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1-内经评文-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皮肤湿。分肉不解。则行迟。留于阴也。久其气不清则欲瞑。故多卧矣。其肠胃小。皮肤滑以缓。分肉解利。卫气之留
于阳也久。故少瞑焉。黄帝曰。其非常经也。卒然多卧者。何气使然。岐伯曰。邪气留于上焦。上焦闭而不通已。食若
饮汤。卫气留久于阴而不行。故卒然多卧焉。黄帝曰。善治此诸邪奈何。岐伯曰。先其脏腑。诛其小过。后调其气。盛
者泻之。虚者补之。必先明知其形志之苦乐。定乃取之。
重论眩惑附论诸邪。而以治法结之。篇法数见不鲜矣。运笔自夭矫可喜。
卷十二
痈疽第八十一
属性:黄帝曰。余闻肠胃受谷。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中焦取汗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
变化而赤是为血。血和则孙脉先满。孙脉满溢。乃注于络脉。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阴阳已张。因息乃行。行有经纪
周有道理。与天协议不得休止。切而调之。从虚去实。泻则不足。疾则气减。留则先后。从虚去虚。补则有余。血气已
调。形气乃持。余已知血气之平与不平。未知痈疽之所从生。成败之时。死生之期。各有远近。何以度之。可得闻乎。(以
上叙血之源流跌入痈疽以起下文)岐伯曰。经脉留行不止。与天同度。与地合纪。故天宿失度。日月薄蚀。地经失纪。
水道流溢。草 不成。( 盖 之讹也见邪客篇 音宜 草鹿葱也一名宜男)五谷不殖。径路不通。民不往来。巷聚邑
居。则别离异处。血气犹然。请言其故。夫血脉营卫。周流不休。上应星宿。下应经数。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
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腐肉。肉腐则为脓。脓不泻则烂筋。筋烂则伤骨。
骨伤则髓消。不当骨空。不得泄泻。血枯空虚则筋骨肌肉不相荣。经脉败漏熏于五脏。脏伤故死矣。(以上承上文叙痈疽
之本末跟定血字而纬之以寒热统冒下文)黄帝曰。愿尽闻痈疽之形与忌曰名。岐伯曰。痈发于嗌中。名曰猛疽。猛疽。
不治。化为脓。脓不泻。塞咽。半日死。其化为脓者。泻则合豕膏。冷食。三日而已。发于颈。名曰天疽。其痈大以赤
黑。不急治。则热气下入渊腋。前伤任脉。内熏肝肺。熏肝肺。十余日而死矣。阳留大发。消脑留项。名曰脑烁。其色
不乐。项痛而如刺以针。烦心者。死不可治。发于肩及 。名曰疵痈。其状赤黑。急治之。此令人汗出至足。不害五脏。
痈发四五日。逞 之。发于腋下。赤坚者。名曰米疽。治之以砭石。欲细而长。疏砭之。涂以豕膏。六日已。勿裹之。
其痈坚而不溃者。为马刀侠瘿。急治之。发于胸。名曰井疽。其状如大豆。三四日起。不早治。下入腹。不治。七日死
矣。发于膺。名曰甘疽。色青。其状如 实栝蒌。常苦寒热。急治之。去其寒热。十岁死。死后出脓。发于胁。名曰败
疵。败疵者。女子之病也。灸之。其病大痈脓。治之。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锉 翘草根各一升。以水一斗六升
煮之。竭为取三升。则强饮。浓衣坐于釜上。令汗出至足。已发于股胫。名曰股胫疽。其状不甚变。而痈脓搏骨。不急
治。三十日死矣。发于尻。名曰锐疽。其状赤坚大。急治之。不治。三十日死矣。发于股阴。名曰赤施。不急治。六十
日死。在两股之内。不治十日而当死。发于膝。名曰疵痈。其状大痈。(谓铺大而壅硬也)色不变。寒热。如坚石。勿石。
石之者死。须其柔。乃石之者生。诸痈疽之发于节而相应者。(谓痛应于丙之脏腑也)不可治也。发于阳者。百日死发于
阴者。三十日死。发于胫。名曰兔啮。其状赤至骨急治之。不治。害人也。发于内踝。名曰走缓。其状痈也。色不变。
数石其输。而止其寒热。不死。发于足上下。名曰四淫。其状大痈。急治之。百日死。发于足傍。名曰厉痈。其状不大。
初如小指。发急治之。去其黑者。不消。辄益。不治。百日死。发于足指。名脱痈。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
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以上只叙形名而缺其忌当有脱文甲乙经中详之)黄帝曰。夫子言痈疽。何以别之。岐伯曰。
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热。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
为脓。然不能陷。骨髓不为 枯。五脏不为伤。故命曰。痈。黄帝曰。何谓疽。岐伯曰。热气 盛。下陷肌肤筋髓枯。
内连五脏血气竭。当其痈下。筋骨良肉。皆无余。故命曰。疽。疽者。其上之皮夭以坚。坚如牛领之皮痈者。其皮上薄
以泽此其候也。
前后总叙。中间分叙。常法也。而词旨修洁格律谨严。中间许多条目却首尾一气贯注。炼气归神岂徒才大。按疽者
索而陷也。痈者壅而盛也。林屋山人以平起坚软。辨其形以疼痛麻木。辨其情以赤白鲜黯辨其色。以阴阳寒热辨其气。
大致与经旨不悖。而于热气浑盛下陷肌肤之义未备者。盖痈疽皆起于津液之燥结。而微甚判之一寒而燥结。一热而燥结。
寒则内陷。热则外壅。故浅深不同。经统言热者。以其统归于燥结也。林屋劈分寒热者恶其混也。
跋
属性:上内经评文。凡素问篇八十一卷二十四。唐王启玄所分卷也。灵枢篇八十一卷十二。相传亦启玄分卷。或曰宋史崧
所分也。失古九九之义矣。其遗篇传于宋之刘温舒。世遂谓温舒伪作。非也盖温舒以前为启玄学人之所作也。始未必敢
僭以补经。而指为遗篇是温舒之过。然圣经日湮旧文所存无分真伪。皆可珍惜则附经以传固未可浓非也。大论诸篇古本
内经所无启玄。并内经篇数而取此以益之后人。因张仲景有阴阳大论之语谓即此是也。当不谬矣。又有斥为伪作者。夫
大论既见称于仲景。虽非内经本文要自古圣之精旨也。相附以传得至不没启玄之功。何可诬哉。故居今之日。犹获见大
论遗篇之文者。非二公之力殆不及此。灵枢缺脱弥甚史崧取皇甫士安针灸甲乙经文补之亦犹是爱古之深情。利世之盛意
也。且夫古籍之散佚也。每览历代艺文之志考之于世百不存一二。彼以一生心血之所聚。既已见称当时得列名于史官矣。
犹尚不能永其传其他又何论焉。后之人宜有不胜惋惜之情者矣。乃反肆口诋 不遗余力。若必欲使世不存其书而后快。
此其用心何在也。兹者取两经全文而评之。极知浅陋无可观第。其用心世或有能谅之者。虽然生斯世也。不能扬风振烈
抗迹于古之大丈夫。而区区于寻行数墨之间。犹且俯首胁肩折腰。瞠目求谅于不知谁何之人。其亦委琐之至矣。抚躬自
念能无 然惭恧也乎。
诰授通议大夫。赐进士出身。三品衔在任。候补知府。江南扬州府。粮捕河务水利。同知皖南建德周学海 之。识
于秦邮工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