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日月当空照中华 >

第75部分

日月当空照中华-第75部分

小说: 日月当空照中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今亲眼看过了固原镇的驻地周边情况以后,一路北行所见,都让袁崇焕坚定了移防北部边境的决心,在比较了固原镇、宁夏中卫、宁夏前卫和花马池之后,袁崇焕更加坚定了把三边总督行辕设在花马池的决心。

    花马池的北面就是长城,虽然要直面西迁来此的察哈尔部的威胁,但是关山险要,察哈尔部未必能够越过长城。

    而长城以外即是广阔的河套平原,要想有所作为,不管是联络鄂尔多斯蒙古共抗林丹汗,还是前出塞外、募民屯垦,都会更加容易。

    而花马池的东面,就是延绥镇的定边卫,西面就是位于黄河边上的宁夏镇,协调指挥起来也很方便。

    最重要的是,这个地方还有整个西北最大的盐场,将来不管是沿着黄河募民屯垦,还是就地练兵防范北虏、剿灭流寇,这个过去的三边总督驻地花马池,都要比固原强上不知道多少倍。

    从花马池回来的第二天,袁崇焕就在位于宁夏卫城内的总兵府中,与宁夏镇总兵贺虎臣、宁夏镇监军御史瞿式稆,交换了自己的想法,两人当然都是支持。

    尤其是宁夏镇的监军御史瞿式稆,对此更是极力赞同,听完袁崇焕说完想法,他对袁崇焕说道:“部院大人所言极是。朝廷设立三边总督,愚以为其意有三,一则防范北虏,二是剿灭流贼,三则恢复河套。

    “而要做到这三点,三边总督的行辕设在固原镇,的确是大为不妥。固原虽为陕西三边之中枢,然该地近年来干旱少雨,民生凋敝,无力供给大军所需,且距离边关较远,若有边情,无法及时应对。与花马池相比,该地实在是一处死地。

    “部院大人如今奉皇命、领尚方,持节坐镇西北,无所作为则辜负圣意,而若要有所作为,则非移驻花马池不可。若是部院大人不便向圣上张口,瞿某愿为部院大人代劳。”

    随行的固原镇监军御史史躬盛听到这里,也抱拳说道:“部院大人若决心已下,史某亦愿上书圣上。”

    监军御史享有密折奏事之权,可不经内阁、军机处、司礼监等机构,由锦衣卫或者东厂,将密折直送皇帝案头,监军御史的这个特权,如今在九边乃至天下都已不是秘密。

    所以瞿式稆、史躬盛如此说,袁崇焕、杨麒、贺虎臣等人,也都知道这是什么意思。

第一二二章 移防定虏() 
如今的九边各镇监军御史,可跟过去的建军内臣,不一样了。

    这些进士出身的科道言官,到了边镇,不管心底里究竟如何打算,外面表现出来的,绝对是儒家君子的正派作风,不仅不贪财,不好色,不占役,而且不吃空饷,比过去的监军太监,简直是清正廉洁了不知道有多少倍,所以仅仅过了半年就深得各镇士卒军心。

    而比这一点更重要的是,这些监军御史不仅代表皇帝掌管着各镇的军饷钱粮、军纪叙功等重要权力,而且还纷纷招兵买马,建起了自己的监军标营,有了相对独立于边镇营兵卫所系统的独立军权。

    监军标营,少的三千,多的五千,在天高皇帝远的边镇,也是一直绝对不可低估的力量。

    特别是这些监军御史,还有御赐的尚方宝剑和密折奏事之权,光是这其中的任何一项,拿出来都是不得了的存在,由不得这些边镇将帅们不重视。

    袁崇焕上任三边总督之后,想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尽力争取到所属边镇监军御史们的支持。

    如今瞿式稆、史躬盛两人的话,起码已经表明了宁夏镇和固原镇的监军御史惟袁崇焕马首是瞻的坚定态度。

    说到这里,不得不多说几句,历史上天启末和崇祯初的时候,袁崇焕在大明朝的名声,那真的是如日中天,但凡九边各镇,就没有一个人不知道袁崇焕的大名的。

    袁崇焕靠着在对阵建虏时连连取得大捷的名声,也让袁崇焕在整个九边各镇的军中,都拥有了无与伦比的威望。

    不管是宁夏镇的贺虎臣,还是固原镇的杨麒,也包括延绥镇的贺时雨,在袁崇焕这个瘦小的岭南人面前,那都是老老实实、服服帖帖。

    这种拜服,倒不是因为袁崇焕有尚方宝剑,可先斩后奏什么的,而是因为在袁崇焕这个文官对阵建虏的战绩面前,他们这些武将也是实实在在地打心眼里佩服。

    袁崇焕静静听完瞿式稆、史躬盛的话,先是微微一笑,用手捋了捋自己的胡须,然后抱拳说道:“稼轩兄,行之老弟,你们的盛情,我先心领了。此事还是由我上书圣上更为妥帖。当今圣上英明睿智,想来必不会出现波折。”

    瞿式稆字稼轩,史躬盛字行之,袁崇焕与他们两人都是进士出身,相互之间以字称呼,显得更为亲切。

    说完这个话,停顿了片刻,袁崇焕接着说道:“总督行辕移驻花马池,事涉固原、宁夏二镇,本部院最担心的是引起你们的误解,如今你们没有意见,那就最好不过。

    “本部院看花马池原有总督行辕颇为残破,沿边营盘设施多已不存,仓促之间,总督行辕也无法移驻此地。

    “整修原有行辕及驻军营房之事,还要劳烦贺总兵和稼轩兄先期招募工匠民夫,预做准备,所需费用,宁夏镇先行垫支,稍后一律由总督衙门拨付。”

    这一次,袁崇焕到固原上任,是带着大笔军饷前来的。

    皇帝拨给他用来屯垦练兵的银子,就有三十万两,而再次补发给三边各镇的军饷,更是达到了五十万两,平均下来,延绥、固原、临洮、宁夏、甘肃五个镇,每镇的军饷,都有十万左右。

    如今补发给延绥的,已经交给了延绥镇的监军御史马懋才,而给固原和宁夏的,也都已经给了监军御史史躬盛和瞿式稆。

    因此,此时的宁夏镇,应该算是前所未有的钱粮充足了。

    袁崇焕在宁夏镇又待了三天,等来了甘肃巡抚梅之焕和甘肃镇总兵张嘉谟,以及甘肃镇的监军御史刘之伦。

    此时年届五十的梅之焕,万历三十二年中进士,也算是明末时期的一位能臣,与袁崇焕一样,都是文武全才,巡抚甘肃期间,多次与套虏作战,斩首无数。

    但在历史上,崇祯二年冬,后金入侵京畿的时候,梅之焕带领麾下兵马前往京师前往,与后金军作战,结果因为粮饷不继,疲惫困顿的甘肃军队很快被后金大军击溃,其麾下大部分士卒逃亡陕西。

    这些溃兵占山为王,反而使已经濒临剿灭的陕西贼势,突然又壮大起来,梅之焕羞愤之下拔剑自杀,最终被救起,朝廷也念起之前的功劳,只是罢免了他的职务,而未给予论罪。

    当然了,此时的梅之焕还不知道这些后来发生的事情,见了袁崇焕的面,彼此之间也是惺惺相惜。而监军御史刘之伦,则更是袁崇焕的崇拜者。因此,相见之下,自然是主客尽欢。

    袁崇焕在宁夏卫见完甘肃巡抚梅之焕等人,将甘肃镇所欠军饷,按实有人数补齐,然后又认真交代了一番募民屯垦的事务之后,带着固原镇总兵杨麒、固原镇监军御史史躬盛,离开了宁夏卫城,沿着原路返回了固原。

    就在离开宁夏返回固原的头一天,袁崇焕派出了使者,以六百里加急的速度,将自己预备把三边总督行辕移驻宁夏花马池的奏疏,快马加鞭送往了京师。

    在这个年代,沿边的驿站系统还是相对比较健全的,而六百里加急的意思,就一昼夜之间,需要疾驰六百里。

    就这样,十天之后,崇祯皇帝就在紫禁城中看到袁崇焕赴任之后的第一份奏疏,随后两天,又先后收到了延绥镇监军御史马懋才和宁夏镇监军御史瞿式稆的密折。

    对袁崇焕奏请的几件事,如今这位崇祯皇帝当然很快就批准同意了。

    而瞿式稆的密折,也报告了袁崇焕前往宁夏,考察沿河屯垦、沿边防务特别是花马池的情况,皇帝本人从中当然也知道了更多的细节。

    与此同时,崇祯皇帝也从袁崇焕、马懋才的奏疏和密折之中,更真切具体地得知了陕西三边之地如今的干旱灾荒和王嘉胤、高迎祥等流贼头目作乱的情况。

    特别是延绥镇监军御史马懋才的密折,其中每一个字都是让人触目惊心,陕北等地的饥荒,已经到了人相食的地步。

    本来以为历史上到了崇祯二年之后陕北才会大乱的崇祯皇帝,这下子突然感到有点后怕了,幸好自己提前做了一定的预防布置,否则后果真的是不堪设想。

    崇祯皇帝将袁崇焕、马懋才的奏折,转给了几个军机大臣过目,然后很快就按照皇帝的意思议定了措施。

    首先是同意陕西三边总督行辕移驻花马池,其次是固原镇总兵府及所部兵马,大部跟随移防花马池、定边卫,固原镇从此改为定虏镇,麾下营伍官佐及士卒饷额一概不变。

    再者就是在花马池沿边开设榷场,与鄂尔多斯诸部贸易,以池盐与茶叶交换鄂尔多斯诸部的马匹与毛皮等物。

    最后同意袁崇焕关于从陕西招募流民,北上宁夏沿河屯垦的所有举措,允许其便宜处置西北屯垦事务,并允许其以花马池所产池盐,直接按开中法,与内地盐商贸易,所得款项就地招募陕西流民屯垦。

    这是给袁崇焕的答复。而给马懋才的回复,则是命其率领所部监军标营,尽快从榆林南下,移驻延安府,并在延安府府治左近寻找适宜地点募民屯垦,筹措军粮,同时允许其在延安府辖地内以预留粮饷赈济饥民。

第一二三章 延安延安() 
在六月份即将结束之前,袁崇焕等人分别收到了皇帝的旨意。

    袁崇焕让原来的固原镇总兵,如今的定虏镇总兵杨麒立刻着手固原镇所属人马的移防事务,而他本人则带着毛羽健、周遇吉、贺人龙、黄廷政招募的五千陕西新兵先行北上花马池,在原来花马池总督衙门的基础上,正式开始筹建三边总督行辕。

    而马懋才在受到皇帝旨意之后,则带着所部三千标营,南下延安府肤施县驻守,并且沿着汾川河,一路往东南探索前行,寻找皇帝密旨之中提及的宜恳之地。

    没过几日,马懋才就在当地府县官员的引领下,找到了皇帝在旨意中提及的那处流淌着甘泉的隐蔽山间谷地。

    崇祯皇帝在给马懋才的密旨之中,提及的这出所谓的甘泉谷地,其实就是后世名为南泥湾的拿出谷地,但崇祯皇帝并不知道这个时空里,后世著名的南泥湾,如今到底叫什么名字,所以只是告诉他了一个大致的方位。

    好在这处谷地,就在汾川河的最上游,只有一条非常狭窄的山道能够通过,只要在谷地的入口处筑城守卫,这处谷地就是一处天然的世外桃源。

    找到了后世的南泥湾后,马懋才根据皇帝旨意之中提及的甘泉,将之命名为甘泉峪,并在甘泉峪狭长的入口处,筑城设兵守卫,从此开始了甘泉峪屯垦的光辉事业。

    马懋才本身,就是陕西延安府安塞县的世代官宦人家出身,亲友故旧众多,而且现如今的安塞县正在闹着旱灾和匪祸,马贼头子高迎祥虽然眼下只敢带着流寇占山为王,还没有发展到直接占领安塞县城的地步,但是谁也说不准这些马贼流寇什么时候就会攻占县城杀地主吃大户,所以连带着马家的几百族人、亲友,也都动了心,跟着马懋才一起干了。

    毕竟马懋才不仅手里拿着皇帝的圣旨,更重要的是手下还有三千标营士卒。

    就这样,马懋才在马家家族势力和一大票亲友故旧的帮衬支持之下,很快就从流民边地的安塞、肤施、延长等县,募集到了两千余户流民,带着他们扶老携幼、拖家带口,前来甘泉峪垦荒种地。

    甘泉峪这处谷地,不仅在十分隐蔽,同时也的确是一块福地,即便是天启末、崇祯初,整个陕北都是连年大旱的情况下,谷地尽头的几处泉眼,也始终是水量丰沛,从不干涸,不仅能够满足数千人的日常饮用,而且足够浇灌上万亩开垦出来的良田。

    在遍地焦土的陕北,甘泉峪居然可以开垦出如此大面积的水浇地,这一点也让陕北延安府的本地人马懋才惊叹不已,从此更加钦佩皇帝的天纵圣明了。

    七月的甘泉峪,因此也很快变成了一处热火朝天的大工地,一部分人在谷地入口处,开凿巨石、建造关城,一部分人则在周边的各个山头上设点立哨,而大多数人则是在甘泉峪平缓的谷地中间烧荒开垦,赶在七月结束之前,把今年的种子播种下去。

    后世的时候,南泥湾一年两熟,六月份麦子收完,还能种植大面积的优质水稻,这在整个陕北,都是绝无仅有的,可以想见这个地方有多么富饶和适宜耕种。

    如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