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史-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莱子在《楚策》里是教孔子以事君之道底人;《庄子一h物篇》也记他与仲尼底谈
话。此外,《大戴礼·卫将军文于篇》也记他对于孔子底批评。关于老莱于底文献
只此而已。然而《国策》所记只能视为战国时代底传说;《外物篇》与《卫将军文
于篇》都是汉代作品,所说无疑是汉人底话。还有刘向底《列女传》记老莱子七十
斑农娱亲底故事,恐怕也是小说家言罢。看来,老莱于底名字在先秦时代人知道底
很少。老莱子十五篇今不传,现在仅见于李善《文选注》所引《尸子》底逸文一句,
说:“尸子曰:《老莱子》曰,人生天地之间寄也。奇者固也。’代文选》魏文帝
《善哉行注》)总而言之,以太史情为老耿,恐怕是像脱同音所致;以老莱子为老
子,为楚人,恐怕也是影射者聘或学宗道家而冠以“老”字底罢。冠老字底著作如
《老成子》、《老莱子》,多与道家有关,也许是一种称号。
老子与关尹底关系,依《史记》,《道德经》是为关尹而作。关尹底名见于
《吕氏春秋·审分览·不二篇》,说:“老胭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
清,子列子贵虚,陈娇贵齐,阳生贵己,孙胺贵势,见良资后。”《庄子·天下篇》
也将老子和关尹并称。可见在战国末年,关尹学派与其它学派并行,因为贵精。贵
虚、贵齐等派与老子底贵柔,很接近,渐次混成道家底派别,老关底关系想是这时
代底假托。说老子寿百六十余岁或二百岁,也是从战国末年道家养生底思想而来底。
乙 《道德经》
现在的《老子》是否老子底原作,也是一个问题。《汉书·艺文志》载《老子
邻氏经传》四篇,《老子傅氏经说》三十七篇,《老子徐氏经说》六篇,刘向《说
老子》四篇,可惜现在都见不着,无从参证。从经内底章句与思想看来,因为矛盾
之处甚多,故可以断定其中必有许多后加的文句。如果现存的《老子般经过后人增
改,在文体上应当首尾一致,但其中有些章句完全是韵文(如第二十一章),有些
完全是散文(如第六十七章),又在同一韵文里,有些类似骚赋,有些同于箴铭;
同一散文,有些是格言,有些是治术,甚至有些国人经注。仅仅五千文底一小册,
文体便那么不一致,若说是一个人一气写下来底,就未免有点牵强。《史记》说,
老子著书“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从现存本看来很难说与汉初底本子相同,有许
多可以看为汉代加入底文字。如《庄子·天下篇》所引老胭之言:“人皆取先,己
独取后。”‘受天下之垢,人皆取实,己独取虚。无藏也,故有余。岿然而有余,
其行身也,徐而不费。无为也,而巧笑。人皆求福,己独曲全。”“苟免于咎,以
深为根,以约为纪。”“坚则毁矣,锐则挫矣。常宽容于物,不削于人。”这些文
句都不见于现存的《老子》。其它如“知其雄……”,“知其白……”,“受国之
振”,“曲则全”,“深根”,“挫其锐”,则散见于今本《老于》,但表现法和
思想多与今本不同。这大概是由于引用者底误记,或传诵间所生底讪讹吧。或者今
本《老子》是取原本一部分的文句,加上辑者以为是老子底话而成,故此现出许多
断片的格言。汉代著作所引底《老子队乎都与今本不同。如《韩非》底懈老》、捕
者》,雕南》底《道应训》、视道训》、特俗训《诠言训》认间训X韩诗外传》入史
记·货殖传》中所引底《老子》,只有《解老》中底一句是今本所存底。可知今本
是后改底本子,不是原本。
从思想方面看来,今本《老干》有许多不调和底地方。如六十七章所立底“三
宝”不能与排斥仁义礼名底态度相融洽。不重视善恶区别底道家思想,也不能与七
十九章底“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相调和。“取天下”(二十九,四十八,五十七
章)也不与崇尚无为底见解一致。五十四章底子孙祭扫、列记乡国天下,生死、摄
生(五十章),长生久视(五十九章),兵(三十及六十九章),“立天子,置三
公”(六十二章),“圣人用之,以为官长”(二十八章),简直不是道家底话。
又众人与我底分别(二十章),天道与人道底对举(七十七章),都与说柔弱,说
退,说屈等精神不和。这些都可看出《道德经种所表示底思想底混杂。再进一步考
察起来,老子底根本思想,在《道德经》中也有与它冲突之处。拿“失道而后德”
(三十八章)来和“孔德之容,惟道是从”(二十一章)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
于德”(二十三章)比较;“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三十八章)
与“大道废,有仁义’汲“绝仁弃义,民复孝慈”比较;五章底“天地不仁”以下
几句与四十九章底“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善之与恶,相去何若”
(二十章),“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二章),“善,人之宝杯善,人
之所保”(六十二章)比较起来,不能不说彼此痛矛盾处很多。
今本《老子》有些地方夹入俚谚,有些是引用它书底文句。如“曲则全”(二
十二章)之后,便说“古之所谓‘曲则全”’,是用古谚底证据。八十章底“甘其
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也见利在子·肤筐篇》。十三章底“故责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
若可托天下”,与拉子·在有篇猢同。恐怕是辑《老干》底人改窜《庄子》而来底。
又如“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八十一章),是战国末年流行底辩者所说,在老子
时代恐怕也不能有。又三十六章“将欲龛之,必固张之”等句明是一种方略,与主
张虚静无为底老子思想全然不同。这文句在《战国策》与《韩非子》中同说为引惆
书》之文。所谓《周书》即惆书阴符》,或《太公阴符》,为阴谋家与纵横家所尊
崇底经典。这些文句是阴谋家言履行入《老子》里头。又,十八、十九两章底仁义
等句,明是反对高唱仁义底儒家。孔子虽常说仁与义,却未尝把仁义连起来成为一
个名辞。仁义是孔子以后底儒家术语。孟子力说仁义,然而《孟子》全书,并没提
到这排斥仁义最力底老干。如果《老子》之说为当时所流行底,孟子不能不攻击他。
这章恐怕是孟子以后之文。在道家系统中,与这章最相近底主张是法家慎到底说法,
恐怕也是慎子一派之言窜入《老子》里头底。这样看来,今本《老子》直像一部从
多方面选录底道家教科书,思想与文体都呈混杂的状态。最低限度,也可以说是原
本《老子》底增改本。在《论语》及《孟子》里,我们可以看见孔、孟底人格活跃
在纸上;在《道德经》中却不能找出老子底真性格,所以怀疑老子不是历史人物也
未尝不可。
然则《道德经》原本底作者及其时代是否相传底老子又是另一问题,津田先生
以为从《苟子·无论》对于老子底批评“老于有见于破,无见于信”看来,这书当
成于《孟子》以后,《苟于》以前,作者大约是西历纪元前三百年左右底人物。武
内先生以为老腴是西历纪元前四百年前后底人物,而随德经》当成于纪元前二百四
十年顷。老子以后面数十年间,其思想传授底历程不得而知。现存《老干》里底有
韵部分大概比其余散文部分较古。《苟子·解蔽篇》中有“《道经》曰:人心之危,
道心之微”底引文。《道经》这名字,暗示着在苟子时代道家底书不止《老子》一
部。再者,当时道家不但有像儒家底经,并且也有传。《苟子·修身篇》引“《传
陶,君子投物,小人役于物”一句,与《庄子·山木篇》“物物而不物于物”底见
解相同,可知这所谓“传”,是道传。《解蔽篇》有“虚一而静”、“至人”、
“无为”,《礼论》中有“太一”等辞,都是出于道书底。在《老子》里没有“太
一”、“至人”。《庄子·天下篇》叙关尹、老响之道,说:“建之以常无有,主
之以太一。”这名辞后来屡见于《吕氏春秋》(《仲夏纪·大乐人《审分览》诸篇)。
“至人”这辞见于《庄子·逍遥游》:“故日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老于》中只有“圣人”,故《解蔽》所用底“至人”是从以前的道书得来底。贩
子》中底“放日”底下底文句多是引用早期的道书。可知在现存的《老子》未被修
辑以前当有许多别行底道家经籍。《列子·天瑞篇》“谷神不死”一段是今本《老
子》所载,而书却冠以“黄帝书”底名称。同篇别段也有这名字。又《力命篇》及
《庄子·知北游》底黄帝之言亦见于《老子》。当时的道书多半是佚了,只剩下些
被采入《老人《庄》等书底引句。打开《老子》底时候,读者当注意到这一层。
丙 老子底思想
从现存《老子》看来,通篇首尾,除掉十篇左右以外,都是说明治天下与处世
底法术。其中所谓“道”、“德”、“虚静”、“得一”、“无为”、“无欲”、
“不争”、“自然”、“柔”、“损”等都不外是政治底方术,成功和保全身命底
道理。它含有很浓厚的法家思想,恐怕是法家底学者将道家底《老子》原本改订底。
《庄子·天下篇》评论周末诸子之学:一论墨翟、禽滑整,二论来研、尹文,三论
彭蒙、田骄、慎到,四论老观、关尹,五论庄周。《天下篇阿以看为《庄子》底跋,
作者把庄子放在五派底末了,可知为庄周底后学所作。作者评老、关底学说说:
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淡然独与神明居。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
关尹、老耿闻其风而说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懦弱谦下为表;以空虚
不毁万物为实。
关尹日:在已无居,形物自著。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荷乎若亡,
寂乎若清。同焉者和,得焉者失。
未尝先人,而尝后人。
老耿日: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路。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人皆取先,
己独取后。日:受天下之垢。
人皆取实,已独取虚。无藏也,故有余,岿然而有余。其行身也,徐而不费,
无为也而巧笑。人皆求福,己独曲全。
日:苟免于咎,以深为根,以约为纪。日:坚则毁矣;锐则挫矣。常宽容于物,
不削于人,可谓至极。
关尹、老耿乎,古之博大宾人哉!
这里所引老响之言和现今的《老子》不甚一致,作者大概是师承庄周所传底老
耿底话;至于今本《老子》或者是师承法家学者所传底老子底话。从这两派底异传,
我们可以推测老子思想底原型。《天下篇》所传可以说是正统道家底思想。正统道
家思想底出发点在辨别存在现象底精粗。存在底本体是精的,现象是粗的。凡是体
积底事物都不足以当道底本体,所以独要淡然向着超体积底神明去求。这神明便是
本。本即是常恒不易而超乎现象底无。从产生万物底功能说,便名为有。有万物底
实体本是虚空无有,所以存于万物中间而不毁万物。因为万物底本性不毁,人生不
能有何等造就或改革、或毁坏。所以处世资乎顺从、无为、懦弱、谦下。这些话,
归纳起来,不过两端,一是玄学方面底太一论,一是实用方面底谦弱论。
老脱、关尹以现象底本体为太一,“常无有”来说明。“太一”不见于今本老
子。在今本中只有“大”(第二十五章)与“一”(第十四、三十九、四十九章)。
太一底最早的解释,当以《吕氏春秋·大乐篇》“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
可为名,强为之,谓之太一”这一句为最近于老胭底意思。太一便是道底别名。今
本《老子》第二十五章,俗名这先天地生底物回道、曰大,和《大乐篇》强名之为
太一底说法很相同。又,今本《老干》第三十九章所要得底“一”与第十章所要抱
底“-”,都是指道而言。老胞、关尹举出“常,无,有”三个字来说明太一,今
本《老子》第一章解不可道之道为常,天地之始为无,万物之母为有,可以参照。
老观、关尹底谦弱论在《天下篇》所引比较地详明。关尹说:“在已无居,形
物自著。…··得焉者失。未尝先人,而尝随人。”老胭说要守雌、守辱、取后、
取虚、无藏、无为等。这些是他底处世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