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和鸣-第2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士们出城迎接姜元羲。
姜元羲也没有再坐在马车里头,一身银甲甲胄,身披大红披风,坐在高头大马上,英姿飒爽,在她身后是一队约莫一千来人的虎贲军精锐,穿着统一的铠甲,骑着神骏的大马,手持长枪,精神抖擞又沉肃的跟在她身后。
上千人只能听到一个马蹄声,这让所有夹道欢迎的百姓们看得屏住了呼吸,还未看得清容貌,只远远的瞧着,一股彪悍又充满煞气的威势就扑面而来,震得百姓们不由自主想要跪拜。
远远瞧着就有这种想法,等姜元羲带着虎贲军精英骑着马到了近前,最前头的百姓们终于抵抗不住,双膝一软,噗通一声就跪了下来。
“哒”
跪下一片。
“哒哒”
又跪下一片。
紧接着,原本还充满着私语的长安城,此刻寂静无声,除了整齐划一的马蹄声,再无其他声响。
姜元羲目之所及,百姓们伏地跪拜。
姜伯君等人见着这样的场面,忍着激动,上前拜见姜元羲。
“见过陛下,恭迎陛下驾临长安!”
姜伯君等人齐齐躬身行礼。
“诸君不必多礼。”姜元羲淡笑着道,又望向伏地而拜的百姓们,“父老乡亲们都请起吧。”
长安城的百姓们面面相觑,他们没有见过姜元羲,但他们听过太多姜元羲的事迹了。
就在这几个月里头,他们帮着霍景山等人建造长安内外城时,会时不时从军士们口中听到他们对姜元羲的钦佩。
那些浑身充满着生人勿近的气息、彪悍不已的壮汉们,只要一听他们提到女帝二字,就会纷纷软和了态度,话也变得多了起来。
他们都听过女帝对人素来和善,在军中还会跟军士们一起操练,于是在他们脑海中想象出来的女帝应该是个巧笑嫣然的小娘子,然而此刻他们发现自己大错特错。
女帝一人,气势压过了身后的千军!
她明明笑着,却让人丝毫不敢放肆。
他们也终于明白,为何那些军士们提起女帝时,总是一副敬畏又仰慕的神情。
长安城的百姓们此前从未见过北梁的皇帝,如今见了姜元羲,竟生出一种皇帝就应该是她那样的感觉。
姜元羲不易察觉的轻蹙了一下眉头,让熟悉她的细微动作的姜伯君看到了,当先第一个走向旁边的百姓跟前,伸出双手搀扶起他,“起来吧,天气寒冷,陛下素来怜惜百姓,用不着在这冰天雪地之下跪着。”
做臣子的就要帮着把帝皇言外之意明明白白的告诉百姓们,不然事事都要皇帝自己解释,要臣子何用?
有了姜伯君的带头,其他人也恍惚过来,纷纷去搀扶老百姓们。
等老百姓们纷纷起身,姜元羲才满意的微一点头,提高了声音,“父老乡亲们,我,大雍王朝的开国皇帝,与你们约法三章!”
这话让本来惶恐不安低着头的百姓们一怔,不少人错愕的抬头直视龙颜。
姜伯君等人同样也被姜元羲这一手弄得惊愕不已,陛下可没事先派人来告知他们还有这事啊。
姜元羲不管这些人的错愕,继续道:“第一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姜元羲心中有些复杂,犹记得多年之前陈雄第一任太子在位时,有人想要行刺太子,于重九祭祀舞上以大黄弩箭射火架,火架坍塌,当时死伤过百,其中还有四岁的孩子。
她想为那些人讨个公道,被祖父制止,那时候她就说过,不管是什么身份,杀人者死,如果这个世道做不到这一点,那就由她来制定新的规则。
所以她于长安城前,与天下百姓约法三章,第一章就是杀人者死。
多年过去,至今还记得那时的誓言。
顿了顿,她又补充道:“不管何等身份,哪怕是皇族,亦按同罪论。”
这下子百姓们惊得瞪大了眼,连皇族都同罪而论?
姜伯君只是微微讶异,复又恢复了平静,他性情淡泊,若是换了个人在这里,兴许还会为姜氏族人争取一下权利。他们是皇族啊,皇族自来高贵,且他们可不是那等子低贱的出身,族谱追溯根源有数百年,他们竟然要跟百姓们同罪而论,那岂不是跟泥腿子没差了?然而在姜元羲跟前的是姜伯君,所以他一言不发的恭听圣命。
对姜伯君来说,家族大了,也会偶尔出歹笋,姜元羲这道圣命能很好的约束族人,为何要阻止?
无规矩不成方圆,可不要以为成了皇族就能无法无天了,也是为了日后王朝不用给那些不肖子孙败坏作打算。
姜元羲略微等百姓们明悟了第一章之后,又道:“第二章:国之赋税,以《商律》为主,田庸赋税为辅。”
《商律》?这是什么东西?
百姓们茫然不解,姜元羲也不准备在这大冷天解释《商律》是何,反正日后她会安排人在各郡城、各县城详解这一点。
“第三章:余悉除去北梁法。”
此后将近千年里,这三章约法被大雍王朝上至皇帝下至百姓奉为圭旨,无论是谁,地位多高,触犯这条铁律,都要被法令严惩。
因为这是文昭武圣大帝与天下百姓的约法,无人敢违。
第418章 长安宫
姜元羲话落,姜伯君带头行礼:“陛下诏,臣等敬闻圣命!”
百姓们仍然处于茫然中,却也跟着高声齐喊:“陛下诏,我等敬闻圣命!”
姜元羲微微颔首,对左右百姓道:“天气寒冷,父老乡亲们早些归家,喝碗热姜汤祛祛寒吧。”
“摆驾长安宫吧。”姜元羲吩咐道。
姜伯君拔高了声音,“圣驾摆驾长安宫!”
百姓们纷纷让了让身子,姜元羲骑着马跟在姜伯君身后前往长安宫,等她身后的上千虎贲军过了之后,姜伯君带来迎接姜元羲的那些军士们,沉默的汇入了虎贲军身后。
寂静无声,却又融为一体,偏又让人无法忽视。
等虎贲军过了之后,才是姜氏车队,接着是郑家、崔家、卢家等家眷的车队,最后压阵的是护送的两万大军,这两万大军没有跟着前往军营,而是跟着姜元羲入驻长安宫,成为她最忠诚的守卫。
勒马停在长安宫前,姜元羲很是赞叹的看着眼前的长安宫。
恢弘大气。
这是姜元羲看到长安宫之后的第一个印象。
长安宫是建立在山顶之上,从山脚往上看,足足有九十九个台阶,台阶是用石泥铸造而成,不怕日晒雨淋。
“陛下,在长安宫之上,您可以俯瞰整个长安城。”
霍景山作为建造了长安内外城和长安宫的人,看到姜元羲赞赏的神色,脸上带出了一丝得意,他原以为他这辈子最大的成就,就是造出了石泥大船,如今他觉得这一生最伟大的,是自己亲手建造了这个国都!
“台阶有些多,霍先生可有想过年老体弱的老臣该如何每日上朝?”赞赏过后,姜元羲突兀的问道。
霍景山笑着道:“陛下,这问题我们也想过,若是陛下开恩,准许老臣们坐轿子上来,那就没问题了。”
姜元羲摇头失笑,“霍先生这是张嘴就为虎贲军找了一个差事呢。也罢,为我大雍效命者,理应体恤年老之人。传旨,不分官位,年五十以上者,进出长安宫台阶特许坐轿子。”
霍景山等人齐齐躬身:“陛下仁厚!”
“走吧,我们上去瞧瞧长安宫,我还没俯瞰过长安城如今的样子呢。”
姜元羲下马,大步而上,走过了九十九台阶之后,踏上宽广的广场,映入姜元羲眼睑的长安宫,给她的第二个印象是:
雍容儒雅。
恢弘大气、雍容儒雅,似乎很难把两者联想到一起,偏偏眼前这座长安宫就给了她这样的感觉。
除了这两个词,她想不出还有什么可以更合适的词语形容它了。
宫门上空空如也,随着姜元羲迈步而进,霍景山的话在她耳边响起,“皇宫建成之后,所有宫殿的匾额都空着,就等着陛下来了赐字呢。”
其实就连长安宫都不是正式的皇宫名字,他们不敢擅作主张,统一以长安宫暂时称呼着皇宫而已,想着等姜元羲来了之后再正式命名。
“长安城内长安宫,长安宫内君主坐,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就叫长安宫吧,与长安城一样,取名长治久安之意。”
皇宫分为内外两宫,外宫为皇帝处置朝政、接见外臣、以及自己的寝殿之用;内宫则为后妃居住的宫室。
姜元羲稍一思索,就把内宫取名为明乐宫。
明乐宫有大片的宫殿群,常明义勘测用来建造皇宫的地方是九龙绕珠之势,宫城由九座大山组成,山与山之间纵横牵连,从长安宫去往明乐宫最后一个宫殿群,怕是走路都要走上一天的时间。
只听霍景山说到单单长安宫就有九座宫殿群要姜元羲命名,她的神色就有些勉强,再一听到明乐宫里头有几十个宫殿群,她就一阵头大,赶紧摆手道:“无上皇居住的宫殿就叫永寿宫,太上皇和皇太后居住的宫殿就叫延寿宫,除此之外其他宫殿,上禀给无皇上他们,让他们取名吧。”
这要是让她一个一个宫殿群提字匾额,就得写上一天,有这个时间,她不如去跟段公再商讨完善一下律法的制定。
皇宫很大,姜元羲暂时没有要去一一参观的意思,只打量了片刻就赞叹道:“霍先生好本事,才三个月,就把建造出了这么一座让人惊叹的宫城。”
哪怕是拨给他三十万人,要建造整个长安城和皇宫,也是一件辛苦之事。
霍景山没有邀功,“都是将士们勤快的功劳。”
姜元羲站在长安宫前俯瞰着整个长安城,见到长安城被规划成四四方方的街道,顺着她的目光,霍景山为她介绍,“我们把长安城划分成了一个一百零八坊市,这是长安城的舆图。”
霍景山把舆图递给姜元羲,姜元羲展开后一看,就见上头靠近城门处有十六个坊市已经被标记为已住,她伸手点了点,“这些是长安城原有的老百姓?”
“是,长安城的老百姓并不多,只有两千三百二十一户,一万两千七十八人。”霍景山回道:“因为不知陛下要如何安排长安城,所以只能先暂时把百姓们迁居到那里,静候陛下的恩旨。”
姜元羲仔细的看着舆图,用手一圈临近皇宫东侧的几个坊市,“这些拿来安置三省六部的府衙。”
霍景山记在心中,应道:“诺。”
姜元羲又一手圈了环绕皇宫的十数个坊市,“这些用来安置皇族和有功之臣、以及其他官员府邸。”
这样的划分是很自然的事,皇族和大臣们住的距离皇宫近了,要上朝面圣也快,万一有时候皇帝要传召某位大臣,这位大臣居住在靠近城门那片地,等他赶到长安宫面圣,恐怕太阳都西沉了,让皇帝等你一个臣子这么久,是不想活命了吗?
“至于余下的,让长安城的百姓们先选了居住的坊市,我会再在其他地方迁移更多的百姓过来,其后的那些百姓们再慢慢分派到其他坊市中。不过每六个坊市必须要设置两个集市、三个医馆,方便百姓日用。”
霍景山躬身应诺:“陛下仁爱。”
第419章 黑心肝的户部尚书
姜太傅等人被姜伯君奉入明乐宫,至于其他姜氏族人,则在姜元羲定好的坊市里居住下来,单单姜氏族人就占了六个坊市姜元羲还预留了日后皇帝子孙分封出府的地方。
剩下的跟着姜元羲一同从丹阳县来长安的外祖郑家、姻亲崔家、荥阳郑家、卢家等等,都占了一个好位置。
等安顿下来,已是傍晚。
到了长安城,就要开始准备登基大典,龙袍是姜家、崔家、郑家自养的绣娘一同准备的,至于登基大典的礼仪流程,则是段公一手操办。
其他人同样也很忙碌,长安城太过空荡荡,天子脚下不能一副萧条的样子,显得不吉利,哪怕就是为了登基大典好看,其他人也不会放任这种状态。
先是对外传出登基大典在年后的二月二龙抬头,于是本就在路上的世家更是加快了脚步前往长安城看看能不能有机会参与登基大典。
而姜伯庸则是利用自己手中的情报网,开始在各地择百姓迁徙来长安。
他优先选择了懂得种田的老农、手艺活好的工匠、医德甚好的大夫,紧跟着择选的,只要家世清白、在乡邻间口碑好、又是身强体壮的青壮年,就能携家带口来长安,最后才是商贾。
凡曾有欺行霸市、偷斤缺两、坑蒙拐骗的商贾,都不能在长安城坊市上开店铺。
他手中有情报网,那些想瞒过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