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日月当空照中华 >

第32部分

日月当空照中华-第32部分

小说: 日月当空照中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再想想天文数字一样的军费开支,还有将近十万光拿俸禄不干活的宗室子弟,朝廷的财政收入完全处于入不敷出的崩溃边缘。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面对大明朝廷这种财政状况,想要在短时间内有所改善,除了抄贪官的家,朱大明实在是没有别的办法。

    最近几天,朱大明就在酝酿着要再抄一个大户。这个大户就是封地位于洛阳的福王。从血缘上说,这个福王算是他的叔叔。但是他对这个福王当然是一点感情也没有。历史上的崇祯也是同样,只不过碍于儒家纲常,没有下手收拾福王罢了。

    当然了如果没有充足的理由,或者说冠冕堂皇的理由,朱大明也不能轻易对福王朱常洵动手。

    朱常洵是万历皇帝最为宠爱的皇子,因为他的亲生母亲是万历皇帝最为宠爱的郑贵妃。而朱由校、朱由检兄弟的父亲光宗朱常洛,虽然是万历皇帝的长子,但却是万历皇帝偶尔临幸宫女,宫女怀孕生下来的。

    从出生之日起,朱常洛就没有得到过万历皇帝一点的关爱。但是这个朱常洛却很争气,不仅熬过了宫廷之中的各种阴谋陷阱而成功长大,而且温文尔雅、一表人才,受到朝廷大臣的一致赞赏。

    皇帝不喜欢,但大臣们喜欢。于是在册封太子的问题上,皇帝与朝臣们就走向了对立,一斗就是几十年,最后在朝廷百官的压力下,不得已册封朱常洛为太子,但在郑贵妃、朱常洵及其亲信的鼓动下,万历皇帝无时不刻不在想着找机会废掉朱常洛的太子之位。

    最惊险的就是轰动朝野的梃击案了。朱常洛差点被一个手持棍棒闯进东宫的所谓疯子击毙。

    历史上,这个案子最终在郑贵妃的作用下,万历皇帝竟然没有追究任何人的责任,而只是把手持棍棒闯进东宫的壮汉张差斩首了事。

    然而在前段时间,这个历史悬案又被瞿式耜的《六不平疏》重新提了出来,而朱大明也趁势重启了对梃击案和红丸案的调查,如今总算是有了进展。虽然当事人张差死了,王之寀也死了,但是刘光复却没死,郑贵妃也没死。

    朱大明下旨重启调查的时候,刘光复还在郧阳总督的任上,并且已经任职多年,而曾经的郑皇贵妃,天启皇帝继位之后不久即被恩准出宫,前往福王藩养老。

    至于后来的红丸案的当事人崔文升和李可灼,都还活得好好的,现在当然都被锦衣卫带回了北镇抚司狱中,包括刘光复在内。

    这个案子交给了锦衣卫北镇抚司,那就是交给了巩永固和王国兴,包括目前仍然提督拱卫司的高时明,都在监督推动着这两个案子的调查。

    皇帝的意思,高时明很清楚,王国新也不糊涂。而对巩永固来说,就是用脚趾头想想,也能想明白皇帝的意图,不说弑君之罪了,单纯就是杀父之仇,那也是不共戴天啊,何况想要报仇的是皇帝,这种情况下,他又有什么事情不可以做呢。

    锦衣卫的手段当然不必多说,自从被抓进北镇抚司狱中,刘光复、崔文升、李可灼就知道这两件事情若是不能给当今皇帝一个满意的交代,他们绝对走不出去。再加上高时明的种种暗示,刘光复很快说出了朱大明想要的答案,那就是梃击案发生之后,郑贵妃的确派人找过他,让他出面证明那个张差行为疯癫,是个疯子,而郑贵妃说动万历皇帝提拔重用了他。

    至于崔文升、李可灼更没说的,都是聪明人,自从搞清楚了自己是新皇帝重提红丸案而被抓,就知道自己绝无幸免的可能,为了免受皮肉之苦,根本也不需要高时明、王国兴多做暗示,很快就把郑贵妃和福王朱常洵供出来了。

    至于他们所说的,到底有几分真有几分假,或许巩永固还想着进一步弄清楚,但是高时明根本不在乎,拿到口供之后,就拉着巩永固、王国兴见了皇帝当面禀报。

    朱大明当然不在乎这几个人说的是真是假,只要他们的口供之中牵涉到了当年的郑贵妃和如今的福王朱常洵,就已经足够了,至于剩下要做的,就是选择适当的时机将刘光复、崔文升、李可灼三人以及他们的口供,转给刑部、督察院、大理寺以及宗人府,然后由三法司和宗人府来处理了。

    不管最后怎么处理,福王府富可敌国的大量财富和土地,都会被抄入内库,充作国用。

第五十三章 凤来事发() 
连着几天没有大朝,也没有文华殿的小朝会,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如今的内阁没有首辅。次辅李国鐠忙阉党案,阁臣孙承宗忙筹建直隶总督府,而首辅施鳯来则终于又上了自劾待罪的折子,在家中等待处理。

    施鳯来之所以第三次上折自劾,是因为实在没有办法,短短几日之内,上书弹劾他党附魏逆的折子就有十多道。

    朱大明也觉得,如今最紧要的几个布局已经完成,首辅的更替已经不会对朝政造成多大的影响,所以在留中不发十来道弹劾施鳯来为阉党的折子之后,将最后的一道亲笔批了一个“知道了”,然后转回了内阁。

    施鳯来一看皇帝的态度,就知道这次恐怕够呛了,皇帝也要放弃他了,如果再恋栈不去,后果恐怕会更严重。所以上了第三道自劾有罪、请求回籍的折子之后,施鳯来就老老实实地在家待罪了。

    对施鳯来的请罪折子,朱大明没有任何表示,只是写了“阅”字,就由司礼监转回了内阁。然而如今的内阁只有李国鐠一个人在位,想来想去也不知道皇帝到底是个什么意思。但是李国鐠很清楚,施鳯来的确是阉党的外围人员,从魏忠贤府邸之中抄没的账册书信之中,就有施鳯来的“效忠信”。然而皇帝的态度又颇值得玩味。

    朱大明的想法其实很简单。他当然知道施鳯来是阉党一边的,但他即位之初,并不想要一个强势的内阁,首辅越是弱势,越是根基不牢,对他这个新即位的年轻皇帝就越有利。这也是朱大明一直保留着施鳯来,甚至李国鐠的原因。

    在魏忠贤等阉党核心骨干倒台之后,背着阉党嫌疑的阁臣,当然是没有足够的权威与皇帝的意思对着干的,若是换上了东林党又臭又硬的大臣当首辅,朱大明想干的事情恐怕就要平添无数的麻烦。

    先是黄立极,然后是施鳯来,这两人都是阉党的一员,但也正是他们的存在,替朱大明种种违背常规的做法,挡下了朝臣们的攻击火力。

    朝臣中许多所谓的清流,很多时候都是打着祖宗法度或者天理人心的名义,反对皇帝任何不合圣贤之道的作为。但是他们并不傻,知道不能在攻击自己政敌的同时得罪皇帝。无数的史实让他们知道,如果他们这么做,那么他们就一定是失败者。

    朱大明也知道这一点,所以留着施鳯来就是为他们树立一个假想敌,从而为自己的一系列布局赢得时间和空间。现在看,这个做法已经成功了。如今朝中的东林党人,以及主张清除阉党的非东林党人,看来是难以忍受曾经的阉党成员位居首辅之位了。

    朱大明虽然不想被朝臣左右,但也不愿意为了一个施鳯来,而与多数朝臣为敌。与此同时,经过三个月的观察,李国鐠也是一个不错的首辅人选。这就是朱大明的想法。

    皇帝对施鳯来的态度,对李国鐠非常重要。如今他正牵头三法司,紧锣密鼓地圈定阉党案的涉案名单,如果像施鳯来这种已经称得上是正确确凿的阉党成员都列不进去的话,那么他领衔敲定的阉党名单就没有一点说服力,真到了这一步,距离他丢官罢职或者被划入阉党名单,也就不远了。

    刘宗周当然是坚持要把施鳯来划进去的,他可不管你是不是首辅,而作为次辅的李国鐠却不能不考虑。好在新任刑部尚书乔允升年纪虽老迈,但头脑却很清晰。

    也许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原因吧,从新皇帝登基开始,他就在观察朝局,特别是近几个月的朝局变化,他基本上猜到了皇帝的心思,东林党过去的表现太强势太激进,这肯定让皇帝有点害怕,留下几个阉党的外围成员,维持住朝政的平衡,正是自古以来的帝王之术。

    照此推论,如果皇帝有意留下施鳯来,那就绝对不会将弹劾施鳯来的奏折亲笔批示之后再转给内阁处理。如今皇帝既然已经这么做了,而且还将施鳯来的请罪乞归的折子都转给了内阁,那就清楚地说明皇帝要放弃施鳯来了。

    弄清楚这点以后,乔允升也坚定地站在了刘宗周的一边,再加上一个崇祯皇帝即位后任命的左都御史李标,三法司的意见已经一致。李国鐠当然也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就这样,施鳯来的命运被确定了。

    十二月十五日辰时正,皇极殿大朝会按照皇帝上次大朝时立的新规矩,开始如期运行了。首辅施鳯来待罪在家,自然没有资格再参加朝会。剩下的两位阁臣,李国鐠、孙承宗在列。武班之中,仍以领班军机大臣、五军都督府大都督英国公张惟贤为首。六部尚书除了吏部尚书空缺,其他也算是都来了,户部尚书毕自严、礼部尚书徐光启、刑部尚书乔允升、工部尚书李邦华都到了,加上兵部尚书由孙承宗兼任,当然也算是到场了。排在这些人身后的还有漕运总督袁可立,如今仍在京师之中,尚未陛辞。

    这些天来皇帝虽未召见,但是赏赐不断,今天赏几百两银子,明天赐几匹绸缎,充分显示了皇帝对他的高度重视。而袁可立也没有辜负皇帝的新任,先是根据皇帝的意思去了如今在通州办事的军机处军屯司,在孙承宗、杨应乾等人的陪同下参观了良乡、房山、通州、涿州等处的新式军屯,后来又在通州的农事院见识了徐光启等人为明年耕种留作种子的土豆、番薯、玉米等新型农作物,对今后到任漕运总督之后,应该如何在辖区之内募民屯垦编练漕营,算是有了比较明确的思路。

    肃立在皇极殿中的袁可立正沉浸在自己的憧憬之中,突然听见大太监曹化淳喊道:“十二月十五日皇极殿大朝,有事早奏,无事退朝。”

    看着皇极殿中肃立的群臣,特别是距离御座最近的阁臣与六部尚书侍郎们,朱大明心想,截至目前能做的,已经尽力做到最好了。历史上那些内斗内行、外斗外行的阁臣和尚书侍郎们,已经被他拿下了许多,如今殿中肃立的,可以说都是一时之选,明末最出色的一些大臣基本上都在这里了。

    曹化淳的话音落了以后,殿中沉寂了下来。以前最能上疏言事的御史言官,如今都被提拔为监军御史,分派到九边各镇了,如今有的还顶着寒风冒着大雪,行进在赶往任所的路上。

    当然了,历史上就善于点火放炮的状元公文震孟今天也在,虽然被派往京营监军,但京营毕竟就在京师左近,皇极殿大朝会这么重要的场合,凡在京的御史言官都是要参加的。之前他是翰林侍讲,连现场参加大朝会的资格都没有,而如今他是督察院的监军御史,有了说话的资格,当然要来参加了。而今天说话的第一位,也正是文震孟。

第五十四章 三朝要典() 
看看殿中无人出列奏事,文震孟看了看手中的笏板,一咬牙,走了出来,行至殿中央行礼如仪,然后说道:“臣翰林侍讲、京营监军御史文震孟有事启奏。”朱大明点了点头,示意他继续说话。

    文震孟于是说道:“臣请陛下毁禁《三朝要典》……”

    《三朝要典》又称《三大政纪》,是阉党干将顾秉谦、冯铨、黄立极、魏广微等人领衔编撰的一部“历史决议”,主要是站在阉党的立场上,针对万历后期、泰昌元年、天启元年发生的“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所做的结论。主要内容是万历、泰昌、天启三朝有关三大案的档案资料,再加上一些符合阉党意志的结论性按语而构成。

    按语的内容可想而知,主要是将三大案的发生,归罪于东林党的几位大佬级的人物,从而为阉党斗争和打击东林党制造舆论,所以《三朝要典》的存废,始终是明末党争的一个焦点。

    如今以魏忠贤为核心的阉党,已经倒台,成了死老虎,作为东林党人的文震孟,当然想要为自己的老师们平反正名,所以提出毁禁《三朝要典》,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对此,朱大明自然也是乐见的,倒不是说他对于东林党人有多同情,而是他要重新利用三大案达到自己的目的,如果三大案已经有了不容置疑的历史结论,那他还怎么重启梃击案和红丸案的调查呢?所以有人提出这个问题,他也感到很高兴。

    至于文震孟慷慨陈词所说的东西,朱大明并没听进去多少,等到文震孟说完,朱大明看着李国鐠和孙承宗,问道:“阁臣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