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通史 第三卷-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难题,他说:
“圣人达自然之至(神明),畅万物之情(五情),故因而不为,
顺而不施。除其所以迷,去其所以惑,故心不乱而物性自得之也。”(道
德经二十九章注)
凡玄学都是不能在事物上检证的,若不否定一切而出世与造物者游,则
其道理说来说去,总是二元的。王弼的“新”学就陷于矛盾的二元论,“斯
人也可与论天人之际”的天人,还是“蔽于天而不知人”,并不因他惠察诡
辩,就可能挽救他的矛盾。
第五章
嵇康的心声二元论及其社会思想、逻辑思想
第一节
嵇康在文献学上的身世消息及其著述考辨
(一)文献学上的嵇康及其与曹魏的关系
竹林七贤是魏晋清谈中的谈者之囿。就他们对当时的政治社会的影响来
讲,嵇康实与阮籍等齐,就思想史的业绩来讲,嵇康却突过阮籍,而也非注
庄子的向秀所能比拟。
世说新语任诞第二十三:“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
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琊王戎。
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注引晋阳秋说:“于
时风誉扇于海内,至于今咏之。”世说所讲的话,当即祖述晋阳秋(晋孙盛
著),故下面注引,在语气上,即直承本文而来。作者孙盛之去魏末,尚未
出百年,此所称引之竹林七贤,当为现存文献中最早的有关竹林七贤的记载。
观此记载,以阮籍为首,嵇康次之,山涛又次之,次序先后是很明白的。
三国志卷二十一,注引魏氏春秋:“康寓居河内之山阳县,与之游者,
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内向秀,籍兄子咸,琅琊王
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此书也是孙盛所作的,
而以七贤系之于对嵇康的叙述中,则明指七贤以嵇康为首了。后来唐修晋书
嵇康传,似祖述孙盛,互采晋阳秋与魏氏春秋之文,而稍变其次序。其中说,
所与神交者,惟陈留阮籍,河内山涛。豫其流者,河内向秀,沛国刘伶,籍
兄子咸,琅琊王戎,遂为竹林之游,世所谓竹林七贤。这也以七贤系于嵇康
传,明示康为七贤的领袖。
世说品藻第九:“谢遏诸人,共道竹林优劣,谢公云,先辈初不臧贬七
贤。”注引魏氏春秋说,山涛通简有德,秀、咸、戎、伶,朗达有儁才。于
时之谈,以阮为首,王戎次之,山、向之徒,皆其伦也。此对阮籍,仍认为
谈首,于嵇康却遗而未及。
世说文学第四,袁伯彦作名士传条,注:“宏(袁宏字伯彦)以夏侯太
初、何平叔、王辅嗣为正始名士,阮嗣宗、嵇叔夜、山巨源、向子期、刘伯
伦、阮仲容、王浚冲为竹林名士。。”这里也还是以嵇康次阮籍之后的。
世说文学第四,谢万作八贤论条,注引何法盛中兴书,说万集载其叙四
隐四显为八贤之论,指的是渔父、屈原、季主、贾谊、楚老、龚胜、孙登、
嵇康。这是从行为上着眼来推崇嵇康,使之超脱于竹林七贤的伦辈,而上跻
于渔父屈原孙登之列,而孙登正是阮籍所企慕的,其意实崇嵇甚于崇阮。
世说文学第四:“旧云,王丞相过江左,止道声无哀乐(嵇康著)、养
生(嵇康著)、言尽意(欧阳建著)三理而已。”又品藻第九:“简文云,
何平叔巧累于理,嵇叔夜儁伤其道。”南齐书王僧虔传戒子书:“才性四本
(傅嘏钟会李丰王广所论,钟会撰)、声无哀乐,皆言家口实。”这都从思
想价值上来论,把竹林七贤的嵇康,与正始名士的何晏、傅嘏、钟会、李丰、
王广等,等列而论,自非七贤中其他六人所能比拟,崇嵇之意是明显的。
世说品藻第九:“郗嘉宾问谢太傅曰:‘林公(支遁)谈何如嵇公’?
谢云:‘嵇公勤著脚,裁可得去耳。’”这是以佛教初期的著名谈手支遁来
与嵇康比较的,所比较的是“谈”,即“名辩”。这显然已先肯定了嵇康在
名辩中的崇高地位。
然而,这一位在政治社会上发生“风誊扇于海内”影响的人物,在思想
业绩上具有崇高地位的言谈林薮,其身世行年,后人却不很清楚。最初,记
载嵇康事迹的是三国志。三国志卷二十一王粲传,附载嵇康,共短短二十七
字:
“时又有谯郡嵇康,文辞壮丽。好言老庄,而尚奇任侠。至景元中,
坐事诛。”
又卷二十八钟会传也仅仅略提一句:
“(钟会)迁司隶校尉,虽在外司,时政损益,当世与夺,无不综
典。嵇康等见诛,皆会谋也。”
嵇康被诛,在曹魏末世,就他对政治社会上的影响与思想史上的地位来
说,三国志中实应有一较详细的传记。可是嵇康是被司马氏所杀的,陈寿在
当时,能传刘劭、傅嘏,而对嵇康如此重要的一位人物,却因形格势禁,只
能略带一笔。
因为三国志中记载得太简略,后世对嵇康的身世行年,便有了纷纭的文
献上的记录,彼此并不一致,出入很大。唐修晋书,掇拾残丛,虽然有了一
篇二千余字的嵇康传,细考却也空洞得很,除用大半以上篇幅撮引了嵇康的
释私论、与山巨源绝交书、幽愤诗而外,涉及嵇康生平行事大略的并不很多。
唐修晋书行世以后,十八家晋史皆废,由唐修晋书的嵇康传来看十八家晋史,
则十八家晋史中所保存的关于嵇康的记录,好像也十分贫薄。这实在是一件
憾事。
考三国志注,与世说新语及注中,所保存的有关嵇康的文献上的材料,
就字数论不能算少,但内容重复,而又彼此矛盾,很难董理出一条有系统的
端绪来。就正因为这缘故,自来对于嵇康的看法,或模糊或错误,不能论定。
但是,可喜的是,嵇康的身世虽不能详悉明白,而嵇康的著作却留存至今,
尚有嵇中散集十卷,可资研寻。我们费一点时间,由原著的思想脉络中来推
证那些纷纭的记录,孰为真实,孰出虚构或误传,便可了如观火。思想之与
行为,恰如形影相附。由思想脉络,我们固可以推证关于行为传说的真妄,
同时,由具体的行为传说,更足以探寻抽象的思想内蕴的真相。因此,这些
纷纭矛盾的记录,对我们仍是宝贵的材料。至于那篇光润平滑而又内容空洞
的最后出的晋书嵇康传,其价值则是很差的,但它也代表了唐人在综合了许
多材料后的一种看法,不无可取之处。
三国志中有关嵇康的材料,计二处,一为卷二十一王粲传所附记的二十
七字,另一为卷二十八钟会传所带到的嵇康被杀的话。在三国志裴注中所引
用的材料,则有卷二十沛穆王林传注所引的嵇氏谱,卷二十一康传注所引的
嵇氏谱,嵇喜所作的康传,虞预晋书,孙盛魏氏春秋,康别传,孙盛晋阳秋,
世语,及裴松之对嵇康死年所作断案中述及的干宝、孙盛、习凿齿诸书。在
世说新语及注中,有关嵇康的材料尤多。
现在,我们就根据上述的材料来解剖一下嵇康的身世与性格。
关于嵇康的姓氏来历与先世,虞预与王隐两家晋书,俱有记载:
“康家本姓奚,会稽人。先自会稽迁于谯之銍县,改为嵇氏。取稽
字之上山从为姓,盖以志其本也。一曰,銍有嵇山,家于其侧,遂氏焉。”
(三国志卷二十一注引虞预晋书)
“嵇本姓奚,其先避怨徙上虞,移谯国銍县。以出自会稽,取国一
支音同本奚焉。”(世说德行注引王隐晋书)得姓的来历,两说相同:
一,本姓奚;二,嵇是后来改的姓;三,所以改成嵇乃是纪念出自会稽之故,
但一说是家于銍县嵇山之侧之故。但我们要问,为什么要改姓?这里,虞预
没有给我们答复。王隐却透露了一点消息,他说“其先避怨徙上虞,移谯国
銍县”。“徙”应为“从”之误,这样不但文义顺了,而且也与虞预的说法
一致了。唐修晋书,综合来说,“嵇康,字叔夜,谯国銍人也,其先姓奚,
会稽上虞人,以避怨徙焉。銍有嵇山,家于其侧,因而命氏。”
不过我们觉得,在中世纪的门阀制度下,改姓实在是一件大事,非万不
得已,当不肯抛开血统的标帜。所以嵇氏的改姓,其理由可能有二:一,如
传统的说法,为了避怨,但避怨既已避地,又何必改姓?二,是为了本系贱
姓,诡称原来姓奚,因避怨才改成嵇的,其实嵇倒是本来的姓。赐姓命氏,
本极堂皇,在中世纪初期,一定有微贱之族新发迹,为涂泽一下门面,而冒
用了贵姓,或诡称系由贵姓改成今姓的事。三国志注引嵇氏谱,述康先世,
仅举其父兄,说“父昭字子远,督军粮,治书侍御史;兄喜字公穆,晋扬州
刺史”。嵇喜所作康传,则极其笼统地说“家世儒学”。俱未举出其先世有
怎么辉煌的人物,似从其父起,才发迹起来,这是很可疑的。按照一般的情
形,如司马迁自叙,直数远祖至唐虞以上,两汉书传人物,多详叙先世,魏
晋以后,碑志中尤多此习,景宋本世说新语,书前附录的氏族谱也可参证。
嵇氏谱及康传,也不应如此简略模糊。考康家居谯国,乃曹魏发迹之地,则
自其父由贱族而攀附升腾,实极为可能之事。又考曹操的出身,也极模糊,
魏志说,“曹腾养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嵩生太祖。”注
引吴人作曹瞒传及郭颁世语,并说,“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太
祖于惇为从父兄弟。”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指斥操“父嵩,乞丐携养”,而
操则“赘阉遗丑”。他与袁氏的四世三公比,贵贱美丑,相去天渊。又考魏
志夏侯惇传,也只笼统地说:“夏侯惇,沛国谯人,夏侯婴之后也”,其父
祖怎样,都没有提。在夏侯渊传,又说“惇族弟也”,其他都不提。可见在
曹魏兴起之际,谯人以贱骤贵,原甚平常。数其父祖,俱不能举,即在曹氏
夏侯氏犹然。而嵇康后来又以同乡与魏宗室婚,其攀附之迹尤显。所以,我
们认为嵇氏改姓及自会稽移徙一事是可疑的,他很可能本出寒素,指山为姓,
乃诡称移徙,由奚改姓。但因别无证据,这里也只得存疑。
我们进一步研究一下嵇康跟曹氏的关系。
世说德行第一法引文章叙录:“康以魏长乐亭主婿,迁郎中,拜中散大
夫。”晋书嵇康传:“与魏宗室婚,拜中散大夫。”三国志卷二十,沛穆王
林传:“沛穆王林,建安十六年封饶阳侯,二十二年徙封谯。黄初二年,进
爵为公。三年为谯王。五年改封谯县。七年徙封鄄城。太和六年改封沛。景
初、正元、景元中,累增邑,并前四千七百户。林薨,子纬嗣。”注:“案
嵇氏谱,嵇康妻,林子之女也。”考:林,武帝杜夫人出。则嵇康为杜夫人
之曾孙女婿。
这里,我们也得说一说嵇康与何晏的关系。
三国志卷九曹爽传:“(何)晏,何进孙也。母尹氏,为太祖夫人。晏
长于宫省,又尚公主,少以才秀知名。好老庄言,作道德论,及诸文赋,著
述凡数十篇。”注引魏略:“太祖为司空时,纳晏母,并收养晏。其时秦宜
禄儿阿苏,亦随母在公家,并见宠如公子。苏即朗也。苏性谨慎,而晏无所
顾惮,服饰拟于太子,故文帝特憎之,每不呼其姓字,尝谓之为假子。晏尚
主,又好色,故黄初时无所事任。及明帝立,颇为冗官。至正始初,曲合于
曹爽,亦以才能故,爽用为散骑侍郎,迁侍中尚书。晏前以尚主,得赐爵为
列侯,又其母在内。晏性自喜,动静粉白不去手,行步顾影。晏为尚书,主
选举,其宿与之有旧者,多被拔擢。”注又引魏末传曰:“晏妇金乡公主,
即晏同母妹,公主贤,谓其母沛王太妃曰,晏为恶日甚,将何保身?母笑曰,
汝得无妒晏邪?”
关于沛王太妃,卷三,明帝青龙元年纪注引献帝传:“(秦)朗父名宜
禄,为吕布使诣袁术,术妻以汉宗室女。其前妻杜氏留下邳,布之被围,关
羽屡请于太祖,求以杜氏为妻。太祖疑其有色,及城陷,太祖见之,乃自纳
之。宜禄归降,以为銍长。及刘备走小沛,张飞随之,过谓宜禄曰,人取汝
妻,而为之长,蚩蚩若是邪!随我去乎?宜禄从之,数里,悔欲还,飞杀之。
朗随母氏,蓄于公宫,太祖甚爱之,每坐席,谓宾客曰,世有人爱假子如孤
者乎?”这个杜氏,就是沛王太妃,沛穆王林之母。
我们琐琐引这些事实,并非跟着魏略及献帝传作者,丑诋何晏,而是要
表明一种关系,即:第一,何晏母尹夫人,与沛穆王林母杜夫人,都是人家
的有夫之妇,同样被迫拖着油瓶进宫,而这两个油瓶(何晏与秦朗),并以
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