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激情H文电子书 > 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 >

第7部分

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第7部分

小说: 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生理与性心理的协调发展;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的滞后等等,这一个个问题的提出确实很有必要,但我总以为这些较深层次的问题是专职的专家学者,或从事教育研究、心理研究的人士应该去讨论和探究的。对于广大的家长,一线的老师,没受过多少教育、没有专业知识的成年人来说,我们最应该反思的是:我们给了孩子多少说话的机会?孩子的心里话为什么不能向他们最亲的亲人倾诉?不能倾听孩子心中的呐喊是不是我们最大的失职?我们不妨试想一下,湖南这位充满着美好理想的少年,在青春期到来之际,在躁动不安的心理刚刚“误入歧途”时,如果能够及时找到一位倾诉对象,把自己的秘密、自己的困惑、自己的苦恼全都说出来,在一吐为快的同时再得到些许的安慰,正确的引导,如此残酷的悲剧或许就不会发生。鉴于此,我立即在我校青春期性健康课堂上给男孩子们创造了一个“说出你的秘密”的机会。结果近100名男孩子中有50%的人用写字条的形式告诉我已经有过遗精(但家长了解的却不足30%)。于是我针对这一问题从生理上、心理上、行为上进行了指导,孩子们以十分积极的态度接受了这一教育。
  高明的家长会倾听。反过来说有机会倾听孩子的心声,也是家长的幸运,因为它说明了孩子对您的信任,而让孩子信任的家长一定是高明的、合格的家长。
  试一试,控制住您的唠叨,把说变为听:
  听到孩子学习进步了——
  听到孩子为集体出力了——
  听到孩子和同学闹矛盾了——
  听到孩子对社会阴暗面的反应——
  听到孩子违反学校纪律——
  听到孩子对某位老师的不满——
  听到老师处理问题的不公平——
  听到孩子喜欢哪位异性——
  听到孩子来月经或遗精——
  听到孩子偷拿了别人的东西——
  听到孩子说自己偷着抽了烟——
  听到孩子说自己进网吧了——
  甚至听到孩子说自己做了让家长感到难堪的事——

()免费电子书下载
  ……
  只要孩子把自己的所想、所说、所做告诉了您,无论令您多么高兴,多么骄傲,多么引以为自豪;也无论让您多么生气,多么难堪,多么觉得没面子,家长都要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三思而后行。做到既不喜形于色,又不暴跳如雷,冷静地倾听,平等充分地讨论,细致地分析原因、结果、利与害,心平气和地协商解决办法和制定新的行为目标,让孩子与家长在平等、冷静的对话中体会亲情,感受关爱,自我反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孩子下定纠正错误、痛改前非的决心,因为内疚感是修正自己的最好动力。
  不是有句话:“年轻人犯错误上帝都会原谅的”吗?作为孩子,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其实大人也是在不断地犯错误),尤其是处于青春期阶段的孩子,自认为成熟却还很稚嫩,有一定独立性却保留着依赖性,生理发育迅速而心理发育却不够完善。这矛盾的成长过程更是多事之秋,逆反、闭锁、任性、厌学、早恋、甚至性冲动等等一系列问题,在不同的孩子身上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搞得家长唉声叹气、焦头烂额、束手无策。但是即使如此,也没有一位家长想把自己不称心如意的孩子置于死地,也就是说孩子犯了多大的错,家长最终都是可以原谅的。我就见过许多这样的案例:孩子犯错,家长管教,双方僵持不下时,孩子悄然离家出走。这下家长可就六神无主了,他们四处寻找,发寻人启示,甚至求助报纸、电视等媒体,而且这时候他们对孩子说的话都言词恳切,情意浓浓,让人看后都不免发出“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感叹。而一旦孩子回到身边,家长又会喜极而泣,嘘寒问暖,百般疼爱,而且不再指责孩子的过错,一再地反省自己,反省自己不了解孩子,反省自己教育方法不当,反省自己对孩子要求过高……总而言之,都是家长的错!当事者迷,旁观者清。作为旁观者,我要提醒家长们的是:孩子有错是事实,是客观的,是正常的,作为家长不能以错制错,错上加错必将铸成大错,甚至两败俱伤,所以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尽量不要“亡羊补牢”,而是“防患于未然”。
  
二 高明的家长会倾听(3)
高明家长的做法是:“引诱”孩子诉说——家长耐心倾听——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用理解和理智去面对,一定会增加化险为夷的几率。这就要求家长能够放下架子,以平等的姿态与孩子交流。此时,不要把他们当作孩子看待,因为这一时期的孩子已经开始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各种问题都有了独立思考的意识。尽管还不够成熟,但已不太愿意接受强行的灌输、说教,而是开始相信自己的眼睛。你把他们当作成|人一样进行沟通,他们会觉得受到尊重。反过来,他也会尊重你。
  
结束语
鲁迅先生在一篇题为《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杂文中分析父子关系时写到:
  “开宗第一,便是理解。往昔的欧人对于孩子的误解,是以为成|人的预备;中国人的误解,是以为缩小的成|人。直到近来,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才知道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第二,便是指导。时势既有改变,生活也必须进化,所以后起的人物,一定尤异于前,绝不能用同一模型,无理嵌定。长者须是指导者、协商者,却不该是命令者。”
  先生的这篇杂文早几年也曾读过,但一目十行,一带而过,不曾细细的品味,当今天致力于家庭教育的研究,再一次拜读时,不禁拍案叫绝!这是鲁迅先生完成于1919年10月的一篇短文,距今已有80多年了,但文中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之时尚,令我们今天的许多父母汗颜。80多年前鲁迅先生就告诉我们“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告诫我们“长者须是指导者、协商者,却不该是命令者”,字里行间都体现着他民主、平等的主流思想,这正是今天的孩子所渴望的。家长们,照鲁迅先生的话去做——做孩子的指导者和协商者,“更年期”的帽子就不会戴在您的头上了。
  最后还是把鲁迅先生的第三个观点奉献给家长,作为本章的结束语吧:
  “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但既已分立,也便是人类中的人。因为即我,所以更应该尽教育的义务,交给他们自立的能力;因为非我,所以也应同时解放,全部为他们自己所有,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非智力因素是孩子成功的重要条件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 '美'拿破仑·希尔
  我对学生说:“坐着时把背直起来,要不该驼背了。”学生答:“我习惯了。”
  我对学生说:“写字时眼睛离本子远一点,否则该近视了。”学生答:“我习惯了。”
  我对儿子说:“不要把报纸拿到地铁里去看,车在晃动,对眼睛不好。”儿子答:“我习惯了。”
  儿子对我说:“妈,你晚上早点睡,别一耗就是十一二点。”我说:“我习惯了。”
  ……
  “习惯”这两个字人人熟悉,人人会用,如果从字意上来解释一下,我找到了两种版本。1989年版的《辞海》上说:“由于重复或多次练习而巩固下来的变为需要的行动方式。”《现代汉语词典》上写的是:“在长时期里逐渐变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动,倾向或社会时尚。”两种解释虽略有不同,但基本涵义是一致的,对于个人来讲就是一种行为,而这种行为是“多次重复,逐渐养成的”,且“一时不容易改变”。也就是说人们往往在固守着自己的习惯,而固守的一个重复原因就是人们普遍把习惯看作“小事一桩”。随地吐痰,足球场上的京骂,不分场合的嚼口香糖,随意打断别人讲话,乱丢垃圾,赤膊乘公交车,手指沾着口水翻书……哎呀!不敢再往下列数了,咱们日常生活中的不良习惯太多了,但似乎都是些不经意间的小事。殊不知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这些“小事”却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据说,在意大利某国际机场,专门贴有中文提示:请不要随地吐痰。稍有民族自尊心的国人都会感觉脸红,甚至认为这是对咱们中国人的侮辱,可是这份侮辱不是咱们用自己的行动换取来的吗?一口痰就能让我们丢了国格,这事还小吗?
  我周围的朋友、同事、学生都知道我是个球迷,其实我是在中国足球甲级联赛开始之际,为了能与孩子们有共同语言而“逼”着自己去学看足球的。1998年北京国安队在工体主场的比赛我几乎场场不落。在逐渐懂得了基本阵型,知道了什么是角球、点球、任意球,明白了什么是越位的同时,我感受到了看球的乐趣,增加了一项业余爱好,丰富了自己的生活,但是也增添了一份北京人的羞耻感,那就是球场上屡教不改的“京骂”。一部分北京球迷的习惯用语——两个不相干的字被组合在一起,用来宣泄不满,用来伤害别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甚至有人大言不惭地说:“习惯了,没办法。”鉴于此,我真的为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揪一份心,这种习惯不根除,可是会给咱北京,给咱中国脸上抹黑呀!
  2002年《北京青年报》曾报道“天安门清理出了60万块口香糖残渣,为此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围绕这种不文明行为,我组织全班同学进行了一次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随地吐口香糖就是一种个人的不良习惯,但这种不良习惯到了“成灾”的地步,反映的就是我们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了。其实说起来中国人嚼口香糖不是什么历史悠久的事,刚嚼了这么几年,就养成了随地乱吐的坏习惯,而且绝大多数人都是在明知故犯,是我们的文明教育不够及时呢,还是这些人的劣根性使然?总之,不良习惯暴露了我们人文素质方面的缺憾。
  看来个人习惯对国家,对社会都会产生不可小视的影响。道理也很简单,构成社会的基本元素就是个体的人,而个人行为才构筑了社会风气、社会道德以及社会评价标准。那么个人习惯,尤其是今天青少年的个人习惯与他们的成长、前途乃至命运有什么关系吗?我特别赞同专家们的观点:行为培养习惯,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一 行为习惯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部分(1)
  行为习惯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我观察,今天的父母望子成龙心切者多。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出类拔萃,成为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哈佛女孩儿刘亦婷。形成这种心态当然有多方面主、客观的原因,而我却从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家长们普遍认为自己的孩子不笨、聪明、反应快、脑子好使。不信你留心观察,家有小孩儿,从呀呀学语时家长们就会“发现”并炫耀“我们家孩子特聪明,这么小他都会……”于是讲出一个又一个让父母引以为豪的“故事”;爷爷奶奶这一辈的老年人就更不用说了,比起当年自己带过的孩子,那真是聪明得让老人惊讶;一旦把孩子带到邻居面前或同事中间,听到的一定是一片恭维声:“真聪明、真机灵、真漂亮、真可爱……”当孩子上幼儿园、上小学、上初中时,家长向老师介绍自己的孩子,极少听到“我这孩子反应比较慢”,基本都是“他挺聪明的”,“脑子特活”等。我在连续几年接待初一新生家长时,就常常听到这样的话:“脑子真好使,就是不用功。”“小学老师都夸他聪明,就是不正经玩活儿。”“学习一点儿都不吃力,就是太粗心。”您听出来了吧,这些家长的潜台词是:孩子智力好,但学习成绩并不好。寄希望于老师,把孩子的聪明才智充分调动出来,让学习成绩与孩子的“优等智力”相匹配,以完成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愿。


  但是,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却不得不承认,学校和老师有时真的无法帮助家长完成他们的心愿,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孩子真的是太多了。以我今年刚刚送走的毕业班为例,全班49人,都是每年花13000元学费的高价学生(我校是私立学校),家长当初肯花39000元让孩子去完成初中三年学业,肯定是对孩子寄予了莫大的希望。三年来,老师们真是呕心沥血,竭尽全力了,对这些孩子给予了无私的爱。中考后有7名同学可能达不到北京市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但是这7个人哪个也不笨,尤其是其中的三个男生,无论家长、老师、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