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天可汗时代 >

第39部分

天可汗时代-第39部分

小说: 天可汗时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诗篇中,喷薄出一片忧国忧民之心。凛然站在幽州台上的他,迎风而立,不加雕琢地吟唱出一首《登幽州台歌》,使后世的文人志士们,随之泪下,随之感慨,更为之唏嘘。    
    唐诗之成熟,还表现在这时产生了一种新体,即七律。这就不能不提宋之问和沈佺期了,他们在七律的成长上功不可没。虽然这二人公认的“文人无行”,但宽容的唐人没有因人废诗。从长安的宫廷中走出,是宋之问的梦醒时分。前往万里之遥的岭南,宋之问可曾想到这是一条不归路?或许,早发大庾岭的他方显出一分诗人本色,悲凉之声令人恻然。沈佺期为人强于宋之问,但其才却又不如。德才在他们身上开了一个玩笑,竟然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还有,魏晋风度的刘希夷,以一颗感伤的心,感受着落花飘零与刹那芳华流逝的心痛。当雪白爬上曾是红颜少年的缕缕青丝之际,回首但看往事,空留下类似“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般的别样凄美韵味——“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一语成谶,《代悲白头翁》成为他永恒的悲歌。    
    按闻一多先生的话,刘希夷是带来了一个宁静爽朗的黄昏,而张若虚则是更加宁静爽朗的月夜。月夜,是啊,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这首孤篇横绝的《春江花月夜》,在诗史上无疑是个奇迹——月光之下,物我合一,情景相生,伤感而无奈,流丽而婉转,空灵而缠绵。“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有四杰的清傲,有子昂的慷慨,有沈宋的雅致,还有像刘希夷、张若虚那样的幽静,唐诗丰满起来了。    
    三、盛唐气象    
    韩滉《文苑图》    
    时至开元,大唐王朝如日中天,经济繁荣,生活富足,思想解放,个性张扬,但如果没有与之相配的文学,则这个盛世未免单薄。事实上大唐盛世根本毋庸为此忧虑。不必怀疑,现今能让你脱口而出的,必是八方雄视万国来朝的盛唐之音。    
    如果说盛唐的诗坛如同一个乐团,那么其中有边塞诗人豪放的军旅进行曲,有田园诗人清逸的天籁雅音,还有李白男高音一般高亢嘹亮的歌喉。这是一幕大戏,人物众多,曲调各异,然而激昂的主旋律却总是那么磅礴大气——这是盛世的长歌。    
    高岑为首的边塞诗派,或铺陈描绘着塞外的奇致景观,或尽情抒写着慷慨的报国之情,或擦拭着对故园怀想的一滴男儿泪。高适毫不遮掩对功名的追求,坦荡自信地写出自己想干一番轰轰烈烈地事业的雄心。岑参更构思奇险,妙笔生花,写出往往令人耳目一新的诗篇,“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黄沙莽莽黄入天”,三句一韵的诗一气呵成,不事停滞。诗家夫子王昌龄,七绝与李白携手比肩,更有悲壮之歌,其“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气,“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壮志,令人热血沸腾。王之涣的一曲《凉州词》,琅琅上口,一举奠定了他名家的地位。还有李颀、崔颢等人,也唱着同样的边塞之歌,这正是泱泱大国神采奕奕的盛唐气象。    
    王孟则领着一群诗人们在田园里或笑谈放歌,或畅饮美酒,在清雅的山林中,在幽静的月光下,寻觅着自己的乐园。王维诗画具工,才情并茂,将诗情与画笔结合,绘出山水田园的浊浊诗意,写出山水田园的生机盎然,“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生就的逍遥与禅悦。潇洒自由的高人孟浩然,飘逸散淡,如天上闲适的云,如水边悠哉的鹤,“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生就的悠闲与恬适。还有裴迪、祖咏、储光羲等诗人,无不细致地审视着田园山水,毫不吝啬地歌咏着这份优美,从侧面折射出当时社会的安定,和乐观开朗的时代精神。有了这一分安宁祥和,盛唐气象更是锦上添花,丰富而多彩。    
    盛唐空前繁荣的文化,哺育出一位中国文学史上光彩照人的诗仙,这便是李白。李白是天之骄子,不然何以让贺知章一见即呼为谪仙呢?李白很傲,便是天子,也无法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然而李白并非目中无人,他所看重的,是像孟浩然、王昌龄那样有着诗文雅兴的友人。李白固然傲气,却并不狂妄,面对诗名在他之下的崔颢的《黄鹤楼》,李白可以停笔不写。这才是真正的潇洒,真正的傲岸。李白喜欢明月,在月下酌酒,在迷醉中放声纵歌。壮丽的山河,美酒与明月,是他写不完的主题。奔放与豪迈,高古与圆融,共同构成了李白诗歌引人入胜的风景线。李白唱出了盛世最强音!


第四部分诗的王朝——唐代诗歌之我见(3)

    四、低谷    
    安史之乱的暴风骤雨吹散了盛唐气象,只见乌云滚滚而来,悲声四起,文学似也受了感染,低下了盛唐高昂的头,而变得沉重起来。    
    由盛唐而入中唐的杜甫,亲身经历了这场战乱的全过程,目睹了各处的人间惨剧,用诗书写了一部青史。如果说诗仙李白是在壮游中高歌,那么诗圣杜甫则是在漂泊中低吟。杜甫诗中,充满了对国家前途的诚心牵挂,对黎民百姓的真心同情,毕其一生都没有丝毫衰减。杜甫自己又何尝不苦呢?然而,若有千万广厦得以使天下寒士安定欢欣,便是他一人受冻而死,也会心满意足,含笑九泉。这是何等伟大的胸襟,怎样高尚的情操啊!能不为之感动?能不为之泣下?……    
    大历的诗坛一片萧索,幸好还有十才子苦苦支撑。但,依旧是那样的边塞,却多了些哀思;依旧是那样的田园,却多了分荒凉。和盛唐比起来,风光不再,一切都被重创的悲风吹上了一层灰蒙蒙的萧索。    
    李益、卢纶的边塞诗,以低回的悲情代替了盛唐的激越,偶尔也有“回乐峰前沙似雪”的高亢,但依旧是“一夜征人尽望乡”的哀响不绝于缕。刘长卿的诗,如果以画作比,近于白描,他用简淡的笔墨抒写着个人的孤独寂寞,正像他笔下的“风雪夜归人”。和杜甫一样,韦应物也是由盛唐走向中唐的诗人,他回首望向盛世时的泪光,夹杂着对民生多艰的叹息,共同交织成盛唐余响。    
    然而也只能是余响了,大历诗人们不再有盛唐诗人的热忱,不再意气风发,在他们文人式的儒雅中,夹杂着文人式的怯懦。“独怜幽草涧边生”,他们如同涧边幽草,品味着幽谷的落寞。    
    五、中兴    
    随着战乱的远去,硝烟散尽,乱后的满目疮痍也渐渐得到医治。虽然会留有疤痕的记忆与余痛,但唐人们毕竟重新开始了生活;虽然不会再有那样的盛世繁华,但这份安定已然难得。于是文坛又热闹起来,元白、韩孟、刘柳……脑子里突然想到了一个词:“文艺复兴”……    
    元白二人是挚友,交谊深厚,而且主张也一样。他们一起提倡诗要写得平易,因此不必为看不懂他们的诗而担忧。他们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于是便有了《新乐府》、《秦中吟》等作品。然而现实却和他们开了个玩笑,白居易的“时事诗”并不很为时人所重,倒是感伤诗、闲适诗等不胫而走,传唱四方。不谈《长恨歌》、《琵琶行》,便是短小的《花非花》,亦是唯美感伤,意境朦胧,令人沉浸其中而不自觉。白居易感伤着,为社会也为个人,各种失意最终让他躲进佛理中小憩,而这一歇却再也跨不出来。元稹则感伤着家庭的失意,当他拥有了宰相的富贵之后,想起当初“贫贱夫妻百事哀”,于是用缠绵悱恻之笔,抒写着对亡妻的悼念。“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笔下的离思别有一番瑰丽的悲情。    
    与元白相反,韩孟诗派则故意把诗写得晦涩难懂。或许多少和韩愈文章功力深厚有关,韩愈就是在以文为诗,配合他的以丑为美,可谓另辟蹊径。除了韩愈,没有哪一位唐代诗人能想起来把打鼾写进诗中。险怪,同时也是孟郊的特点。韩愈则是雄奇与险怪兼得,从而成一代大家。    
    科场上少年得志的刘柳,同为“永贞革新”的风云人物,然而随着革新的失败,刘禹锡和柳宗元都是几度被贬谪。人生的失意没有打倒两人坚强的意志——柳宗元是一副硬骨头,刘禹锡则是一副又硬又傲的骨头。“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有谁能像刘禹锡这样几次因倨傲的态度被贬,等回来时年近六旬却依旧昂着高贵的头而不肯服输?玄都观,刘禹锡九死未悔地在这里与朝廷纠缠了二十年。然而“硬汉”刘禹锡却为着友人同时也是恩人的柳宗元的早逝痛断肝肠。在诗歌上,他们也是两颗璀璨的星,不为元白和韩孟任何一派所笼,清新自然,自成一格。    
    自然,除却元白、韩孟、刘柳,中唐诗的天空不乏明星,如张籍、张祜,还有推敲的贾岛。然而,这种表面上的兴旺却掩不住高棅所说的“唐诗之变,渐矣”。中唐诗人潜在个人的内心中品味着酸甜苦辣,品味着喜怒哀乐,获得的是却是斑驳的沧桑。联想到晚景之前的灿烂,莫非这一时的兴旺,竟是短暂的回光返照?


第四部分诗的王朝——唐代诗歌之我见(4)

    六、晚唱    
    唐朝的光芒无可挽回地黯淡了,再也找不到大唐昔日的风采,再也看不到河清海晏的升平气象,却满眼是梦魇般山河破碎的忧患。晚唐诗人又如何不想轻快地把酒邀月?但,酒杯举出去了,却没有诗酒风流与干云豪情,却只见吟者两行清泪,一声长叹……    
    晚唐的杜牧或许是最后的一丝清丽。那个扬州风流俊赏的杜牧,那个历史遗迹前怀古凭吊的杜牧,在面对唐的晚景时,对重温繁华的向往使忧伤变得更加心碎。“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灯影幢幢的秦淮河上,曾有过杜牧悲愤的呼吁,然而却久久没有回音。在秋风萧瑟的乐游原上,杜牧向着昭陵的方向叹息,叹息中有对家族中道衰落的感伤,有对国家命运的忧怀,全化为血泪的诗,幽幽道来,荡气回肠。    
    同样站在乐游原上望向傍晚天空的还有处于牛李两党争斗漩涡中的李商隐。仕途与情感上一次次的磨难,使李商隐一生都处在凄楚之中,最终就是带着这深深的凄楚,离开了这个世界——这个既让他留恋,又让他欢喜让他忧愁让他痛苦的世界。李商隐郁郁一生,诗歌也晦涩难懂。或许你并不知道他到底要表达什么,但是,堆砌着华丽词藻、深奥典故的极美的诗,配上动听的韵律,却让人怎么也无法舍弃。“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从没见过被解释成如此众多意思的诗,“诗无达诂”被李商隐的诗发挥到了极致。    
    晚唐的秾丽,仿佛又回到了唐初的情形,但是唐初的北方风骨,却是晚唐所不具备的。小李杜无疑是晚唐诗歌的先锋,其下则为赵嘏、许浑,和李商隐并称温李的温庭筠,还有罗隐、皮日休、陆龟蒙等人。他们或许是夜幕即将落下时依稀可辨的点点星光。正如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所说,晚唐是夜幕来临之前的夕阳余唱,是辉煌了三百年的唐诗最后的韵歌。    
    公元907年,随着唐朝走进了历史的篇章中,唐代诗人们一代接着一代传唱不息的唐之韵,落下了帷幕……然而,余音绕梁,这一绕便是千年……    
    唐诗由初而盛,由盛而中,再由中而衰,留下了近五万首诗歌。在文学的长河上,唐诗犹如一艘华美而雄壮的大船,满载着斑斓星辉,纵情放歌,在历史的天空中回荡,回荡……    
    笑倚清风立秋水·诗人王维


第四部分笑倚清风立秋水

    笑倚清风立秋水    
    ——诗人王维    
    璀璨的大唐诗歌的天空,有这样一颗星,它时而热烈,时而清冷,它华丽雍容典雅高贵却不秾丽,它幽远淡雅清高却不孤傲。我喜欢这颗星,每每仰望大唐诗空之际,总不忘向那里看一眼——    
    【诗情画意】    
    也许大家都不陌生这样一位诗人——王维。    
    小学就学过《少年行》: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后来才知道,这只是这组诗中的一首。而前面两首更令我心折。喜欢“相逢意气为君饮”的豪爽,喜欢“纵死犹闻侠骨香”的慷慨。读过之后,当真意气风发,顿时精神抖擞,令人不禁发起“少年狂”来。    
    王维十七岁就写出脍炙人口的佳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多么简朴的诗句,却是最深情的。只有简朴的诗句,不加雕饰,没有丝毫做作,才饱含真情。因为,真情是不需要雕饰的,它浑然天成,虽不华丽,但最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