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一生必读的60本书 >

第17部分

一生必读的60本书-第17部分

小说: 一生必读的60本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部作品在50年代,对我们这些青年特别是女青年,起到了振聋发聩的震动作用。我以为,它在今天仍然有着很好的认识价值与审美价值,对于一般女性在商品经济大潮中如何保持应有的尊严和发扬自立、自强精神,会有直接的启迪作用。 

    着名学者 王充闾   

     

    《简·爱》着重于心灵史的开掘,罗切斯特和简·爱的心灵通向全世界。《简·爱》我读过不少遍,这部小说很有魅力。 

    着名作家 路遥   

    《简·爱》问世100多年来,始终是英国小说中拥有广大读者的一部作品,包括我国在内,世界上各个国家一代代的青年,常常都是从拜读它开始踏入英国乃至世界文学的欣赏园地。 

    《世界文学史》   

    女权图腾柱 

    夏洛蒂·勃朗特似乎是一位精通读心术的女巫,她的杰作《简·爱》带有浓厚自传气息,给笔者的印象宛如一根昂然矗立的女权图腾柱。 

    翻开《简·爱》烫金的封面便感到书中的反抗气息像开启了瓶盖的啤酒瓶口喷出的二氧化碳般扑面而来,幼年的简被欺凌、被侮辱的灵魂在挣扎抗议,戴着良母面具的里德太太像披着人皮的毒蝎,用其钳子与毒刺撕扯、螯蜇孤立无助的简,而简在此时表现出的耿直与倔强像头气冲冲伸头顶人的发疯的小山羊,让读者看到了一个极有骨气的灵魂被魔鬼拉扯着,但灵魂最终挣脱了魔爪,并扇动已残破的翅膀在阳光下飞翔。可以说《简·爱》这部作品在序幕中就让勃朗特奠定了总体的耿直、反抗的基调。 

    随着情节的发展,简·爱离开盖茨海德府到洛伍德学校就读,由于这所学校条件十分艰苦外加简自身的天赋和努力,多年后简在洛伍德学校磨砺得德艺双馨,洛伍德学校像外表麻砺粗糙的珍珠贝一样,孕育了简·爱这颗通体散发着贞洁、清新、正直、聪颖的光晕的珍珠。可以说简在洛伍德学校所受到的熏陶绝大部分来自知识和艺术,并且这种熏陶多年后最终升华为简的自尊自重不卑不亢的气质。18岁时的简,如同一株并不十分娇艳却散发着淡淡幽远的芳香的茉莉。 

    简离开洛伍德到桑菲尔德任家庭教师一职时,遇到了罗切斯特先生。青年时代陷入一场骗局式的不幸婚姻中,那个疯狂、淫荡、奇丑无比的妻子像响尾蛇一样把罗切斯特心中的梦想与温情毁灭了。罗切斯特曾为了逃避梅都莎的注视,一度在极度堕落的生活烂泥淖中打滚。有一天他真正嗅到简·爱这株茉莉沁心芳香,简的正直、纯洁、自爱、自尊、自重释放了罗切斯特先生在爱情炼狱中的灵魂,改变了他的爱情怀疑论,于是他不顾一切地追求着简,简也将自己置于跟他对等的地位,与之比翼双飞。罗切斯特这只渴望纯爱的蛾扑向简这个散发着贞洁与清纯光辉的烛,最后夜莺的歌声与饱含款款深情的热血,终于摧开简心头炽热的玫瑰。简在桑菲尔德府中无论对罗切斯特先生还是仆众乃至上流社会的贵公子与千金小姐,都没有把自己的人格与尊严置于他们之上或下,简将自己与他人的人格与尊严放到天秤上称出相等的重量,她毫不掩饰自己独立与自尊、倔强、独立的天性,让读者油然而生对人性的深深敬意。 

    勃朗特竭尽全力用心血打造品质具有唯美风格的简,使简的品行几近完美无缺,在《简·爱》这部作品的序幕、发展、高潮中,主人公的反抗、纯洁、正直、朴实、自由、坚毅的个性都是各个重点章节的主旨,它们如同乌云上方灼灼闪耀的星辰勃朗特将女性的这些品性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由于勃朗特写出了〃灵魂只需要灵魂想听的东西〃,以一个普通女人身份在她的作品中公开了自己的爱与憎,没有将私人爱憎〃腌制〃成自怜自悲的〃咸菜〃,她间接地使自己的爱憎以〃女权〃的形式抬头,于作品中〃在连当时宪章运动都还没有提出男女平权思想的情况下,鲜明地描写了妇女不甘于社会指定给她们的地位而要求在工作上甚至婚姻上独立自主,热烈地为妇女的尊严与正当要求辩护〃,因此她的勇气与作品的思想政治意义很让中国传统的文学评论者击节赞赏。在《简·爱》这部作品中,读者稍加留心主人公的心理状态便不难发现她实际是个〃极度关心其自由与内在完整〃的存在主义者,简·爱的生命活力与人格结构就是在不断的挣扎、对峙、反抗与自珍自重中不断强盛丰满的。因此,《简·爱》这部杰作在某种意义上说简直是存在主义哲学的文学表现,夏洛蒂·勃朗特不愧被称做英国女性存在主义文学的先驱。 若水 

     
 



《雷雨》

    《雷雨》 
    一部纠缠着复杂的血缘关系和聚集着许多的巧合,但却透露着必然的悲剧。 

    远看《红楼梦》,近看《雷雨》 

    影响中国现代文化的经典着作 

    中国话剧史上的里程碑式着作 

    《雷雨》是着名剧作家曹禺的开山之作,也是他的成名之作。这部剧作在中国文学史上被称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面旗帜,并被定为中学与大学的必修课,这就足可证明它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3岁的曹禺就读于清华大学时创作的四幕剧《雷雨》不仅奠定了他在中国话剧史上杰出的现实主义剧作家的地位,同时也是中国年轻的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 

    《雷雨》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剧,曹禺以极端的雷雨般狂飙恣肆的方式,以扣人心弦的情节、简练含蓄的语言、各具特色的人物和极为丰富的潜台词,如刀刃一般在读者的心弦上缓缓滑过,那抖颤而出的余音,至今未息。几十年来,《雷雨》被一代又一代人阅读,被一批又一批演员排演,时光的淘洗不曾减褪它的华彩,它已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被译成各种文字,进入世界文学之林。 

    《雷雨》的确是一篇难得的优秀力作。作者于全剧的构造、剧情的进行、对白的运用,的确是费了莫大的苦心,而都很自然紧凑,没有现出十分苦心的痕迹。作者于精神病理学、精神分析学等,似乎也有相当的造诣。以我们学医学的人看来,即使用心地要去吹毛求疵,也找不出什么破绽。在这些地方,作者在中国作家中应该是杰出的一个。他的这篇作品受到同时代人的相当地欢迎,是可以令人首肯的。 

    郭沫若   

    《雷雨》是曹禺的第一部多幕长剧,写成于1933年,最初在1934年的《文学季刊》上发表。剧本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框架里,集中描写了周、鲁两个家庭的成员之间前后30年的复杂纠葛和由此形成的大悲剧,深刻地暴露了老中国上流社会的历史罪恶。《雷雨》的出现,标志着我国话剧在创作上的迈向成熟。 

    北大教授 唐沅   

    《雷雨》大胆地吸取了外国优秀剧作的丰富经验,成功地推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戏剧性强、暴发力大的剧作。结构严密紧凑,完整集中。人物少,时间短,场景集中。剧情发展入情入理,既合乎生活逻辑,又合乎人物性格逻辑,最后高潮出现,具有不可抗拒的说服力。 

    文艺理论家 冉忆桥  

      

    对于神秘诱惑的憧憬 

    关于《雷雨》的主题,曹禺有过这样一段阐释:〃《雷雨》对我是个诱惑。与《雷雨》俱来的情绪蕴成我对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的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青年时代的曹禺满怀激情,尝试用创作表达自我的人生感悟,然而冷静的理性思考的相对缺乏又令他无法对人生困惑一一做出解答,因此《雷雨》创作更多呈现出情绪化的倾向,感性体验的丰富完整为剧本注入了充沛的生命力。这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仍然是种〃神秘的诱惑〃。 

    首先,这种〃神秘的诱惑〃源自对于无常命运的恐惧、惶惑与呼号。未出场的第九个人物〃命运〃始终是全剧的最高主宰,它轻而易举、反反复复地捉弄、摆布场上人物,它的突然而至与悄无声息触动着每一个人的恐惧神经。隐忍退让的鲁侍萍时时警惕、步步为营,无时无刻不在恐惧的煎熬中希冀逃脱命运的惩罚;自大蛮横的周朴园对于前半生的罪恶可能带来的灾难也同样有着深沉的焦虑,他害怕与侍萍的任何瓜葛令他失去现有的一切,他担心命运将无情地剥夺自己已经拥有的财富与名誉……对于命运的极端恐惧折磨着每一个强烈欲望中的灵魂,他们焦灼的心情恰似雷雨前沉闷压抑的天空。然而这种恐惧本身就是个诱惑,恰如欣赏恐怖片时欲看又怕,越怕又越想看的情绪体验。 

    对于命运的恐惧固然真实地存在着,然而被残酷命运所驱使的人们却不是宿命地等待最终的审判,顽强的生存意志与求生本能促使他们不断挣扎,因此在困境中的垂死抗争形成另一种〃神秘的诱惑〃对于生命力的张扬、礼赞与崇拜。〃魔鬼〃繁漪的两次人生选择最充分地燃烧着这种生命力的激情火焰。 

    在使人恐惧、逼人抗争的残酷现实之外,对于理想希望的追求如天使的羽翼给予人们飞向天堂的憧憬与信念。这一层的〃神秘诱惑〃是摆脱沉重的轻松。 

    害怕命运的恐惧感,反抗命运的生存力,超越命运的理想性,《雷雨》的〃神秘诱惑〃包含着这三层意义,但却远不止这些。因为我们无法对一个文本做出理性定位,即使剧作者本人也难以陈清〃而我始终不能给它(神秘诱惑)以适当的命名,也没有能力来形容它的真相。因为它太大,太复杂〃。因此如果定义《雷雨》为单纯的命运悲剧将无法涵盖它延伸的意义范畴,而理解曹禺的创作情感〃对于神秘诱惑的憧憬〃才能贴近剧作的本真,这也正是我们解读的价值所在。 吴叶子 

     
 



《茶花女》

    《茶花女》 
    我国第一部被翻译过来的外国小说 

    开创了法国〃落难女郎〃系列的先河 

    一场俗世的爱情成全了一个漂亮女人最终的美丽。 

    19世纪法国优秀作品 

    世界百部经典着作之一 

    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经典译作 

    在中国,《茶花女》可以说是读者最熟悉、最喜爱的外国文学名着之一。早在100多年以前,着名翻译家林纾用文言体翻译出版了小说《巴黎茶花女遗事》之后,玛格丽特和阿尔芒的爱情故事在中国的读者群中迅速流传,深入人心。 

    《茶花女》是小仲马的第一部扬名文坛的力作,小说所表达的人道主义思想,体现了人间的真情,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宽容与尊重,体现了人性的爱,这种思想感情引起人们的共鸣,并且受到普遍的欢迎。 

    据称,《茶花女》当时一经出版即轰动全国。小仲马一举成名之后,又把小说改编为剧本。1852年,五幕剧《茶花女》上演时,剧场爆满,万人空巷。《茶花女》也许在社会道德方面未必替小仲马争得好的评价,但却实实在在令这位作者在死后依旧名垂千古。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大小仲马〃构成了法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罕见的〃父子双璧〃的奇观。 

    大前年病中无聊,随手捡起此书躺在床上重读,竟然一口气读完,且潸然泪下。年轻时读林琴南的译本《巴黎茶花女遗事》也曾感动过,但以我现在的年纪自以为不会这样投入了,想不到小仲马还能左右我的感情,所以我要把此书列为爱读的名单中。是什么感动了我呢?主要是这个处于社会底层的女子所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但妓女和公子哥的这类爱情故事在中国和外国的文学作品中是屡见不鲜的,《茶花女》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以大部分篇幅让茶花女的情人阿尔芒复述她的遭遇,最后又以她本人的日记更深地展示她的内心世界。这种叙事方式使读者感到格外亲切。 

    着名学者 袁行霈   

    我读《茶花女》是向好朋友挪的十小时,从晚上八时我便拼命看,夜间一时看完,让我妹妹起来看,翌晨五时,妹妹回到床上睡觉。我一边翻看第二遍,一边走到轮渡过海去还书。还记得那晚停电,点两盏油灯。仿佛听见窗下有人哭泣,几次撩开窗帘,望着发白的小路,我已泪流满面。 

    着名诗人 舒婷   

    《茶花女》影响确是不小,作为一种流行,却是一百年前的事情,当时正赶上〃戊戌变法〃失败,人心沮丧,改良的路行不通,大家只好将就着胡乱看小说。《茶花女》在中国本土的诞生,是生逢其时。 

    着名作家 叶兆言   

    翻译最早的法国小说 

    1848年,法国作家小仲马发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