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605-张氏医通 >

第17部分

605-张氏医通-第17部分

小说: 605-张氏医通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流有似乎衰耳。所以一切补气之药。皆不可用。而耗气之药反有可施。缘气得补而愈锢。不若耗 
之以助其流动之势。久之血仍归其统握之中耳。 
七气所致。三因方论最详。喜怒忧思悲恐惊。谓之七气所伤。有少痰在咽喉间。如绵絮相似。 
咯不出。咽不下。并宜四七汤为末。炼蜜和姜汁为丸噙化。及局方乌沉汤、诸七气汤。分虚实选 
用。盛怒成疾。面色青黄。或两胁胀满。沉香降气散、木香调气散。或四七汤加枳壳、木香。虚 
加人参、石菖蒲。肥人气滞。必有痰。以二陈、苍术、香附。燥以开之。瘦人气滞。必有火且燥。 
宜苏子、山栀、当归、芍药、丹皮。降以润之。老人胸膈气滞。痞满不舒。或作痛。或不能食。 
脉虽数实滑大。当作虚治。慎不可用耗气药。宜理中丸。或六君子加香、砂之类。气不归源。补 
骨脂为主。白术、沉香佐之。一切冷气。及妇人血气攻击。心腹撮痛。局方乌沉汤最捷。妇女性 
执多偏属阴。气易于动。如痞闷胀痛。上凑心胸。或攻筑胁肋。腹中结块。月水不调。或眩晕呕 
吐。往来寒热。一切气候。先用加味逍遥散。或苏子降气、沉香降气、四磨、六磨选用。气从左 
边起者。肝火也。气刺痛。皆属火。当降火药中加枳壳。气郁不舒而痛者。木香调气散。忧而痰 
郁。导痰汤加香附、乌药。因死血而痛者。桃仁、红花、归头。食积寒痰流入胁下背膂刺痛。诸 
药不效者。神保丸。久患气结。诸 
药不开者。先服沉香化气丸三五服以开其结。后用六君子送降气散调之。暴怒气厥。不省人事者。 
苏合香丸灌之。诸气为患。须分暴病久病。暴怒伤阴。阳气独亢。气厥不省者。可用辛香破气以 
通阴闭。若久抱抑郁。气不宣通。营卫不和者。又当辛温散结以调营卫。始为合宜也。 
枳壳利肺气。多服损胸中至高之气。青皮泻肝气。多服能损真气。木香调诸经气兼泻肺。能 
使上焦之气下达。阴火上冲禁用。砂仁醒脾气而能上升。然后滞气得以下通。白豆蔻能温肺气而 
使下行。然后阳气得以上达。香附快滞气。陈皮泄逆气。乌药、紫苏、川芎俱能散气。使浊气从 
汗散也。浓朴泻胃气。前胡下气推陈。槟榔泻至高之气能使浊气下坠。后重有积者宜之。藿香之 
馨香。上行胃气。沉香升降诸气。脑麝散真气。苏子、杏仁下气润燥。气滞有火者宜之。豆蔻、丁 
沉、檀、麝俱辛热。能散郁气。暴郁者宜用。稍久成火者忌之。禀壮气实。气不顺而刺痛。当用 
枳壳、乌药。不已。加木香。若肥人气刺痛。用二陈加浓朴、枳壳。气虚脉微弱者。即当用异功 
加枳壳、木香。 
石顽曰。举世皆言气无补法。局方三因七气、四磨、六磨等方。其中俱用人参。能无助气为 
患乎。古人立方用参。非尽为补而设也。如局方七气。原以肉桂、半夏为主。而借人参引入气分 
以散气。岂用补之谓耶。其三因七气。纯是辛散。即用一味人参。但可随诸药建行气之功。不致 
伤气足矣。何暇逞其补性乎。至于四磨、六磨。不过赖以资应敌之需。尚恐不及。安能望其补益哉。 
〔诊〕下手脉沉。便知是气。其或沉滑。气兼痰饮。沉极则伏。涩弱难治。皆由大气郁滞不舒。 
以故脉显沉伏。大都沉实有力。则宜辛散。沉弱少力。则宜温养。气主煦之。总不离乎辛温散结也。 
汪石山治一孀妇。年四十余。患走气遍身疼痛。或背胀痛。或胁插痛。或一月二三发。发则 
呕尽所食方快。饮食不进。久伏床枕。或用流气饮、二陈汤。益甚。汪诊之。脉皆细微而数。右 
脉尤弱。曰。此忧思伤脾而气郁也。当补脾散郁。以人参三钱。黄 二钱。归身一钱半。川芎八 
分。香附、黄连、甘草、干姜、砂仁各五分。数剂稍缓。再以参、 、川芎、香附、山栀、甘草、 
神曲糊丸服而愈。 
飞畴治一妇。平昔虚火易于上升。因有怒气不得越。致中满食减。作酸嗳气。头面手足。时 
冷时热。少腹不时酸痛。经不行者半载余。其脉模糊。快而无力。服诸破气降气行血药不效。不 
知此蕴怒伤肝。肝火乘虚而克脾土。脾受克则胸中之大气不布。随肝火散漫肢体。当知气从湿腾。 
湿由火燥。惟太阳当空。则阴霾之气自散。真火令行。则郁蒸之气自伏。又釜底得火则能腐熟水 
谷。水谷运则脾胃有权。大气得归而诸证可愈矣。因用生料八味倍桂、附。十日而头面手足之冷 
热除。间用异功而中宽食进。如是出入调理。两月经行而愈。 

卷三诸气门上

属性:金匮云。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浓朴汤主之。(即四七汤。) 
上焦。阳也。卫气所治。贵通利而恶闭郁。郁则津液不行而积为痰涎。胆以咽为使。胆主决 
断。气属相火。遇七情至而不决。则火郁而不发。火郁则焰不达。焰不达则气如焰。与痰涎聚结 
胸中。故若炙脔。千金作胸满。心下坚。咽中帖帖如有炙脔。吐之不出。吞之不下。证虽稍异。 
然亦以郁而致也。用半夏等药。散郁化痰而已。 
经云。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调其气。过者折之。以其 
畏也。所谓泻之。夫所谓达者。通畅之也。当以轻扬之剂举而达之。发者。升发之也。当以升发 
之剂汗而发之。夺者。攻下之也。当以咸寒之剂攻而夺之。泄者。开发之也。当以疏散之剂涌而 
泄之。折者。制御之也。当以苦寒之剂伐而折之。此皆论六气之郁也。至于五志之郁。又非上法 
所宜。经云。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及妇人情志不 
遂。悒郁不舒。而致经闭不调。发热咳嗽。师尼寡妇。种种诸患。各推其源而治之。 
赵养葵云。郁者。抑而不通之义。内经五法。为因五气所乘而致郁。不必作忧郁之郁。忧乃 
七情之病。但忧亦在其中。丹溪云。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又制为六郁之 
论。立越鞠丸以治郁。而以香附、抚芎、苍术开郁利气为主。谓气郁而湿滞。湿滞而成热。热郁 
而成痰。痰滞而血不行。血滞而食不化。此六者相因而为病者也。此说出而内经之理始晦。内经 
之旨。又因释注之误而复晦。所以郁病之不明于世久矣。盖东方生木。木者生生之气。即火气附 
于木中。木郁则土郁。土郁则金亦郁。金郁则水亦郁。五行相因。自然之理。惟其相因也。予以 
一方治其木郁。诸郁皆因而愈。逍遥散是也。甚者。方中加佐金丸。以黄连治心火。吴茱萸气臊。 
肝之气亦臊。同气相求。而佐金以制木。此佐金之所以得名也。 
凡寒热往来。似疟非疟。恶寒恶热。呕吐吞酸嘈杂。胸痛 痛。小腹胀闷。头晕盗汗等证。 
以逍遥散出入加减。此对证之方。无不获效。倘一服即愈。少顷即发。或半日或一日又发。发之 
愈频愈甚。此必下寒上热之假证。此方不宜复投。当改用温补之剂。如阳虚。以四君子加温热药。 
阴虚。以六味地黄丸作汤加温热药。甚者又须寒因热用。少以冷药 
从之。用热药冷探之法。否则拒格不入。非徒无益。而反害之也。 
石顽曰。郁证多缘于志虑不伸。而气先受病。故越鞠、四七始立也。郁之既久。火邪耗血。 
岂苍术、香附辈能久服乎。是逍遥、归脾继而设也。然郁证多患于妇人。内经所谓二阳之病发心 
脾。及思想无穷。所愿不得。皆能致病。为证不一。或发热头痛者有之。喘嗽气乏者有之。经闭 
不调者有之。狂癫失志者有之。火炎失血者有之。骨蒸劳瘵者有之。 疽生虫者有之。治法总不 
离乎逍遥、归脾、佐金、降气、乌沉七气等方。但当参究新久虚实选用。加减出入可也。 
〔诊〕郁脉多沉伏。或结或促。或沉或涩。郁在肝肾则见于左。郁在心脾则见于右。气血食积 
痰饮一有留滞于其间。脉必因之而止涩矣。但当求其有神。何害之有。所谓神者。胃气也。郁脉 
虽多沉伏结促。不为患也。所虑在牢革弦强不和耳。盖沉伏结促。有气可散。气通则和。若牢革 
弦强则正气先伤。无气可散。即从事调补。尚难克效。况复误行耗气之药乎。所以郁证得弦强脉 
者。往往多成虚损也。 
易思兰治一妇。患浑身倦怠。呵欠口干。经月不食。强之不过数粒而已。有以血虚治之者。 
有以气弱治之者。有知为火而不知火之源者。用药杂乱。愈治愈病。至冬微瘥。次年夏间。诸病 
复作。肌消骨露。三焦脉洪大侵上。脾肺二脉微沉。余部皆平和。此肺火病也。以栀子仁姜汁浸 
一宿。炒黑研极细末。用人参、麦冬、乌梅煎汤调下。进二服。即知饥喜食。旬日肢体充实如常。 
后因久病不孕。众皆以为血虚。而用参、 之品。半月胸膈饱胀。饮食顿减。至三月余而经始通。 
下黑秽不堪。或行或止。不得通利。其苦万状。易复以四乌汤换生地。加陈皮、苏梗、黄芩、山 
栀、青皮、枳壳十数剂。一月内即有孕。 

卷三诸气门上
痞满
属性:丹溪云。痞与否同。不通泰也。由阴伏阳蓄。气与血不运而成。处心下。位中央。 满痞塞 
者。皆土之病也。与胀满有轻重之分。痞则内觉痞闷而外无脉急之形也。有中气久虚。不能营运 
精微为痞者。有过服消克。不能舒化饮食为痞者。有湿热太甚。痰气上逆阳位为痞者。古方治痞。 
用黄连、黄芩、枳实之苦以泄之。浓朴、生姜、半夏之辛以散之。人参、白术之甘以补之。茯苓、 
泽泻之淡以渗之。既痞同湿治。惟宜上下分消其气。如果有内实之证。庶可略与消导。世人痞塞。 
喜行利药以求速效。虽临时快通。痞若再作。危殆滋甚。天地不交而成痞。此脾之清气不升而下 
溜。胃之浊气不降而上逆。当用补中益气加猪苓、泽泻。盖升麻、柴胡从九地之下而升其清气。 
猪苓、泽泻从九天之上而降其浊气。即所以交痞而为泰矣。诸痞塞及噎膈。乃痰为气激而上。气 
为痰腻而滞。痰与气搏。不得流通。并宜连理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黄连汤、诸泻心汤选用。 
气滞痞胀。用五膈宽中散。不应。丁沉透膈汤。应诸痞塞胀满。胸膈不利。或气上逆。或腹疼痛。 
并宜指迷七气汤。胃虚。加参术。气滞。加木香。大便秘。加槟榔。面目浮。加苏叶。四肢肿。 
加木瓜。虚痞。只用局方七气、局方乌沉二汤最妙。郁怒暴痞。面目浮肿。心腹胁满。二便秘涩。 
四肢胀大。增损流气饮。膈上诸般冷气。呕逆不食。不问痞塞疼痛。且与姜汁探吐。然后用药。 
痰饮尤宜。邪气作痞。宜用疏剂。若气不顺。逆上为痞。此乃虚痞。愈疏而痞愈作。宜于收补中 
微兼疏通之意。不可过用香剂。古人治泻后膈痞。用理中丸。即此意也。痞塞诸药不效。大便不 
通。脉数实者。小陷胸汤、三黄汤选用。 
甚则宝鉴木香槟榔丸通利之。若肥人痰痞风 。大便不通者。御药院木香槟榔丸疏解之。肥人心 
下痞闷。内有湿痰也。二陈汤加枳实、芩、连。然不若小陷胸汤尤捷。瘦人心下痞闷。乃郁热在 
中焦。三黄加枳实以导之。心下痞而寒热不除者。小柴胡加枳、桔。如饮食后感冒风寒。饮食不 
消。或食冷物而作痞闷。宜温中化滞。二陈加缩砂、紫苏、藿香。或平胃加藿香、草豆蔻之类。 
虚人停滞不散。心下痞。或宽或急。常喜热物者。枳实理中汤。老人虚人。脾胃虚弱。转运不及。 
饮食不化而作痞者。九味资生丸。饱闷常嚼一丸。或六君子加香、砂、山楂、曲、 之类。胸中 
气塞短气。橘皮枳实生姜汤。有酒积杂病。过下伤脾。脾虚不运作痞。养胃兼和血。参、术、归、 
芍兼升、柴。稍佐陈皮、枳壳之类。大怒之后成痞。或痰中见血。或口中作血腥气。是瘀血。用 
丹皮、红曲、香附、桔梗、降香、红花、苏木、山楂、麦芽、童便。甚则加大黄、桃仁泥。有痰 
挟瘀血成窠囊作痞。脉沉涩。日久不愈。多郁人悲哀过度有之。宜从血郁治。桃仁、红花、香附、 
丹皮、韭汁之类。举世治中满痞胀。不问虚实。咸禁甘草。殊不知古人所谓中满勿食甘者。指实 
满而言也。若自觉满而外无腹胀之形者。当以甘治之。 
〔诊〕脉弦急而滑。骤然胸中痞闷。乃肝气与食滞而成。为实。脉弦。或沉弦。或涩。或虚大 
无力。气口为甚。此日久脾胃受伤。或过服克伐药所致。为虚。胸膈痞闷而寸口脉沉滑。或迟滑 
者。为有停滞。 
罗谦甫治真定赵客。六月间乘凉伤湿面。心下痞满。躁热时作。坐卧不安。宿于寺中。僧以 
丸药十数丸下之。下十余行。痞稍减。越日困睡。为盗劫其赀。心动。遂躁热而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