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30天让你精通博弈学 >

第23部分

30天让你精通博弈学-第23部分

小说: 30天让你精通博弈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结果不过是少挨                   鞭,权衡利弊,还是不要换了,老实挨 



这        鞭吧。巴巴也会这样想,所以谁也不愿交换,即使交 



换肯定对其中一人有利。 



      由此我们看到,在获得利益时,人们愿意承担某些风险; 



但是在付出代价时,人们就倾 向于回避风险。因此,在上一 



个例子中,只要阿里或巴巴相信 自己不至于被打得没了命, 


… 页面 192…

他就不会去交换。 



      再来看下面几组选择: 



            肯定得到              元,还是有             /     的机会得到            元 ? 



            肯定得到          元,还是有             /     的机会得到              元 ? 



            肯定得到            元,还是有                  的机会得到               元 ? 



            肯定得到               元 ,还是有            /     的机会得到 



元 ? 



            肯定得到               元 ,还是有                  的机会得到 



元 ? 



         )肯定得到               万元,还是有               /     的机会得到 



万元? 



      首先,对于每组选择的两种可能,人们是不无偏好的。 



对于选择           ,你一般认为是值得 冒险的,即宁愿只有 



 的机会去得            元,而不愿就此拿上                        元罢手。同样,你也 



会对         元冒险,而不愿只拿到                      元。你大概也会对                     元冒 



 险,而不愿稳当地拿到                        元 。看样子,你一直都倾 向于 冒 



 险,表现出对大额金钱的偏好。 



      然而,当选择进行到一定时候,你的喜好模式肯定会颠 



倒,不会再为大额金钱去 冒险,而宁愿稳当地得到虽相对较 



小可也仍然不算少的一笔钱。除非你对 冒险的刺激赋予极高 



 的功利,否则你是不会不愿意稳妥地拿到                                         万元,而甘愿 



 去 冒只有          /     的可能拿               万元的风险的。 



      在选择时,人们对较小的数额似乎觉得 冒险的意义或者 


… 页面 193…

随机取胜的可能性较大,于是甘愿 冒险。但随着数额  (即功 



利价值 )的增大,人们对 冒险变得越来越谨慎,似乎侥幸取 



胜的可能性变小了。其实,在这一系列选择中,冒险取胜的 



可能性是一样的,都是                             。只是 由于功利变大,其对人 



的重要性也增大,从而产生对机遇判断的错觉。 



      每一个人转变其选择的偏好模式即从 冒险改为稳妥地获 



取有把握的东西的转折点是不同的。这依赖于人现有的财富 



和经济价值观。越是富有的人,越是敢于 冒险下大赌注,因 



为无论是小输还是小赢,对他来说都没有什么意义。然而, 



对于街头的乞丐,对于极端贫困的人来说,他可能甚至宁愿 



选择有把握拿到的                      元,而未必会为把握不大的                           元而冒 



险。因此,一个特定对象的价值既与其功利、出现的可能性 



的大小有关,也还与评价者本人的特点、他的经济状况和价 



值观有关。通过了解一个人在上述六组选择中的哪一组转换 



其偏好模式,我们可以大致了解他的经济状况和价值态度。 



      这样,我们在进行决策时,就应当从功利、机遇、个人 



条件三个方面展开我们的思考,若有遗漏或不慎,就难免做 



出错误的决策。 



      当你要冒险时,务必 “三思而后行”。 


… 页面 194…

      下面这个案例和上章 “阿里和巴巴交换信封”的故事有 



些类似,这个案例说明了信息对于理性决策的重要性。 



      一位教授和他的两个学生                           我们称他们为               和 



共进午餐,兴之所至,教授提议                              和     玩一个游戏:把他们 



的钱包交给他,他数了数,发现其中一个装的钱正好是另一 



个的两倍  (但他没有告诉他们谁多谁少),然后他问他们:在 



这种情况下,他们是否愿意互换钱包? 



         当然知道 自己的钱包里有多少钱,但不知道                                       的,他 



想:对方要么是我的                         ,要么是我的              倍,如果是前者, 



那么就损失了一半;如果是后者,那么我增加了一倍,一倍 



的收益大于一半的损失,所以这个赌是划算的。                                            也是这样 



想,于是两个人都愿意打这个赌。 



      现在我们用数字更详细说明一下两人的判断:比如,                                             钱 



包里装的是              元  (于是他估计他要么得到                       元,要么得到 



元,前者损失了                元,后者得到              元,也就是说,在对等情况 



下,他的收益比损失多                     元 )。我们知道,如果你和某人玩猜硬 


… 页面 195…

币,正面朝上输               元,背面朝上赢                元,这个赌应该打,因为 



哪一面朝上的概率相同,而收益大大多于损失,如果多玩几次, 



你的所得肯定大于所失。只是恐怕没有人愿意和你这样玩。 



      假如       和     都是理性的,而且估计对方也是这样,那就 



永远不会发生交换的事情 。这一推理过程的问题在于它假设 



对方交换钱包的意愿不会泄露任何信息。我们通过进一步考 



察一方对另一方思维过程的看法,就能解决这个问题。首先, 



我们从         的角度思考             的思维过程 。然后,我们从                         的角度 



想像       可能怎样看待他。最后,我们回到                                的角度,考察他 



怎样看待           对 自己的看法。其实,这听上去比实际情况复杂 



多了。从这个例子看,每一步都不难理解。 



      假定       知道 自己的钱包里有                      元 ,多于一般水平  (比 



如他装这么多钱是为了到饭馆吃一顿大餐,或者要交纳某项 



费用),在这种情况下,他知道他的数 目比较大,而对方钱包 



里装着            元的可能性很小,也就不愿交换。既然                                    在 



元的时候不愿交换,                    应该在他           元的时候拒绝交换,因为 



   唯一愿意跟他交换的前提是                          只有        元,若是这种情况, 



   一定更想保住 自己原来的                        元 。不过 ,如果               在       元的 



 时候不愿交换,那么                     就不该在            元的时候交换钱包,因 



为交换只会在               只有        元的前提下发生。 



      如果双方掌握了信息  (一个人的钱包里一般情况下装多 



少钱),就会做出理性的决策。 


… 页面 196…

      有家大型公司,虽然该公司已经上市,却还是保留了过 



去的家族控制模式,董事会                          名成员听命于创办人的                       名孙 



子、孙女。创办人早就意识到他的孙子、孙女之间会有冲突, 



也预见到外来者的威胁 。为了防止家族 内讧和外来进攻,他 



首先要求董事会各董事任职时间必须错开。这意味着,哪怕 



你 已经得到该公司                       的股份,你也不能一下子取代整个 



董事会,相反,你只能取代那些任期即将届满的董事。                                                  名 



董事各有           年任期,但届满时间各不相同。外来者最多只能 



指望一年夺得一个席位。 



      从表面看,按照这样的制度安排,你需要至少                                        年时间, 



才能夺得多数地位,从而控制这家公司。 



      创办人看得更远,因此也更担心。他担心假如一个充满 



敌意的对手夺取了全部股份,他的这个任期错开的制度可能 



会马上被篡改。因此,他觉得有必要附加一个条款,规定董 



事会选举程序只能由董事会本身修改。当然,任何一个董事 



会成员都可以提交一份建议,而无须得到另一个成员的支持。 


… 页面 197…

但关键是接下来怎么做。这是一个大难题。条款规定,投票 



必须以顺时针次序沿着董事会会议室的圆桌进行。一份提议 



必须获得董事会至少                        的选票才能通过,缺席者按反对票 



计算。在董事会只有                    名成员的前提下,这就意味着至少要 



得到       票才能通过一份建议。要命的是,条款规定,任何人 



若是提交一份建议而未获通过,不管这份建议说的是修改董 



事会架构还是修改选举方式,他都将失去 自己的董事席位和 



股份。他的股份将在其他董事之间平均分配。同时,任何一 



个 向这份提议投了赞成票的董事也会失去他的董事席位和股 



份 。 



      有那么一段时间,这个十分苛刻的条款看来非常管用, 



成功地将敌意收购者排除在外。可是现在,海岸公司的海贝 



壳先生通过一个敌意收购举动,购买了该公司                                              的股份 。 



海贝壳先生在年度选举里投了 自己一票,顺利成为董事。不 



过,乍看上去,董事会失去控制权的威胁并非迫在眉睫,毕 



竟海贝壳先生是以一敌四。 



      在第一次董事会会议上,海贝壳先生提议大幅修改董事 



资格。这是董事会首次就这样一份提议进行表决。海贝壳先 



生的提议不仅得到通过,更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这份提 



议竟然是全票通过 !结果,海贝壳先生随即取代了整个董事 



会。原来的董事们得到一份称为 “降落伞”的微薄补偿,就 



被扫地出门。得到这份微薄的补偿,只能说总比什么也没有 



得到强。 


… 页面 198…

      他怎么可以做到这种不可思议的事情 ?博弈论的倒后推 



理,正是了解其中的奥秘的关键。 



      海贝壳先生为了确保 自己的提议获得通过,就是从结尾 



部分开始盘算的,确保最后两名投票者得到赞成这份提议的 



足够激励 。只要最后两名投票者赞成,这就足够让海贝壳先 



生的提议获得通过了,因为海贝壳先生将 以一张赞成票开始 



整个表决程序。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海贝壳先生的修改提案,是一 



份狡猾的 “胡萝 卜加大棒”的提案, “胡萝 卜”是诱饵,最后 



他的四个对手全部尝到了 “大棒”的滋味。他的提案包含下 



列三个 内容: 



            假如这份提议全票通过,海贝壳先生可以选择一个 



全新的董事会。每位被取代的董事将得到一份小小的补偿。 



            假如这份提议以                 :   通过,投反对票的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