败退中,在低潮中,有一面旗帜依旧在高高飘扬,那就是独撑中国本土饮料业大局的娃哈哈集团。
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扛起中国饮料的民族大旗,已非娃哈哈莫属。
2001年,娃哈哈集团以总产量255万吨,年销售额63亿人民币的业绩傲视全雄,这不仅仅意味着娃哈哈自1994年以来的中国饮料业江湖老大地位依然岿然不动,而且意味着在中国,娃哈哈第一次在总销量上超越了头号强敌:可口可乐。
自2001年开始,中国饮料行业开始进入娃哈哈与可口可乐争锋的新时代。
2003年,胡润“中国富豪排行榜”将宗庆后名列第61位,个人资产12亿元。宗庆后,连同娃哈哈,成为中国饮料业一面不倒的旗帜。
第一章 舍我其谁企业禅
杭州《钱江晚报》的一位记者曾极细心地测算过宗庆后一年的时间分配表:
每年出国考察、洽谈约3个月;
每年到全国各地做市场调查约5个月;
每年乘坐飞机80趟以上,折合飞行时间超过240小时;
如果不陪客户,每天早、中、晚三餐就餐时间累计不多于1小时。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我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市场第一线。我主持了娃哈哈大部分的营销会议,参与了每一次的新产品推广和市场策划,每年在各市场巡回的时间超过200天以上。很多人吃惊我为什么始终保持这份热情,为什么我会以一种难以置信的痴迷执著于所热爱的事业。
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胡宏伟在《非常营销》一书中说到:
一个成熟的企业家必须具备三个素质:责任感,判断力,热情。
企业家是一份社会职业,没有责任感,企业家及企业无法保持正当的行为和正确的经营理念,便会产生短期行为,在市场中无所不用其极。判断力,六成是天赋,四成靠学习和经验的积累。至于热情,企业家是一个十分枯燥、每天都必须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的职业,没有热情,绝难坚持。
如果用一个词汇来形容宗庆后对营销的投入,“热情”两字恐怕还不准确,而应该说是“痴迷”。
有人说,全中国年销售额在10亿元以上的企业家中,宗庆后是离市场最近的一位。我们至少接触过100个以上这一层次的企业家,这句话应该不错。
娃哈哈每年要到各主要市场开现场订货会,宗庆后需在一个月间巡回十余地,往往同一句话要在不同的地方不断地讲,一个简单的政策要翻来覆去地对不同的经销商解释。有时候,他的部下都听得耳朵生茧而嫌烦了,可他还在那里津津有味地一遍又一遍地讲。这份韧性和毅力,非常人能及。
还有一个不为外界所了解的细节,宗庆后平均数日就要写一份“销售通报”,对营销情况及各地市场的运作进行最直接的指挥,“通报”在第一时间被传真到各地,成为娃哈哈营销体系中的一根最敏感的神经。据称,宗庆后每年要写超过200份的“通报”。我们在娃哈哈的档案库里,一一翻阅过这些通报,它们都由宗庆后手写而成,长则上千语,短则数行字,有的是写在一张便条纸上,有的则写在宾馆专用信封的背面,还有的潦草不堪,可能是在行进中的汽车里草就的。从中可以看出,宗庆后对饮料市场、竞争对手的一举一动真可谓了如指掌。业界人士对娃哈哈的市场反应之迅捷都颇为惊奇,读过这些通报后,大概就不足为怪了。把这些通报编纂起来,就是一部最为生动的中国饮料竞争史。
这段话让我第一个联想到的就是《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的石光荣,他对于战场的热情同样可以用“痴迷”两个字来形容。而宗庆后的“痴迷”,使他造就了这样一个庞大的饮料王国,从一开始的儿童营养液,到纯净水,直至推出向国际饮料霸主叫板的非常可乐。
他开始做非常可乐的时候,在一些营销研讨会上,被一些“营销专家”定义成注定失败的个案来分析。而现在,他以市场一线的直觉来做营销决策,所获得的成绩是超越百事可乐,直逼可口可乐。宗庆后完成了一件人们认为“非常可笑”、认为绝对不可能的事情,并且是用小米加步枪,用有限的人力、物力打倒了全世界最优良的美式装备、最科学化的营销模式。
有趣的是著名经济学家熊彼得恰好将企业家素质概括为:具有能完全胜任不胜其烦的会议和交涉的特殊的体力和魄力,善于说服他人并能获得支持及具有能通过巧妙的交涉操纵他人的谋略和胆识等。
娃哈哈几乎在全国每个省都设有工厂,各销售区域都有分公司。我在每个省平均逗留几天,一年下来也需要200天以上。有很多人都会就此向我问道:“您会否感觉到疲倦?”而疲倦是必然的事情,我每天的睡眠时间不到6小时,哪能不疲倦呢?
然而,我时常换另一个词“快乐”来表达这种疲倦,这种快乐是我战胜市场的喜悦,是一种强者的快乐!
有这样一句俗话:树大难免有枯枝。不可能每个下属都向我反映真实的情况,每个省份、每个区域都在操作过程中隐藏了不少问题。而这些问题我没有在文件中看到,但又在巡视的过程中察觉出来,如同一区域的经销商互相压价,异地经销商互相窜货等,都是我在市场第一线观察中发现的。
一个支点可以撬起一个地球,而一种快乐可以令宗庆后在一年的时间里跑了200多天市场。这种快乐便是强者的快乐!
著名西方学者韦伯在谈到企业家的“敬业精神”时,曾经使用了“神召”这一个词。在西方人看来,一个人敬业“也就是上帝的召唤下,我要去谋取利润以证明自己的价值。”于是赚钱不再是身家性命的问题,不再是养家糊口的问题,而是敬不敬上帝的问题。
你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说明你缺乏追随上帝所必需的理性能力,你肯定不是上帝的选民。要把利润作为“神召”一样神圣的东西来追逐,这是一种狂热的精神,是一种超越了身家性命追求的对利润的热爱。
赚钱是人人都有的一种动机,但“神召”不是人人都可以感受到的。
我们中国企业的敬业精神,说实在的,只是从光宗耀祖的超越方式里面带出来的,一个企业家做得好了,他在家乡就光宗耀祖,到省里面,他就会被选为人大代表,再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道路,这就是他的最高理想。
我有我心中最高的经营境界,就是松下所说的“企业禅”的境界,忘我的境界。
试想一下,有多少中国企业家是在装修豪华的屋子里做出决策的?又有多少决策是靠一拍脑袋“推理”出来的?
波士顿咨询公司CEO斯特恩的建议是,如果要成为一个领导者,必须“多实践、多感受”。宗庆后正是身体力行了这一要义。他所有的决策是在自己对于市场的调查和感受的基础上作出的,尽管这是一个很笨的方法,但却是一个保证可以在最大限度内少犯错误的方法。
现在生意越来越难做,但越难做就越有机会,关键是眼光,你的眼光能看到一个省就能做一个省的生意,能看到全国就能做全国的生意,看到世界就能做世界的生意。
达到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