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36计智典 >

第2部分

36计智典-第2部分

小说: 36计智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暴君为了继续听,不忍杀她,让她一夜一夜地讲下去,直到她历经了一千零一夜,讲完了故事。这时,莎赫扎德已经赢得了暴君的爱与信任。    
    莎赫扎德主导了一千零一夜,目的是在围魏(转移暴君的焦点),她以柔克刚,改变了暴君的游戏规则,也改写了她自己的命运。    
    转移战场,改变游戏规则,一样适用于商场、职场中。此路不通,另辟蹊径;此计难行,另起炉灶;不要钻牛角尖,不要硬碰硬,陷入死胡同里。    
    原典    
    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治兵如治水:锐者避其锋,如导疏;弱者塞其虚,如筑堰。故当齐救赵时,孙子谓田忌曰:“夫解杂乱纠纷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击,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诠释】    
    与其让敌人兵力集结(竞争者力量整合),不如设法让他们分散,使其各自为战,易于各个击破;与其在对手军心士气高昂时攻坚,不如待其势弱才发动攻击;与其正面攻击敌人,不如绕道敌人后方,发动侧击。这便是“敌阳不如敌阴”的道理。    
    带兵作战,像治水一样,要因势利导:对于强劲的对手不宜硬拼,而要避其锋芒,如同整治大洪水,予以疏导分流;整治小泛滥,就可以阻断它。换句话说,对于弱势竞争者,采取围堵之道予以歼灭,如同筑堤设堰,将它阻塞。易言之,根据对手的强弱,来决定对策。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齐国大将军田忌的军师孙膑,主导“围魏救赵”大战略,与他的死敌魏将庞涓对决。孙膑向田忌献策说:“要解开一团杂乱无章的乱绳,需动手去解,握着拳头无济于事;要劝阻两个人斗殴,只能动口不能动手,以免自己也陷入混战中;要对付敌人,必须避实击虚,攻其要害;要让敌人陷于形势上的被动与限制中,施展不开,如此,对手就会被迫退却,就会解围而去。”    
    


第一部分借刀杀人(1)

    我的力在你身上◎让别人扮黑脸    
    【通俗涵义】不弄脏自己的手;拉一派,打一派    
    【策略核心】借力使力    
    利用对手内部的矛盾、冲突,予以激化,使其自相削弱。    
    引风吹火,引友杀敌。    
    在官场、政界,常听到一句话:“民气可用”。民气(舆论的力量)是一把刀,善用之,可做改革的利器;借这把刀雷厉风行,除旧布新,便是“借刀杀人”。    
    人类许多大规模的冲突——战争,都是“借刀杀人”策略的翻版。1099年,由教皇乌尔班二世及法国贵族领导的“十字军东征”,是以恢复基督徒在耶路撒冷的圣地为名,向回教徒发动的一场“圣战”,士兵的手臂都缠着红十字章,故称“十字军”。奉主之名、为圣地而战,这是何等伟大的一把“刀”!十字军的圣战历时170余年,前后七次战役,才告落幕。找到一个着力点,“借刀杀人”的壮举可以杀他一两百年,漪欤盛哉!    
    二次世界大战的纳粹头子希特勒与日本军阀,都是炒沸民气,发动侵略;2001年,“九一一事件”发生后,美国基本上是利用一面倒的民意,发动对阿富汗和恐怖分子的报复攻击。    
    曹操的如意算盘    
    在中国历史上,假手他人去达到自己意图者屡见不鲜:曹操假借黄祖之手杀了祢衡、王允借吕布杀董卓、范文程利用崇祯皇帝杀了袁崇焕,都是借刀杀人。    
    《后汉书·祢衡传》说:祢衡“少有辩才,而尚气刚傲,好矫时慢物”,是个嘴硬、脾气硬的小子。孔融将他推荐给曹操,曹操命他担任“鼓史”,大会宾客,让他表演击鼓,想要羞辱他。他击鼓“声节悲壮,听者莫不慷慨”,一旁的官吏责问他为何不按规定着装?祢衡于是当场脱裤,“先解衵衣,次释余服,裸体而立”,他脱个精光,再慢条斯理地换上鼓史专用的衣帽,才又击鼓而去,面不改色。曹操见状,无奈地笑道:“本欲辱衡,衡反辱孤。”    
    祢衡随后坐在大营门口,以三尺大杖击地,痛骂曹操。曹操很头痛,对孔融说:“祢衡竖子,孤杀之犹雀鼠耳。顾此人素有虚名,远近将谓孤不能容之,今送与刘表,视当如何。”曹操就不怀好意地将祢衡推荐给刘表。    
    刘表颇重其才,但祢衡仍然我行我素。有一次刘表与一批文士正在草拟章奏,久拟不好,祢衡看不顺眼,竟将章奏撕毁丢掷在地,刘表当场错愕。想到曹操推荐祢衡给他,怕是要借刀杀人,但他不想弄脏自己的手,便如法炮制,把祢衡推荐给脾气猛爆的江夏太守黄祖。有一次,黄祖在蒙冲船上大宴宾客,祢衡出言不逊,不仅羞辱黄祖,还骂他“死公”,黄祖一怒之下,将他杀了。    
    


第一部分借刀杀人(2)

    叫你自废武功    
    在一些现代国家,运用舆论迫使不适任的官员下台,便是借刀杀人。企业界有一款“杀人”招式很不文明,就是将“不够死忠”、“非我族类”的干部派去当部门主管,命他对该部门整顿、裁员。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台湾有一家报社,新的老板入主后,命总编辑当刽子手,进行大裁员,裁得“横尸遍野”之后,新老板接手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把总编辑裁了。    
    这一计发展到极致,是叫人自废武功。曾经有一个人,被派去担任经理,当了经理之后,他的任务是把这个公司撤掉。有史以来,借刀杀人之计都没这么狠过!    
    从正面积极的角度来看,“借刀杀人”有着多元、丰富的涵义:“刀”,是指同业、舆论、对手、第三者,是一种可以假借的力量,善用之,事半功倍。同业的整合,可以改变产销秩序;舆论的运用,可让交通部长为空难事件或沉船事件负责下台;来自竞争对手的压力,可刺激我方成长。借得巧妙,这些“刀”都化作了“力”。    
    借力相互掣肘    
    在东方式的管理中,最独特的是“派系管理”,不论政党、社团或公司,普遍存在“次团体”、“派系”、“帮”等小圈圈,彼此间相互制衡,就是借刀杀人的延伸。整个组织内部,用派系去牵制派系,派系之间合纵连横,相互掣肘,既可整合歧见,又不致一派独大。各股势力维持动态平衡的“共治”模式,有时候比集权的管理模式有效,它依赖的是“借力使力”。日本的最高领导人深谙借力之道,特别讲究“派系平衡”,便是这个道理。    
    一个大力士纵然拥有“倒曳九牛”的神力,也不过是一个大力士,派50个人就可以制伏他,再不行,派500个一定可以将他摆平。这个“派”字就是借,借的力量何其大!    
    发现“浮力原理”的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曾经自豪地说:“给我棍子和支点,我可以移动地球。”借力使力,可以产生四两拨千斤的效应。    
    原典    
    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敌象已露,而另一势力更张,将有所为,便应借此力以毁敌人。如:郑桓公将袭郐,先向郐之豪杰、良臣、辨智、果敢之士,尽书姓名,择郐之良田赂之,为官爵之名而书之,因为设坛场郭门之外而埋之,衅之以鸡猪,若盟状。郐君以为内难也,而尽杀其良臣。桓公袭郐,遂取之。诸葛亮之和吴拒魏,及羽围樊、襄,曹欲徙都,懿及蒋济说曹曰:“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曹从之,羽遂见擒。    
    【诠释】    
    竞争者(敌人)已经明确,与我方相同立场(或不相冲突对立)的友军尚在徘徊观望,就要引导友军去与敌制衡,避免亲自出手,消耗自己的实力。这是从《易经·损卦》推演出来的原理。    
    敌我竞争态势已经显露,此时若有另一股势力正在壮大,并且将有所作为,便应借这股力量去摧毁敌人。春秋时代,郑桓公将攻击郐国,先开列一份名单,名单上全是郐国的豪杰、良臣、智谋与忠勇之士,说是打下郐国后,要将这些人封官赐田。为示承诺,特派人在城外设坛告祭,将这份名单埋入地下,又杀鸡杀猪为牲礼,像订盟般隆重。郐国国君便以为名单上的这些人与外勾结,将有内乱,便尽杀这批良臣。郑桓公因而攻灭郐国。    
    诸葛亮联合东吴抗拒曹魏,关羽兵围襄阳、樊城,曹操欲迁都以避其锋。司马懿与蒋济向曹操献计说:“刘备、孙权表面亲密,实则疏远,孙权绝不愿见关羽得逞,可派人劝孙权攻击关羽的后方,樊城之围必解。”曹操从其计,关羽因此被孙权所擒。    
    


第一部分以逸待劳(1)

    轻松地收割◎静如处子,动如脱兔    
    【通俗涵义】吃软不吃硬;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策略核心】以静制动    
    以静制动,挫其锐气,待其势弱而攻之。    
    鸭子划水,表面上无为,暗中积极谋划。    
    孙子曰:“藏于九天之下,动于九天之上。”意思是,未行动之前,深藏不露;采取行动时,雷霆万钧。“以逸待劳”就是沉着不露,蓄势待机,以便采取雷霆万钧的一击!    
    大多数的掠食动物都擅长于等待,一俟猎物接近,突发攻击,完全吻合“静如处子,动如脱兔”的特性;另有一些动物像翡翠鸟、蜻蜓,采取精准的“定点捕食”,守株待兔。在特定的地点、据点、时间点行动,可以集中力量,避免分神分力、疲于奔命。凡是具有“定点”概念的行动,都是以逸待劳。    
    “以逸待劳”的策略核心是:积极等待突破点。面对一个大巨人,你可能永远无法扳倒他,等他躺下或睡觉时,你却可以轻易将他制伏。当敌人劳师远袭、当对手财务吃紧、当市场紊乱低迷时,你的机会相对大增,而且本小利大。    
    我方吃软,对手吃硬    
    中国历史上的“曹刿论战”,最能诠释“以逸待劳”的策略涵义:    
    齐王派鲍叔牙率军攻打鲁国,鲁庄公领军迎战。齐军第一通战鼓响起,鲁庄公下令擂鼓迎击,参军曹刿急忙制止,传令鲁军偃旗息鼓严阵以待。齐军第一波冲锋失利后,接着又发动第二波攻势、第三波攻势,曹刿听到齐军第三次擂鼓时,对鲁庄公说:可以出击了。于是鲁军突发攻击,轻敌而又疲惫的齐军猝不及防,全线溃败。    
    战后,曹刿分析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齐军第一次攻击时,锐不可挡,不可撄其锋;第二次擂鼓时,我方仍坚壁清野,因此齐军斗志深受打击;第三次鼓响,士卒已经疲乏,斗志也已涣散,我一鼓作气予以痛击,必操胜算。    
    这完全符合《孙子》的“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以及“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的原理。换句话说,即是吃软不吃硬,让我方吃软,敌方吃硬。    
    等待,是最高战略    
    三国时的司马懿,是最伟大的“时间战略家”,他与孔明对峙五丈原时,采取“麻痹策略”,不动如山。孔明急于求战,派兵挑衅,甚至送他几件女人的衣物,嘲讽他是女人,他仍不以为忤;魏军被惹恼了,纷纷求战,司马懿刻意向朝廷写报告,请求朝廷允许他出战,这分明是在敷衍、拖时间,目的在以静制动。终于“待”到了孔明身体累垮,“待”到了蜀军撤退,不战而胜。    
    1812年,法国皇帝拿破仑率大军远征莫斯科,俄国祭出“焦土策略”,将任何撤守的城市据点付之一炬。拿破仑虽是攻城略地,却无法就地取得补给,所有军需都要远从法国几千里外运补,加上大雪,远征疲惫、缺粮的法军不耐酷寒,终致全面溃败。这一场改写历史之战,俄国打的是拖垮对手的“以逸待劳”。    
    以逸待劳,意在寻找最有利的决战点(介入点、买点),这个决战点是可调控的,也就是用我的最强(逸),去对对手的最弱(劳)。在军队中,一个高级将领被摆在一个闲差上,是最好的以逸待劳。当别人在第一线当炮灰、加速磨损时,他却躲在散兵坑中“养望”,何等惬意啊!    
    最有利的获利点,也可以是等出来的。在企业界,“等待策略”也常被运用在慎选投资波段、地点,以规避投资风险。    
    


第一部分以逸待劳(2)

    仿冒抄袭,好逸恶劳    
    商场上最惯用的以逸待劳,是“复制成功模式”、“跟风”,跟着第一品牌走、跟着成功的经营模式走。“加盟”是为典型的例子,只要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