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黄老智慧 >

第5部分

黄老智慧-第5部分

小说: 黄老智慧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静态不动的木,就已经知道动态的火,在一定的条件下,即将发生。是谓见微知著,举一反三。正是“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解破),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道德经》64章)。这个“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真是透彻极了。鬼谷子说:“圣人谋之于阴,故曰:神;成之于阳,故曰:明……主事日成;主兵日胜。”(《鬼谷子》摩篇)。见到木,就知道火。有国家就不可能没有祸乱,但是国家有祸乱,不等到它发作出来,早已就被克制住,化解掉了。国家里面不可能没有败类,奸邪诈伪的事不等他发作出来,早就让他崩溃涣散了。能够这样认识与实行的领导者,就是圣人。 
 
 
  
 黄老智慧
 
 
黄老智慧 
 
 
 
 
 
 
第一部 《黄帝阴符经》新论 
第四讲 生死相对 利人利己
 
(美)张绪通
 
  《阴符经》的“天生,天杀,道之理也”这句话在有的版本中没有这句,大概是认为它的意义与上面和下面的文字不怎么相连贯,孤零零的突然有了这么一句话,以为它是衍文,或是什么人的注解,被人误当作了正文,加上了这么一句多余的话,所以,把它删了。不过仔细揣摩之后,觉得这句话的道理简直大得不得了,绝不是什么衍文,它是《阴符经》里非常重要的一章书,没有它,天与人的关系就没有讲尽,人生的意义也没有标明,就必然会成为《阴符经》里的一个大缺陷。

  人生有两件最大的事,就是生和死。人在未生之前是什么都没有,是个“无”,出生是从“无”到“有”。死了又回归于什么都没有了的“无”。人死为鬼,鬼者归也,字音也相同。《说文》:鬼,人所归为鬼。《尔雅》:鬼之为言,归也。就是回归到“无”。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我怎么会被生出来?我怎么又死去?都不知道。不是我要生,我就会被生;不是我不想死,我就能不死。“生非贵之所能存,身非爱之所能厚。生亦非贱之所能夭,身亦非轻之所能薄……自生自死,自厚自薄。”(《列子》立命篇第七)。他说:生死都是自然而来,自然而去。我本不认识我的父母,他们也不认识我,而我就这么生了。我本不愿意死,而我或是不懂得摄生,或是碰到了庸医,或是突然什么事故,或是天年尽了,我就非死不可了。既然都不由我,那就是自然而然。因此,《阴符经》不说生,也不说死;却说是天生(自然而生),天杀(自然而死)。除人类之外,天地之间的万物也莫不如此。其实就是一个“生”,一个“死”。一个始,一个终。

  生命,由始至终的这一个过程却有长有短。彭祖活了八百岁,所以大家称他为:寿。殇子只活了一下,所以大家称他为:夭。可是彭祖比起那棵以八百年为春,八百年为秋的叫大椿的树,就好像殇子。而殇子比起朝露,就像寿星了。从绝对的寿夭观点来看,彭祖可以被看为寿,殇子是夭。从相对的观点来看,在一定的条件下,殇子可以为寿,而彭祖可以为夭。根据相对的观点:“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庄子》逍遥游·齐物论)。

  同理,天下事物的发生和终结也都并不是绝对的。“尧舜让而帝,之哙让而绝,汤武争而王,白公争而灭(《庄子》秋水篇。)”就是说:尧把帝位禅让给舜,舜接着为帝。皆大欢喜,很顺当。可是燕国的国王哙,把王位让给宰相子之,子之接受了之后,国人不服。挨过了三年,燕国大乱。齐国就打来了,燕王哙和子之都被杀。同样都是禅让,却无谓地招灾惹祸,很不顺当。汤、武经过争斗,都成功了。可是,楚平王用计强夺了儿子的妻子做小老婆,事发之后,把太子建杀了。太子建的儿子白公胜在襁褓之中,好不容易在伍子胥的保护下,千辛万苦逃得了性命。后来白公胜起兵争取自己合法的王位,却被叶公杀死。白白辛苦了一辈子也不能成功。完全符合了列子“生非贵之所能存,身非爱之所能厚。生亦非贱之所能夭,身亦非轻之所能薄”的观点。接着,列子引老子对关尹子所说的话:“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就是说:敢与不敢,利与不利,天对这些当中,所喜的是什么?所恶的是什么?几乎没有人能知道。连老子都说难以知道,那么,还有谁能知道?列子根据这个道理,引出自己的结论:去迎合“天意”根本就是徒劳,去揣摩计算“利害得失”,更是谁都没有十足的把握。还不如该怎么做就怎么做算了。(《列子》力命第七)。正是俗语所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只有该做的就去做,这一点还多少在我们自己的手中,其他,算着它是利,却突然转化成害;算着它是害,却突然转化成了利,利害得失都不在我们自己的掌握之中。也只有凡事该做就做,尽其宜,不计其利了。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生和天杀,都是道的行动操作。理,根据《礼记》:“理,发乎外。而众莫不承顺。”郑玄注:理,谓言行也,容貌之进止也。所以,天生,天杀也都是道的表现。人的生命,在从生到死的过程中,虽然有许多许多的无可奈何和不知其所以然,但是没有一个活着的人,不为自己打算的。都想明天比今天更好,各人都在不同的程度上追求着自己的志愿。列子在《力命篇第九》里说了这样的一个故事:根据五类人的心理性格情况,分为五组。每组有四个不同性格和行为表现的人。

  第一组,谎言诈骗,轻举妄动,迂缓懒散,急速暴躁的四个人在社会里交往,各自追求着自己的志愿。可是整年彼此都不知道彼此的实情,都各自以为自己是最具有深厚智识的。

  第二组,巧言奸佞,愚鲁朴直,鲁钝糊涂,狡猾献媚的四个人在社会里交往,各自追求着自己的志愿。可是整年彼此都不说明各自的技术,都各自以为自己是最具有精湛技术的。

  第三组,江湖顽戾,真情流露,口吃语笨,猴急打听的四个人在社会里交往,各自追求着自己的志愿。可是整年都不互相交流,都各自以为自己是最具有锐利才能的。

  第四组,欺辱嘲弄,拖延推诿,猛冲直撞,优柔狐疑的四个人在社会里交往,各自追求着自己的志愿。可是整年都不互相勉励,都各自以为自己是最没有乖戾行为的。

  第五组,结交随和,刚愎自用,耍权弄势,孤芳自赏的四个人在社会里交往,各自追求着自己的志愿。可是整年都没有彼此看望过,都各自以为自己是最懂得适宜时机的。

  这里描写在一个大社会里,形形色色的人们,虽然互相矛盾,但在各自的心目中都在追求着明天比今天更好的志愿。到底谁是谁非,每个人都自以为是,也就是以他人为非。实际上,是两个手指头指着别人,三个手指头却指着自己而已。这样的社会不健康,很快就得到“天杀”的终结。自然似乎一面在包容着每一种人,却一面又无情地淘汰另一种人。老子说:“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有的版本作:漏)。”(《道德经》73章)。宇宙自然这个大电脑在最初有人类的时候,已经设定好了处理人类的程序,似乎还一直都在升级和时刻都在更新,把每个人的所作所为都记入资料,然后自动分析处理,表面看上去好像无形无影,实际上一个也没有漏掉。古人警告说:“无愧于屋漏。”是根据推理说的,“四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是根据经验说的,虽然那时他们不知道有个宇宙大电脑在。道家一直主张:现世现报。别人却讲:来世报,阴曹报,这都太渺茫,没法科学举证。倒是现世现报比较科学,可以举证。我从小就很注意搜证这个问题,七十多年来,虽然时间不长,我的资料显示: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的确言之有据,丝毫不爽。

  人类思想行为如此分歧,原因到底在哪里?过去心理学家曾主张过,人生之初,如同一张白纸,以后所学所染,才塑造成型。这话现在已经很不妥当了。由于基因的发现,密码可能来自许多代以前,几乎垄断了一个人的性格,包括健康,差不多在那张白纸上就先占领了一小半去,涂上了既定的色彩;胎儿在受孕的当时,父母的心态,行为与健康情况,又在白纸上添上了一些固定色彩,胎儿在母腹中,母亲的营养,思想,行为都对胎儿成长有一定的影响,又在白纸上加添了色彩(科学证明:从受孕到出生,父母若有不可告人的罪恶隐私,不但影响胎儿的心理状态,抑且影响到胎儿的长相和基本健康以及其性格);到了出生,小儿的人格、性格的一半都已初步决定了;以后就是后天的习染和教育,就到了孟母择邻的时期,这段时期在白纸上加添的色彩,更为重要。俗语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以后活到老,学到老,恐怕那张白纸也差不多都填满了,也凭着这张纸来随时决定他的终结归属。若有像除三害的周处那样的青年人,从杀人害人的极恶,因为听了时吉老人一番劝告,马上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变成极善,并且建功立业,成为国家的封疆大臣,那是非常突出的少数,如果仔细分析,周处的背景原本是不坏的,所以才有那样悔悟转变的可能。根据犯罪学统计资料,有犯罪倾向的人,包括反社会规范,政治、社会、经济等犯罪,用情爱、宗教或教育等感化,效果都不大。有效果也多是暂时性的改进,姑息则后果更糟。一旦环境中遇到有触发的条件,他们依然再犯。虽然他们自己在理智上也极不愿意犯罪,但是犯罪的冲动却不由自主,无法自制,损害已经铸成,事后后悔又来不及了。严厉的刑罚与感化并用,几乎可能比较有实际的效果。

  人的行为取决于他的思想,思想就是他的观点,包括宇宙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观点完全被他对人、事、物的认识、感觉、经验所左右、所限定,而他的认识,感觉和经验有一半在出生前就早已被限定了。因此,人人万殊,因素交错绵长太复杂了。管子曾主张: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他希望用一百年的时间来改造一个人,其实,谈何容易?如果要刨根的话,恐怕五百年还嫌短了些。不过根据进化原理,普遍地说,相信后人总比前人贤。

  人除了上面谈到的“万殊”外,还有一个更大的局限,就是自私。因为人都有一个具体的身体,而爱护自己的身体是人的生存的本能,除非是不活着了。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说的是非常现实的现实。就“人人为己”的这个事实推而广之就是个人主义思想,认为人都是绝对自私自利的,因此绝对要保护自己,不受别人侵犯。每个人都保护好了自己,就自然会没有人受到侵犯,于是相安无事,天下太平。在中国最先主张个人主义的是杨朱,他的理论大半附在列子书里。不过在个人主义的思想里,有着一个假设,就是人人能够有充分的智力与实力去保护自己的这个假设。如果有人不管三七二十一,他既不保护自己,也不保护别人,于是就必然大乱。一乱了套,就导致天下大乱。同时,实行个人主义,必须给予个人充分自由,自由到可以充分使用自己的智力与实力。人有了个人的充分自由,就必然为所欲为。一面是纵欲的结果,人必定早死,多病,社会负担不断加重,大家都不得幸福。另一面为所欲为,就必定侵犯到别人(虽然有人变相主张自由以不损害他人之自由为原则。如此则还原为没有自由。),那被侵犯的人要保护自己的自由,就必定发生冲突,斗争。从为个人的利益而斗争,扩展到一群利益相同的人联合起来斗争,范围越裹越大,就变成了战争,世界大战,最后是整个人类毁灭。

  自私是与生俱来的、自动嵌入的、自动毁灭机制。好像氧气,是人生一时都不可或缺的生存要素。但是,它在向人提供生存的同时,也对人体进行氧化作用,从而造成衰退老化及其他严重疾病,使人迅速死亡。人生于氧,也死于氧,是个自动嵌入的死亡机制。明白了这一点,人就要时时注意服食“抗氧化”的食物和中药,这是人类反制氧化的智慧!

  从政治或社会的层面来说,与个人主义相对的恰恰是社会主义,在中国早期是以墨翟为代表。根据孟子的抱怨:天下不是归于墨,就是归于杨。总的来说,整个中国被这两大派思想所盘踞。墨子的学说:(一)兼爱。墨子认为:天下之所以大乱,是因为人的自私自利,要利己就必定损人。从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