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5-张氏医通-第6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久成漏者。常有脓水不绝。其脓不臭。内无反肉。尤宜用附子浸透。切作大片。浓三二分。于疮
着艾灸之。仍服内托之药。隔二三日再灸之。不五七次。自然肌肉长满矣。至有脓水恶物。渐渍
根深者。郭氏用白面、硫黄、大蒜三物一处捣烂。看疮大小捻作饼子。浓约三分。安疮上。用艾
灸二十一壮。一灸一易。灸后四五日。方用挺子 入疮内。歹肉尽去。好肉长平。然
后贴收敛之药。内服应病之剂。调理即瘥矣。盖不止宜灸于疮之始发也。惟发于头脑者。皆不可
灸。头为诸阳之会。灸之反助其火毒耳。
肿疡 薛立斋曰。肿疡者。以疳疡未溃而言也。经云。形伤痛。气伤肿。又云。营气不从。
逆于肉理乃生痈肿。皆因膏粱浓味。七情阴火。或炙爆甘美积毒。气血不和所致。当分其经络所
属。五脏相胜。与元禀亏损。预为审用攻补调和之剂。速令散溃。尤当审其势之肿漫。色之赤白。
与痛有微甚。毒有表里。若肿高 痛。便利调和。邪在表也。宜表散之。肿硬痛深。大便秘涩。
邪在内也。宜下之。外无拘急。内则便利调和者。邪在经络也。宜调营卫。肿 大痛。或麻木不痛。
邪气凝滞也。外用隔蒜灸。内服活命饮。或归 饮尤效。无问何部分。但赤肿者必消。若烦躁饮
冷。赤痛发热。二便不通者。火热内炽也。用四味清凉饮。或活命饮加大黄尤善。若微肿微痛或
不痛。阳气虚弱也。参 内托散。微黯微赤或不赤。或恶寒而不作脓。或脓熟而不溃者。阳气虚
寒也。并用千金托里散。如此则未成者自能消。已成者自能溃。尤当别其属阴属阳。或半阴半阳
而治之。若泥于肿疡禁用辛热之说。不分受证之因。兼证之经。概行败毒。泛扰诸经。诛伐无过。
以致不能起发。或不能溃腐收敛。变证莫能枚举。痈疽论云。肿疡内外皆壅。宜以托里表散为主。
但见肿痛。参之脉证虚弱。便与兼补。气血无亏。可保终吉。若肿疡之际。治失其法。必致溃疡
之变证。此推内经之微旨。而生平之征验者。尤当触类而长。愚奚庸赘。
溃疡 溃疡者。以疮疡脓溃而言也。脓溃而肿消痛止者为顺。若脓溃肿痛。或发寒热者。气
血虚也。十全大补汤。脓溃欲呕少食。脾胃虚弱也。六君子加炮姜。手足并冷者。脾气虚寒也。
六君子加姜、桂。不应。急加附子。脓溃而仍痛。
或二便秘涩者。热毒未解也。清热消毒汤。热退而渴不退。津液不足也。八珍加黄 、麦冬、山
茱萸。热止而小便频数。肾虚也。加减八味丸料。若热不止。或肿痛反甚。虚热内作也。保元汤
加清心凉血之剂。或热退而肌肉不生者。气血俱虚也。十全大补汤。疮色夭白。或陷下不敛。寒
气所袭也。五味异功散。佐以豆豉饼。脓血过多。烦躁不安。乃亡阳也。急用独参汤尤当。审其
肿之软硬。饮食冷热。与脓之稠稀多少。肉之赤色青黯。及疮口之收敛迟速。而投托里消毒调补
之剂。庶无变证。痈疽论云。溃疡内外皆虚。宜以托里补接为主。盖溃疡之变证。由于肿疡之际。
治失其宜。亏损元气所致。治者可不慎欤。
作痛不止 疮疡作痛。当审邪之所在。证之所因。如寒热而痛。邪在表也。人参败毒散。便
秘而痛。邪在里也。清热消毒汤加白蜜。肿 而痛。血凝滞也。活命饮。作脓而痛者。托里消毒
散。排脓胀而痛者针之。脓溃而痛者补之。气虚而痛。四君子加归、 。血虚而痛。四物汤加参、
。大抵形伤痛。气伤肿。不知此数者。徒以乳香、没药为止痛之方。则非所以为法矣。仍审五
脏相胜相兼之证而治之。后仿此。
作呕不止 丹溪云。肿疡时呕。当作毒瓦斯攻心治之。溃疡时呕。当作阴虚补之。此论其常耳。
如肿赤 痛而呕者。热毒甚也。活命饮。作脓而呕者。血气虚也。六君子加归、 。便秘而呕者。
热在脏也。清热消毒汤去生地、金银花加槟榔、木香。寒药服多而呕者。胃气伤也。六君子加桔
梗、柴胡。有肝气乘脾而呕者。有胃虚停痰而呕者。有郁结伤脾而呕者。皆由脾胃虚弱。毒瓦斯蓄
聚。治宜调补中气。则正气复而邪气去矣。
出血不止 疮口出血。有因五脏相胜。阴阳不调。而血不止者。有因六淫七情之气不平。而
血妄行者。若因肝火
内动。四物加山栀、丹皮。肝经血虚。六味丸。心虚不能统血。四物加参、术、丹皮。酸枣仁。
脾虚不能统血。四君子加山栀、丹皮。脾虚郁滞。归脾汤。脾肺气虚。补中益气汤。气血俱虚。
十全大补汤。肾气不足而肝火内动。六味丸、栀子清肝散加五味。大凡失血过多而见烦热发渴等
证。勿论其脉。不问其证。急用独参汤以补其气。经云。血生于气。苟非参、 、归、术甘温之
药。决不能愈。若发热脉大者多不治。
肌肉不生 肌肉乃脾胃所生。收敛皆气血所主。二者相济以成者也。若肌肉不生而色赤。血
热也。四物加山栀、丹皮。晡热内热。血虚也。四君子加归、地、丹皮。脓水清稀。气血虚也。
十全大补汤。食少体倦。脾气虚也。补中益气汤。烦热作渴。起居如常者。胃热也。竹叶黄 汤。
烦热作渴。小便频数者。肾虚也。六味丸。肉腐而不溃者。乌金膏。若肉溃而不敛者。六君子汤。
外用珍珠散敷之。臭秽脉洪大而作渴。乃真气虚而邪气实也。此为难治。大凡疮疡久而不愈者。
皆元气不足。或因邪气凝滞于患处。苟能调补脾胃。则元气自足。元气既足。则邪气自消。死肉
自溃。新肉自生。而疮自敛矣。若不保其本。而概敷生肌之剂。是反助其邪。后更溃烂耳。
发热不止 疮疡发热。初患乃毒瓦斯所 。已成乃内 作脓。已溃乃血气亏损。不可概行败毒。
以伤元气。盖未成者。当分邪之在表在里。将成者。当分邪之可攻可补。已成者。当分脓之作与未
作。脓已成者。当分脓之浅深高漫。脓已溃者。当分痛之止与不止。若作痛而发热者。活命饮。
作脓而发热者。托里消毒散。脓出而发热者。八珍加黄 。午前发热者。阳气虚也。补中益气汤。
发热作渴。小便频数者。肾气虚弱也。加减八味丸。脓血多而热者。阳无所附也。十全大补汤。
日将晡而热者。气血虚也。八珍汤。若无寐而热者。内补黄 汤。烦躁者。血脱也。当归补血汤。自汗而热者。
胃气虚也。四君子汤。恶寒发热者。肺气虚也。补中益气汤。或四君子加黄 、当归。亦有五脏
相胜。夹食夹寒。六淫七情所致者。不能备述。临证详之。
大便不通 疮疡大便不通。初起则审所致之因。所见之证。而内联疏外表之法。已溃则分气
血虚实传变之证。而用托里滋补之法。不可泛用苦寒疏导之剂。恐复伤真气。则肿者不能消散成
脓。溃者不能生肌收敛。故丹溪云。肿疡内外皆壅。宜托里表散为主。溃疡内外皆虚。宜托里补
接为主。治者审之。
小便不通 疮疡小便不通。其因不一。当分经络虚实而药之。若溃而恶寒发热。气血虚也。
八珍汤。手足并冷。阳气虚寒也。四君子加炮姜、升麻。手足不冷。乃脾气虚弱也。四君子加升、
柴、半夏。寒热往来。气血虚也。十全大补汤。大便了而不了。脾气虚而下陷也。补中益气汤。
切不可轻用疏导之剂。复伤元气。致肿者不能复起发腐溃。溃者不能生肌收敛。须临证制宜而治。庶无误矣。
作渴不止 疮疡作渴。当分经络所属。及血气虚实而治。若 痛发热。便利调和者。邪在表
也。清热消毒汤。肿痛发热。大便秘涩者。邪在里也。凉膈散。 痛炽盛。邪在经络也。活命饮。
右关脉洪数有力。胃火消烁津液也。竹叶石膏汤。右关脉数无力。胃虚津液短少也。补中益气汤。
饮食失度。胃气内伤而亡津液者。参苓白术散。脓血出多而气血虚弱者。八珍汤加五味。禀肾不
足而津液短少者。加减八味丸。余当临证制宜。
自汗不止 疮疡溃后多汗。卫虚元气外泄。大非所宜。其禀质肥盛者。湿热外泄。犹无大患。
若形槁色枯。胸中多气。血液衰少者。乃火热亢极。为害弥甚。故治肥盛之人。溃疡多汗。则宜
托里消毒散加减。气虚形盛者。则宜六君子
为主。酒客则加麋衔、泽泻之属。形瘦之人。溃疡多汗。则宜保元汤加归、芍。或生料六味加枣
仁救其津液。庶免火气内燔。咽燥噎塞。烦扰喘咳之患。大抵溃疡多汗。一切苦寒伤胃。腻滑夺食。
辛热耗气之药。皆当切禁。
下痢不止 痈疽溃久。疮口不收。脓水清稀。而见泄利惊溏。皆为脾气衰弱之候。理中、补
中、四柱、六柱、二神、四神。并可选用。如下痢白沫。此脾气下陷。补中益气加姜、桂、吴萸、
木香之类。若见脓血下滞。须详血色之鲜晦。鲜者则宜连理汤之姜、连并进以和其中。晦者则宜
理中汤稍加桂、附以温其下。赤白兼下如玛瑙色者。亦宜上法。倘数服不应。又当补中益气加辛
温之品兼升举其阳。若下痢清血。则加茜根、乌 骨、乌梅、白芍。苟非夏秋湿热下注。则黄连、
浓朴、枳壳、槟榔、泽泻等药。皆为戈戟也。
敷寒凉药 疮疡敷药。当分阴阳虚实而用内治之法。不可概敷寒凉之药。若肿痛热渴。脉滑
数有力。其证纯阳。宜内服解毒之剂。外敷寒凉之药。则热毒自消。瘀滞自散。若似肿非肿。似
痛非痛。似赤非赤。似溃非溃。脉洪数无力者。证属半阴半阳。宜内服助胃托里。兼行解毒。外
敷寒凉药中兼辛热药一分。则营逆自从。血郁自散。若微肿微痛。色黯坚硬。肉色如故。久而不
溃。脉按之沉细。举指虚浮者。其证属阴。宜内服回阳之剂。外敷辛热之药。则阴毒自解。阳气
自复。凡阳气虚寒。不能消散腐溃。或溃而肿不消。口不敛者。必内服温补药。外用生附子掺疮
口。则歹肉自去。新肉方生。若阴寒之证而用寒凉之药。则腠理闭塞。气血凝滞。毒瓦斯益深。良
肉反死。疮口不敛。恶证蜂起。不可复救矣。盖治病必求其本。假如肿痛热渴。大便秘结者。邪
在内也。疏利之。肿 作痛。寒热头疼者。邪在表也。发散之。 肿痛甚者。邪在经络也。和解
之。漫肿微痛而不溃者。血气虚弱也。急补托之。色黯微痛而不溃。或溃而不敛者。阳气虚
寒也。温补之。如是则五脏自和。六腑自调。气血自生。疮毒自解矣。
用刀针法 疮疡用针。当审经络表里之虚实。部分肌肉之浓薄而施之。夫肿高而软者。发于血
脉也。肿硬而坚者。发于肌肉也。肉色不变者。发于骨也。疮未成者。解散以消其毒。已成者。
托里以速其脓。脓已成者。当验其生熟浅深而后针之。以指轻按便痛者。脓浅也。重按方痛者。
脓深也。按之不起者。脓未成也。按之即痛者。脓已成也。若脓初生而即针。则腐溃益深而不能
收敛。若疮深而针浅。则内溃不出。外血反伤。若疮浅而针深。则其脓虽出。良肉亦伤。盖疮之
证。气血已伤。肌肉已坏。当随决其毒。不可拘泥人神部分。其脓一出。诸证自退。若脓出反痛。
或烦躁呕逆者。皆胃气亏损。急宜托里调补。凡脓已成者。急刺去。以纸捻蘸油 疮内。以膏药
贴之。如疮反复未痊。多是浓味七情火动而然。当审所因而调治。亦有脓清不敛。乃胃气虚弱之
故。又当兼饮食调补之。若小儿患疮肿。药中加漏芦。令母服之。乳中药过。儿疮自愈。
陈毓仁曰。肿疡初起。顶高根活。色赤发热。 肿疼痛。日渐高肿者顺。已成 肿。皮薄光
亮。饮食如常。二便调匀。身温和者顺。已溃脓稠。色鲜不臭。腐肉自脱。 肿易消。身轻者顺。
溃后脓浓稠黄。新肉易生。疮口易敛。食饮渐进者顺。初起顶平根散。色黯漫肿。不热不疼。身
体倦怠者逆。已成肿坚色紫。不作脓。不腐溃。口干多烦躁者逆。已溃皮烂肉坚。不腐肿。仍不
消。痛仍不减。心烦者逆。溃后脓水清稀。腐肉虽脱。新肉不生。疮口如冻。色败臭秽者死。治
法。初起毋论阴阳表里。知痛不知痛。起发不起发。但未成脓者。俱宜灸之。既灸不知痛者。再
灸之。 赤发热疼痛。有时脉来浮数。无便秘者。宜药托之。身体拘急。脉紧恶寒。饮食就暖者。
邪在表也。宜汗之。肿硬痛深。口干便利。身热脉实者。邪在
里也。宜下之。 痛势甚。烦躁饮冷。舌干口燥者。火在上也。宜清之。肿痛坚硬。背如负石。
恶心干呕。邪毒在内。宜解拔之。肿痛日深。内脓不出。瘀肉窒塞疮口者。急开导之。软漫不作
脓。不腐溃。及溃后疮口散大。不生肌肉者。阳气虚也。壮脾助胃以温补之。身凉自汗。手足并
冷。六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