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个世界强国的复兴 作者:康拉德-赛茨-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北京政府更适合于列强的利益。在《辛丑条约》中,八国向中国提出了实现和平的条件:6名支持义和团的清朝高级官员被判处死刑;大沽炮台以及其他的要塞全部毁除;列强驻军驻扎在使团区的周围,并且在天津和北京之间建立军事基地;中国必须为这场战争赔偿白银4。5亿两。如同以往的战争赔款一样,中国必须为此向外国申请贷款。每年的本息使大清得拿出当时每年全国税收的50%。
清朝的覆灭
儒家的帝制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皇帝个人尊严的基础上。可是19世纪所发生的事情使得清朝接二连三的丢失颜面。在19世纪末的10年中,这种耻辱达到了极点:1895年,与中国人一直所瞧不起的日本“倭寇”之战失败;中国被瓜分成帝国主义列强的势力区;尤其是最后的那场灭顶之灾:义和团起义以及八国列强的义和团备忘录。这是要慈禧太后和她的王室承担主要责任的。清朝再也没有力量去保护中国的尊严和主权。摆在眼前的事实是,天赋清朝之命显然被收回了。
到这座腐朽的大厦整个坍塌,时间还持续了10年。可是当真正的终结到来的时候,它却不仅仅是清朝的终结,也是两千多年古老的儒家帝制的终结。
就像自清朝以来的那样,反对满人的是一些传统的秘密社团,他们主要的是由农民以及其他的贫民阶层所构成。新的、决定性的变化就在于,越来越多的绅士的后代纷纷背叛满族的清朝。尽管他们的祖父、父亲在太平天国革命时期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保护儒家帝制王国,并且拯救了清朝,可是这些理应继承这一统治的后辈们,此刻却要反对清朝。除了这些农村绅士的后代以外,站在清朝政府对立面的还有那些企业家和商人后辈的新派“商人绅士”。这些新派人物属于那些留洋回来的学生,以及新军中受过良好教育的军官,他们要学习西方,在社会生活中担负起知识分子应该担负的角色。清朝政府的这两个反对派之间也发生对抗。农村绅士的后代主张改革,更新国家机构,把儒家的帝制改成君主立宪制。而新派却主张革命,他们要推翻清朝政府,用共和取代帝制。
起初,改革派获得了多数人的支持。慈禧太后为了扼制革命派,在1901年表示支持改革。清朝在1898年就进行了改革尝试,也就是所谓的民族改革运动。这场改革由儒家弟子康有为领导,并且赢得了年轻的光绪皇帝的支持。可惜这场改革仅持续了100天,便被慈禧太后所发动的宫廷政变所扼杀,而康有为则逃亡日本。之后,这位慈禧太后又接受了原来的改革建议,并宣称这些改革都是她的设想。而这场由康有为在日本所领导的改良运动,显然与革命派之间存在着许多分歧。
1905年,日、俄两个列强由于在满洲争夺影响势力范围爆发了战争。日本在海、陆两个战场都大获全胜,这一胜利在帝国主义历史上开始了一个转折,因为这是第一次一个亚洲民族的帝国主义国家战胜了一个欧洲的帝国主义国家,而且战胜的还是一个大国。整个亚洲欢呼雀跃。在此,中国的改革派把这个胜利看作日本立宪帝制优越于俄国专制政体的一个有力证明。日本宪法把议会与政府统为一体,从而使得这个民族的人心振奋、步调一致,从而迅速发展成现代化的军事强国。在北京,慈禧太后被迫答应实施君主立宪。但是人们很快发现,慈禧太后并非真的愿交出政权,她所做的,只是想利用改革派重新把大权收回到满人的手中,并且在北京控制整个国家权力。在太平军革命时期,各省军队的指挥权隶属于各省衙门,而这些衙门的都督绝大多数是汉人。慈禧现在想把这些权力收回到北京,并且把其中的主要权力交给在北京的满族人掌握。这就给原本支持改革的中国绅士们当头一棒,使他们对在清朝统治下实施改革彻底失望,从而由改革派转入到革命派中去了。
革命运动的真正领导人和思想家是孙中山(1866~1925),他以一位受西方思想影响的职业革命家的新形象出现在中国历史上。康有为(1858~1927)是获得进士头衔的人,他所进行的改革即便是接受了西方思想的影响,但本质上仍然是儒家思想。而孙中山是一个接受了西方教育的思想家,而且是一名基督教徒。孙出身于广东附近的一个农民家庭,但他不属于绅士阶层,故此为了获得社会的认可他必须长期奋斗。他13岁时来到夏威夷的檀香山,投奔企业经营上颇有成就的长兄。在那里,他在圣公会教堂学校念了小学,又在当地上了中学。从1887到1892年,他在香港医学院学习西医,但是他后来选择了作职业革命家,而没有去作一名医生。
1895年10月,在联合原有的反清秘密组织的基础上,孙中山筹备第一次起义。他想控制广州,并以此为革命根据地。可惜起义计划提前泄漏,孙经香港逃亡日本。像康有为一样,他把日本作为自己反清活动的基地,并且由此周游世界,以便说服东南亚、美国以及欧洲的海外华侨团体,获得他们对革命的支持,请他们对在华组织起义予以经济帮助。
自从赢得了1895年对清政府战争以来,日本就成了中国改革派和革命派的社会样板,因为它证明,一个亚洲民族怎样才能变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强国。尤其是1905年对俄国的战争胜利以后,日本的声誉不断提升。日本政府也明白,借助于“亚洲是亚洲人的亚洲”这个口号,就可以把中国人的仇恨转移到西方列强身上去,并由此形成整个亚洲各民族之间的理解与团结。年轻的中国人成群结队地涌向日本去求学。1902年在日本有500名中国学生,1905年增长到8000人,1906年就增加到1。3万人。而中国的改革派和革命派都纷纷从这些中国留学生中为自己召募追随者。东京发展成了中国政府反对派的大本营。
在20世纪初的5年中,康有为凭借着他的维新运动而置身于孙中山这位“非智者”之上,所谓“非智者”也就是没有接受过儒家系统教育的人。可是,彼此这种位置状况很快就发生了变化。1905年8月,孙中山在留学生中组织了革命团体“同盟会”,并被推选为会长。他所起草的同盟会纲领追求的是三大革命:
——一场民族革命,把中国从满族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并且恢复它的主权;
——一场民主革命,推翻帝制,建立共和;
——一场社会革命,实施平均地权,同时在城市中采取措施限制崭露头角的资本主义,以避免产生一个贫困的无产阶级,也就避免发生孙中山在伦敦所看到的现象发生。
后来,孙中山把这三点总结为“三民主义理论”。1905年思想、计划的中心就是一场民族革命。它符合中国自对日战争失败以及义和团的教训以来所形成的民族主义情绪。
在1906年到1911年4月之间,同盟会与其他革命团体以及反清秘密组织在中国南部至少组织了8次起义,其中6次是在广东。可惜全部失败了。1911年秋又获得了最佳机会,因为北京的清政府与渝、鄂、湘、粤的绅士和商人由于广东至杭州以及四川到杭州的铁路的国有化问题陷入僵局,这些铁路是唯一由中国人建的,而且是这些绅士们拿的钱,可是清政府却要收回。1911年10月10日,武昌(今日的武汉三镇之一)爆发了武装起义,这是同盟会领导下的起义,而且起义军接管了这座城市。清王室就像一座纸糊的房子,顷刻之间就塌陷了。短短的六周时间内,15省就宣布脱离清朝政府。除了环绕北京的几个省份外,其余部分全部为革命军所掌控。此时,孙中山还在美国。他立刻起程回国,除了在伦敦为了获得对革命军的认可而简短停留外,他风尘仆仆,一路不停,于1911年12月25日赶到上海。4天后,各省代表几乎一致选举他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提出建立中华共和国,南京为国家首都。
北京的王室对此无能为力。1908年11月慈禧太后去世,而37岁的光绪皇帝却先她一天而去,他极有可能是被慈禧的党徒所毒杀,因为他们对慈禧死后光绪重新掌权非常害怕。新皇帝是3岁的溥仪,其父出任摄政王。他在危难之际求助于袁世凯,而袁是慈禧当政时的军队首领和颇有影响力的大臣之一。在慈禧死后,摄政王曾因袁世凯参与1898年颠覆光绪的事变而将他解除。而此刻摄政王却期待得到驻扎在北京附近的袁世凯的北洋军的帮助,以便平息南方的革命暴动。
而袁世凯却与革命军进行商谈。孙中山和他的革命政府高级领导人,也就是那些志在避免内战,因而愿意与北洋军妥协的领导人表示,可以满足袁世凯想当总统的愿望,但是袁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强迫清朝皇帝逊位;支持建立共和。袁世凯表示,同意接受这两个条件。1912年2月12日,清朝皇帝形式上逊位。中国两千余年的古老的帝制从此寿终正寝。
第十章 不存在的共和政体
(1912~1937)
袁世凯的总统制(1912~1916)
1912年2月14日,袁世凯从孙中山手中接过了临时大总统职务,但却马上食言,拒绝把南京作为首都,而待在他的权力基地北京。8月10日,国民议会举行选举,可是选举权却与个人所受教育的程度以及财产拥有情况相挂钩。这种选举所产生的只能是一个绅士议会,普通国民几乎无法参与这个新民主政体。孙中山的同盟会因此与其他几个团体联合组织了普通国民的党派,即国民党,而且该党在议会中获得绝对多数席位。而此刻的袁世凯就像当年背叛清朝一样,又背叛了共和。1913年7月,南方爆发了反对袁世凯独裁统治的起义,很快就被镇压。孙中山再次逃亡日本。1913年11月4日,袁世凯以参与起义的罪名取缔了国民党,并把所有国民党议员从议会赶了出去。1915年,当他试图把事实上的皇帝统治变成世袭帝制、建立新朝代时,他在军队中的许多追随者以及绅士们纷纷离他而去。在各省的压力下,袁世凯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美梦。1916年6月6日,他因急病突然去世。
军阀混战时期(1916~1928)
随着袁世凯的去世,中国陷入了混乱,一个持续十余年的“军阀混战时期”开始了。中国被那些手握军权的将领们分割成了许多势力范围,拥有自己势力范围的大大小小的将领,或者按照英文称作军阀的就有100余人。他们有的控制着一两个地区,有的控制着一个省,而势力强大的则控制着两个甚至三个省。在北京尽管还有一个国家政府,尽管外国政府也认可这个政府,可是所控制的也就仅仅在北京军阀炮火所能威慑的范围内。
军阀混战,小到磨擦,大到大规模血战,总是不断发生。据历史学家统计,在1916到1928年间共发生140次战争。据一位把小型战争也计算在内的历史学家介绍,仅四川一省在这段时期就发生了400余次内战。除了一些大型内战涉及到争夺对中国的控制权外,其余的绝大部分也只是为了扩大势力范围或者保护自己的控制区。有些军阀在自己势力范围区实施一定程度上的秩序管理,甚至进行改革,包括教育改革。而许多军阀却蹂躏民众,对百姓巧取豪夺,以补充军队的给养、维持战争,与此同时,军阀及其追随者们还中饱私囊。他们大肆掠夺农民的牲畜、粮食,而败军逃亡时更像强盗一般,所到之处鸡犬不留。中国所面临的状况与格里默斯豪森的简单主义笔法下所描述的30年战争时的德国情景相似。在军阀混战时期,总体说来,中国人生活在暴力、苛捐杂税以及洗劫的罪恶深渊之中42。
孙中山在1912年1月1日所提出的共和根本就没有实现。像以前所有王朝覆灭所经历的一样,清朝被推翻之后中国又进入另一个充满暴力和混乱的时期。也像清朝被推翻时的情景那样,要求结束中国的分裂状态。
竞争中的两党、两军(1921~1949)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920年共产支部在上海、北京以及其他城市相继建立之后,1921年7月12名代表在上海的法国租界开会,以便在莫斯科共产国际领导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