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重生之钢铁大亨 >

第368部分

重生之钢铁大亨-第368部分

小说: 重生之钢铁大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听着沈淮了如指掌的介绍新浦钢厂项目的具体情况,李谷心里也是感慨万千:

    这世间从来都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要说到管理及技术以及人力上的资源,李谷相信省钢要比梅钢厚实得多,梅钢无非也是踏在东华市钢尸骸上才成长、才崛起的——然而沈淮硬是靠着他率领梅钢一步一个台阶的实绩,赢得西尤明斯工业集团、飞旗实业等产业巨鳄的信任,省钢与市钢却是没有办法做到这一点。

    不考虑后续的港口产业开发,仅新浦钢厂一期工程加上配套的港口以及淮能集团独资负责建设的火电厂在内,投资额就在五十亿左右,直接引进的外资将超过四亿美元——淮海省如何能叫这个项目从指缝里溜走?

    当然,新浦项目还没有正式立项,一切都充满着变数——既然梅钢跟市委记谭启平的矛盾这么深,为了能让这个项目最终落户留在东华,省里将谭启平调出东华为新项目开路,甚至提供其他一些必要的条件,都不能算过分。

    田家庚又详细问了一些关于项目选址的问题。

    沈淮说道:“陈兵曾在霞浦任职,新浦港早期的勘测、规划工作以及新浦开发区的成立,都是他在霞浦任期内一手推动的。项目选址的问题,陈兵最有发言权。”

    田家庚朝陈兵点点头,示意他来介绍项目选址的情况。

    李谷也看向陈兵,对这个身兼东华京投集团总经理与市驻京主任两职的陈兵,他之前也没有接触过,但知道东华京投集团在吸纳东华驻京办酒店资产以及市锻压厂等市属企业资产之后成立,主要参与了淮联重工合资项目。虽然京投公司由东华市zhèng fǔ全资控股,但因为市锻压厂早初的债务协议、参与淮联重工项目以及归管副市长杨玉权分管的关系,陈兵也给理所当然的视为梅钢系的成员。

    李谷知道陈兵曾在霞浦县担任过县长等职务,倒没有想到他曾推动过新浦港及新浦开发区的建设工作,心想,也难怪沈淮能瞒过谭启平,悄然声息的筹备新浦钢厂项目,原来背后还有陈兵以及陈兵留在霞浦县的嫡系配合。

    即使沈淮这人看上去锋芒毕露、咄咄逼人,但相比较他融合地方势力的成绩,在政工体系内工作了这么多年的谭启平反而要逊sè得多——这背后的差异,或许真像田记所说,一个能带领他人开创新格局,一个只能在旧格局内腾挪,陡然间就有了高下之别。

    “东华滨江临海,地理条件优越,但一直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霞浦县现有的几座海港,也是由于在历史进程里形成的传统渔港,规模都很小,几乎没有什么规模工业,”提到霞浦县及新浦港,陈兵自然也是侃侃而谈,“霞浦县八十七年设开发区时,主要考虑跟旧城区衔接,在城南划地建设工业园区;同时也考虑发展海港及港口工业,但由于缺乏资金,工业配套设施严重不足,拉不到什么大工业项目,九二年成立新浦开发区后,到今年,不足一千亩的起步区域都还没有填满。但就新浦港的自然资源来说,沿海地形开阔完整,能用于建设大型工业项目的土地资源充足。新浦开发区早初的规划面积虽然只有十平方公里,但就不占用外侧的耕地,以吹沙填海的方式,也能将海岸线往外侧推延,每年新造上万亩的新地,以用于工业项目建设。而数十公里的海岸线,有可供三万吨以上大型船舶直接驶入的优良深水航道,能保障新浦钢厂一期工程建设配套海港年吞吐量达一千万吨的要求。而后期,通过疏滩航道,甚至可以直接在离岸三到五公里的海岛上建设十万吨以上级别的深水大港,为新浦钢厂及后期新浦产业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看首发无广告请到

    请分享

    :

第四百八十一章 格局() 
“几乎在所有介绍东华的文字叙述里,都会用到‘滨江临海’这个词,东华以往以及将来在现代产业社会里的气度,也尽在这四个字里。 东华地方倒不是没有人能看到新的格局所在,熊文斌主任早年在计委以及后期到政研室,都在做相关方面的规划研究,陈兵主任更在新浦推动实践,”沈淮接过陈兵的话,继续说道,“我个人是渴望将这个钢铁项目建在新浦,希望能用大工业项目为东华未来的格局奠定一些基础。”

    在座的众人,谁心里都不含糊,都能理解沈淮何以在此时重点提“滨江临海”四字——东华市,两区一县滨江、三县临海、一区三县位于内陆腹心,“滨江临海”四字就道出东华市的地理框架。

    多少年来,东华地方有见识、有能力的官员,包括最初推动将西陂闸区西南沿江三镇划出来建开发区,陈兵推动新浦港及新浦工业开发区的建设,都是依靠这个地理框架格局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人力时有穷,有想法是一方面,但是时代及自身资源的局限xìng以及旧格局习惯xìng的阻力,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突破。

    陈兵九二年推动新浦港及新浦工业开发区建设,九三年下半年,他给调出霞浦县后,霞浦县的招商引资重点又转回到城南开发区,新浦开发区的工作就陷入停滞。

    由于水电、排污及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没能及时跟上,新浦开发区这两年就引进了几家小企业,而早初计划投资只需要两三千万的新浦港建设更是没有着落。

    新浦钢厂项目,除了项目本身所带来的五十亿直接投资,对东华、对淮海不可或缺外,更能直接打开东华市滨江临海发展的大格局。

    淮海省虽然也在沿海省市之列,但多年来都缺乏有分量的海港城市,甚至可以说缺乏有分量的港口城市。

    渚江毕竟不能跟长江相比,在疏浚之后,徐城段的渚江主航道也只能通航万级吨客货轮。这使得徐城江海联运的优势,只限于跟国内沿海城市保持联系,而更大吨位的外洋巨轮,则难以直接进入渚江中游,停靠徐城港。

    在沿海县市建设大型的海港,与内陆的公路、铁路以及渚江航运接驳,不仅是东华一市发展格局的问题,也涉及到淮海省发展大格局的问题。

    田家庚到淮海省担任省委记之后,重点推动渚江北岸的徐东高速工程建设、推动徐东铁路的电气化改造,又何尝不是为这个大框架打基础?

    晋煤东出南线工程,涉及到晋煤、东南沿海省市电力需求的能源发展大格局,纪系隐身背后,在国家层面上进行推动,还迟迟不能上马,淮海省要进行大框架的格局建设,只是依赖自身的积累跟努力,难度自然可想而已。

    淮海省需要推动这个大框架、大格局发展的重型项目,新浦钢厂项目也只有摆在这个大框架之下,才更能显出分量来。

    为新浦钢厂配套建设的新浦港,一期就将建五万吨级的泊位,建后年吞吐量就将达到一千万吨;淮能集团为电厂项目配套建设的输煤港,一期也将建三万吨级的泊位,建成后年吞吐量将达到四百万吨——虽然距离真正的大型综合海港,还有一定的距离,但也能打下相当的基础。

    沈淮没有直接提到淮海省发展的大框架问题,但李谷相信他能看到了淮海省示来发展的大格局在哪里,他不提,是他知进退,不争功,但他提东华市“滨江临海”,也是要告诉他们,他心里很清楚新浦钢厂项目的分量,他不算过分的要求,也希望省里能满足他。

    *******************

    中午就在淮海大酒店里用餐,田家庚下午四点钟还要跟交通部的官员见面,谈话就一直持续到三点半,沈淮与熊文斌、陈兵、赵东、宋鸿军等人才告辞离开。

    刚到东华大酒店歇下,屁股还没有坐热,小姑的电话就打过来问中午见面的情况。

    “田家庚到淮海省,还是想有一番作为了,而要形成淮海省发展的大格局,也不能拒绝派系外力量的加入——这应该是我们现在应该有的认识,我想田家庚也不应该缺这样的心胸,”沈淮将中午谈话的细节,在电话跟小姑说了一遍,说道,“而且我与熊文斌、陈兵以及鸿军到淮海大酒店去见田家庚,相信赵秋华很快就会知道。我们也无意恶意挤压省钢以及赵系在东华的利益空间,将来的事,无非是谁能发展得更好的问题,相信赵秋华不会恶意阻挠新浦项目……”

    关闭lt;广告gt;

    “嗯,有这个基础在,很多事情推动就会容易一些,”宋文慧说道,“对了,你们今天既然都在燕京,而且你又这么推崇熊文斌、陈兵两个,你二伯想借今天晚上这个机会,与他们见一面,认识一下。你们晚上有没有其他安排?”

    “好啊,”沈淮说道,“我们晚上没有其他安排。”

    挂了电话,沈淮跟宋鸿军说道:“二伯晚上安排一起吃饭,其他事都先推掉吧。”

    宋鸿军笑了笑,他知道沈淮心里未必舒服,但新浦项目规模这么大,需要国务院下国家计委等相关部门的审批,想要更顺利的推动落实,除了省里的态度外,宋系全面的支持很重要。

    二叔宋乔生也是借这个机会,表明支持新浦项目的态度,表明在沈淮与谭启平之间做出新的选择,而要小姑居中传话,其实也是怕沈淮脾气拧在那里,叫大家下不了台。

    宋鸿奇早早就从部里回来,陪同父亲的秘韩剑一起先到丰泽园大酒安排酒宴的事,心里百味陈杂。

    宋鸿义耍脾气不愿意看沈淮小人得意的嘴脸;谢海诚人在燕京,宋乔生亲自出面帮着调和,他就无法躲起来不见面。

    差不多到时间,他坐车赶去丰泽园大酒店;沈淮、宋鸿军陪熊文斌、陈兵他们,也就先他一步赶过来,坐在休息厅里说话。

    “我爸在部里跟冀省的徐副省长有个约好的见面,可能还要过半小时才能脱开身。”宋鸿奇走出去,接谢海诚进来,解释他父亲要拖些时间才能赶过来。

    谢海诚走进休息厅,看到熊文斌、陈兵等人站在那边跟宋文慧谈话,看到他走进来,也走过来寒暄,他心里感慨万分,也只能笑脸以对,好像是老朋友在他乡相遇一般亲切。

    谭启平离开东华已成定局,东华的权力格局就要进行新的划分,但梅钢系至少能三分天下而居其一,而且将是根基最深固的一系。

    海丰在东华陷入太深,撤出已经无可能,而且摊子铺得散,利益容易给侵害,此时不妥协、不在一定程度上低头,就不要指望着梅钢系能维护海丰在东华的利益。

    看着谢海诚脸上那勉强的笑容,沈淮压着声音,与宋鸿军笑道:“你说他心里会不会比黄连还要苦?我们这些人,他以前连正眼看一下都觉得麻烦呢。”

    宋鸿军知道沈淮答应参加晚宴、与谢海诚同桌饮酒主要是出于维系大局的考虑,但心里怕是对谢海诚永远都不可能有好感,能压着声音不当面奚落他,就已经是好脾气了。

    宋乔生倒没有让大家等太久,很快就直接从部里坐车赶过来;与宋乔生一起过的,还有成怡的父亲成文光。

    事前不知道成文光也会出席,看到成文光与二伯宋乔生一起走进来,沈淮也觉得很意外;宋鸿军凑到他耳边,笑道:“看来你跟成怡的事,你不从也得从了。”

    沈淮苦笑一下,他不知道他二伯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但也能明显感受到他二伯在很多姿态上,都在进行调整——也许这才是他的生存之道吧?

    “你们的动作很大啊,”成文光看着沈淮走过来,笑着说道,“我知道你们要在淮海直接建一座国内第六大的钢铁厂,也很惊讶,也完全没有想到,你们已经把工作做到这么细致了。”

    “东华除了港口外,煤铁矿产资源很匮乏,主要依赖外地输入,就传统的产业发展思路来说,并不适合发展钢铁,”沈淮说道,“不过rì韩钢铁产业崛起,迅速超越欧美,其对此身煤铁矿产的资源依赖也极低,更多的是利用港口的低运输成本,从海外大规模的输入原材料,又大规模往外输出产,以形成比传统的钢铁企业更明显的规模优势,而宜居、相对开放、经济发达的海港城市,更有利于聚集人才,形成更大规模的关联产业群——这就是以韩国项浦、rì本新rì铁、富士制铁等为代表rì韩钢铁产业的发展模式。熊文斌主任早在八十年代,就对rì韩钢铁产业的发展模式有深入的研究,提供东华市钢厂应该沿江海布局的思路。梅钢走这条路,既吸收rì韩钢铁产业发展模式里的优势,也是想嵌入国内能源大布局之中,只能算是踏在前人的肩膀之上做了些成绩……”

    沈淮介绍熊文斌、陈兵给成文光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