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日月当空照中华 >

第462部分

日月当空照中华-第462部分

小说: 日月当空照中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今这位崇祯皇帝要做的,就是要在精心编练军队的同时,尽可能给他们装备最先进的武器,尽可能给他们提供足够丰厚的饷银和待遇。

    有了这些东西,他根本不愁得不到军队的拥护,也不愁消灭不了建虏,平定不了贼乱。

第七三九章 官员俸禄() 
其实真正说起来,这些来自域外的属国、外邦使节们不知道的是,崇祯皇帝即便拿出五百万银圆来犒赏所有参战的军队,每个普通的士卒,实际上也拿不到多少奖赏。

    因为这一笔银子虽然看起来很多,但是均摊到具体每名士卒头上的时候,就没有剩下多少了。

    自从崇祯皇帝派出了各个监军御史,掌管各镇的粮饷发放和军纪纠察的问题之后,各镇将校官佐克扣普通士卒军饷钱粮的情形少多了,也难多了。

    但是大明军队的人数毕竟在那里摆着,发给的犒赏总额虽然很多,但是人均一均摊,数字就立刻不那么好看了。

    比如规模最大的辽东镇,在如今的辽东督师鹿善继上任之后,经过了一番精简整编之后,仍有六万人的员额。

    而东江镇在占领朝鲜北方二道土地之后,整编成了五路兵马,总人数自然是不降反升,由当初的四万左右,一下子也扩张到了六万在册军士的员额。

    与此同时,在九边各镇之外,崇祯皇帝又先后编练了近卫军第一镇和近卫军第二镇,这么一来大明军队编制序列之中,就又多了近卫军的两个镇三万两千八百六十个编制员额。

    此外,还有新增的旅顺镇守府将近一万人的士卒饷额。

    林林总总算下来,扣除掉连番征战之下大明军队阵亡损失的士卒,单说这一年来,先后参加山西剿贼作战、平定西南作战、平定陈万之乱,特别是这一次抗击建虏以及在建虏后方作战的将士,整个规模就达到了五十一万七千人。

    而且这还不包括郑芝龙麾下在东番岛上围攻荷兰人的那数万人马,以及大量的内地营兵卫所兵呢。

    这么多人犒赏下来,就是再拿出五百万银圆,恐怕也不够分的啊!

    若是完全按照人头均分这次犒赏,那么人均还不到是个崇祯银圆,也就是说,人均还不到十两银子,并不算多。

    当然,近卫军也好,九边各镇也好,是不会完全按照人头来分的,毕竟有的士卒功劳大,斩获多,有的士卒功劳小,斩获少,而有的则是滥竽充数,跟着瞎混,没有功劳和斩获。

    但是这个问题,就是各镇监军御史和镇抚训导们的问题了。

    反正好饭不怕晚,先把犒赏全军将士的旨意放出去,大过年的,让各镇将士高兴高兴再说。

    至于他们具体是在十天半月之后,还是一个月两个月后分得这些赏银,那就是另外的一回事情了。

    通过宣布犒赏全军有功将士的旨意,崇祯皇帝想要达到的目的,是要在西北再一次大乱的背景下,进一步安抚和激励全军参战将士的忠心和士气。

    照顾到军心士气之后,崇祯皇帝当然也考虑到了朝廷上下文官阶层的利益。

    毕竟哪一方都是他不能够得罪的啊!

    因此,同样是在这次正旦大朝会上,军机大臣英国公张惟贤宣读完了犒赏全军有功将士的圣旨之后,根据崇祯皇帝的事先安排,内阁首辅李国镨也跟着占了出来,在皇极殿的大朝会上,郑重其事地宣读了朝廷将给百官再一次增加俸禄的诏书。

    这一次增加的是本色。

    明代官员的俸禄一开始只是禄米和布帛之类可以直接吃穿用度的物品。

    这个俸禄的形式,就叫做本色。

    明初定制的时候,正一品文官的禄米每月八十七石,每年一千零四十四石,往下各有等差,到了知府这一级月俸十六石,到了底层知县这一级每月禄米七石又五斗。

    其实细究起来并不算太低。

    因为一石大米大约是一百二十斤左右,不说朝廷一品大员了,就拿知县这一级来说,七石就是八百四十斤大米,再加五斗,又是六十斤。

    一个知县,一个月支取禄米累计达到了九百斤。

    一个月九百斤大米,难道还不够吃饭的吗?

    若单说吃饭,那肯定是够了。

    就算一个知县全家老少九口人,人人都是饭桶,那么一人一个月一百斤大米,一个人一天可以吃三斤三两大米,吃饱饭是没有问题的。

    可惜的是,人生不光是吃米啊!

    一个知县的人生,就更不是光吃大米这么简单了。

    首先,他要自行聘任一帮子师爷帮佣,这个钱朝廷是不给出的,全都要从知县本人的俸禄里来出。

    头脑灵活一点的,擅长吃拿卡要的,习惯贪污受贿的,自然没有问题。

    可是像海瑞这样的,那就麻烦大了,扣除了这部分支出之后,他连家人的温饱都成问题了。

    其次,一日三餐不能光吃米吧,他得吃菜吧,还得偶尔吃点肉,给父母或者孩子补充的营养吧,还有柴米油盐酱醋茶哪一样也不能少啊!

    这个花销,自然也全都已经包含在了明太祖朱元璋给知县们定下的这个七石五斗的月俸之中了。

    再者,一个文官总需要点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之类的吧。

    这个东西,按理说,可以从自己当值的官府之中索取占用,这个完全取决于一个官员的个人操守。

    最后,一个文官你总得有些官场上的或者文坛中的人情往来、应酬交际之类的活动吧。

    逢年过节,你得给上官或者同僚礼尚往来表示一下吧。

    这也是一份开支。

    然而所有这一切,按照大明官署制度,都要从他自己的七石五斗的月俸禄之中支出。

    如果他是一个清廉如水的七品文官的话,最终必定要过上海瑞当县官时那样的苦逼日子。

    即便如此,最最重要的情况,还是很快就出现了,那就是折色的出现。

    顾名思义,折色是对本色的一种折中办法。

    之所以明代官员的俸禄之中,会出现折色的问题,是因为即便是一个知县每月七石五斗的大米,到了后来也不能保证每个月都能按时如数领取到手。

    这个问题在洪武年间的后期就已经开始出现了。

    原因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多,大明耕地农田的数量,不仅不会增多,而且还因为各种原因在不断减少。

    减少的当然不是实际的田亩数,而是交税纳粮的田亩数。

    不管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总之朝廷收到的粮食,不仅没有随着人口的增加而增多,反而不断地在减少。

    与形成反比的是,各级官员的人数,需要支付禄米的人数,却在一直持续不断不断的增加。

    尤其是老朱家获得分封的藩王越来越多,他们支取的禄米所占据的比重也是越来越大。

    这样一来,问题就出现了。

    应该支付给各级官员的禄米不够了。

    不够了怎么办?这就是折色。

    折合成银子或者宝钞支付。

    这一下,品德高尚、为官清廉的低品级官员们,就更加苦逼了。

    宝钞就不用说了,就是一张印了字的纸而已,朝廷要是不回收,那就是一张废纸,没有多少购买力。

    至于银子,明初到明末,海外大量的白银涌入中国,一两银子的购买力在两百多年间下降了不知道多少倍。

    可是折色的标准,却依旧是明初太祖皇帝朱元璋定下的那个俸禄标准。

    在这样一个情况下,一个官员要是不贪污受贿,不克扣经手的钱粮,他根本没法保证自己和家人过上一个与自己的身份相称的体面生活。

    于是从此之后,在大明的官场上贪污受贿盛行,官员参与经商盛行,明朝的吏治就这样成了一个不治之症。

    对于这个问题,如今这位崇祯皇帝当然是想着要去解决的。

    因为若是没有一直相对廉洁高效的官员队伍,大明朝迟早还是要完蛋。

    而他解决这个问题的第一步,就是要想办法,先把各级官员的生活保障问题解决掉,最起码要把相对清廉一点的底层官员的温饱问题解决掉。

第七四零章 普天同庆() 
毕竟,你要让这些官员给你干活办事,首先得让他们之中那些品行高洁的廉官廉吏衣食无忧吧。

    要不然的话,你这整个官僚体制不就是在逼着他们贪污受贿吗?

    也因此,就要给他们增加俸禄。

    上一次涨了折色,这一次要涨本色,从上到下所有官员的本色一律增加一倍。

    不过,增加的本色不是大米,而是其他五谷杂粮,三成土豆,三成番薯,三成玉米。

    还有一成可以是五谷杂粮之中的任意一种,由各省不政使司自行决定。

    而原来的本色禄米部分保持不变。

    崇祯皇帝之所以要这么做,当然并不单纯是为了给官员们涨工资而涨工资,而是这么做本身也是一个一举两得的事情。

    一来,这样做可以解决低品级官员的生存问题或者说温饱问题。

    毕竟禄米不够,或者说银子不够购买大米,你也可以有冲抵俸禄的土豆番薯吃嘛,肯定饿不死。

    二来,随着土豆、番薯这种耐寒耐旱农作物的持续推广,京畿顺天府周边,卢象升的河北巡抚辖区,还有漕运总督袁可立的辖区,以及河南巡抚、山东巡抚管辖的地区,甚至包括东江镇所辖的安东镇守府、北直隶的热河镇守府等地,都逐渐地收获了不少的土豆和番薯。

    这些东西产量可比大米大多了,而且可以种植的地方也多,不像是水稻大米,只有南方或者北方相对比较温润的地方可以种植。

    所以,这些新型的粗粮一时半会儿不用担心短缺的问题。

    再者,随着土豆、番薯的逐渐推广种植,种植面积大增,相应的价格也迅速下滑。

    正所谓谷贱伤农,各个垦区也好,军屯民屯也好,老百姓种植他们的积极性下滑了,那就危险了。

    若是朝廷将它作为官员们的本色俸禄定了下来,那么各省藩司藩库推广种植的积极性,也就能继续保持下去了。

    与此同时,短时间内,这些粗粮的价格也会有点起色。

    有着这么多的好处,当然要赶紧去推动了。

    这么做,比户部和各地藩库照市价购买大米,然后给官员们发大米,或者直接涨折色,发银子,要划算得多了。

    崇祯三年正月初一皇极殿里的正旦大朝会,一直持续到了下午未时方才宣告结束。

    参加这一次大朝会的京官、勋贵、外戚和使节们,在大朝会结束的时候照例领取了一份还算丰厚的赏赐。

    这也是大明朝的惯例,除了祭祀天地社稷祖宗的祭礼需要分给参加朝会的官员以外,另有一份由银子和绸缎或者布匹组成的节礼。

    这个其实类似于平常百姓家过年的时候,家长发给家里人员的红包。

    只不过,天子发给官员们的红包比一般百姓家要贵重一点罢了。

    理藩院原本要安排的外藩使节的觐见,因为这一次大朝会的拖沓冗长而告吹。

    吴惟英请旨之后,延迟安排到了第二天的上午接见。

    因为不光是崇祯皇帝本人穿着全套的礼服在皇极殿坐了几个时辰,已经很累了,就是那些参加大朝会的大小官员以及外藩使节们,在这样的天气里,里里外外地奔波来去,也已经累得够呛了。

    不过累归累,满朝文武大臣领了正旦大朝会的赏赐出宫的时候,人人脸上都是笑意满满。

    即便是最挑剔的官员,对于崇祯皇帝这一次的犒赏全军、增加俸禄也都是满意的。

    从古至今,人们衡量一个家族、团体或者王朝来说,它是不是蒸蒸日上、红红火火,是不是很有希望很有前途,始终都有一个相同的而且基本的衡量标准。

    这个标准,就是钱财。

    对于一个家族来说,主要看你能不能给你雇佣的长工或者仆人发出工钱来。

    若你不仅能够正常发出来,而且还能够不断地有所增长,那就说明你这个家族经营得很成功,很红火。

    对于一个国家或者王朝来说,你能不能给你的军队如期如数发出军饷,你能不能如期如数给你的官员们发出俸禄,这可是一个重要的标志。

    也是军队里的将校士卒,朝廷上下的大小官员们,判断你这个王朝还值不值得拥护,值不值得追随的基本标准。

    这个道理很简单。

    就像后世一个人经营一个企业一样,涨工资总是一个能够快速提高员工忠诚度和凝聚力的最佳手段。

    如今的大明官员们来说,这个皇帝不仅能够开出俸禄,而且俸禄还能够隔三差五地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