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605-张氏医通 >

第33部分

605-张氏医通-第33部分

小说: 605-张氏医通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出疼肿者。则厥阴经火也。眼衄亦属厥阴。但以卒视无所见者为实火。常流血泪者。素患之风热 
也。其有诸窍一齐涌出。多缘颠扑骤伤。或药毒所致。若因肝肾疲极。五脏内崩。多不可活。舌 
衄皆手厥阴心包之火旺。但以舌尖破碎者为虚火。脉大满口者。挟龙雷之势而上侮君主也。涎中 
见血为唾衄。足太阴经气不约也。汗孔有血为肌衄。足阳明经气不固也。如上诸衄。皆缘营气之 
逆满。卫气之疏豁。不能固护而行清道。总无关乎脏气也。其下行之血。见于魄门者。则以便前 
便后分远近。近则大肠。远则小肠也。以溅洒点滴分风湿。溅则风淫。滴则湿着也。以鲜紫清晦 
分阴阳。鲜则阳盛。晦则阳衰也。与肠 之血。痔漏之血。妇人经癸胎产之血无异。虽由二肠。 
颇关经络。是以随经下趋。各有不同。至于崩淋下脱。倒经上溢。虽下上之歧路攸分。然皆冲脉 
为病。而崩淋皆脾气下陷。倒经则肝血上逆。以脾为身之津梁。冲为肝之血海。是皆关乎脏气。 
更有肝脾受伤。血虽不下。而气色痿黄。大便稠黑。乃蓄血之征验。为患种种。难以悉陈。如内 
伤发黄。鼓胀喘满。腹大青筋。及产后败血流于经络。皆蓄血致病。但证有虚中挟实。治有补中 
寓泻。从少从多之活 
法。贵乎临病处裁。大抵血气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此轩岐密旨。但世之 
名于医者。一见血证。每以寒凉济阴为务。其始非不应手。而取效于一时。屡发屡折。而既病之 
虚阳愈衰。必致呕逆喘乏。夺食泄泻。尚以为药力未逮。猛进苦寒。在阴不济阳而上溢者尚为戈 
戟。况阳不统阴而亡脱者。尤为砒鸩。盖因阳药性暴。稍有不顺。下咽立见其害。不若阴柔之性。 
至死不知其误。而免旁人讥谤也。噫。医之弊。仅为知己道。难为世俗言也。 

卷五诸血门
衄血
属性:(大衄 舌衄 齿衄 耳衄 眼衄 肌衄) 
衄者。血从经络中渗出而行于清道也。伤寒衄血。责热在表。有麻黄、越婢等法。杂病衄血。 
责热在里。经络热甚。阳气壅重。迫血妄行而出于鼻。从无发散之理。若因七情喜怒。劳役过伤 
而致者。无论是何经络。并宜茅花煎汤。调止衄散。或四物加犀角、丹皮、沉香。六脉弦细而涩。 
按之空虚。色白不泽者。脱血也。此大寒证。理中汤加黄 。六脉俱大。按之空虚。心动面赤。 
善惊上热。乃手少阴心火旺。而上熏于肺脉也。三黄补血汤。实热衄血。脉实大便秘者。犀角地 
黄汤加木香、大黄。衄血过多。屡服犀角地黄汤不止。此内虚寒而外假热也。千金当归汤。兼标 
本而治之。若至夜发。此因多汗。卫气大虚。不能固其营血也。当归补血汤。不效。加木香。更 
不效。必是血虚火旺。大剂保元汤。若误用凉血药。致瘀热内结。胸中作痛者。一味木香酒磨。 
顿服钱许立效。内伤劳役之人。喘嗽面赤。发热头痛而衄。此肺经气虚。失护卫之职。致心包火 
炎。经脉热甚。故行清道。当归补血汤加薄荷、荆芥。不应。补中益气倍黄 。慎不可用辛热之 
药。兼有风寒。小建中加葱、豉。清道闭塞。流入胃脘。吐出清血。或衄血不尽。瘀积停留。致 
面目痿黄。大便黑 
色者。犀角地黄汤。 扑而衄不止。小乌沉汤调黑神散。伏暑而衄。五苓散加茅花。久衄不止。 
热在下焦血分。六味丸加五味子作汤。不效。加童便。有先因衄血。衄止而变生诸证。或寒热间 
作。或喘急无寐。病状不一。渐成劳惫。当于虚损诸证详之。曾病衄。后血因旧路。或一月三四 
衄。又有洗面即衄。日以为常。并宜止衄散。茅花煎汤调下。大衄不止。面浮肿者。苏子降气汤。 
使血随气下。得力全在肉桂一味。久衄不已。须加气药。如木香、香附之类。盖血无气引。则血 
不归经也。有头风才发。则衄不止。用童便浸川芎一两。童便制香附二两。炙甘草半两。共为末。 
每服三钱。清茶调下。间用搐鼻法。 
〔诊〕衄血脉浮大数者。为邪伏于经。宜发汗。大而虚者。为脾虚不能统摄。宜补气。小而数 
者。为阴虚火乘。宜摄火。弦涩为有瘀积。宜行滞。凡衄血之脉。数实或坚劲。或急疾不调。皆 
难治。久衄脉虚大。头额痛甚。鼻流淡黄水者死。 
大衄 大衄血者。口鼻俱出也。此积劳伤脾所致。补中益气倍黄 、当归。不应。归脾汤加 
童便、藕节。 
舌衄 舌上忽出血如线。先用蒲黄煎汤漱之。次用槐花炒研掺之。黄 六一汤合生脉散服之。 
热壅舌上出血如泉。用文蛤一味为散掺之。虚热舌胀大。出血不止。生干姜末、蒲黄末掺之。 
齿衄 血从齿缝中或齿龈中出者。曰齿衄。又谓牙宣。有风壅。有肾虚。有胃火。风壅者。 
或齿龈微肿。或牵引作痛。消风散加犀角、连翘。外擦青盐、 本末。肾虚者。口不臭。齿浮动。 
齿缝中点滴而出。若隐隐作痛者。虚风袭入肾经。肾主骨。齿乃骨之余也。宜盐汤下小安肾丸。 
不痛。肾虚而有火也。六味丸加骨碎补。外用青盐炒香附末擦之。胃热者。牙疼而龈间出血如涌。 
齿不动摇。其人必好饮。或多啖炙爆所致。口臭不可近。宜清胃散。甚者服调胃承气汤。 
耳衄 耳中出血为耳衄。两关弦数。饮酒多怒人属肝火。柴胡清肝散。尺脉弱或躁。属阴虚。 
生料六味丸加五味子。更以龙骨烧灰。吹入即止。 
眼衄 血从目出。乃积热伤肝。或误药扰动阴血所致。暴病发热见此。栀子豉汤加犀角、秦 
皮、丹皮、赤芍。误药成坏病见之。虽用独参、保元、生料六味。皆不可救。 
肌衄 血从毛孔出者为肌衄。脉数。当归补血汤。脉浮。黄 建中汤。脉弱。保元汤。脉盛。 
当归六黄汤。滑伯仁治一妇。体肥气盛。因无子。常服暖子宫药。积久火盛迫血。上行为衄。衄 
必升余。医者犹以为上实下虚。用丹剂镇坠之。经云。上者下之。今血气俱盛。溢而上行。法当 
下导。奈何实实耶。即与桃核承气三四下。瘀积既去。继服既济汤二十余剂而愈。 
一膏粱过饮致衄。医曰。诸见血为热。以清凉饮子投之即止。越数日其疾复作。又曰。药不 
胜病故也。遂投黄连解毒汤。或止或作。易数医。皆用苦寒之剂。向后饮食起居。渐不及初。肌 
寒而躁。言语无声。口气秽臭。其衄之余波未绝。或曰。诸见血为热。热而寒。正理也。今不愈 
而反害之。何耶。盖医惟知见血为热。而以苦寒攻之。不知苦寒专泻脾土。脾土为人之本。火病 
而泻其土。火未除而土已病。病则胃虚。虚则营气不能滋荣百脉。元气不循天度。气随阴化。故 
声不扬而肌寒也。惟当甘温大补脾土。斯可向安矣。 
石顽治朱圣卿。鼻衄如崩。三日不止。较之向来所发之势最剧。服犀角、地黄、芩、连、知、 
柏、石膏、山栀之属转盛。第四日邀余诊之。脉弦急如循刀刃。此阴火上乘。载血于上。得寒凉 
之药。转伤胃中清阳之气。所以脉变弦紧。与生料 
六味加五味子作汤。另用肉桂末三钱。飞罗面糊。分三丸。用煎药调下。甫入喉。其血顿止。少 
顷。口鼻去血块数枚而愈。自此数年之患。绝不再发。 

卷五诸血门
吐血
属性:(呕血 唾血 咳血 咯血 血溢 九窍出血) 
缪仲淳曰。吐血有三诀。宜行血。不宜止血。血不循经络者。气逆上壅也。行血则循经络。 
不止自止。止之则血凝。血凝则发热恶食。病日痼矣。宜补肝。不宜伐肝。经曰。五脏者。藏精 
气而不泻者也。肝主藏血。吐血者。肝失其职也。养肝则肝气平而血有所归。伐肝则肝虚不能藏 
血。血愈不止矣。宜降气。不宜降火。气有余便是火。气降则火降。火降则气不上升。血随气行。 
无溢出上窍之患矣。降火必用寒凉之剂。反伤胃气。胃气伤。则脾不能统血。血愈不能归经矣。 
今之疗吐血者。大患有二。一则专用寒凉之味。如芩、连、山栀、四物、知、柏之类。往往伤脾 
作泻。以致不救。一则专用人参。肺热还伤肺。咳嗽愈甚。亦有用参而愈者。此是气虚喘嗽。气 
属阳。不由阴虚火炽所致。然亦百中一二也。刘默生曰。吐血一证。人惟知气逆血溢。火升血泛。 
不知血在脏腑。另有膈膜隔定。其血不能渗溢。夫膈膜者。极薄极脆。凡有所伤则破。破则血溢 
于上矣。故有阳络伤则血上溢。阴络伤则血下渗。已伤之膜。若有复伤。其吐必多。膈膜虽伤。 
伤处有瘀血凝定。血来则缓。若阴火骤冲破瘀积之血。血来如潮之上涌。自觉沥沥有声。彼时喘 
息不定。面赤如醉。烦躁不宁。心神昏乱。一皆龙雷之势。脉亦急疾难凭。少顷火退神清。面白 
气平。血亦渐止。方可诊切。用药须乘此时。瘀积荡尽。缓缓清理。徐徐调补。然不可骤壅。亦 
不可用耗气之药。悉知此义。治血有本矣。吐血者。一吐则倾 
盆盈碗。或鲜散中兼紫黑大块。吐后不即凝结。盖吐血出于胃。胃为水谷之海。多气多血。所以 
吐多而不即凝。以中杂水谷之气也。皆劳力内伤中气而得。亦有醉饱接内而致者。治法。不可骤 
止。止则使败血留积。为瘀血之根。不时举发。为害非轻。亦不宜峻攻。复伤其血。只宜清理胃 
气以安其血。如犀角地黄汤。随证加桃仁、茜根、橘红、木香、大黄、童便之属。吐久不止。内 
虚寒而外假热。千金当归汤。不应。用十灰散遏之。若血色瘀晦如污泥。为阳不制阴。宜花蕊石 
散温以散之。吐血初起。脉俱洪数者。属外因。须用参苏饮加归身倍茯苓。盖茯苓能守五脏真气。 
泻肾中伏火。去脾胃中湿。二三剂后。脉数退而洪不退者。用六味地黄丸加沉香以纳气归元。若 
洪退弱极。用四君子加橘红以补脾生肺。慎不可用凉药。盖火载上行。逆也。复用凉药强为降下。 
岂非逆而又逆乎。不若发散之为愈也。上膈壅热。胸腹满痛。吐血。脉洪大弦长。按之有力。精 
神不倦。或觉胸中满痛。或血是紫黑块者。用当归、丹皮、荆芥、阿胶、滑石、酒大黄、玄明粉、 
桃仁泥之属从大便导之。此釜底抽薪之法。不知此。而从事于芩、连、知、柏之属辅四物而行之。 
使气血俱伤。脾胃多败。百不一生也。吐血在暑天。病患口渴面垢。头晕干呕。五苓散。或桂苓 
甘露饮。并加麦冬、五味、藕节汁。酒后闷呕。血从吐后出者。新定紫菀茸汤。饮酒过多。伤胃 
吐血。六君子加香、砂、干葛。伤胃吐血。因饮食太过不能消化。烦闷强呕。因伤胃口吐血。腹 
中绞痛自汗。其脉紧而数者难治。枳实理中汤加丹皮、扁豆灰。诸失血后。倦怠昏愦。面失色。 
懒于言语。浓煎独参汤加橘皮。所谓血脱益气也。劳心太过。吐血不止。归脾汤去木香。加门冬、 
阿胶。妇人倒经。血溢于上。蒸热咳嗽不除。及男子精未充而御女。而成虚劳失血。并宜乌骨鸡 
丸、巽顺丸选用。若血色晦淡不鲜。无论上吐下失。俱当用温热之剂。如甘草干姜温理中气。切 
禁寒凉。若至 血血水。难已。胃 
中热甚。迫血妄行。犀角地黄汤加大黄灰、木香、桃仁。吐血势不可遏。胸中觉气塞滞。吐紫黑 
血者。桃仁承气加茜根。千金翼治吐血。用生地汁半升。煎三两沸。调生大黄末一方寸匙。分三 
服。治热毒吐血有效。有时吐血两口。随即无事。数日又发。经年累月不愈者。小乌沉汤送黑神 
散。不时常服。吐甚不止者。柏叶、干姜等分。加艾少许。入童便服。失血后。头晕发热者。往 
往有之。此是虚火上炎外扰之故。不可误认外感而用风药。吐血发渴。名曰血渴。十全大补汤。 
或生脉散加黄 、煨葛根、枇杷叶。量胃气虚实用之。暴吐血新止后。丹方用燕窝菜、冰糖各四 
钱。同煮服之。连服五七日。永不复发。吐血脉以微细为顺。洪大为逆。血若暴涌如潮。喉中 
不止。脉见虚大。此火势未敛。不可便与汤药。急以热童便。或藕汁灌之。俟半日许。脉势稍 
缓。可进调养之剂。倘寸关虽弱而尺中微弦。为阴虚。以防午后阴火上升。上午宜服独参、保元 
以统其血。午后与六味丸加童便、牛膝以济其阴。服后脉渐调和。饮食渐进。肢体轻捷。面色不 
赤。足膝不冷。身不灼热。额无冷汗。溲便如常。虽有紫黑血块。时欲咯出而无鲜血上行。方许 
可治。血虽止而脉大不减。或虽小而弦细数疾。或弦硬不和。慎勿轻许可治。亦有他部柔和而左 
手关尺弦强者。为阴虚火旺。最为危兆。其变有三。一则阴火引血复上而暴脱。一则虚阳发露而 
发热。一则火上逼肺而喘咳。此终不救。脱血用大剂人参益气以固血。惟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