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靠谁养活中国 王治安著 >

第2部分

靠谁养活中国 王治安著-第2部分

小说: 靠谁养活中国 王治安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近几年来,耕地大幅度下降,净减量:
  1992年,减少437万亩;
  1993年,减少484万亩;
  1994年,减少597万亩。
  照此下去,50年以后,人均耕地只有0.6亩,100年后,我们的子孙将无地可种啊!
  一位老人曾言之谆谆.“90年代,中国经济要出问题,可能就出在农业上。”
  民以食为天,国以民为本,农业丰则天下安!
  古人云:民之所生,衣与食也;食之所生,水与土也。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历史发展的要素,是人类永恒而不可泯灭代替的宝贵资源,是一切生产和生存的源泉。“有土地不愁衣食,有粮食不愁生活。”
  人只有依附着土地,依附着庄稼,依附着粮食,才能去创造价值。人类的生存,无不依附着土地。土地是人类的母亲,我们都是土地的孩子!

  目录

  靠谁养活中国
  引子:我们都是土地的孩子

  第一章 黑土地 焦土地
  风云乍起
  黄金产业,一本万利
  热浪冲破了国界
  挡不住的“圈地旋风”
  “筑巢引凤”不见凤

  第二章 纠纷迭起 骗局滋生
  村民为啥不安定
  买卖集体土地屡禁不止
  扑朔迷离的地产案
  房地产大王的骗局
  执法,何以难潇洒
  违法,根在何处

  第三章“蛀虫”钻进黄土地
  “房地产热”酿成的腐败
  一串“硕鼠”
  蜀中有群“土耗子”
  祸水横溢
  鹰眼·铁嘴·神仙肚
  八号岛上的罪恶

  第四章美元软了 地皮凉了 
  山重水复疑无路
  沿海的困惑
  鹿回头
  来无踪,去无影
  别墅成群,有房无“市”
  无奈售房摆噱头

  第五章撂荒,“饥饿”的土地在呼唤
  占着鸡窝不下蛋
  闲置土地晒太阳
  记者们的一场赌注
  市长:提心吊胆
  “农转非”狂潮汹涌
  明天,谁来种地

  第六章“命根子”越来越细
  数据的考证
  沙漠把土地当“快餐”
  疯狂的践踏
  灾难深重的人类

  第七章黄土地外的忧思
  英籍华裔的典范
  文人的忧患意识
  “老土地”的箴言
  历史的诉说

  第八章“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土之不存,国将焉附
  亡羊补牢
  猛“药”除沉疴
  终于唱起了“主题歌”

  第九章规范化法制化
  第五个全国“土地日”
  越权·揽权·争权
  培植“一五二六四”系统工程
  给土地上“户口”
  一个新行当:土地估价
  多一点忧患意识,多一点法制意识

  第十章靠谁养活中国
  粮食,人类面临的危机
  中国,明天还有足够的粮食吗?
  清醒“脑袋”,充实“米袋”
  靠中国农民养活中国

  后记之一
  后记之二

  第一章 黑土地 焦土地
  风云乍起
  黄金产业,一本万利
  热浪冲破了国界
  挡不住的“圈地旋风”
  “筑巢引凤”不见凤

  第一章
  黄土地焦土地
  一阵狂潮,几乎倾倒三江,颠覆五岳!“圈地热”、“开发区热”、“房地产热”·····
  一批人被冲昏了头脑,一批人被卷入了热浪。梦幻毕竟是梦幻,狂浪之后是冷若冰霜的低谷。
  大批农田被吞噬、荒芜!
  热恋土地的农民,在对天呼喊:“还我土地!”
  梦幻者在忏悔:“啊,又是一个沉痛教训!”
  那么,呼喊、忏悔的背后又是什么呢?
  风云乍起
  横亘千年,一种价值观的变革,都需要经过一场阵痛,一场殊死搏斗,才能辟开一条新的航道!
  土地,著名经济学家曾这样评价它:“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这位学者,虽然他提出了土地与劳动结合,可创造出惊天动地的奇迹,会创造出价值,却没有意识到土地本身就是财富,是无价之宝。
  我上大学时,所读的《政治经济学》教本写着这样的文字:“在资本主义社会,土地归私人所有,大土地所有者占有绝大部分的土地,资本家要使用土地,不论是经营农业,或者是开矿和建筑工厂、商店等,都必须从土地所有者那里取得土地的使用权。资本家为了取得土地使用权,必须向土地所有者缴纳地租。”还说:“农业资本家交给土地所有者的地租,并不是真正的地租。‘真正的地租’,按马克思的规定是确指为使用土地本身而交纳的货币额,亦称为狭义地租,它必须与广义地租即租金相区别。”
  那年月,学生十分听话,老师的话就是“圣旨”。按老师的指导,这些字样必须熟读,书本背烂了,内容可以一字不漏的背诵出来。可有谁想到要去实施呢?老师没有,作学生的我也不敢去别出心裁。
  学生像庙里的小和尚,跟着老和尚咿哩哇啦地叫着吼着。
  马克思在这里明确提出土地的价值,“级差地租”体现出来的货币价格,该属于土地所有者。
  阴差阳错,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当事者是有心还是无心呢?几百年他们一直在效法马克思的这一学说,娴熟地玩弄土地。地价沸沸扬扬,疯狂上涨。近50年间,美国每公顷土地的平均价,由22.5万美元上涨到145.5万美元,增长6倍多。眼下的土地价格更是昂贵得惊人,伦敦每平方米高达8000美元,巴黎为5000美元,东京为4000美元,而香港最高的竟达到10万美元。在大陆,土地廉价,甚至无价,仿佛是“世外桃源”,一片净土。人们疑惑了,为什么境外的黄土,一本万利,身价百倍;而境内的黄土地却黯然失色,贱如粪草。
  在旧中国,土地也不是一片净土,房地产业,也是大财团、大资本家所关注的,是为他们赚大钱的行当,在广州、上海、天津,房地产业的巨大收入,占了当局财政收入的40%。
  其实,共和国成立几十年在这片寂寞的土地上,土地的身价,土地的地位,早已渗透着马克思的价值论学说。马克思的“级差地租论”,也早就写入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并喋喋不休地灌输给青年学生。学生仿效老师,咿哩哇啦,背得滚瓜烂熟。
  然而,一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人,自从土地收归国有之后,半个世纪以来,却打不好这张牌。在思想意识中,没有一根空音的弦,也没有一种准确的说法,不承认脚下的土地具有价值属性,更不愿实施到土地中去。人们将这一观念束之高阁,死守着“人口众多,地大物博”的说法,甚至自我陶醉,自欺欺人!
  多年来,在神州弥漫着这样的国情,一面是“人口众多”,人均占有土地面积越来越少;一面是欣赏“地大物博”,任意浪费宝贵的土地资源。这一自相矛盾的理论和作法,如同绳索自缚。在行政的干预下,“寸土寸金”的黄土地,沉睡了四五十年。土地成了一个禁区!
  长期以来,在中国大陆,在单一的行政调拨,无偿、无期、无流动的“三无”土地使用制度的绳索捆绑下,使寸土寸金的黄土地,流失、浪费、锐减,却无动于衷。有了这种观念的人,他们似乎觉得很“方便”,领导一挥手,一签字,一块土地被划拨,从此,土地被判了“死刑”,十年、二十年,乃至百年,再也不会动起来,流起来,这是一种“神调”。在这种体制干预下,无偿使用,挥金如土,国土大片大片地被占、被毁、撂荒。在上海的黄金地段淮海中路,一块15亩的临街土地,闲置30年而不足为奇;在成都市中区的盐市口,一块6亩土地被荒废七八年,至今未有效地利用,无人痛心;在南京某校,1953年建校,调拨数千亩土地,直至1986年,大部分土地还荒着,无人问津这样的典型太多太多了!
  中国在1949年巨大的社会变革之后,农村土地通过土地改革,由私有制演变成集体所有制;城市的土地收归国有。实际上,农村的土地也属国有,农民只有使用权,国家随时可以支配。一旦被征用,农民所得到的仅仅是有限的土地补偿费。
  土地的无偿调拨,导致城市的土地浪费也十分严重。兴修机关、创办学校、筑公路、建铁路,以及城市建设,缺乏价值的观念,缺乏精打细算、节约用地的概念,不珍惜土地的现象举目可见。前几年,国家土地管理局对部分大城市用地状况调查表明,闲置地约占15%。倘若以1990年城市建设用面积1935万亩来计算,则闲置土地达289.3万亩。
  毛泽东曾说过:“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可以说,几十年来,土地的浪费是共和国最大的损失,最大的失误!
  怪谁呢?不怨天,不怨地,只因畸形的体制,脱离现实的幻想,盲目乐观,造成精神麻木、呆滞,导致对土地的蹂躏和践踏。
  一个惊人的现象出现了!从1953至1966年,仅仅12年间,全国耕地就减少了2.6亿亩。12年,在历史上不过一瞬间,就是说,一刹那之间,中国的版图上,便抹去三个江苏省,两个广东省。这种情况,能不叫人吃惊吗?
  由于大地的失宠,也就没有什么“土地卫士”,“土地爷爷”,土地既洒脱,自由自在,无人看管,也十分悲哀,像失去了“爱”的孩子,孤苦伶仃,任人欺诈勒索。倒也方便,政府部门没有专管国土的机构,更没有正式行使的法律法规,人们爱怎么就怎么,似乎土地成为毫无价值的“废物”。
  历史教训,给当权者们作出这样的结论:土地无偿使用的弊端,导致土地锐减,资源浪费,经济发展缓慢,行政也罢,法律也罢,对此弊端无能为力!
  这口气,在明眼的中国人心中,已经憋了数十年,是悔恨?是长叹?铁的事实教育了一批人,启发了一批人!中国人的心理出现不平衡,渐渐地鼓起勇气,大声疾呼:“再不让土地沉睡!”
  于是,从神经末梢的躁动,发展到大刀阔斧的变革开始了:
  于是,一场新时期的“土地革命”,从平原到山川,从神州的东部到西部,拉开了帷幕;于是,形势的急转、市场的飞跃,促使一系列属于土地的法律法规,接踵而来。
  星移斗转。20世纪80年代,冲破层层禁锢的陈腐观念,被誉为新时期的“土地革命”,在中国大陆上,出现了惊天动地的场面。其时,崭露头角的是国有土地使用权,从无偿行政划拨到有偿转让批租。
  一种崭新的观念,土地有偿使用的观念,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一系列改革开放政策的出台,开始在中国这片沉睡的土地上萌发了,确立了!
  1979年,是人们难以忘怀的一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代表们举手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萌发出一个令人振奋的概念,“与中国合营者,所占有的土地,应向中国政府缴纳使用费”。尽管在这个文件中,仍然是碍口失羞,遮遮掩掩地提出了一个“缴纳使用费”的新名词,但应该肯定,这是共和国诞生30年来,破天荒第一次推出“使用费”这个新名词。难能可贵啊!它表明中国人的观念,有了质的飞跃。
  形势发展是令人叹服的,事隔一年之后的12月9日,国务院转发的《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纪录》一文中,明确提出:“实行综合开发和征收城镇土地使用费的政策,是用经济办法管理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改革,它有利于按照城市规划配套进行建设,节约用地,充分发挥投资效果;有利于控制大城市规模,鼓励建设单位到小城市去;有利于合理解决城市建设和维护资金的来源。”
  从观念上和理论上来看,都是十分鲜明而又有说服力的,三个“有利于”的提法,把土地的地位,土地的价值,明明白白地摆了出来。
  国外的学者惊呼:“中国人觉醒了!”
  是的,中国人终于认识了“级差地租”的概念,认识到土地有价值,继而要对土地实行有偿使用了!
  随即,在一些城市陆续开始征收土地使用费。
  随即,在深圳特区出现了土地市场的雏形。
  那么,深圳是如何起步的呢?那是一段十分有趣的历史。
  1980年,在中国南部边陲,诞生了深圳经济特区,中央拨资3000万元贷款,作为起动经费。规模是宏大的,港商、台商一个劲儿涌来。然而自身的经济实力薄弱,缺乏搏击长空的活力。
  路在何方呢?人们如同“芝麻开门”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