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日月当空照中华 >

第175部分

日月当空照中华-第175部分

小说: 日月当空照中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崇祯二年正月初一,也就是元旦大朝会的一大早,这几个使者就被理藩院的官员们叫起,穿戴整齐之后,在理藩院和礼部官员的引导之下,到了午门外,与在此等候的大明朝臣们一起,顶着寒风排着长队,等着宫门打开。

    即使像必勒格这样见惯了大风大浪的老家伙,此时见识了巍峨的皇宫和森严的礼仪制度,也突然觉得自己这些来自草原上的喀喇沁人,在大明朝文武百官的面前,的确是不折不扣的野人了。

    寅时正,午门打开,汇聚在此等候宫门开启的朝臣们,安安静静地排着队,鱼贯而入,道路的两侧则林立着手持灯笼的锦衣卫、天策卫和羽林卫士卒。

    看着眼前宫中禁卫另一只手中持着的崇祯一式,必勒格的心中又多了一份敬畏。

    他知道这种带着长长刺刀的火枪威力究竟有多大,在他看来,装备了这种火枪的军队有多少,大明的疆域版图就能有多大。

    而在这种火器大规模装备大明军队之后,他们这些塞外民族,除了臣服大明之外,根本没有别的更好选择。

    沿着皇宫中的道路,排成四列纵队前行的朝臣们,很快走过了金水桥上的石桥,进入皇极门,来到了皇极殿三层汉白玉台阶下面的广场之上。

    就在广场之上,群臣分为两拨,身份贵重的跟着礼部官员登上台阶,进入皇极殿大殿之中行礼,而其余的官员则在原地依次跪下行礼。

    此时此刻,崇祯皇帝已经端坐在殿中的龙椅之上,听着司礼监太监和礼部官员的指导,看着眼前的大臣对自己行三跪九叩大礼。

    本来这个朝会前后,朝廷的六部衙门都应封印闭门,停止办公了,因为官员和吏员衙役们都是要回家过年的。

    因此,这个时候的大朝会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具体的政务要禀报或者讨论处理,都是一些礼节性的形式上的程序,所以皇帝只需要事先了解程序,然后听任礼官摆布就可以了。

    好在如今的礼部尚书是徐光启,根据皇帝的授意,已经大大地改进了元旦大朝会的各种礼仪安排。

    由于天气严寒而皇帝文弱,礼部安排了内阁首辅李国鐠代替皇帝出城,前去祭祀天坛、地坛。

    至于太庙和山川、社稷,则分别由英国公和另外两位军机大臣前去主持祭祀。

    崇祯皇帝只需要端坐在皇极殿中,接受群臣参拜,然后等着代替皇帝前去祭祀天地祖宗山川社稷的阁臣们回来,着人宣读元旦诏书即可。

    这么一来,崇祯皇帝的确是轻松了,除了留在皇极殿里主持大典的礼部尚书兼内阁阁臣徐光启之外,其他的阁臣、军机大臣全都有重任在身。

    近便一点的还好说,比如张惟贤前去祭祀太庙,而孙承宗前去祭祀社稷坛,这两处都在午门外不远处。

    而内阁首辅李国鐠和军机大臣李邦华就要辛苦得多了,一个需要先到外城永定门内的天坛祭祀上天,然后再折回来,到安定门外的地坛去祭祀土地。李邦华则要到同样位于外城的山川坛,去祭祀山川之灵。

    这期间,早前被分作四路入宫的朝臣们使节们,也分头跟着四位阁臣,浩浩荡荡地开赴各个祭祀场所。

    等到几位阁臣各自领着随祀的朝臣们回到皇极殿前的时候,时间已经到了辰时,清晨的太阳光已经照射到了皇极殿金碧辉煌的屋顶之上了。

    这个时候,已经被折腾得筋疲力尽的朝臣们,只想着尽快结束这样的大朝会,赶紧散朝回家休息吃饭过年去,毕竟家家户户还都有自己的祖先要祭祀呢。

    等到所有人都在皇极殿前的广场上集齐了之后,品秩高的朝臣,以及外来朝贺的使节,跟着四位阁臣陆续进入皇极殿中,其他的照例在外面的地上跪好。

    这就到了要宣读元旦诏书的时候了。

    通常情况下,元旦诏书都是几句话总结过去一年来的朝政得失,然后几句话说一说来年的朝政要务,剩下的就是各种封赏和赦免。

    当然了,这是万历、天启时候的惯例,自从如今这位皇帝登极之后,崇祯元年的改元大典都能被这位皇帝借机搞出了武举恩科等等一系列东西。

    而如今跪在殿内和殿外的朝臣京官们之中,有一些人已经风闻皇帝要开海的消息了。

    所以,谁也不好说,这一次的元旦大朝会上,这位一贯不按套路出牌的皇帝会搞出什么事情来。

    果不其然,跪在皇极殿外寒风之中的朝臣们,很快就听到了从皇极殿内传出来的诏书声音。

    果然是开海!

    跪在殿外的沈廷扬,只听见皇极殿中传来一个太监尖利的声音:“自从盘古开天地以来,有阳必有阴,有陆必有海,我大明除了陆地广袤,更有海疆万里……”

    这正是皇极殿中正在宣读大明开海诏书的声音!

    这声音在清晨的寒风中被吹散了开去,跪在大殿外面的群臣听得隐隐约约,不是很真切,但却丝毫不影响它的诏书效力。

    本以为殿外群臣必然一片振奋的沈廷扬,偷偷用眼睛的余光打量左右,却赫然发现,跪在殿外的群臣都是一脸的漠然,有的还在从袖中拿出事先藏好的食物,飞速地塞进嘴里。

    大殿外面的场景,令沈廷扬这个在历史上曾以上《海运疏》而被崇祯皇帝重用起来的臣子感到出乎意料。

    同样,司礼监掌印太监曹化淳阴阳顿挫地宣读完开海诏书之后,皇极殿内群臣的表现,也让铆足了劲准备舌战群儒的崇祯皇帝大感意外。

    除了一些人偷偷摸摸地交头接耳,窃窃私语之外,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表示反对,多数朝臣都是一副身心疲惫的样子。

第二八二章 开放心态() 
见此情景,崇祯皇帝心中窃喜之余,也赶紧让褚宪章接替曹化淳开始宣读另外一份诏书。

    这份关于朝鲜的诏书,却出乎意料地引起了殿中群臣的一阵骚动,朝臣们知道朝鲜使者来到大明京师的消息,而且还有不少消息灵通的朝臣知道朝鲜使者前来的原因。

    听到褚宪章宣读着朝鲜承认原属朝鲜的咸境道、平安道两道土地从今往后属于大明的时候,跪在殿中的朝臣们纷纷往朝鲜使者的位置上看去。

    不是这些大明的朝臣胳膊肘喜欢往外拐,也不是说他们看到大明占领更多土地他们就不高兴,他们喜欢质疑或者反对皇帝,不过是出于一种由来已久的不信任。

    他们不相信没有他们的参与,皇帝能够治理好天下,不相信没有他们的出谋划策,皇帝能够摆脱某些小人的左右,而公正地处理天下事务。

    包括对于朝鲜这样的事情,他们也不相信没有经过朝廷大臣充分的议论,最终达成一致,皇帝能够躲在深宫之中把事情办好,而不给大明带来麻烦或者招致灾难。

    谁也说不清楚,这种皇帝与大臣之间的不信任,到底是什么时候形成的,但是自从正德皇帝以后,大明的君臣关系就变得十分的奇怪。

    当皇帝的,不信任大臣会为了皇家的利益考虑,而做大臣的也不信任皇帝会为了大明的利益考虑。

    虽然这种关系非常的奇怪,并且对所有人都是极其不利,但是这种彼此怀疑、互不信任的关系却一直存在着,直到明朝灭亡。

    褚宪章很快就宣读完了本来就不长的关于朝鲜的旨意,跪在殿中的大臣们虽然满脸狐疑、面面相觑,但是并没有人站出来说话。

    接下来,来自朝鲜的三位使者,十分平静地站了出来,上前跪倒,领旨谢恩,这个场面更让殿中诸多大臣目瞪口呆。

    不过,此时此刻能够跪在皇极殿中的大臣,都不是什么冒失鬼,看看一脸平静的内阁诸臣,再看看一脸感恩颜色的朝鲜使者,大殿中的文武百官,也很快没了议论之声。

    朝鲜国的三位使者都领旨谢恩了,他们作为大明的臣子还能说什么呢?

    因为不管怎么说,大明朝能够开疆拓土,都是一件难得的喜事啊!

    再接下来,就是另一位新近归来的司礼监秉笔太监高时明,出来宣读皇帝的赏赐诏书了。

    崇祯皇帝再一次从内帑之中拿出二百万银元,在京的朝臣、勋贵、亲军、近卫,以及不在京的九边将士,有功的、无功的,该封赏的全都一一封赏到位了。

    而那些非诏狱定罪的囚犯,愿意接受赦免的,这一次也诏准根据罪行的轻重,由刑部和各按察使司加以不同程度的赦免。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如今这位崇祯皇帝的大赦天下囚犯,并不是无条件的赦免,而是把关押起来的囚犯,变成朝廷官办矿场内的苦力,或者是根据罪行的轻重分等,然后按照路程的远近,流放到安东、瀛洲和东番。

    等到所有的元旦诏书宣读完毕之后,按照惯例,百官上表,为皇帝恭贺新春,而来自塞北草原的部落使节,以及来自朝鲜的使者,也都呈上了自己的贺表。

    等到这些贺表都一一宣读完毕,时间已经过了巳时,殿内殿外跪着的大明臣子们,多数都已经是两腿发麻了,而事先没有暗藏食物的官员们更是又累又饿,跪得两眼发黑,只盼着能早点结束,回家过年。

    还好,等到所有的程序走完之后,内阁阁臣们代替天子祭祀天地、祖宗、山川、社稷的那些海量的祭品,也都由锦衣卫指挥着五城兵马司的人员,集中运送到了午门外。

    一起运送到午门外等候群臣的,还有皇帝在大朝会上刚刚承诺的赏赐,也就是一摞摞的崇祯银元,还有一匹匹上好的苏州丝绸和松江棉布。

    到了巳时三刻,大明群臣们终于熬到了崇祯二年元旦大朝会的结束时刻,又一次在礼部官员和羽林卫殿前司的指引下,按照之前排定的顺序,鱼贯而出,来到午门外的广场上,跟据官品职务的大小,多少不等地领取了赏赐,分到了朝廷的祭品。

    内阁阁员和军机大臣们的赏赐,当然不需要到午门外的广场上去领取,一人一千枚崭新的崇祯银元,一人十匹上好的丝绸和棉布,早已备好放到了每个阁臣的值房中。

    当所有大臣、使节都离开之后,崇祯皇帝也给身边的御前侍从武官们,发放了过年的赏赐,并给他们放了个大假,愿意回家的就回家,不愿意回家的发双饷,好好地过上一个年节。

    包括那些在在京的西洋传教士,不管是已经在大明京师各个衙门里任职的泰西诸夷,还是在辽东军前效力的红毛鬼子,也全都在赏赐之列。

    这个年代里,西方的耶稣会传教士和退役军官士卒,以及泰西工匠技师,在大明发挥的作用十分重要。

    甚至可以说,他们在大明重整军备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在这些人的心中没有多少祖国的概念,对于耶稣会传教士来说,他们的一生是献给上帝的,为了在中国推广他们的传教事业,他们很愿意为大明的朝廷服务,将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和技术传授给中国人,主观上虽然是为了传教,但客观上却起到了促进中国技术进步的效果。

    而那些怀揣着发财梦想,前来东方闯荡冒险的冒险家们,主要是由一些退役的军官士兵和远洋水手们构成,这些人即使在他们的本国,也是生活在法律的边缘地带,根本没有什么祖国的概念,只要多给赏赐,厚给饷银,他们就会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掌握的技术,交给那个时代的大明士卒和工匠。

    而当时明朝的统治阶层,上到皇帝,下到士大夫们,也还没有如同后世满清那样形成闭目塞听的臭毛病,他们对于西方先进的知识和技术,都怀抱着一种开放的心态,能吸收的一概吸收。

    远的不说,就说性格执拗、脾气古怪的嘉靖皇帝,他在湖北的内陆地区长大,后来又一直身居大内,要说他有多么高远开阔的全球视野,那是纯粹的瞎掰。

    但就是这样一个皇帝,听说来往于大明东南沿海的葡萄牙人商船之上,拥有比大明更加强大的火炮之后,立刻就下令广东巡抚想办法搞过来几门进行研制、拆解和仿造,这就是大明佛朗机炮的来历。

    这样的佛朗机炮,一共仿造了九万余门,遍布于大明沿海卫所和水师战船,后来更是推广到了九边沿线。

    即便是天启皇帝这样一个生在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书都没有读过几天的皇帝,听说西方人又有了威力更大的红夷大炮,也很快就同意派人前去采购,然后部署在了京师和辽东前线。

    袁崇焕之所以能够在宁远屡次建功,没有天启皇帝下令购买的红夷大炮,他再有本事,也很难在凶险的辽东前线建功立业。

    而当时西洋传教士和葡萄牙籍退役军官在大明军中生活战斗的人数不是一个两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